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護衛艦“高月號”。
這艘基準排水量為三千零五十噸的艦艇,搭載有反潛直升機,在“第二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時期曾作為同級別中最優秀的艦艇開始服役,此後列入保管艦退居預備役,一年前作為特務艦被重新啟用。艦艇前後還保留著五英寸口徑的大炮,但是撤除了原來配備的反潛直升機以及用來發射反潛自動導航魚雷和博福斯式雙筒自動高射炮的發射裝置。在寬敞的後甲板上,鋪設了兩條水雷專用的鋼軌,上麵橫跨著一個台架,以備搭載“克爾馬狄克號”用。不用說,這是防衛技術研究所片岡的主意。這個片岡除了本專業電子兵器外,曾參與過海上自衛隊的造艦計劃,特別是還從事過艦船特殊改裝工作,所以對艦船的緊急改裝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艦型已經落伍但仍在服役的“高月號”讓它的兩個六萬馬力的汽輪機發揮著威力,以三十節到三十二節的時速馳騁在日本列島東部的洋麵上——在這片從東經一百四十二度到一百四十五度,北緯三十四度再北上至北緯四十五度附近的遼闊海域上,“高月號”按照田所博士的指示,將“克爾馬狄克號”深海潛艇下放到日本海溝的不同斜麵上,創下了兩周內下潛二十次的最高潛水紀錄。在三陸地區的海麵上,“高月號”遭遇到了南下的千島寒流,在濃霧和波濤中顛簸翻騰;“克爾馬狄克號”深海潛艇也無數次遇上交匯的冷暖流,像漂浮的樹葉一樣被卷入到海底,渾濁的海水讓人無法看清海底的狀況;同時,蘇聯巡邏艇形影不離地徘徊在“高月號”周邊,警惕地注視著。——連日來的潛水,使得小野寺皮膚蒼白,眼睛布滿血絲,麵龐憔悴,胡子拉碴,同時,關節痛和失眠症也開始困擾著他。加上“克爾馬狄克號”同自己駕輕就熟的“海神號”相比多少有些不順手,這也給他平添了幾分緊張。但不管怎樣,他都得在海上一邊與洶湧的波浪搏鬥,一邊駕駛著像浮標一樣飄搖不定的深海潛艇,下潛到七千米甚至八千米的深海海底,並按照田所博士那近乎於歇斯底裏的指令操作潛水艇,打開照明燈,發射水中照明彈,拍照,錄像,向海裏投放觀測儀器,在海溝底、海溝崖上安裝自動監測裝置。這一係列的作業多的時候一天要重複兩次,足以讓他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在兩三攝氏度的冰冷的深海海底,四周的機器凍得像冰塊一樣,潛水艇裏充滿了濕氣,每下潛一次都必須更換吸濕劑。而且,由於改造匆忙,潛水艇裏安裝了各種觀測儀器,活動空間極為狹小,以至於在下潛的數小時裏身體幾乎無法動彈。
“好好注意身體啊,”幸長擔憂地說,“我們倒是能夠相互替換,而你現在可沒人能替換呀。”
幸長很擔心,動用聯絡機從橫須賀調來了潛艇部隊的隨軍醫師。經過治療,小野寺的關節痛有所緩解,但失眠卻仍然擺脫不了。
“高月號”從南向北,複又從北向南,在日本海溝上方往返遊弋三千多公裏,不斷地把“克爾馬狄克號”放入海底。白天,“高月號”停在洋麵上,指揮潛水作業;晚上,又急速地向下一個目標移動。就這樣,深海潛艇像小探針一樣一點一點地探查著日本列島的腹肋,但是,從西南到東北長達兩千公裏的日本島畢竟體量巨大,“克爾馬狄克號”這小探針所探測到的隻不過是它的九牛一毛。
這叫什麽工作!幸長時常會對自己所做的這項工作束手無策而感到煩躁。這簡直就像是巨人腹部的跳蚤——瞎撞。
在銚子海域,他們在海溝底遇到了好幾次淺發性地震——在每平方厘米一噸的水壓下,突然發出“砰”一聲巨響,像是被什麽東西撞擊似的,巨大的能量讓潛水艇滴溜溜地直打轉,聽到潛水艇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即使明知有十倍的安全係數也會不寒而栗。就是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照樣進行工作,所幸好天氣比較多,觀測工作基本順利,工作進度隻比預定計劃滯後一點。隨著工作的推進,田所博士的臉龐也漸漸變得蒼白起來,頭發也亂蓬蓬的,隻是那雙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第十七天上——“克爾馬狄克號”由於連日來的超負荷運轉,部分機械終於無法正常工作,潛水隻得暫停。田所博士抱了一大摞資料,一頭悶在軍官室;小野寺則拖著一身的疲憊,一聲不響地同機械師一起開始對“克爾馬狄克號”進行檢修。
第十九天——比預定的時間稍晚一些,特殊工作艦“吉野號”終於到達了集結地。當三根雷達桅杆和用於航天通信的巨大的拋物麵天線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時候,大家不由得歡呼起來。在曾經搭載飛艇,地勢稍低的後甲板上,滑動式機庫的兩側立起了巨大的起重機,艉部船舷邊安裝了緩衝防撞杆。兩台聯動式起重機能輕鬆地將“克爾馬狄克號”從水中吊到甲板上,下水時,也能利用滑動台架自由操作。相比在幹舷較高的“高月號”的甲板上收放深海潛艇的那份艱辛,現在的操作變得輕鬆多了。
片岡是乘“吉野號”來的,他個子不高,有一張棕色的娃娃臉,兩眼炯炯有神,
“耽誤了時間,對不起。”片岡笑容可掬地用擴音器從艦橋上喊話,“馬上就轉船,中田君和邦枝君都在上麵,山崎君馬上坐聯絡機來……是要在這兒開會吧?”
大家正要換乘汽艇的時候,來送行的“高月號”艦長收到了一封電報。艦長瞅了一眼電報,立即原封不動地交給了田所博士。
“說是箱根有噴發的征兆,”艦長小聲嘀咕道,“好像三宅島也有地鳴聲。正好,本艦立刻奔赴三宅島。”
橘黃色的“克爾馬狄克號”早已浮出水麵,它在波濤中搖搖晃晃,被慢慢地拖上“吉野號”的後甲板。“高月號”匆匆結束了工作交接,立刻乘風破浪,急速遠航而去。小野寺、幸長他們向遠去的艦艇揮手告別。
“看樣子接風宴是沒戲了……”中田說,“怎麽辦?馬上就開會嗎?”
“當然。”田所博士當即答複道。
“我到艦長那兒打個招呼,然後馬上到管控區開會。房間呢?”
