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福兮禍所伏,上古時代人們就開始苦於黃河水患,因此,大禹治水的傳說一直伴隨著我們古老的文明成長。在傳說中,大禹治水一改之前“堵”的策略,而是改為疏導河道,從而解決困擾華夏族的大問題,並且以此功勞成為天下共主,開創了夏朝。
自清朝建立開始,黃河問題也一直令清政府頭疼不已,黃河大水給兩岸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增加了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因此,黃河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的隱患。康熙親政後,更是十分重視黃河的治理,把“河務”“漕運”“三藩”三件事寫在宮殿的柱子上,時刻提醒自己,他認為這是自己最重要的三項工作。
到了康熙年間,已經是“到處潰決”,特別是在徐州以下,包括徐州、淮安、揚州三地,本來是漕運必經之地,但因為漕運和黃河交叉,同時淮河也在這一區域(洪澤湖)和黃河交匯入海。大量淤泥匯集於此,堤岸崩塌,黃河阻塞,造成當地河道嚴重受損、河水倒灌。揚州、淮安本是極其富庶之地,但發展勢頭也一年不如一年。其中,以清河縣最為嚴重。
康熙本是個有為之君,隻是之前受鼇拜等人壓製,等他親政後,便認為河務是一等一的大事,隻有處理好河務,天下百姓才能安定,於是他下定決心,治理河務。康熙曾說:“朕觀黃河,自宿遷以至清河(縣),皆為緊要。雖有遙堤一層恐未足捍弊水勢,因否於遙堤之外在築遙堤。”(出自《清聖祖實錄》卷39)
當時康熙親政不久,對於河務並不十分熟悉,但他根據河圖能夠發現如此關鍵問題,其實已經非常不易。康熙十五年,黃河汛期來臨,康熙正擔心黃河泛濫,結果很快,江南奏報:淮揚等處堤岸潰決,田地淹沒。康熙急令戶部侍郎伊桑阿前往視察,最後查出河道總督王光裕玩忽職守,康熙大怒不已,立即將王光裕革職問罪,然後派遣安徽巡撫靳輔來主管河道。
靳輔(1633年—1692年12月26日),字紫垣,遼陽州(今遼寧遼陽)人,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大臣,水利工程專家。
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1677年8月17日),靳輔一連上八道奏折。史稱“治河八疏”,就是將黃河、淮河、運河視作一個整體,全盤考慮防汛、減災、通航、漕運等事宜。具體方法是:疏浚淮河、黃河的入海口,使得水流暢通;然後開挖宿遷至淮安的水道(中河),把黃河和運河分流,減輕高郵湖的水勢壓力;改下埽為打樁包土堵決。
清水潭工程進行期間,靳輔是吃住都在工棚,嚴查工程質量,遇有偷工減料、弄虛作假,隨即返工,對責任人是嚴懲不貸,除了杖責後枷號河堤外,還要賠付返工的全部費用。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水潭工程竣工,隻花了9萬兩白銀。此後十多年沒有決堤,徹底改變了高郵湖年年修繕、年年潰決的曆史。此後,靳輔在張家莊運口經駱馬湖,沿黃河北堤的背河,再經宿遷、桃源,到清河仲家莊開了一條名為“中河”的新河,使黃、淮、運分流,避免黃河漕運一百八十裏之險。
靳輔的治河之策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因為接著又遇到了兩次大水,治理中的河道再次決口,這成為他人全盤否定靳輔治水功勞的借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派遣的戶部尚書伊桑阿前往治理現場,監督治理的成就,當看到再次決堤的河道時,伊桑阿聯名上書康熙,提出了治河的失敗。
由此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到最後演變成雙方利益的爭奪,一方是治河的實際實施者,另一方是治理的監督管理者,都想獨占大權,這一點康熙無法容忍,便罷免了靳輔等一批官員。
靳輔被罷官後,康熙仔細研讀了他的治河經驗,同時也將前任的治河實踐融入進去,形成了自己新的見解:“上河既理,則下流自治。”這裏的上河說的是北方河水泛濫的地方,而上河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解決黃河倒灌的問題,“今淮水勢弱,不能製黃,全注運河,黃水又複灌入”,運河水無法將淮河和黃河同時注入的水流,便會大量排入下河地區,這便造成了淮州、揚州一代的水患,要解決這一問題,隻有太高洪澤湖水的水位,使集中於洪澤湖的淮水“三分入運河,七分歸黃,運道始安”。
聰明好學的康熙思考再三形成了治河的新思想,他將這些思想告訴了於成龍等大學士,這些大臣們一致同意,於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的過程中做了詳細的規劃和部署。
康熙的第一步措施是“深浚河底”。在康熙看來,黃河總是泛濫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底高”“灣多”,所以導致各處受險,康熙告訴治河的大臣:“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為要,諸臣並無言及此者,誠能深浚河底,則洪澤湖水直達黃河,七州縣無泛濫之患,民間田產自然涸出,不治其源,徒治下流,終無益也。”
如何達到深駿河底的目的呢,康熙翻閱了大量從前的資料得知,“宜於清口西,數曲處試行浚直,河直則溜自急,溜急則沙自刷而河自深”,即拆除攔黃壩。康熙帝命從速拆除雲梯關附近的攔黃大壩,浚直海口河道,使黃河直流入海,增強水勢,衝刷泥沙。
康熙下的第二步措施是修改清口。康熙在察看黃河時發現,除了河道的水位高低上下不等外,黃河和淮河交匯的地方還非常直,這也是導致黃河倒灌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康熙提出:“宜將黃河南岸近淮處河堤東延二三裏,築令堅固,淮水近河之堤亦拓築使之斜行,會流則黃河之水不致倒灌入河矣。”康熙一針見血地提到了治河的首要問題——解決黃河倒灌的方法。
康熙的最後一個措施是拆毀攔河大壩,引水歸江。康熙帝命:“挑引從惠濟祠後入河,而運河再向東斜流入惠濟祠交匯,黃水自然不倒灌”。
由於康熙積極治理黃河,在康熙當政以及後世的很多年裏,黃河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很大的水災了,這為以後的興修水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