一七六選定六十軍 (水)

一七六選定六十軍 (水)

李宗仁、白崇禧欲殲滅嶧、棗之敵,但感到兵力不足。恰於此時又得到來自天津方麵的失實情報,錯誤地判斷了日軍的作戰方針,於是致電統帥部參謀總長何應欽及其他決策人員,希望他們協助作出增兵第五戰區的決策。電報內容為:“武昌何總長、徐部長次宸(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兄、熊次長哲明(軍令部次長熊斌)兄、林次長蔚文(軍令部次長林蔚)兄:津息:台兒莊勝利已激起日方反戰運動,致預定由國內增加8師亟早解決華北戰局之計劃打消,現在向魯南之增兵,均由各戰場抽調而來。(2)我如能把握台兒莊勝利之果而早日解決嶧縣之敵,則可擴大敵之反戰運動,慫動國際力量之觀聽。確立我勝利基礎,在此一舉。擬請委座集中所有力量爭此一著,務盼兄等主持一切,以期早觀厥成,是所盼禱。”統帥部同意他們的看法,開始向第五戰區增兵。但事實上日本大本營於4月3日就已決定集中兵力發動徐州會戰。此時,“華北方麵軍”第2軍基本上已調整部署完畢。4月18日第10師團即開始轉為進攻,徐州會戰進入了後期——徐州突圍階段。〔64〕 在台兒莊地區戰鬥中,中國軍隊傷亡及失蹤人員總計約1萬餘人,日軍第10團及第5師團傷亡約7000餘人(不包括臨沂地區戰鬥中的傷亡人數)。

李業翎心中想了想這最近的局勢,按照他的心思,自己是不能身處險地的。

他一向是一個很謹慎的人,謀定而後動,絕對不是那種一味隻知道喊打喊殺的莽漢,就算是這一次孤軍深入,帶領不到千人深入敵後,奇襲泥溝鎮基地,看似極險,乃是火中取栗一般的舉動,實際上,經過他之前的一番算計,卻是沒有什麽危險的。因此這才是幹如此舉動,要不然的話,讓他身赴險地,那是不太可能的。

既然是想要保障自己的安全,那麽選定的友軍就不能太差,要不然的話,自己這千把號人上去,根本都不夠人家塞牙縫兒的。

算一算,這附近的友軍,有實力的也不過就是那麽幾個而已。但是這裏麵,也不能隨便選,還必須得選一個主官人品還過得去的隊伍,要不然的話,你攤上湯恩伯那樣的長官,對於派係之分看得極重,你既然不是他派係的人,他便是視你為土雞瓦狗,到時候讓你衝鋒在前,撤退在後,動不動就搬出軍法來,那真是哭都沒地兒哭去。

但是這要是找一個悠閑自在的,幾乎在戰爭中起不到什麽作用的集團,卻也不是李業翎的性格,且不說他心中那已經被磨滅了許多的報國一腔熱情,就算是為了自己的空間積分,也應該拚死一戰而已,無論如何,都是不能退卻的。

這樣說來的話,一場雙方實力相近,對持相夾的拉鋸戰,其實是最符合李業翎的需要的,這樣的戰場,危險不大,發揮的餘地卻不小。

選來選去,他便是選中了六十軍。

不得不說,六十軍是最符合他的要求的。

六十軍設備精良,戰鬥力強悍,雖然名義上隻是一個軍的兵力,但是卻是有足足五萬人,實力可以稱得上是極為的強勁,非常難對付,無論是應付那一路敵人,哪怕是和敵人的一個強力師團麵對麵硬抗,也絕對不會落於下風。

注:六十軍軍史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是年8月8日,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到南京參加國民政府最高國務會議,表示願意抗日,準備編組兩個軍出滇抗日參戰。同年9月10日,新組編的60軍作為雲南第一支抗日部隊在昆明誓師出發。 60軍由盧漢任軍長,趙錦文任參謀長,轄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原來滇軍第一、二兩個旅改編為182師,安恩溥任師長,高振鴻、郭建臣任旅長,餘建勳、董文英、楊炳麟、龍雲階任團長。原第三、第五兩個旅改編為183師,高蔭槐任師長,楊宏光、陳鍾書任旅長,潘朔端、嚴家訓、莫肇衡、常子華任團長。原七、九兩個旅改編為184師,張衝任師長,萬保邦、王炳章任旅長,曾澤生、楊洪元、王開宇、邱秉常任團長。原來6個旅隻有2萬人,經由各縣常備隊征補編足,出征時60軍已有4萬餘眾。