“請大家先把行李放到各自的房間裏,”邦枝說,“然後,我帶大家到D計劃指揮部的辦公室,會就在那兒開吧。”
二十分鍾後,大家都集中到前甲板上方的指揮部辦公室裏。牆上的計算機使整個牆麵光亮閃爍,記憶裝置上的磁帶、磁鼓都在轉動。房間的另一麵牆上,懸掛著用電子發光板製作的進程表和用磁性塑料模塊拚製的日本列島地圖;房間的中央放置了一個巨大的透明長方形塑料模塊。乍一看,塑料模塊裏什麽東西都沒有,但是,當片岡打開設在控製台上的開關時,那裏麵立刻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日本列島立體圖像。大家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片讚歎聲。
“漂亮吧。”片岡露出白亮的牙齒說,“這是防衛技術研究所開發的全息圖用的投影屏。它還能消掉虛像,作為實像展示用的熒光顯示屏,這大概是世界首創吧。不過,雖然它看起來很透明,但實際上這塑料模塊中卻含有某種金屬微粒。”
“航空攝影能這樣立體成像嗎?”幸長問。
“不行,那還辦不到。它必須先利用視差從高空拍攝出紅外線立體照片,再由立體照片製成彩色立體模型,然後,對模型進行激光掃描做成底板。立體成像模塊的原理是什麽呢?其奧妙就是利用立體激光反射光源的相幹性。瞧,這就是模塊。”
片岡從控製台下拿出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集成模塊給大家看,上麵沒有什麽影像,隻能看到閃爍不定的單色旋渦狀或雲狀紋路,以及相互滲透的多重環狀疊紋。
“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小野寺低聲說,“把激光打在這上麵,就能看到那個彩色立體畫麵了嗎?”
“是的,根據立體影像製成立體模型,現在非常簡單。隻需要把有視差的照片掃描,再對其進行解析,得出照片素材的解碼數字就行了。最近,有人不用相機拍攝,而是讓兩架飛機按一定間隔距離飛行,用攝影機錄下地貌,同時將獲得的數據進行信息儲存……的確,製成全息圖,有利於儲存大量的立體圖。”
隻要切換開關,屏幕的立體圖像便不斷地變換不同比例的畫麵,有些畫麵還附帶海底地形。
不僅如此,在片岡的操作下,屏幕的立體圖像上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符號、光點、箭頭和直線等等。地熱流、重力異常、地磁分布、地殼隆起、沉降、水平運動以及火山活動,幾乎所有的資料都能投影在立體畫麵上。
“連接計算機,儲存的信息便能原原本本地投影出來。真是了不起呀。”中田說。
片岡最得意的是安裝在中央辦公區域的投影屏,屏幕能顯示數千張用微型膠卷拍攝儲存的地圖和圖表。
“我把為自衛隊司令部專門開發的試驗品原封不動地帶來了。”片岡笑眯眯地不斷切換選擇鍵給大家演示,“技術研究所所長恐怕饒不了我。”
“那麽……”邦枝說,“現在就開會吧。先生,請您談談今後的計劃和具體操作……”
在指揮部辦公室的一個角落,田所博士麵壁而坐,他雙肘撐著膝蓋,抱頭沉思——幸長正好斜對著田所博士的後背,能瞧見博士的臉孔。博士滿臉胡須,臉色鐵青且泛著油光,表情異常痛苦。
“田所先生……”中田喊了一聲,“除了山崎君,D-1計劃的全體成員都到齊了。在這兒,請您再向全體成員簡單介紹一下計劃的目的,以及目前已掌握的大致情況。”
“田所先生……”幸長走到博士身邊,把手搭在他的肩上,“是不是有點不舒服?”
博士被人碰了一下,好像觸電似的抖了一下,接著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啊……”博士喘著粗氣說,“啊……是嗎?”
博士慢吞吞地來到大家圍在一起的桌子邊,呆呆地望了望牆上的計算機、投影板、操作盤,又好奇地看了看巨大透明的幕牆上所顯現的日本列島三維立體模型。看著看著,博士那呆滯的目光漸漸地開始發亮了。
“這裝置真有意思……”博士目不轉睛地盯著用於全息投影的屏幕,小聲說,“除了顯現日本列島,還能顯現出更大的區域 ——從西太平洋到東南亞整個地區嗎?”
“目前,這是最大的區域麵積了。”
片岡調整了投影機,整個畫麵呈現出以日本列島為中心,包括小笠原群島、衝繩、中國台灣、菲律賓以及朝鮮半島和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的一部分海域的模型圖。
“好,就投影定格到這兒。”
博士離開熒光幕牆,站在繪有日本列島的磁性塑料模板下。
“諸位請坐。”博士用他那低沉而又嘶啞的聲音說,“現在……我就開始介紹。”
大夥圍著桌子坐下。博士站在巨大的塑料模板下,兩眼盯著地麵,好像在沉思什麽。幸長看著博士的身影,突然胸口感到一陣刺痛。
幸長在想,隻不過才兩三個月的光景,博士竟蒼老得如此厲害,像是老了十歲:頭發添了幾許白發,麵色鐵青,皺紋加深,兩眼紅腫,神情困頓。
“D計劃就是……”田所博士語氣平淡,沒有往日的抑揚頓挫,他說,“根據迄今為止我所做的各項調查和研究,對日本列島地質大變動可能性的調查計劃,我田所腦子裏已經初步有了一個大致輪廓。”
田所博士稍稍停頓了一下,眼朝下,喘了一口氣,接著說。
“所謂這種可能性——是指可能給予日本這個國家以頗具規模打擊的大變動,甚至是……讓日本列島毀於一旦的大變動……”
大家聞聲不由得渾身發涼。田所博士拿起圓珠筆敲打著磁性塑料模板上的地圖。
“目前,D計劃分為D-1、D-2兩部分。根據事態的發展,也許還要增加很多項目。D-2是研究最壞情況下,日本國民的安置以及資產處理的問題,D-1則是我們目前正在進行調查的項目。”
博士把手放在頭上,做出一副思考狀,然後又繼續說道:
“還是從頭說起吧。本人是從事海底火山研究的,特別是對太平洋海底的平頂火山,我持續了十多年的研究。但是後來,我的興趣慢慢從海底火山擴大到了海底山脈、海底地質學,還有海洋底的一般地質構造方麵。”博士把兩手撐在磁性塑料模板上,“我發現的第一個怪異現象是,最近日本近海重力異常帶的分布與十年前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有很大差異。從地質學的角度看,作為地下數十公裏處的地幔層的變化,這個十年的變化周期實在是太短,且變化過於巨大。部分地區的重力異常值從數十毫伽到上百毫伽不等,範圍竟有數百公裏,異常帶逐漸向東麵移動。隨之而來的是地電流、地磁也出現了異常情況。關於地熱流方麵,本來就很強烈的日本海地熱流,現在開始變得異常強烈了。這箭頭所指的地方是小笠原的北方,在那裏,有一個島沉沒了。僅一夜之間,海拔數米的島嶼就在海洋中消失殆盡,這的確太奇怪了。”
田所博士看著小野寺。小野寺下意識地咽一下唾液。
“我在調查的時候,還注意到另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一直在我的腦海裏縈繞,我盡力想弄清該現象。本次調查將全力以赴針對這個現象進行考察。我想調查的是,沿日本海溝地下的地幔對流是否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
“地幔對流是什麽?”邦枝問,“請解釋一下好嗎?”
