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裏的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為中國道教發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裏,為象山(應天山)一支脈西行所致。傳喻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綠,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於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龍虎現身,取代雲錦。自後,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曆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曆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麵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此外,龍虎山景區應天山象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派的發源地;金龍峰馬祖岩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絕景、世界第一絕景,等等。《龍虎山誌·藝文》載:“龍虎山曆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豔者,或美之於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餘載。”龍虎山幾千年來積澱而成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展所作的貢獻,被人公認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重在加強對道教文化內涵方麵的發掘建設,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況,領略道教祖庭的威嚴的“瞰道教全貌”的“身”遊線路;推出了以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覽道教仙境”的“心”遊線路;還推出了以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線路,完善各項設施,采取多種措施,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龍虎山抖落塵埃,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替天行道,禳災降魔,造福於民,被旅遊界譽為“道教朝聖遊和第一遊”。

龍虎山風景區

從上清乘竹筏往下遊漂遊15裏,便到了當年祖天師結爐煉的龍虎山了。龍虎山原名去錦山,因山上一塊高一百多米,寬過數百米的五彩山岸狀若巨大的去錦而得名。《龍虎山誌》卷二曰:去錦石,在正一觀下,仙岩上流,嶄然壁立數百餘尺,紅紫斑斕,照耀溪水,光彩如錦。當年祖天師行舟自鄱陽湖逆水而上,行至龍虎山時,便被龍虎山狀觀的雲錦石所陶醉,便決定在此結爐煉丹,雲錦山也因祖天師“丹成而龍虎見”更名為龍虎山了。

龍虎山的名稱除與祖天師煉有關外,據說還有另一個出處,即“狀若龍虎”,若下排上岸,在離主峰不遠處往前看,就可見龍虎山有一山曲折盤旋如蟠龍,另一山背臥如伏虎,形成龍虎對峙、龍蟠虎踞的壯觀景象。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龍虎山因祖天師在此結爐煉丹,修建道觀,使道教遍布天下,龍虎山也因此名揚海內外了。

龍虎山麓之下骨一開闊平坦處,它坐北朝南,而水背山,乃正一觀舊址。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攜祖天師印劍符籙遷回龍虎山,就在這裏建祠,祀祖天師。南唐建天師廟,宋改演法觀,明嘉修正一觀,建鍾鼓樓。天師府遷上清後,正一觀漸漸被冷落,最後成為廢墟。現正在修複當中。

從正一觀繼續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師結爐煉丹的水簾洞、煉

丹岩了。煉丹岩前臨溪澗、峭石壁立,丹灶遺址尚存,草廬足跡仍在。水簾洞瀑布飛瀉,狀若珠簾,當年祖天師就是用此水煉成九天神丹的。據傳宋祥符、永樂皇帝曾派員跟蹤至此,撿到遺丹。今天雖然我們不能再撿到金丹,但到這裏看看當年祖天師結繩為梯、結爐煉丹的艱辛,想想他克服千辛萬苦、煉丹救人的專心致誌,領悟一下他修心養性、求仙慕道的虔誠,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龍虎山對麵有成片的天師板栗林,據說為當年祖天師親手所植。天師栗個大香甜、澱粉豐富,是理想的果品和滋補品。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說:“天師栗,唯西蜀青城山有之,乃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張道陵是先到龍虎山後到青城山的,由此可見,青城山的板栗是從龍虎山帶去的。祖天師活到123歲,其他早期的幾位天師也都在百歲上下,據傳是與他們長期修行煉誌,愛吃板栗有關。

龍虎三絕第一絕:進道都仙府、朔道教之源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肇基煉九天神丹於此。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曆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教,倍受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師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當於宰相官職),所以天師府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則更對道教恩寵有加,甚至以僅次於孔子的禮遇對待張天師,而龍虎山天師府的建築規模是全國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與孔府相媲美的。故又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曆來被尊稱為“道教祖庭”、“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宮內伏魔殿內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

第二絕:乘上清竹筏、覽瀘溪之勝

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龍虎山因道教而名,更因瀘溪而神。蜿蜒數十裏的瀘溪河,南源於福建而北注入鄱陽湖,把上清宮、天師府、龍虎山、仙水岩連成一體,形成了龍虎山旅遊觀光的道教朝覲的最佳線路。坐上瀘溪竹筏,藍天、白雲、碧水、丹山盡收眼底,讓您遠離都市的喧囂、忘卻世俗的煩惱,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乘坐上清竹筏,您可欣賞兩岸秀麗的山峰、鬱鬱蔥蔥的竹林,可看到祖天師張道陵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的龍虎山,更可觀溪中引吭高歌的鴨群、溪岸揮著棒槌洗衣浣沙的村姑。當竹筏行至仙水岩時,您便進入了瀘溪河的精華景區,天造地設的“十不得”美景(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仙女配不得、蓮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道堂坐不得、雲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劍石試不得、玉梳梳不得)讓您不得不驚歎:瀘溪河不是漓江,但更勝漓江......