經曆

1938年5月14日,60軍奉調參加了台兒莊會戰,曆時27天。60軍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浴血奮戰,重創日軍精銳磯穀、板垣師團,傷敵萬餘人。自己亦傷亡慘重:陣亡旅長1人,團長5人;負傷旅長1人,團長4人。營連排長和兵員傷亡過半。台兒莊一戰,六十軍為雲南人民露臉增光。 1939年夏天,盧漢升任第30軍團長,將滇軍改編為3個軍6個師(即60軍、58軍和新3軍),安恩溥任六十軍軍長,郭建臣任182師師長,萬保邦任184師師長。原六十軍183師劃歸新3軍建製。滇軍3個軍在武漢外圍繼續抗戰。 1940年7月18日,日、英簽訂封鎖滇緬公路協定。9月22日,日、越簽訂軍事協定,23日,日軍進入越南。為了加強滇南防務,決定將60軍由江西調回雲南,在滇南重組第一集團軍總部。先前,滇軍自60、58兩軍出滇抗戰後,另又組建了7個步兵旅,組成第三批抗日部隊。序列號為第7旅。第一旅長盧浚泉,第二旅長龍繩武,第三旅長閻旭,第四旅長馬繼武,第五旅長邱開基(後楊炳麟),第六旅長龍奎桓(後潘朔端),第七旅長萬保庶(後裁撤)。 1943年,7個旅又改編為6個師,稱為暫編18師,師長盧浚泉,暫編19師,師長龍繩武,暫編20師,師長安繩三,暫編21師,師長邱秉常,暫編22師,師長楊炳麟,暫編23師,師長潘朔端。第七旅栽並補充以上各師。 60軍回滇後,安恩溥任第一路軍指揮官,轄60軍和第1、3旅,沿紅河北岸構築工事,防擊日軍,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8月22日,蔣介石電令盧漢為入越受降官,60軍和52軍、93軍、暫編19師、暫編21師、暫編23師入越受降。同年10月,盧漢在越南整編滇軍,以曾澤生任60軍軍長,楊炳麟任副軍長,佴曉清任參謀長,轄182師、184師、暫編21師。

1946年夏初,60軍、93軍奉調從越南海防開赴東北,參加反共的內戰。1946年5月30日,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在海城起義,倒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10月17日,滇軍60軍在軍長曾澤生的帶領下,在長春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政府,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裏來。而滇軍93軍軍長盧浚泉(盧漢族叔)則一直顧慮滇軍起義對在雲南當主席的盧漢的嚴重影響,猶豫不決,直到遼沈戰役爆發,守錦州被解放軍消滅。 1948年10月18日,60軍按照東北野戰軍要求,開赴長春東北方向的九台縣,接受共產黨的整編。起義部隊沿途受到群眾的歡迎,東北野戰軍出動許多車輛幫助60軍運送物資和掉隊官兵。當地群眾敲起了鑼鼓,東北軍區肖勁光司令員、肖華政委等也到九台慰問起義部隊。為了照顧剛起義的部隊,吉林、鬆花江等地政府籌集細糧運往九台。當時吉長地區的氣候比較冷了,起義部隊還穿著秋裝,哈爾濱市動員被服廠,在3天之內為起義部隊趕製3萬套棉軍服。這3萬套棉軍服雖然是計劃外趕製的,但麵料比老部隊穿的軍服質量還好,做工也比較精細。解放區政府想得如此周到,讓曾軍長和起義部隊十分感慨。

為了改造這支滇軍舊軍隊,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對其進行整訓:首先,宣布取締舊軍隊中一切反動組織和封建組織,以精簡整編形式取消原軍、師、團各級八大處,按照解放軍的編製在全軍團以上單位重新編組司令部和後勤部,建立政治機關,配備連以上各級政治工作幹部;然後,清洗部隊中的特務、奸細、胡匪、警察、憲兵、逃亡地主,資遣回鄉一部分老弱病殘;接著,全軍抽調多數軍官、部分軍士和士兵計2490人,送東北軍政大學學習。留隊的軍官再區別情況,將一部分不會妨礙部隊改造的軍官留在原單位,通過老部隊派來的幹部“傳幫帶”,邊工作,邊隨同部隊參加改造;對一部分私人感情濃重、封建關係緊密或軍閥作風比較嚴重的軍官,調動工作崗位,讓其在新單位隨隊參加學習和改造。