“嗯……”田所博士咬咬嘴唇,沉思了一會兒,鐵青色的臉龐上又重新浮現出一絲生氣,“好吧。雖然這裏有像幸長那樣了解地質學的專家,但也有不太了解的人吧。那麽,我就簡單扼要地講一講。”
博士按了一下開關,黑板從天花板上徐徐地降落下來。幸長忽然想起,以前曾聽過博士離題萬裏卻十分有趣的課。博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漂亮的圓,像圓規畫的一樣,然後又再在裏麵畫了一個小圓。
“地球的內部構造,中心部是像蛋黃一樣的地核,周圍是像蛋白一樣的地幔,最外層的叫地殼,薄薄的地殼,這些都是中學就學過的。”
博士用粉筆“咚咚”地敲打著那個圓。
“正確地說,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地幔也有上層和下層之分,地殼是由花崗岩層和玄武岩層組成的。地殼同地幔之間,有一個叫做‘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麵’的十分明顯的分界麵,不過,這些細微之處倒無關緊要。人們一般認為地幔是固體,外核是**,內核還是固體。這是從地球內部地震波的傳播方式所推定出的。當然,地核裏聚集的是重物質,地幔次之,地殼則是由最輕的物質構成的。地球中心的壓力推定為三百萬個大氣壓,溫度是六千攝氏度左右,地幔與地核分界麵附近的溫度是四千二百攝氏度,在地幔與地殼分界麵附近,大陸板塊地下的溫度是六百到八百攝氏度,而在海洋底部的溫度最多是二百攝氏度左右。順便提一下,地幔的厚度大體上是地球半徑的一半——兩千九百公裏;相比之下,地殼的厚度最小,大陸部分僅有三十公裏,海底更薄,最多隻有五公裏。大陸板塊像冰山一樣懸浮在地幔上方的玄武岩層上。也就是說,在喜馬拉雅、安第斯這些高山所處的地帶(這裏包括露出地麵的部分和洋底的部分),它的形態就如同是大陸板塊深**入地下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地殼均衡說。而且,構成地殼表麵的‘板塊’被很多‘裂縫’所分割。”
聽了這一席話,小野寺總覺得腳下的地板好像已經融化一樣軟綿綿的,心裏不禁有些害怕。雖然人們常說“如大地一樣安如磐石”,但實際上,人類卻是站在一個直徑一萬二千七百公裏的岩質行星表麵的薄膜上,連同他們的文明、曆史以及生物的全部進程都在……大洋底僅厚五公裏的 ……隻有地球半徑的一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厚度上——如同站在一個厚度僅為0.2毫米、直徑50厘米的氣球上!
“再說地幔,其構成的物質一般都認為是橄欖石。從地震波傳播的方式看,盡管通常認為它是固體,但從超長時期——即地質年代上看,它似乎是像**一樣發生著對流,這一點,最近已經越來越明確了。最早在1929年,在魏格納有名的‘大陸漂移說’最為流行的時候,愛丁堡大學的霍爾姆斯就對大陸漂移的原動力進行了假設,此後,隨著魏格納學說不再時興,這個假設也被遺忘了。最近這十四五年間,隨著大洋底調查的深入,又出現了許多現象,這些現象隻有通過那些假說才能解釋。雖然有人認為這種現象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的蘭凱和布萊克從古地磁學領域重新證明了地球曾發生過‘大陸漂移’——有所不同,但多倫多大學的威爾遜卻再次把它與大陸漂移的原動力聯係在了一起。總之,地幔在地球深部,每年以一至二厘米的速度流動,在地表附近的某些地方,甚至以二至六厘米的較高速度在地殼下流動,這就帶動了地殼表層板塊——尤其是大洋板塊的移動,並且帶動巨大的大陸板塊移動,從而導致大陸邊緣地帶形成高大綿延的大褶皺山脈……片岡君,世界地形圖……”
片岡操作按鈕,投影台上立刻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世界地圖。
“要不要投到大屏幕上?”片岡問,“那樣更容易看一些。”
黑板旁降下的大屏幕上顯示出清晰的地圖,田所博士站在前麵,兩手背在身後,繼續講解道。
“全世界的大規模的深海海底調查,不過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才開始的……”博士用圓珠筆指著大西洋,“而且,由於發現海底的地熱流量同大陸板塊的地熱流量幾乎相等,而這一事實又與過去所提出的預測相悖,因此‘地幔對流說’再次被采納……複雜的理論在此就不多說了。大陸板塊上的花崗岩中所含放射性物質的熱量是地熱流的最大成因,但隻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質的海底玄武岩地殼也存在同大陸板塊一樣的熱流量。對此,我們隻能認為是:地球深處的內部熱量由於地幔的對流而被搬運了上來。大家都知道地幔內部幾乎不含放射性物質,而且,即便是地幔含有放射性物質,其熱量也隻能通過熱傳導極小的地幔以傳導的方式輸送到地殼。如果是這樣,那麽,地球誕生之初——即四十五億年前地下僅數百公裏處所產生的熱量,經曆漫長的歲月後,現在才終於到達地表。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大洋底的地熱流是由於地幔的對流從地球深部帶出的東西。請看這兒……”
博士將圓珠筆沿大西洋的中心地帶滑動著。
從北極圈冰島附近開始,在南、北美洲大陸與非洲西海岸之間形成“S”形的大西洋中心地區,巨大的中央大西洋海嶺縱貫其間,其跨度逾千米,高度逾三千米,且呈完全相同的“S”字形,延伸至遙遠的南極圈。
歐洲大陸、非洲大陸西海岸同北美洲、南美洲大陸的東海岸的凹凸部分正好能相互拚合在一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南、北美洲大陸在白堊紀以後,從歐洲、非洲分離向西漂移的假說最初得到的啟發就在於此。
“從北極圈到南極圈,縱貫南北大西洋中央的巨大的海底山脈——也就是大西洋海嶺,它以其怪異的特性備受關注。就是說,在這個海拔三千米的山脈中部有一條深深的縱向斷裂穀,沿著斷裂穀的中線一帶,地殼熱流量大得異常驚人,大西洋海底地震的震源幾乎都集中在這些山脊處——如此等等。根據這些特性,威爾遜提出,大西洋海嶺正處在地幔對流的上升通道,地幔對流從地殼深部上升到地表,再向兩側分流致使板塊移動,而板塊移動導致魏格納所說的古代大陸——‘泛古陸’——形成巨大的裂縫,並成為將南、北美洲大陸向西擠壓的原動力。後續的調查越來越印證了這一學說的正確性。我們知道,地殼擠壓出斷裂,斷裂帶上形成的海底山嶺——即因地幔對流而隆起的部分,它將遍及世界各大洋的海洋底部。”田所博士稍稍停頓了一下,環顧四周,低聲道,“但是,迄今為止,地幔對流和海底山嶺的相關結論都隻是通過一些旁證歸納推理得出的,能夠揭示其對流真相的更直接的、權威的證據還在探索中。不過,根據我自己研究的尚未發表的方法,不但能夠製作出極為詳盡的地幔對流示意圖,還能綜合分析過去不曾認知的眾多新現象,並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預測未來將出現的全新現象,對此,我很有信心。”
幸長隱隱感到有點心跳加速。田所博士的理論和發現……如果現在向全世界的學術界發布的話,那將會引起怎樣的轟動!然而,現在,是絕不可能的。不僅如此,田所博士的預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追溯曆史,可以說,自人類開始對地球進行觀測以來的短暫時間裏,還從未出現過——但是,那樣的事情真的可能發生嗎?……至少現在,幸長實在不敢相信……
“那麽……”博士按了一下調節器,把世界地圖的太平洋部分推至畫麵的中央。“那麽,太平洋的情形怎樣呢……”
小野寺頗感興趣地探出身子。
太平洋!
