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創業者平均智商並不高,可是情商卻不低。
既然老板不是天生的,那麽我們首先來考察一下最初進入創業階段的創業者都是哪些人就不無意義。
最初創業的創業者類型
曆史的經驗值得重視。考察已經成功的企業家,他們最初進入創業階段時的身份不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政治家和具有宏觀經濟管理才能的人才。這些人大都具有在管理學院讀書的經曆,非常善於研究中國的宏觀政治經濟形勢。
這些人在政府機關和研究院呆上幾年後,逐漸看清了國家在市場開放過程中量變引起質變的發展軌跡,於是縱身一躍投入商海,悠悠自在地搞起了實業,成為真正的個人老板。
看一看我們的周圍,這樣的人物為數不少。有些人稱他們是“高台跳水”,而實際上他們的從政經曆使他們具備了過人的眼光,而這種眼光也是一種“生產力”,非常有利於取得創業成功。
第二種是技術專家,也就是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他們依靠自己的本事本來也有飯吃,但是由於所處的環境不理想,或者想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長處,因而便幹脆把自己的技術長處投向市場。
這種人一旦投入商海很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們的技術本來就是一種無形資產。雖然他們可能不處於研究院所,但是他們與市場結合得“天衣無縫”,雖然技術不一定是最先進、卻是最實用的,因而具有最強的市場潛力。
第三種是職業經理人,包括在大企業獨當一麵的部門經理。職業經理人在我國的曆史還很短,他們雖然不能稱為企業的所有者,但是他們對工作極其投入、“視為己出”。
民營企業在解決資金問題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具有職業經理人基本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有了這樣的人才,企業的發展就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同樣的道理,如果這些職業經理人自己出來搞企業,同樣會搞得很好。當然,這時候他就不叫職業經理人了。
第四種是一開始就從商場上摸爬滾打起家的,逐漸從小老板做到大老板。這樣的老板起家的過程非常受製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個人素質的高低。
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是五六年,“壽命不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老板沒有想到、不敢用勝過自己的獨當一麵的人才。在企業發展的思路上,看不到比常人高明的地方。
第五種是半路出家的後來者,例如目前的失業工人。他們本來沒有自己做老板的人生規劃,隻是由於某種外來因素的原因而被迫自己創業。
限於某些條件的限製,他們往往從最基本的行業做起,經過模仿、革新、創造這樣一個奮鬥過程,同樣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關鍵在於他本身是否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經營素質和人際脈絡。
第六種是學生創業,包括大學生創業,也包括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中學生創業。這些人中存在著這樣兩個誤區:一部分人認為讀了書就具備了知識,就可以幹一番大事業,就可以“無往而不勝”;另一部分人則相反,因為自己讀書不多就無法創大業,就隻能做些“小生意”。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讀書確實可以學到一些過去的“知識”,但不一定就能學到“智慧”。在當今社會裏,要做一個成功的老板僅僅讀書是不夠的。
這不但是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容量有限,更在於知識天天在更新。“今天”出來的新經驗、新知識,在書本上是看不到的,隻能從實踐中加以學習。如果拒絕接受每天發生的新東西,就無法使自己大智大慧。可以這樣說,沒有一個真正的老板是讀書讀出來。
老板臉上的智慧法則
不管你是屬於以上的哪種類型,成功的老板臉上都寫滿了“智慧法則”。
智慧法則要求創業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創業者如果時時處處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他的成就就必定會大一些,即使是企業發展遇到困難,也會把困難降低到最小程度。
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非常之多,所以,智慧法則也可以分成各種類型,作為一名老板,最主要的是要掌握“農場法則”和“森林法則”。
所謂農場法則,就是創業也和農民種田一樣,有一個播種、施肥、除草、耕耘、收割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具有適宜的氣候和土壤,這是前提條件。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經營企業都不應當違背農場法則。例如:
有些創業者沒有播種、不去施肥除草、不想耕耘,卻想直接收獲,最好還要取得大豐收,這樣的好事從哪裏來呢?
也有的人雖然去播種了,可是所選的種子不當,結果“播種的是真理、收獲的是跳蚤”;
有的人種子倒是選的優良品種,可是播種的季節不適宜,明明是“夏季作物”卻在冬季播種,當然最後也是顆粒無收;
有的人雖然也懂得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可是卻把其中的順序搞顛倒了,當然也不可能取得理想業績。
所以,一個成功的創立者必須深入研究和遵守農場法則。
所謂森林法則,是指一棵小樹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上天入地”。
“上天”是指要盡可能的長高,以爭取更多的光照;“入地”是指要盡可能的深入地下,以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另外,自然界的法則是“獨木不成林”,越是樹林茂密的地方(例如原始森林),就越會出現令人歎為觀止的大樹、奇樹。
森林法則告訴我們,創業者不要害怕競爭,而是要充分利用競爭給自己創造加速發展的有利機會,把自己的企業長成一片樹林中的參天大樹。
可以想見,任何一個社會具有以上“麵相”特征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根據這一點來聽目前社會上的兩種聲音,自己就會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種聲音認為,許多人在這個社會上創業成功了,可是成功機會總不屬於我,抱怨命運不公平。這種觀點通常流行於北方和西部山區。
另一種聲音認為,現在社會上處處充滿了機會,不管你是什麽樣的人,隻要你願意就可以自己當老板。這種觀點通常流行在南方和東部沿海。
這兩種觀點當然都是錯誤的。因為任何一個人要獲得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必須根據農場法則和森林法則來衡量自己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
一方麵,目前社會上確實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創業機會,但是並不能由此就認為每個人都要做老板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麵,機會來了就要緊緊抓住,而不要等到機會過去了再抱怨幸運之神不光顧自己。要知道,雖然社會上的創業良機層出不窮,但是適合於你自己的機遇並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