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在殺死丁原,投奔董卓之後,他的確獲得了他想要的財富、權力。”

“可是同時他也失去了一些東西,那就是名。”

許霄接著道:“丁原是呂布的義父,又是呂布的主公,呂布殺死丁原便是不忠不孝之人,即便他有再大的權力,再多的財富,也會被人看不起,三姓家奴這個名號不正是這個時候來的嗎?”

“其他諸侯勢力嘲笑他,在董卓麾下時,又不得不與那些西涼勢力彼此爭鬥。”

“呂布是並州人,代表的是並州勢力,而董卓麾下又是以西涼勢力為主的。他們之間的爭鬥幾乎是必然的。”

“董卓執掌一切時,還能鎮得住場麵。可是後來,隨著董卓貪圖享樂,一切也就變得不可控了。”

“勢單力孤的呂布勢必會在爭鬥之中落於下風!”

“呂布在董卓麾下也是身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便有了之後反叛董卓,投奔司徒王允或者說是大漢之事。”

“他想的是隻要這樣做,他便可以擺脫之前的罵名,重新開始。”

“但是,在這世上許多事情做了就是做了,不會因為另外一件事情而抹除。”

“呂布的這個絕對不僅沒有達成他想要的目的,反而更加加劇了人們對他的偏見。”

“呂布想改變,可是他無力改變,隻能一步步地隨波逐流,一直到了我的麾下,這一切才終於了有改變。”

說完,許霄重新給自己倒上一杯茶水,潤了潤有些幹燥的喉嚨。

對麵的陳宮微微皺著眉頭,目露思索之色。

“所以……呂布或許做錯了許多事,但是他的心中其實一直都想著改變,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是了,我聽人說當初劉備的三弟張飛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之時,呂布幾乎是瞬間就變得無比惱怒起來,當時我便應該猜到,呂布對名望其實是非常看重的。”

“在他的心裏也期望著改變,所以……丞相成為了那個最懂他的人,給了他解決的辦法。”

許霄點了點頭:“正是如此。”

“要知道一個人究竟想要什麽,要聽其言,觀其形,更要看他為何要這麽做,這麽說。”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看清一切!”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陳宮恍然大悟。

許霄是必然還是沒有說出究竟給了呂布什麽,但這些要比直接說出來,還要更加深刻百倍、千倍!

這麽推算下來,許霄對他又何嚐不是一樣。

他當初不是也是寧死不降麽?

到了後來還不是心甘情願地為許霄做事了。

因為許霄真正看懂了他,又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而現在,許霄又將這一切交給了他,可見對他的看重。

“多謝丞相指點,此番在下來到倭國,一定會完成丞相交代的之事,不會出現任何疏忽,請丞相放心!”

說完,陳宮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對著許霄行了一禮。

許霄也連忙起身,將陳宮扶了起來。

“公台兄何必如此客氣。”

“你應該知道的,在我心中從未將你們當成是我的下屬,你們是我的好友。”

“有旁人在世,礙於身份也就算了,如今隻有你我二人在此,何必如此客氣?”

陳宮道:“丞相能這麽想,是在下之福。”

“可是,尊卑有別,在下萬萬不能失了禮數。”

“更何況,今日丞相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解了在下這些年以來內心最為困惑之事。”

“丞相當得起在下的這一拜。”

許霄有些無奈,不過也可以理解。

來到這個世界這麽久,他真的經曆過太多次類似的事情了。M.

兩人再次坐下,以茶代酒,相談甚歡。

其實,陳宮的這一步是他想了許久的。

以個人的能力,學識、謀略水平來看,在他身邊那麽多出色的先生之中,比陳宮高上一籌的不多,但是。

不過,有一件事是一定要注意的。

這是在倭國,而不是在大漢。

麵對大漢的州郡、百姓,他們可以采取懷柔的政治策略來應對。

即便有什麽難以解決的問題嗎,最多不過多費上一些功夫罷了。

但是在倭國不同。

這是在異國他鄉,周圍的環境與在國內相比也更為惡劣。

這就要求,許霄所選之人除了擁有超高的能力水平,能夠統管一方之外,還得有十分重要的一點。

心得足夠狠,該殺的人就要殺,不該殺但是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威脅的人也要殺。

這之中可能會包括一些平民、老人、兒童,可是都不能手軟。

正是兼顧到了這些,陳宮才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兩人促膝長談許久,夜很深了,陳宮才從許霄的營帳裏離開。

次日,許霄與陳宮一同在倭國走動了一番。

與他們一起的還有倭國女王卑彌呼。

在與卑彌呼暫時達成一致之後,大漢與倭國之間的關係自然要發生改變。

總不能讓倭國的民眾依然對大漢抱有敵意。

否則,之後的行動也就難以施行了。

在這一路上,卑彌呼公開露麵,解釋說之前的一切都是誤會。

大漢與倭國之間是友好、互助、彼此交流的關係。

大漢的人來到倭國不是為了剝削和掠奪,而是為了幫助他們。

當然了,這些話並沒有人真的相信,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漢人剛剛到就把他們整個國家給亡了,現在又說這是幫助他們,哪怕是個孩童也不會相信吧。

甚至,有不少人猜測說卑彌呼女王是找到了漢人的威脅,這才出來說了這些話,其實根本不是女王的本意。

但起碼在明麵上,在被漢人攻破後短短幾天之內,倭國便再次落入到倭國人的掌握之中,一切似乎都與過去一般無二。

唯一不一樣的,可能是在倭國人的土地上忽然多了一些漢人。

這些漢人又往往都與他們的官府有一些聯係,時常出現在他們麵前。

沒過多久,這些漢人便開始在倭國各個地方辦下私塾。

不限年齡和性別,隻要想學就可以來。

有些地方甚至隻要去上私塾,就有獎勵。

在私塾上課之時,如果考試的成績好也同樣會得到獎勵。

倭國各地的官府對此也大為推崇。

於是,去私塾,學習漢語文學很快就在倭國境內掀起了一股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