寬闊宏大的海洋!從東經一百二十度到西經八十度,東西跨度幾乎繞地球半周,從北緯五十度到南緯六十度,其南北跨度也繞地球的半周,如此廣袤的球形海洋……如果沿北緯六十度這條緯線來橫切地球,那麽,有半個球幾乎被圓拱形大洋水麵所覆蓋。
在這片汪洋大海上,除了幾處像米粒一樣
散落的島嶼以外,全無陸地蹤影,它的周圍被若幹塊像彩帶般垂落的弧形陸地包裹著。大洋東邊是南、北美洲大陸凸起的西海岸線,其中南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的大褶皺;北有像金絲帶一樣懸掛著的阿留申群島,順勢而下,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鑲嵌在歐亞大陸的東邊;從日本列島中央再向南,有小笠原—馬裏亞納群島,它們與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共同組成了寬廣的菲律賓海底盆地。南半球的東部呈縱貫南北的弧形地帶,北有新幾內亞、所羅門、新赫布裏底群島、新喀裏多尼亞列島,南有薩摩亞、斐濟、湯加、克馬德克和新西蘭……這一係列太平洋西岸的弧形列島,在其海底形成一條巨大的海溝,深深地嵌入大洋底部。
“壯觀之至……”片岡看著色彩斑斕的海底地形圖,抑止不住地感慨道,“真沒想到太平洋底竟有如此多的褶皺。”
小野寺回過頭看了一眼片岡。
“那是因為按慣例對垂直線方向——也就是高度,進行了特殊處理……”小野寺說,“其實,數千米高的大山脈橫貫海底數公裏,並不少見。”
小野寺盡管嘴上這麽說,但還是被神秘的太平洋牢牢地吸引住了。在巨大的深藍色太平洋上,集中在東半球的眾多的海底山脈群——露出洋麵的高高山脈,幾乎都是火山列島或火山群島。東、西經一百五十度附近,北起北半球的夏威夷群島、西北的聖誕島,南至南半球的馬克薩斯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社會群島、奧斯托拉群島——這些在地圖上幾乎用肉眼看不到,散落在太平洋中部像沙粒一樣的小島下麵,靜臥著雄姿各異的海底山脈。
不僅如此,在南半球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到澳大利亞大陸板塊之間,其海底地形之複雜令人難以想象!
新幾內亞島、俾斯麥群島、所羅門—新赫布裏底、新喀裏多尼亞、賀爾爵、薩摩亞、湯加—克馬德克—新西蘭這一線海底,幾座海底山脈平行排列在這狹窄的海域裏。在那兒,是的,如果那片海域沒有海水,就完全可以被認為是高山地帶。而在赤道的北邊,雖然聳立在海底的山脈不像新西蘭海域山脈那樣險峻,但它們依然支撐著吉爾伯特、馬紹爾和加羅林等群島。
“太平洋東北部的海底山脈並不太多啊。”片岡小聲說,“但是,北美大陸到夏威夷、聖誕島的海底卻延伸著好幾條像溝壑一樣的東西。那到底是什麽?”
“是海底斷層帶。”小野寺心情沉重地答道。
的確,從遙遠的阿拉斯加灣到南麵的土阿莫土海底山脈,其間的海底像大平原一樣平坦而寬廣。但是,就在這平坦的海底上,西起北美西海岸,沿緯度由東向西平行排列著數條細長的斷層裂縫,幾乎占了太平洋一半的地域。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的海底,斷層帶有規律地間隔排列著,猶如地殼發生皸裂一般。
“心裏真不是滋味……”片岡說,“總覺得地球好像是被切成了碎片。”
“最北邊的那個不知道吧?沿北緯四十度呈東西排列的是有名的門多西諾海底斷層。斷層自北向南北長達一千多公裏,被東西走向的斷裂帶擠壓。此外,它的下方是:一直被當作典型的海底斷層研究的馬來斷裂帶;從墨西哥海域延伸過來的克拉裏昂斷裂帶;緊靠赤道北邊,從北緯十度附近向南麵傾斜,在這幾條斷裂帶中最長的克利珀頓斷裂帶。它們從西經一百五十度到一百四十度,蜿蜒三千多公裏。南半球的那些斷裂帶就不知其名了。”
“請注意……”
田所博士拿起一根小棒,指著南美洲智利海域。
“太平洋之如此廣闊,是有其原因的,目前,海底調查還沒有進行到那一步。但顯而易見的是,太平洋中央海域由地幔上升而隆起的山脈是與大西洋海嶺、東太平洋海嶺連成一片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海底山脈從印度洋的中部北上向印度半島西海岸延伸,形成了馬爾代夫 、拉克代夫兩個島嶼。依據威爾遜的理論,那就可以解釋為,正是致使海底山脈隆起的地幔上升以及地幔向山脈兩側移動的板塊運動,將之前從亞洲分離的印度大陸向北擠壓,使之與亞洲大陸碰撞,造成其邊緣處隆起,才形成了喜馬拉雅大褶皺,現在,它恐怕依然是喜馬拉雅山脈增高的原動力。印度洋海底山脈的分岔進入紅海,在這兒形成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間的裂穀,目前,這條裂穀還在不斷擴大。這個分岔從埃塞俄比亞的阿比西尼亞高原向南,經烏幹達、肯尼亞、坦桑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穿越赤道,又在這兒形成了南北跨越四千公裏的,包括有‘大沼澤湖群’之稱的洛多夫湖、阿爾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尼亞薩湖和肯尼亞、乞力馬紮羅等火山在內的東非大裂穀地帶。也就是說,東部非洲是被裂穀沿東西方向撕裂的。那麽……”
博士用小棒指著東太平洋的遼闊海麵。
“根據剛才的觀點,東部太平洋板塊運動便可以理解為:導致東南太平洋海嶺上升的地幔,向西北方向形成了表層地幔流。其證據之一就是土阿莫土、聖誕、夏威夷等東太平洋的係列島嶼群都呈東南至西北走向,而且,越往西北方向走,其火山的年代越古老。該板塊與西太平洋板塊相撞後陷至地球內部,下陷的裂縫形成了西太平洋弧形列島特有的長海溝。海溝一帶存在著負重力異常帶和地熱流異常帶,這證明了比地殼重且熱量大的地幔物質就是在這兒被吸升到地殼上的。那麽——從阿留申弧形列島到太平洋近亞洲邊緣一帶眾多特有的弧形列島的形成究竟意味著什麽呢?我們怎麽解釋日本、東南亞、大洋洲東部海底那極其複雜的海底地形?又如何解釋沿著眾多的弧形列島而形成的火山帶和地震帶呢?”