1949年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命令,將起義的原國民黨第60軍及所轄3個師成建製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所轄182,21師和暫編5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0軍步兵148師、149、150師,任命曾澤生為軍長,葉長庚為副軍長,徐聞烈為政委,王振乾為政治部主任。白肇學為148師師長,隴耀為149師長,李佐為150師長。從1949年1月26日開始,,改編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在吉林九台展開了政治整訓。通過以士兵為主體的訴苦運動、控訴運動和階級自覺運動,進行**戰爭觀教育、內部團結教育和政策紀律教育。各基層連隊均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全軍各個連隊從士兵中秘密發展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到5月底政治整訓結束時,黨的各級組織已經從上而下全部建立,連有小組,營設支部,團設黨委,整個起義部隊完全置於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鑒於部隊改造之前紀律很差,給駐地群眾的生產與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政治整訓的後期,由軍政治部發起了一個全軍性的“徹底清查賠償運動”和“人民軍隊愛人民運動”,起義部隊很快與駐地群眾建立了一種水**融的軍民關係。

1949年6月14日,麵貌煥然一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分批乘火車南下河南商丘地區集結,參加解放戰爭。10月,第50軍進軍鄂西,參加鄂西戰役,俘國民黨軍第79軍代軍長蕭炳寅,副軍長李維龍以下官兵7000餘人。初戰告捷,受到第4野戰軍兩次通令嘉獎。 1949年11月,第50軍轉隸第2野戰軍,進軍四川參加合圍胡宗南集團的成都戰役。 1950年2月,奉命歸屬第四野戰軍建製,回湖北沙市、鍾祥一帶參加農業生產和修築漢江大堤工程。中南軍區將補訓第15團、第15醫院調歸第50軍建製。此時,加上在鄂西戰役和成都戰役中解放、收編的國民黨官兵萬餘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識分00餘人,全軍官兵已達萬餘人。5月,遵照中南軍區的指示,將收編的國民黨軍第20兵團三個軍的殘部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7師,師長方墩,政治委員秦振,歸第50軍建製,並在天門地區進行整訓。

1950年9月下旬,第50軍奉命由湖北開赴東北,歸東北軍區指揮,在吉林西豐、遼原、磐石、海龍一帶集結待命。在此期間,奉命撤銷了第167師和軍炮兵團,組建了三個師屬炮兵營。 1950年10月,這支起義部隊加入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行列。 10月25日,第50軍加入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開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在第三次戰役中,全殲英軍皇家重型坦克營,解放漢城。在第四次戰役中,在漢江兩岸頑強抗敵50晝夜,沉重打擊和消耗了敵有生力量,保證了誌願軍主力的休整、集結和糧食補充,為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爭取了時間。在抗美援朝艱苦、殘酷戰爭中,尤其在第四次戰役的漢江50晝夜阻擊戰中,第50軍以頑強的戰鬥作風和輝煌的戰績,獲得了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的交口讚譽

1951年3月15日回國整補。同年7月,第二次開赴朝鮮,擔負西海岸防禦以及搶修機場等任務。10月至11月,奉命執行渡海攻島任務,在空軍和炮兵支援下,先後攻占南朝鮮軍盤踞的椵島、炭島、大和島、小和島、和艾島。1955年4月,第50軍從朝鮮撤軍回國。第50軍在兩年零9個月的入朝作戰的期間,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戰果輝煌。共斃敵聯軍11,572人,傷敵2,088人,抓獲442人,擊落敵機17架,毀傷坦克62輛,繳獲各種槍支1900多支,勝利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湧現出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鮑清芳,國際主義戰士、二級模範王永維等功臣、模範萬人,有一個團、六個連、十一個班、七個組獲榮譽稱號,有7000餘人獲朝鮮政府授予的勳章或獎章。軍長曾澤生本人獲朝鮮一級國旗勳章,1955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文革期間50軍在四川、西藏駐防,1985年百萬大裁軍裁去兩個師。留下149師劃歸13集團軍建製,現在駐四川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