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會試(下)
稍許,就有兵丁用籮筐抬著鎖一個考舍一個考舍地鎖門,等那些兵丁把所有的考舍落鎖後,瞭望台上的鼓聲響起,這會試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接著就是無數的兵丁開始分發考卷和蠟燭,這些兵丁都是不識字的,他們辛苦這幾天也有二兩銀子的犒賞。
明代科舉重經義,輕詩賦,隻要經義過了,詩賦勉強合格即可,一般情況下不會在詩賦上出沒人。
楊廷鑒首相看的就是經義題: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要想寫八股文,首相要明白這段話的意思,不明其意,那隻能抓瞎,這段話的意思是:
“服侍君子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討君子喜歡卻是很難的。
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討君子喜歡,君子是不會喜歡的。
而到君子要任用人時,總是量才使用的。
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會有所獲得,不思考就不能得到。
(舜)德行方麵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
這段話的意思,楊廷鑒是明白了,然後是把幾句話從四書五經之中找出來,然後把整篇文章回憶和理解一遍,最後才可能寫出一遍不錯的八股文。
這也難不倒楊廷鑒。楊廷鑒稍微地搜尋一下記憶,把這幾句話的出處給找到了:
“這段話它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出自《論語?子路》,對比講君子和小人。這裏截取了說君子的兩句。”
會試的題目可是崇禎親自擬定,楊廷鑒覺得這題凸顯了崇禎的傲性啊!……崇禎這是故意的麽?
“第二部分出自《孟子?告子上》,第一句“心之官則思”,它還是個成語,成語故事是關於華佗的。大家多思考總是沒壞處,陛下最討厭屍位素餐的寄生蟲了。”
這又把楊廷鑒給雷到了,可見崇禎是多麽痛恨那些屍位素餐的官僚。同時也從側麵表達了崇禎求治的迫切心境。
“第三部分出自《中庸》,子曰舜很了不起啊!”
大家記不記得,朱由校掛了之前拉著朱由檢的手說的那句。“來,吾弟當為堯舜!”,這是赤果果的醉翁之意啊。作為試題,也是鞭策讀書人要謹記堯舜英明。要自我鞭策。不能忘了八榮八恥。
楊廷鑒也是醉了,這考題也難不倒楊廷鑒,楊廷鑒稍微思考一下,就開始打草稿,楊廷鑒可是集合了古代和現代人的思想,至於這樣的題,那完全不在話。
第二天中午時分,楊廷鑒就把這次會試的經義題做好了。洋洋灑灑八百字,字字珠璣。一篇錦繡文章就算是完成了。(這八股文可是把落葉難死了,抓耳撓騷半天,實在寫不出一句八股文,結果哭暈在廁所。)
楊廷鑒在仔細地檢查了自己的文章後,就趕緊把試卷裝入牛皮做的試卷袋內,主要是為了防雨水。
就在此時,考舍過道上幾個兵丁挑著茶水開始給每個考舍添加茶水。這貢院每天免費提供三次茶水,分別是早中晚,吃食就是考生自備了。
“添茶水囉。”
楊廷鑒連忙從考箱內拿出一個銅茶壺,從門縫隙遞出去,這門是木條做的,木條與木條之間的距離大約二十厘米。
和楊廷鑒隔壁的陳於泰也把自己攜帶的茶壺遞了出來,楊廷鑒看到陳於泰伸出的手,忍不住問道:
“陳兄可開始做題了?”
“還在打草稿呢?冰如做得如何呢?”
“經義題已經做完,下午就做詩賦。”
“冰如果然是才高八鬥,大來不如也。”
這會試考舍之間還是可以說說話的,八股文可是沒有辦法抄襲的,但是兵丁還是嗬斥了楊廷鑒和陳於泰:
“趕緊做題,不得交頭接耳。”
此時的楊廷鑒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還是被當著普通的舉子一樣,被這些不識字的大頭兵隨意嗬斥。
……
九天之後,隨著一聲囉響,貢院開始收卷,為了了避免混亂,這交卷也是一個考區一個考區去交卷。
溫體仁沒有爭到主考,但是他收卷比誰都積極,楊廷鑒的試卷就是交給溫體仁的,溫體仁隻是用眼睛瞟了幾眼楊廷鑒的試卷,就把楊廷鑒的試卷給記住了。
陳於泰到是沒有與楊廷鑒挨著去交卷,但是他們這個分區就是溫體仁收卷,陳於泰也知道溫體仁和周延儒之間的爭鬥,就算陳於泰不想把試卷交給溫體仁都不可能。
陳於泰的試卷交到溫體仁的手中後,溫體仁麵部沒有任何的表演,完全是公事公辦,但是溫體仁的目光隻是快速地掃了陳於泰的試卷,陳於泰開篇的那幾句啊話就被溫體仁記在心裏。
這會試肯定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但是隻要主考官有意偏袒某個考生,也是有辦法的,當然要故意出沒某人,也是有機會的。當然一張試卷是九個考官看,如果可以取就畫一個圈,不可以取就畫叉。
如果某個考官要想專注整死某個考生,也不是那麽容易,因為他隻有九分之一票,最後錄取的時候是數圈圈多少。
溫體仁記住了楊廷鑒和陳於泰的考卷,肯定是有自己的打算了,他和周延儒的爭鬥已經白熱化了。
楊廷鑒也從後世的評價中把周延儒和溫體仁看得十分透徹,其實兩人都是庸才,兩人不管誰當政,於大明王朝沒有任何一點功績。
民間歌謠: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館,烏龜王八(王應熊)篾片(吳宗達),總是遭瘟。(周延儒是狀元,溫體仁探花)
溫體仁輔政八年,沒有提出過任何經國濟世的方略,沒有建立過任何利國利民的功業,是一個十足的庸材,但在結黨營私、玩弄權術上卻是一個高手。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明亡前夕,禦史吳履中上書總結崇禎治國之失時說:“溫體仁托嚴正之義,行媚嫉之私,使朝廷不得任人以治事,釀成禍源,體仁之罪也。”
【鐵血的部分即將開始,楊廷鑒殺了八大漢奸,引起巨大的蝴蝶效應,後金入寇大明報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