房間裏鴉雀無聲,誰都沒有動。田所博士“叭”的一聲切換了按鈕。屏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西太平洋北部海洋和包括日本、千島以及東南亞在內的大陸。
“我們很早就知道,在太平洋沿岸一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不論是新大陸還是亞洲大陸,地震的震源越靠近弧形列島就越淺,越靠近大陸就越深,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震源分布斜麵,即震源距地表淺的地方呈三十度的角度,距地表較深或深的地方呈六十度的角度。比如,在南美,深源性地震的震源可達南美大陸內部安第斯山東側的地下深處,更為顯著的,比如在蘇門答臘、爪哇、班達海的弧形大褶皺地帶,震源朝著弧形褶皺的內側,也就是朝著婆羅洲島方向越來越深。日本列島也處於太平洋至大陸的淺、中源性地震帶的一個斜麵上。不過,日本列島的現狀是,處於地下三四百公裏至七百公裏的深源性地震的震源與馬裏亞納、小笠原、伊豆的富士火山帶平行,北上至中部地方、中央大地溝的西麵,橫跨本州島到達日本海,又在日本海的對岸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附近,向東北方向幾乎拐了個大直角,最後抵達鄂霍次克海的中央,形成一個極為狹窄的震源帶……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總之,在西太平洋的弧形列島的地下有一個插入大陸中央區域的地幔物質不整合麵,這個不整合麵也叫地幔斷層帶或破裂帶。地幔斷層帶嵌入大陸地下深達七百公裏,而大陸一側的地幔物質,恰好沿著這個斜麵,順勢而上,如同逆向斷層一樣,向太平洋一側延伸。而且,在這些斷層麵接近地表的地方,有很多弧形列島及大褶皺,火山帶和淺源、中源及深源性地震的‘巢’就出沒在這條弧線上。”
博士把小棒指向上方,然後又從日本海向下慢慢移動,最後指向中國南海和菲律賓海盆。
“可是,為什麽這個弧形列島靠大陸一側好像還有繼續擴大的海盆呢?而且,為什麽在這個海盆中央通常都有地熱流量異常大的區域呢?特別是日本海,在1965年的UMP(國際上地幔計劃)觀測之際,根據破壞性地震小組的詳盡觀察,我們了解到,除大和堆以外,日本海海底的地殼構造,其地殼層隻有十二公裏,是極為淺薄的大洋型海底。還有,日本海域的海底地熱量為平均每秒2.17微卡,與每秒1.5微卡的世界平均值相比,高得離奇,北海道日本海域的有些地方實際熱量甚至高出世界平均值1.7倍。菲律賓海盆的狀況是——這隻是我個人的部分測定——從馬魯古海峽,經過帕勞、安加爾群島,北上至衝鳥島、大東群島方向,這一線的帕勞—九州海嶺一帶,屬於地熱流異常帶。在北邊,鄂霍次克海盆也同樣存在著地熱流巨大的地段——這些到底意味著什麽?我認為,在日本海海底存在著非常典型的內部地幔局部上升流,並且,這地幔上升流在海盆的中央海底形成流向太平洋方向而非大陸方向的地幔流,將日本列島向太平洋方向擠壓,使日本列島中央地帶嚴重彎曲,而且,從地質學的年代看,其形成速度相當驚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在古生代第三紀,即距今不過二千五百萬年前,日本列島的中心在遙遠的北部,即北緯四十度附近,與濱海邊疆區平行,其形狀並不是現在如弓形一樣的彎曲,而是呈一條直線。由於日本海的擴張,即日本海底表層地幔朝東南方向流動,致使日本海向正南方擠壓日本列島,於是,日本列島在中部地區的大地溝帶折彎變形,形成了像現在這樣的東北日本與西南日本彎曲的地貌。據最近的觀測,日本列島現在仍然以每年一至三厘米的速度被日本海向南擠壓,可以認為,富士火山帶就是在這個斷裂處噴發的。若是如此,為什麽會在海盆地方出現部分地幔上升的現象呢?這個你知道吧?小野寺君。”
“啊,不太清楚。”突然被問及,小野寺略有些慌張,忙結結巴巴地回答道,“是不是因為大洋一側的地幔流潛入大陸板塊下麵的時候,地下深處的部分地幔被潛入的地幔流向上擠壓的緣故?”
“是的,跟我的想法基本一致。就像給容器裏的水加熱一樣,溫度低的時候,水麵正中為上升部,四周為下降部,形成緩慢的對流;而高溫沸騰的時候,整個水麵都形成升騰點。”
“請問……”片岡舉手說,“如此說來,地球內部的地幔現在不是處於沸騰狀態嗎?”
“好問題……”田所博士回頭朝片岡看了看,“的確,從漫長的時期看,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這問題在後麵更具重要意義,我待會兒再講。在此之前,介紹一種能夠說明日本海底地幔局部上湧的原理。正如前麵所講的那樣,日本海的海底並不是大陸構造淪陷形成,而是大洋型地殼發生劇烈運動所致……關於這個原理,幸長,你有沒有注意到什麽?”
幸長默默地搖搖頭。他開始有點朦朦朧朧地明白田所博士所持的觀點了,但卻沒有勇氣說出來。如果不是田所博士這位純粹民間的學者,有誰又敢這樣斷言。“什麽領域最能清楚地說明地球上不同溫度的流體團塊的運動軌跡呢?”博士窮追不舍地繼續問道。幸長的內心被震撼了。是的……還是……
“是氣象……”幸長沙啞著聲音回答,“但是,先生……”
“好了。是不是想說氣體、**和固體,彼此的形態各不相同?但是,既然在超長時期裏,固體的地幔是以**的形態運動,並且超越了物質形態的界限,那麽,認為它們以同一種形態表現出來的觀點也就不足為怪了。這樣的話,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充分觀測的,變化速度極快的氣團運動現象——即氣象模式,將它作為一個類似現象來解釋地幔運動,應該是行得通的。也就是說,既然地幔有對流,那麽,地表層的地幔就會分布著不同溫度的地幔團塊,這些團塊在漫長的時期裏宛如氣團一樣運動著。這解釋有何不妥嗎?”
大家都愣愣地看著滿臉胡須的田所博士。
氣團運動與地幔對流的相似性?——那個輕飄飄的、從不停留的大氣的流動與沉重而堅固的大地深處那熾熱的岩石運動之間,竟有如此相似之處!這,又有誰能想象得到呢?
