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檔案 ☆

片名:拯救大兵瑞恩

外文:Saving Private Ryan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羅伯特·羅達特

主演:湯姆·漢克斯、愛德華·伯恩斯、馬特·達蒙、範·迪塞爾等

上映:1998年7月24日

國家/地區:美國

片長:169分鍾

獲獎:獲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音效剪輯獎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1946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擁有猶太血統。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生涯涉及多種主題和類型,如猶太人大屠殺、奴隸製度、戰爭與恐怖主義等。不同於馬丁·斯科塞斯、斯坦利·庫布裏克等個人色彩強烈的美國“電影作者”,斯皮爾伯格樂於在經典類型片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更注重大眾的欣賞口味。作為新好萊塢電影業界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在世界電影行業陷入全麵危機之時,斯皮爾伯格以新穎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創造力,不斷締造著一個又一個“電影神話”。

自1975年執導《大白鯊》開始,斯皮爾伯格成為通俗電影的領軍人物,他的創作曆程甚至可以作為當代美國以至世界主流電影的發展史。始終如一的赤子童心,加之童年經曆導致他缺乏的安全感,使斯皮爾伯格十分熱衷拍攝與兒童題材相關的影片,如《第三類接觸》《外星人E.T.》《太陽帝國》和《胡克船長》等,影片中的兒童無不是家庭破碎或父母缺失的。而源自母親一脈的猶太血統,一直困擾著斯皮爾伯格,在“印第安納·瓊斯”係列影片、《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中,通過對納粹德國和猶太人經曆的刻畫,斯皮爾伯格釋放著他心中積澱已久的“猶太情結”。斯皮爾伯格的創作特點是用高科技來包裝商業電影,在蘊含他個人生命體驗的同時,製作出通俗、簡單的文化產品,最大限度地迎合觀眾的視聽娛樂需要,缺乏深刻人文內涵和藝術氣質一直是斯皮爾伯格電影事業的短板。因此,斯皮爾伯格決定嚐試製作一些有“藝術品位”的影片,經過《永遠》《紫色》《阿米斯塔德號》等片的探索,斯皮爾伯格終於通過1993年的《辛德勒名單》和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獲得“全麵勝利”,得到藝術與商業層麵的雙重認可。

