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古色古香的房屋之中。
許霄、陳宮正相對而坐。
如今許霄在倭國的計劃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一切都非常順利。
眼見倭國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許霄也打算過幾日便返回冀州。
在倭國傳播漢學隻是他計劃的一部分。
要想讓他的一切計劃真正奏效,他還需要輔以其他的手段。
而那些手段無一例外,必須回到冀州之後,才能施行。
“兩日過後,待一切都準備妥當,我便要回冀州了。”
“倭國之事,就盡數托付給公台兄你了。”
許霄看著陳宮,麵帶笑意,淡淡地道。
陳宮拱手道:“請丞相放心,隻要有陳宮在一日,倭國一定不會出什麽亂子。”
“不過丞相,我們在倭國大肆宣揚漢學,教倭國人識字、讀書,這是否太過浪費了。”
“要知道,即便是在冀州依然有許多窮人家的孩子讀不起書,也不識字。”
“我們卻在倭國耗費了這麽多的人力、財力……這……”
許霄笑了笑道:“公台兄的意思是說,我未免有些厚此薄彼,對冀州、徐州等地的百姓不公,是也不是?”
“在下不敢!隻是心中有些疑問,這才向丞相請教。”
陳宮道。
“無妨,日後你將掌管整個倭國,心中既有疑惑,自然是要問出來才是。”
許霄擺了擺手道:“你所說之事,有些道理。”
“不過,我們要想徹底改變倭國的民眾,這是我們一定要走出的一步,也可以將這些當做我們的投資。”
“既然是投資,以後自然都是要收回來的。”
“關於此事,我的心裏早有計劃,公台兄就不必擔憂了。”
“另外,我們教給倭國人的文化可不單單是我們漢人的文化。”
“這其中還有許多不可明言之物,比如我們可以趁機篡改倭國人的曆史,將那些在倭國人心中視為英雄的人物的真麵目披露出來。”
“讓他們知道,他們心中的英雄其實遠不是那麽完美。”
“同時,我們大肆宣揚我們華夏人的先祖是如何了得。”
“日積月累,倭國人的民族自信就會消失,在麵對我們漢人的時候就有一種天生的卑微感。”
“慢慢地甚至會有人摒棄掉倭國人的身份,聲稱自己是漢人。”
“這時,我們的目的就已經實現一大部分了。”
“而這些,我們顯然是不會教給我們的民眾的。”
“我們對倭國人的教學原本就是帶著目的的教學,相比之下就如今這個階段而言,就算是我在冀州開辦私塾,真正會把孩子送去私塾的人又會有多少呢?”
“還有,那些把控著書本、知識的世家,是否會真的容許這樣的局麵發生?”
許霄反問道。
陳宮則是一臉的若有所思。
是啊。
就算是許霄同樣在冀州如此開辦私塾,民間的百姓會將孩子送去私塾,又或者是留著在家中做些雜活,來幫忙呢?
要知道,即便是在冀州,大多數百姓們也僅僅隻是顧一個溫飽而已。
又怎麽會容許家裏的一個孩子什麽都不做,去私塾上學呢?
另外便是許霄說出來的第二點。
世家的阻撓。
陳宮是世家子弟,所以他最是懂得這一點。
世家無論如何也不會同意讓民間的百姓也掌握知識的。
許霄也正是基於這一點的考慮才下了這樣的決斷。
在這個時代是知識就是力量最好的體現。
世家們隻要掌握好手裏的書,守好知識始終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
他們就能一代一代永遠興盛下去。
畢竟,不論是誰最終奪得了天下,都是需要人來管理的。
這便是他們的興盛之機。
世家們怎麽會容許這樣的機會分給天下所有人。
於是,一方迫於生計,無力學習,另一方又要橫加阻撓。
除非許霄能同時解決這兩點,否則在冀州或者是其他的州郡辦學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要解決這些顯然不是現在要做的事情。
畢竟,如今處於天下四分五裂,諸侯割據一方的局麵之中。
如今許霄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調節各方矛盾一致對外,又怎麽能去挑起內部的矛盾了爭端。
在這個時代一直有一句話說,得世家者得天下,許霄對這句話並不完全認可。
可是這卻一針見血地點出了世家的強大。
在天下未定之時,去挑起自己內部的矛盾是十分愚蠢的。
唯有完成一統,才能有絕對的實力來壓製一切。
陳宮對著許霄拱了拱手道:“丞相,陳宮懂了。”
“嗯。”
許霄頷首,又刻意提醒道:“公台兄,對於那位倭國女王,你一定要有一些提防,這個人並不簡單。”
“一定不會任憑我們在倭國實施我們的計劃的。”
“喏。”
陳宮領命。
他看著許霄笑道:“丞相放心,那卑彌呼身為一介女流,卻能一步步成為整個倭國的女王,可見其了得。”
“陳宮心裏自然會有所提防,不會任憑她在背地裏耍那些陰謀詭計的。”
“如今,倭國大體上已經落入了我們的掌控之中,可是許多倭國人隻是表麵上恭敬,實際上卻是處處想著與我們為敵,想要將我們趕出去。”
“待丞相離開之後,在下一定會在最快的時間之內確定出這些人的身份,然後待利用完之後在找機會一個一個地將他們徹底剔除出來。”
“在倭國絕對不容許有敵視我們的存在。”
陳宮半眯著眼,臉上隱隱帶著一絲殺機。
雖然隻是一個儒生而已,可是如今所展現出來的狠辣氣質已經不知道要勝過多少人了。
許霄點了點頭,並未再多說什麽,也不用再多說什麽。
他相信以陳宮的能力足以應對一切問題。
而且,就算有所疏漏,他在暗中也已經有了一些布置,可以及時彌補。
倭國早已經是許霄的掌中之物!
兩日過後,許霄、許褚、趙雲、呂布、張遼領著大軍乘船離開倭國。
隻留下陳宮和三千兵馬在倭國駐守。
有了第一次的航行,這一次返程就要順利得多了。
一路上,並未有什麽波折,許霄十分順利地在高句麗下船。
又從高句麗回到了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