“關於其邏輯推理的合理性,在這就不去證明了。但是,不管怎樣說,如果它們都是以流體的形態表現出來的話,那麽,它們之間大致的邏輯關係自然就應該顯現出來。因此,要解釋地幔局部湧出引起日本海地熱流量的增大現象,就可以使用冷空氣前鋒潛入暖濕氣流之下的氣象模式來加以說明。”
“原來如此……”邦枝小聲地嘀咕,“好像有點明白了。”
博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橫線,沿橫線畫了一條半橢圓形的曲線,在曲線的內側標上一個左箭頭。
“這是冷空氣前鋒的縱向剖麵圖。下麵的直線表示地表,右側是冷氣團。冷氣團潛入左邊的暖濕氣流下麵。暖氣團被冷氣團推向上方變冷,沿著鋒麵生成雲而降雨。暖濕氣流前鋒的情況正好與冷空氣前鋒相反,暖氣團慢慢爬到冷氣團上麵。這種狀態下,鋒麵剖麵圖不像冷空氣前鋒那樣形成幅度較大的弧線,而是形成緩緩的坡麵。請大家記住這一點。”
“那麽,這右邊的就是從太平洋一側潛入亞洲大陸底下冷的板塊和地幔塊,左邊則是大陸底下的地幔囉?”小野寺問。
“是的,大陸板塊幾乎都是由花崗岩構成的,形成地殼熱源的放射性元素幾乎都集中在這兒。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這樣認為,與地殼淺薄且放射性元素含量稀少的玄武岩質的大洋底部相比,大陸板塊對地下地幔的保溫效果更佳。在這兒,地殼的平均厚度為三十公裏,是大洋底厚度的六倍,而且,由於大陸板塊自身也發熱,所以溫度的上下波動不大……”
“這樣說的話,大陸邊緣地區由於受冷地幔潛入影響,才引起了暖地幔的上升了?”片岡問。
“可以這樣理解——就好像冷氣團追逐暖氣團形成錮囚鋒一樣,地幔的一部分在大洋地幔與大陸地幔的交匯處被向上推擠,在這兒開始形成海盆。——地幔自身的上層被大陸板塊所覆蓋,且重量巨大,因此,地幔上升至地殼時已到極限,便橫向溢出。從形態上看,它屬逆斷層,就像騎在冷地幔塊上一樣。受逆斷層擠壓,太平洋的古大陸邊緣開始形成弧形列島。弧形列島和大陸間斷裂部分開始形成內海、海盆。”
大家津津有味地聽著田所博士的講解——大地那湧出升騰、四溢橫流、熾熱的岩石!如此說來,弧形列島不過就像流動的岩漿鋒線上的積雨雲,而我們就住在那雲端上,難道真是這樣的嗎?
“從大洋底千裏迢迢移動而來的、充分冷卻了的地幔與大陸板塊的地幔碰撞後嵌入海底深處,形成海溝。那兒的熱流量極小,是局部負重力異常帶的緣故吧。”小野寺問,“如果是這樣,為什麽新大陸沿岸幾乎沒有海溝那樣的地方?”
“這個問題嘛……你可以想象一下冷空氣前鋒和暖濕氣流前鋒的剖麵。在冷空氣前鋒地帶,鋒麵垂直向下,深度很深;而在暖濕氣流前鋒地帶,暖氣團則是順著冷氣團坡麵徐徐上行。南北新大陸處於太平洋內側、大西洋中部,呈南北走向,它被中央大西洋海嶺下方的地幔流向西擠壓,因此,大西洋一側形成了波多黎各海溝以及較深的阿根廷海盆,而太平洋沿岸則沒有出現。不過,東南太平洋上,在地幔上升的東南太平洋海嶺的前麵,同樣出現了地幔下降的鋒麵,從而形成了南美大陸北部的秘魯—智利海溝。”
田所博士撣了撣身上的粉筆灰,回頭看了一下地圖,又麵向大家深深吸了口氣。
“那麽……”田所博士像是下了某種決心似的,“大家對剛才所講的已經有所了解了,接下來,我想說說在日本列島附近出現的地幔對流的驟變征兆……”
海上好像起風了,“吉野號”開始緩緩地上下搖動,房間時而慢慢地向右偏,時而又向左傾斜。
話音剛落,船體的“嘎吱嘎吱”聲、呼呼而過的風聲以及波浪撞擊船舷的聲音就清晰地傳了過來,頓時,陰鬱的氣氛立刻在房間內悄悄彌漫開了。
小野寺覺得有點奇怪,側耳細聽了一下外麵物體的撞擊聲。“吉野號”以十五海裏的速度向西駛去。應該馬上就要靠近伊豆海麵了吧?三宅島有爆發征兆,那兒的人怎樣?“高月號”能及時趕到嗎?
“田所先生……”一直沉默不語的中田小聲地說,“請再說明白一點,要發生什麽事?是地震嗎?”
田所博士凝視天花板沉思著,慢慢地搖搖頭。
“地震?是的,地震也會發生吧。或許還有很多……但是,假如是一般的地震,以前日本也發生了不少,我們早已熟知它的特性。一次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最大值,根據地殼的性質,一般不超過震級八點六級,即5×1024爾格。一個單位的震源體積,其直線距離為一百五十公裏……迄今為止,日本記錄在案的最大地震是1933年的三陸海大地震,震級為八點三級。但是,大家必須銘記在心的是,人們開始科學地觀測研究地震的曆史還不到一百年,對地球整體進行科學調查才一個多世紀,對地球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觀測,則是在1950年以後……”
“這麽說,也許在人類開始觀測之前,就發生過八點六級以上的地震了?”幸長問,“但是,這個數值應該能從地殼的斷層物質判斷出來……”
“這個不好說。現代人類的出現也不過隻有數萬年。從之前的幾千萬年到幾億年中,發生過什麽異常的情況,依照我們現有的經驗,誰也不清楚。而且,就是地殼變動的痕跡,也並沒有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過調查。地球繞自轉軸自轉,地球磁極以四十萬年為一個周期逆轉,現在地磁氣日趨減少,兩千年以後,地磁氣將消失殆盡。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宇宙射線——特別是太陽光釋放的高能電荷粒子的直接照射……所有這些現象,無一例外都是在短短的十年間對地球進行調查後才知道的。我們對地球的了解僅僅是九牛一毛啊。幸長,這一點你也應該清楚。尤其是……尤其是,我們對地球過去所發生的情況以及現在的狀況,還不完全了解……”
田所博士像癡人說夢一樣不停地說著,一邊擺弄著按鈕。胡亂按了一氣之後,投影畫麵完全變了,屏幕上出現了普通的地球剖麵圖。內核、核、地幔、地殼……在每一個界麵上都著了顏色。博士用呆滯的眼神盯著那些畫麵。
船艙傾斜得很厲害,不知哪兒的門發出了“砰砰”的響聲。
“連以前所發生的情況都不太清楚……”田所博士含糊不清地小聲嘀咕著,“更何況……今後將發生什麽事呢?或許今後發生的事,對於具有四十五億年曆史的古老地球而言,還是個嶄新的未知的東西……”
“到底是什麽事情呢?”小野寺問,“是不是說今後將會發生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等一等。”中田插嘴說,“過去從未發生的事情……果真會發生嗎?”
“曆史就這麽回事。”田所博士回過頭說,“不是簡單的重複,它會出現全新的形態。這就是各種現象的進化史,我們應該從地球的角度去看它的進化曆程。太陽係中誕生了十個行星,雖然大小各異,但它們誕生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它們有相同的開端,隻是其中一個行星上突然誕生了生命——這是其他任何行星都未曾有過的經曆。在生命出現之前的階段,就算有觀察這十個行星的意識,但要預測十個行星球中,哪一個將會誕生生命——假如生命出現以前,對生命是什麽東西都不知道的話——那麽,預測是根本不可能的。”
“先生您是要預測那些無法預測的東西嗎?”邦枝一臉複雜的表情。
“完整的預測是辦不到的,但還是有可能性……”田所博士抬頭看著地球的剖麵圖說,“不過我要大家明白這樣一點,那就是,我們不能夠憑借短時期觀測得到的、貧乏而不完整的數據來斷定某類事情絕不會發生。過去也許沒有發生過震級八點六級以上的地震。如果基於以前的認知理論,我們或許會認為超過那個震級的地震是不會發生的。但是,在將來,也許會發生過去從沒發生過的事情。比如,若幹個貯存相當於單位震源體積5×1024爾格的巨大能量的地殼排列在一起,當這些地殼同時釋放能量,其結果將會怎樣呢?誰能斷言那樣的事就絕對不會發生嗎?在絕對完全明朗化之前,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即使像拉普拉斯魔神一樣,對過去、對現在都了如指掌……”
“先生,”幸長看了看掛鍾說,“馬上就到用餐的時間了。請進入正題吧。”
“好的。”田所博士好像終於醒悟過來似的點點頭,“那麽,簡單地說明一下。依據地球內部地震波的傳導速度變化被認定的固體地幔,實際上是長期處於緩慢對流的物質。這一點大家都清楚吧。日本海溝正好處於那個大型地幔流上方的太平洋板塊的沉降部,而日本列島處在地幔對流界麵——不連續麵上,在太平洋一側受插入列島之下的板塊作用被向下拉動,由於來自大陸一側的地幔上升,致使列島又承受著推向大洋板塊之上的擠壓力……由於這巨大能量,致使日本列島在過去數千萬年間由大陸向南擠壓,向南移動了約五六百公裏,從第三紀初算起,日本列島已從其中部彎曲了近四十度……”
博士撥弄了一下按鈕,出現了日本列島的地圖。
——漂浮著的日本列島!
