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性格堅韌的人,不僅善於麵對眼前的困難。他們還時常給自己出“難題”,從小到大,逐漸推進,以此來挑戰自己的潛力,不斷超越自我。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解決和處理難題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個性傾向,而具有不同個性的人在麵對難題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態度。許多人在朝著目標或願望行進的過程中,把遇到的難題當做成功的絆腳石。事實上,你在成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不僅不是絆腳石,而且是達到目標的階梯。當難題出現時,我們必須正視它。難題發生的原因為何?找出它背後的原因並加以解決,若不去處理,隻會產生更大的難題;若將難題當做一個怪獸去消滅,那麽應在這個怪獸還未長大的時候消滅它。
進入公司後,很多年輕人就像“林黛玉進賈府”,誠惶誠恐,步步為營。生怕自己犯了錯誤而被同事恥笑,給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對經常出現的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工作,從不敢主動發起“進攻”,而是一躲再躲。在他們看來,要想保住工作,就要做自己熟悉的工作。對那些有難度的工作,還是躲得遠一點為好,否則弄不好就有可能被撞得頭破血流。如果你認為這是職場生存的上上策,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隻要正視並解決你所遇到的問題,便可以從中學到無數寶貴的經驗,壯大你的能力,所以,應將問題當成是你邁入成功之路的階梯,每解決了一個問題,你便向成功的頂峰又跨進了一步。所以你所遭遇及解決的問題愈多,你所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愈強,而你離達到目標的終點也就愈近,你所能達成的目標也就愈大。所以為什麽有人說,你一生的成就決定了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1877年,愛迪生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試驗,提出變弧光燈為白光燈,要搞分電流。這項試驗要達到滿意的程度,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來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得住熱度在2000攝氏度1000小時以上的燃燒。同時用法要簡單,能經受日常使用的擊碰,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價格還要低廉。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設想,需要花很大的工夫去探索,去試驗。
在燈絲的選擇上,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結果失敗了。後來,他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1600種不同的試驗,然而都失敗了。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玻璃球內,而不易熔斷的道理。這樣,他的試驗又回到炭質燈絲上來了。他晝夜不息,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試驗用的桌子下麵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隻半小時。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通常是十八九個小時。他的試驗筆記簿多達200多本,共計4萬餘頁。
轉眼間,4年過去了,到了1881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助手們也灰心了。而愛迪生依然沒有放棄。有一天,他把試驗室裏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綁著的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炭化後做成一根燈絲,結果這一次比以前做的種種試驗都優異,這便是愛迪生最早發明的白熱電燈——竹絲電燈。這種竹絲電燈繼續了好多年,一直到1908年用鎢做燈絲後才代替它。
接著,愛迪生開始研製堿性蓄電池,這種蓄電池是用來供給原動力的,麵臨的困難更大,而愛迪生的鑽研精神,更是十分驚人。他和一個助手苦心孤詣地研究了近10年的時間,經曆了許許多多的艱辛與失敗,一會兒他以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會兒又知道錯了。愛迪生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再重新開始。大約經過5萬次的試驗,寫成試驗筆記150多本,方達到目的。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的確讓人佩服。
而愛迪生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由於他有這種鍥而不舍、迎難而上的精神。如果在困難麵前退縮了,他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一個人不敢向高難度的工作挑戰,就是對自己潛能的畫地為牢,這樣隻能使自己無限的潛能得不到發揮,白白浪費掉。這時,不管你有多高的才華,工作上也很難有所突破,職場上遭遇挫折更不是什麽新鮮事。不得誌之餘,你萬分羨慕那些有卓越表現的同事,羨慕他們深得老板器重,說他們運氣好。殊不知,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這就好比禾苗的茁壯成長必須有種子的發芽一樣,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能得到老板的青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勇於挑戰困難的工作。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正是秉持這一精神,他們磨礪生存的利器,不斷力爭上遊,脫穎而出。對老板而言,這類員工是他們永遠不變的最佳選擇。正如一位老板所說:“我們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奮鬥進取精神、勇於向困難挑戰的人。”
香港富豪包玉剛生前雄踞“世界船王”寶座,他所創立的環球航運集團,在世界各地設有20多家分公司,曾擁有200多艘載重量超過2000萬噸的商船隊。他擁有的資產達50億美元,曾位居香港十大財團的第三位。
包玉剛的平地崛起,令世界上許多大企業家為之震驚:一個華人結束了洋人壟斷國際航運界的曆史。包玉剛以一條破船起家,經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建起了自己的王國。回顧一下他成功的道路,他在困難和挑戰麵前所表現出的堅定信念,對每一個夢想成功的人都是很有啟發的。
包玉剛不是航運家,他的父輩也沒有從事航運業的。中學畢業後,他當過學徒、夥計,後來又學做生意,30歲時升到了上海工商銀行的副經理、副行長,並小有名氣。3l歲時包玉剛隨全家遷到香港,他靠父親僅有的一點資金,從事進出口貿易,但生意毫無起色。包玉剛拒絕了父親要他投身房地產的要求,表明了欲從事航運的打算,因為航運競爭激烈,風險極大,親朋好友紛紛勸阻他,以為他發瘋了。
但是包玉剛卻信心十足,他看好航運業並非異想天開。他根據在從事進出口貿易時獲得的信息,堅信海運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經過一番認真分析,他認為香港背靠大陸、通航世界,是商業貿易的集散地,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從事航運業。37歲時包玉剛正式決心搞海運,他確信自己能在大海上開創一番事業。而他也是香港五大船王中最後一個下水的,但卻後來居上。
包玉剛早有獨立創業的強烈意識,終於,他拋開了他所熟悉的銀行業、進出口貿易,投身於他並不熟悉的航海業,人們對他的譏笑多於嘉許。的確,對於窮得連一條舊船也買不起的外行,誰也不肯輕易把錢借給他,人們根本不信他會成功。他四處告貸,但到處碰壁,盡管錢沒借到,但他經營航運的決心卻更加強了。後來,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他終於貸款買來一條有20年航齡的燒煤舊貨船。從此包玉剛就靠這條整修一新的破船,揚帆起錨,躋身於航運業了。
包玉剛一條破船闖大海,當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但是,包玉剛並不在乎別人的懷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會成功。他抓住有利時機,正確決策,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終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私營船舶所有人。
人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隻發揮了很少一部分,而在超越現實,挑戰極限的過程中,幾乎會全部發揮出來。就像是一個處於潛伏期的活火山,一旦足夠的信念誘使其噴發,必將勢不可當,創造出事業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