《拯救大兵瑞恩》展現了逆境中的人性光輝和戰爭中的人性奇跡:為了不讓已經在戰爭中失去三個兒子的母親再失去最後的兒子詹姆斯·瑞恩,以米勒上尉領導的八人編製突擊隊走上了拯救之路。美國傘兵瑞恩因空軍投放錯誤被困在敵人德軍腹地,生死未卜;三個兄弟陣亡,如果他也不幸遇難,他的母親將老無所依。美國盟軍作戰總指揮部考量了這一情況,派遣一個突擊小分隊前往救援。剛經曆過無比慘烈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米勒上尉,挑選出自己手下“碩果僅存”的幾個優秀戰士和翻譯兵厄本踏上征途。他們無法理解並質疑上層的決定,以八個人的生命代價去拯救一個人,這個比例近乎荒誕。敵方危機重重,小分隊經曆坎坷:出發不久他們遇到了一家法國人,固執、善良的大兵卡帕索為了法國小女孩不幸中槍身亡;米勒上尉安慰鼓勵大家,繼續前進,找到了“瑞恩”;翻譯兵厄本懵懂、懦弱、善良,在戰爭中成長,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戰士;小分隊成員先後負傷、陣亡,最後米勒上尉也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一路輾轉,屢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瑞恩獲救,小分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曲美國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的頌歌。不同於以往戰爭題材中對戰爭一貫批判的態度,斯皮爾伯格用客觀、冷靜的筆調陳述這樣一種觀點:討論戰爭本身的對錯並沒有意義,而戰爭中凸顯的“人性”超越生命存在的價值;個體的生存和自由固然重要,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個體的犧牲就有了價值;當個體的存在影響集體價值觀時,集體也將維護個體的利益。從馬歇爾將軍提議“拯救大兵瑞恩”開始,在場的各位就存在質疑,而馬歇爾將軍朗讀當年林肯總統寫給陣亡士兵家屬的慰問信後,激起了所有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場“拯救瑞恩”行動並不僅是為了瑞恩個人的生存和他母親的利益,因為對廣大美軍士兵來說,這更是一種激勵和撫慰——他們在前線為國而戰的時候,國家也不會忘記他們。瑞恩母親作為全美國人民的代表,生活在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中,為了世界和平和國家利益將4個兒子遠送到大洋彼岸的歐洲戰場;門外的錦旗上象征軍人之家的4顆五角星和牆邊4個兒子的戎裝合影……這些細節無不透露出,正是這些家庭的存在和付出才保衛著美利堅合眾國,而當他們需要時,國家和政府也會維護這些家庭的幸福和利益。瑞恩或許有足夠的理由退出戰場重返家園,但這不等於米勒上尉等八人的生命就是毫無價值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家人,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瑞恩,僅靠愛國主義精神是絕對不夠的,而人道主義精神在這時發揮作用,對生命、自由的敬畏和尊重,才是最終讓米勒上尉帶領突擊小分隊踏上救援之路的根本原因。在突擊小分隊行動過程中,隊員們反複討論,希望這個瑞恩“值得”他們拯救。他們一邊溫和地嘲弄著恐懼戰爭、渴望回家的“假”瑞恩,一邊又和這個心靈脆弱的大兵感同身受;當找到“真”瑞恩後,他執意不願意離開戰場。米勒上尉和小分隊決定留下來幫他防守大橋,而最終瑞恩的英勇抗敵也讓米勒上尉等人的犧牲更有價值。在最後這一段落,英雄主義情懷得到了極致的宣泄。小分隊到來之前,鎮上的守軍處境危險;而小分隊的到來扭轉了局勢,米勒上尉自創的“黏性炸彈”製服了德軍的虎式坦克,“神射手”傑克遜又一次展示了他出神入化的射擊技術。他們在橋上成功阻擊了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入侵,直到救援部隊的到來。或許這些士兵終將失去自己的生命,但他們英雄的身影被定格在最壯麗的一刻,也正是他們如救世主一般才鎖定了最後的勝局。

《拯救大兵瑞恩》最為人稱道的是導演斯皮爾伯格塑造的戰爭場麵奇觀。尤其是影片開頭長達26分鍾逼真慘烈的諾曼底搶灘登陸戰,堪稱電影藝術史上最經典的珍藏段落之一。在這一段落,斯皮爾伯格借鑒了紀錄片製作的風格和手法,立足於電影的紀實本性,模仿第二次世界大戰紀錄片手持攝影的方式,通過大量不穩定的移動鏡頭去表現戰場上的特殊氣氛。在美工、煙火、化妝等各部門分工中,導演力求每一件服裝、每一個道具和每一副表情都符合戰爭氣氛。米勒上尉顫抖的右手,水中中彈的戰士傷口噴出的血柱,水麵上橫飛的子彈,被炮彈炸得支離破碎的肢體,中了燃燒彈渾身浴火的戰士……整個海灘上遍布彈坑、屍體,鮮血染紅了海水,戰士們或恐懼或堅毅的麵容,等等,這一係列場景真實得令人窒息。戰爭偃旗息鼓時,大全景俯拍總結了這場戰鬥,並落點在一位名為瑞恩的士兵的屍體上,為影片隨後的敘事做下鋪墊。這26分鍾的段落大致包含150個左右的鏡頭,除16個可以明確認定為全景的鏡頭,其餘的全是處於運動中的中景、近景和特寫鏡頭。影片為了保持紀錄風格的統一,摒棄了可以展示戰爭磅礴氣勢的大全景、大遠景和航拍鏡頭,僅依靠近景和特寫鏡頭來再現殘酷戰爭中豐富的細節。導演斯皮爾伯格巧妙的對膠片進行褪色處理,搭配手持攝影帶來的真實感,還原了冷峻、殘酷的戰爭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