日本列島現在仍然以每年一至兩厘米的速度整體向東南偏南方向移動,然而,在它移動的正前方,地幔流正以每年四厘米的速度迎麵奔來。日本列島是一個逆地幔流而上的列島!如果
按博士的分析,那麽,在新生代第三紀之初,那時的日本列島並不像今天這樣彎曲成東北、西南走向的弓形狀,而是緊挨著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呈筆直走向的。五千萬年間,日本列島向南移動了五六百公裏。按每年一至兩厘米的移動速度計算的話,有那麽長的時間,足以移動這點距離。
來自大洋的冷地幔流,像一枚楔子一樣插入大陸板塊,使騎在上麵的日本列島像積雨雲一樣漸漸地活躍起來。同時,由於它是朝著地幔流的頂部向上攀爬,致使地幔沉降部逐漸被擠壓,隨之形成海溝,而且越來越深。
另外,一個由菲律賓海盆中心部湧出的地幔形成的地幔不連續麵的弧形鋒麵,由南向北與日本列島的中央部相交——形成馬裏亞納—小笠原弧形列島。沿著這個弧形鋒麵生成了火山列島,在距熱流量極高的列島弧形線以西約二百四五十公裏的地方,有一條與弧形鋒麵平行的、通常在地下四百公裏的深處發生地震的深源性地震帶。富士火山帶駐足在日本列島中央部,而深源性地震帶則橫貫日本列島,並且穿越日本海的下方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在那兒向東折了一個近九十度的彎兒,沿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海岸直達鄂霍次克海。
馬裏亞納—小笠原火山弧和深源性地震帶的地表之間有一個大約二百四五十公裏的錯位,它與地下四百公裏的地震帶之間形成了一個六十度左右的切入斜麵。這正好與日本東北部地下深處震源分布斜麵的角度相同!
這樣的話——幸長心想,也可以認為,在日本東北部的中源、淺源性地震帶上,有一個角度為三十四度的斜麵,而日本列島恰好就橫跨在這個大洋板塊上。現在,日本列島火山帶雖然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向東北延伸的深源性地震帶相距五六百公裏,但是,在日本向東南方向漂移數百公裏以前,日本列島火山帶與地表還是有二百多公裏的錯位——不,它一定更鄰近且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地區平行。隻有日本列島被日本海湧出的地幔向南方擠壓而移動,致使震源帶和火山帶之間有一個傾斜界麵,該界麵的地下深部傾斜度達到一定限度之時,與表層部形成更小的角度。
這麽一來——幸長想到這兒,渾身不由一緊——還是讓我不幸言中了。7月初去小笠原群島調查“一夜之間沉沒的島”的時候,當被田所博士問及原因時,自己不經意間說出的那個回答肯定沒錯。
大洋上的弧形列島是由持續的造山運動所形成的,也可能是大陸西移被留下來的吧?——至少可以說,馬裏亞納—小笠原火山弧還在延續。當這島弧受到菲律賓海盆中央以帕勞—九州海嶺為中心湧出的地幔擠壓,更是經過數千萬年的歲月向東移動之後……也許,那兒會隆起形成巨大的列島,如果那裏的地幔對流的形態在之前沒有發生變化的話。
是地幔對流形態變化——幸長想到這兒,不禁吃驚地再次注視著田所博士。
原來如此!那個……發生變化嗎?進展迅速嗎?要多長時間?
“可是……”田所博士向幸長投去了犀利的目光,“紐卡斯爾大學的蘭凱先生從古地磁學的角度再次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時候,就舉一個奇怪的事例,說美洲大陸向西移動的大陸漂移現象是在近期——距今僅兩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紀到白堊紀之間突然發生的。那是個什麽學說?你還記得嗎?幸長君。”
“記得……”幸長感到喉頭有點刺痛,“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是這樣的。在印度裔美籍大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做過一個很有趣的計算。大家再看看地球的剖麵圖。地球中心在地幔的下麵有一個像雞蛋黃一樣的東西,那是地核。現在,這個地核的大小已超過地球直徑一半以上,大約有七千公裏。但是,地核在誕生初期應該是很小的,隨著地球因自身重力而產生的收縮,使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升高,繼而地核發展壯大。但是,隨著地核的不斷增大,其外圍的地幔對流狀況也會發生改變。最初,比如它是從南極上升,在北極下降形成一個大旋渦,隨著地核直徑的增大,這個旋渦又從赤道開始向兩極分流,使之變小。但這個變化不是連續性的,當地核的大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旋渦會突然被攪散,生成若幹個新的小旋渦。這一點通過錢德拉塞卡的計算得到了證明……”
田所教授指著世界地圖的大西洋部分,像輔導孩子似的,用緩慢的語氣一句一句地講解著。
“大約距今兩億年前時,緊緊連在一起的南、北美洲突然與歐洲、非洲呈東西向分離的緣由就在於此。雖然那時大陸移動的痕跡在地質學上還沒得到承認,但是,這個時期聚在一起的陸地之所以突然分割成幾塊,開始向四周漂移,是因為在中生代時期之前,地幔對流的旋渦很大,地幔上漂浮的陸地向一個地方集中,但突然間,旋渦的狀況發生了變化,地幔內生成了許多小的旋渦,於是陸地便被分成幾塊,開始向四周漂移。這樣的解釋是成立的……”
田所博士的語調比最初時降低了許多,變得柔和了。
但是,對於聽者而言,還是清晰地感到博士的講話聲愈來愈大。室內一片寂靜,大家都屏住呼吸,緊緊地盯著博士不斷張合的嘴角。博士的背後,計算機的燈光不斷閃爍,室外呼呼的風聲和波浪撞擊聲漸漸變得大起來。
小野寺發覺自己不知什麽時候手心已捏出了汗。他條件反射連忙去擦額頭,結果也是汗淋淋、滑溜溜的。
是啊……小野寺想。是這個道理呀!