第三絕:探崖墓之奇、解千古之謎

崖墓葬(懸棺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我國多種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這種葬法將棺槨置於溪流邊陡峭的絕壁上,崖壁與水麵幾成垂直的角度,且崖壁上有自然的岩洞,便於安放棺槨。

崖墓群安放2600多年的崖墓棺槨

在龍虎山仙水岩的百米絕壁上,有大片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戰國崖墓,以其分布廣、數量多、位置險、造型奇特、文物豐富而成為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國紡織史、樂器史、音樂史等學科的珍貴資料。在一九七八年的考古發氣、掘中,共清理出墓葬人骨架16具、出土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220多件,經過C14同位素測定,至今至少有2100年的曆史,即龍虎山崖墓安葬於春戰國時期。

據科學考證,在人類崖墓文化中,龍虎山崖墓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一絕,被譽為“天然考古博物館”。可是,令科學家們不解的是:在遠古原始的春秋時代,百米懸崖絕壁洞穴中的棺木是用什麽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麽人才能享受此等“殊榮”等等,已成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為此,鷹潭市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局決定:懸賞3

0萬元,邀請國內外有識之士破解千古之謎。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此峰狀似兩相依相偎的夫妻,曰“夫妻峰”。《龍虎山誌》稱:“雌雄石,在仙岩下,兩石如人,抵背而立,呼公母石”。相傳在此峰對麵的仙人城的尼姑庵中,曾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尼姑愛上了一位和尚,兩人相約私奔,被法僧追趕,慌忙中和尚扭傷了腳,尼姑便背上和尚逃跑,跑至龍虎山時,張天師驗其兩人真心相愛,有意幫她們一把,便使定身法將她們定在這裏,讓她們永遠相依。

玉梳梳不得此石狀若一斷齒的梳子,黃亙於瀘溪河中,被稱為“玉梳梳不得”。傳說它是昆侖山上生長了八百年的黃楊木精所變的禦梳,乃天宮稀世之寶。一天清晨,宮女在後花園中拿出禦梳為皇後娘娘梳頭,突然草叢中衝出一條大蟒蛇,宮女因驚嚇而失手將玉梳跌落凡間,正好落在瀘溪河中,其中一根梳齒跌斷,變成梳型巨石。又說黃楊木聽說仙水岩有一美麗的仙女,有意下凡看看,故意遣出一條大蛇驚嚇宮玉,自已乘機滾落下凡,為在河邊洗浴的仙女作梳妝打扮之用。

仙桃吃不得此峰狀若一個大桃子,鮮嫩的果肉已經外露,讓人垂涎欲滴。傳說這是一個仙桃,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從皇母娘娘的蟠桃會上偷來的。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玉皇大帝封了個管馬的“弼馬瘟”,因官職太小,沒有資格參加皇母娘娘舉行的蟠桃會,孫悟空知道後大怒,再次大鬧天宮,將蟠桃會上的美酒佳肴吃個精光,還將吃不完的仙桃用袋子裝了滿滿的一袋,徑直往花果山而去,飛經龍虎山上空時,不慎將剛咬了一口的仙桃弄掉了,便是這個仙桃,仙桃上的那個缺口便是孫猴子咬的。

蓮花采不得此峰在仙桃石的附近,是一叢象蓮花一樣綻放的石峰,因其形似花瓣朝天的水中蓮,故名“蓮花峰”。在蓮花峰的旁邊還一隻小青蛙,好象一位忠於職守的警衛,警惕地注視岸上的動靜,護衛著這叢蓮花。傳說這朵蓮花來自天宮瑤池,為白蓮仙女所變。玉帝聽說白蓮仙女下凡與龍虎山青年農民柳青婚配,違犯了天規,派太白金星下凡捉拿,白蓮仙女死也不願再回天庭,在天兵天將即將捉到她之時,她寧為玉碎,墜地自焚,轟地一聲,一團烈火,化成了含風不動的水中蓮,向後人昭示其對愛情的忠貞。

丹勺用不得此岩狀若一把勺子,稱為“丹勺用不得”。傳說西漢末年,龍虎山有個怪人叫“綠毛仙”,他冬不衣,夏不浴,生綠毛,隱居碧魯洞煉丹,煉出的丹藥能治百病,煉丹用的就是這把勺子。東漢時,太上老君為支持張道陵到龍虎山煉丹傳道,奏明玉帝,將“綠毛仙”召回天庭,丹勺也被交給張道陵使用,這樣張道陵的神丹就更靈驗了。

劍石試不得此峰狀若一被刀劈成兩半的試劍石,被叫作“劍石試不得”。據傳祖天師初來雲錦山煉丹,土地爺不肯:“這是我管轄的地方,豈能容你外地山野之人落腳?如果你道法通天,你的寶劍能把這座山劈開,我就依了你。”天師頓時拔出定劍,一劍下去,刀光劍影之中,一石中分,士地爺連忙拱手相讓:“好劍好劍!”現在從竹筏遊船上望去,那座石山真的像用定劍劈開了一條縫,所以又名“一線天”。

石鼓敲不得孤峰獨秀的神鼓石,又稱蘑菇石,被叫作“石鼓敲不得”。傳說石鼓原是鉛山葛仙寺的神鼓。這麵鼓,一年敲一響,鬼怪發抖;一年敲二響,五欲豐登;一年敲三響,六畜興旺。可有一個遊僧不懂寺規,連敲十響,驚動了天師,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認為錯誤處分了它,不服,便從鼓架上滾了下來,投奔張天師,滾到龍虎山下為家了。

雲錦披不得此峰色彩鮮豔,狀若一麵紅紫斑斕的雲錦,故被稱為“雲錦披不得”。乘坐上清竹筏,幽幽遊**在瀘溪河上,來到雲錦峰前,但見水勢湍急的河麵已被染作五色。此峰山如利斧劈削而成,陡削如壁,上連青天,下坦碧水,寬幅百丈,一望無涯,無論從寬大、高峻、平整、色彩、氣勢來說,雲錦山真不愧是丹霞地貌最傑出的代表作了。傳說這是一塊披肩布,為七仙女親手織成。後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天宮,便留下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遊遍名山大川的張道陵從鄱陽上溯至瀘溪,見雲錦山如此壯美,便住了下業,在此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才改為龍虎山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