自從小笠原之行第一次見到田野博士以來,今天才終於明白這位像著了迷似的、近乎癲狂的學者,到底是在尋求著什麽。博士沉迷其中的那個意象的東西慢慢地顯示出了全貌。小野寺也已經大致明白那到底是什麽東西了。但是,盡管如此,他仍然還是沒有揭開最後麵紗的勇氣。他的整個身體變得僵硬,緊張得一身發涼,腋下滲出了汗,不知不覺中,正一步步地向著真相邁進……
那是向著黑沉沉的、讓人感到某種巨大恐懼的那個未知真相邁進……
“且說……”田所博士長長地歎了一口氣,低聲說,“大陸漂移始於兩億年前,其結果是,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替時期,引發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地殼變動從最鼎盛時期到衰退大約在六千萬年前;綠色凝灰岩造山運動引發地球史上最為巨大的火山噴發活動到結束大約在二千五百萬年前……我們是不是正在迎接一個新的、大地殼變動期?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地球誕生後的四十六億年曆史長河中,地表狀態完全重新改變,從海上、陸地的地貌到生物的形態,全部更換一新。這種巨大地殼變動的間隔時間按始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排列順序漸漸地縮短,而且,不僅是變動與變動的間距在縮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規模也逐漸變大。雖然有人從地球變化的宏觀角度對此提出異議……其實,不單是造山運動的規模,氣候變化、岩漿岩的特質、生物的進化形態同樣如此。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生物進化的速度是生命誕生後,到生物體形成所花費的時間的平方數。但我認為,地球變化的過程是從地球的核心部至地表,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變化速度加快,變動的幅度加劇。地球的地貌以及地殼在其變遷、變動的過程中,不是一種簡單的、過往周期性的重複,而是將其‘進化’的形態展現出來。而且……”
“日本列島附近地幔對流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征兆?”片岡忍不住插嘴道,“請告訴我們,日本列島究竟要發生什麽?”
“這件事,我再次希望大家能夠銘記於心。諸位!”田所博士將拳頭“咚”地一下砸到桌上。
“對於我們所要麵對的未來,完全可以從過去曆史的延續中做出某種程度的推測。但是,在未來的曆史當中一定有未知的、黑暗的東西,這些東西僅憑過去的曆史延續,是絕不可能推測出來的。誰敢斷定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將來就絕對不會發生?!何況,在短短數萬年的現代人類的曆史中,我們又體驗過多少‘過去’呢?在不到兩個世紀的近代科學研究中,我們對‘人類以前的曆史’到底知道多少?對於地球史上劃時代的幾次大的造山運動,對於我們人類哺乳類時代的新生代中新世,——甚至對於兩千五百萬年前發生的綠凝灰岩造山運動,我們也隻能通過地下遺留的痕跡,模糊地將它劇烈的變動描繪出來而已。而這些活動最劇烈的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麽?我們沒有直接的體驗。說到‘過去地殼大變動’,我們也隻是看到變動留下的遺骸,卻全然不知那些生命在活著的時候,吼叫著在荒野上狂奔的情形。在現代的災害中難道不是同樣如此嗎?地震、台風、洪水引發的災難,不也是在發生後,我們才得知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嗎?就是這個道理。各位,我們對過去所發生的地殼大變動的情況一無所知,而且,所了解的隻不過是反映在地質學、地球史上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動過程,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以十年、百年為時間單位對人類生活體驗的反映。從1944年開始隆起的著名的北海道昭和新山,在一年多的時間竟升高了三百多米,上升速度最快時達到每天一點五米。但是,如果把這個對人類而言絕對異常的變化放到地質時代,恐怕就不會被發現了。1815年,史上最大的火山——印度尼西亞的鬆巴窪島坦博火山爆發,導致五萬六千人死亡;1883年,有名的爪哇喀拉喀托島火山爆發,死亡人數達三萬六千人,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直達兩萬七千米的平流層,讓全世界整整三年處於火山灰的籠罩之中,地球上的日照量減少百分之十,導致冷害造成世界範圍的糧食歉收;1902年,西印度群島馬提尼克島珀列火山大爆發,高溫衝擊波和運動速度達每秒一百五十米的火山發光雲,瞬間就使聖彼爾的二萬八千名居民喪生。此外,還有我們記憶猶新的關東大地震,造成十萬人死亡。但如果用地質年代的尺度來審視這些對人類而言可以稱之為巨大的地殼變動,則恐怕隻能算是忽略不計、微不足道之事了。現在看來——我們對史前地殼變動的曆史知之甚少,極為模糊。而且,必須強調,我們用現有的地殼變動的曆史知識,對未來即將發生的與過去的地殼變動完全不同的,處於嶄新紀元,呈全新狀態的地殼變動進行預測,那是極為不夠的……”
“那麽……”中田盯著田所博士問,“先生,不能沿用過去的數據來進行推測,您又怎麽預測呢?”
“直覺加想象力……”田所博士激動地大聲說道,“中田君,概率過程的相位空間概念,對你來說應該很清楚吧。嚴格意義上講,科學是不接受人類的直覺和想象力的,但同時又可以說,科學還沒有發展到將‘二者’作為一種‘方法’,嚴密地引入到科學範疇的地步。盡管如此,實際上,促使近代科學或者近代數學的飛躍發展的根本原動力就來自這兩個方法……無論是數學還是理論科學,絕不是單純地依據所得知的數據的演繹、歸納而發展起來的。相反,正是人類從微小的數據中,發現過去難以想象的新的關係和形態,具有這樣的自由奔放的聯想、深邃的想象力,才促使科學基本認識有了飛躍發展。——雖然其中也有過成千上萬的謬誤,但是,在幾個從根本上改變近代科學的基本認識的理論中,幾乎所有的理論都是基於極少的證據直觀地引導出的靈感和假設,這種假設以假定理論的形式發表,而針對假定理論的論證那是之後的事。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如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論也同樣如此……沒有人懷疑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雖然有諸多旁證,卻仍然不能‘證明’其完全性、科學性。這是因為,一個理論的認知,需要一個超長期的生物進化時間。而且,生物進化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我不打算自己為自己辯護,但是,作為科學工作者,我非常清楚地知道,由於自己在某些場合過於無視組織體係,過分地蠻幹,方法簡單、粗暴,所以,我的觀點很難被人接受,但是,從表現出的很多征兆看,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我直觀感知到的清況一定會發生,盡管它還沒有被科學證明。再重複一遍,也許迄今為止,這個情況在地球長時期的地殼變動過程中從未發生過,或者也許發生過,但所發生的證據還沒有出現在我們文明世界所收集的資料中。但是——過去從來未發生過的事情並不代表將來就絕對不發生!也許,地球史正邁進一個全新的紀元,新生代第四紀的地殼變動正在掀開嶄新的一頁——它在過往的所有變動曆史中還不曾留下任何記載。這,都是隱藏在我們腳下數十公裏深處的地幔運動惹的禍!”
田所博士“咚”的一聲在地板上跺了一腳——大家不由得嚇了一跳。
“可以認為,在目前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中,那些征兆顯得非常模糊。即使將這些征兆和過去所有異動的前兆現象一一對照,恐怕也無法發現能夠對應的東西。我已經盡力這樣去做了。結果,我把一切還原到白紙上,把那些彼此毫無關聯的、分散的、不確定的征兆連接起來,看看能描繪出怎樣的圖形來。——我用各種假設對這些毫無關聯的征兆進行論證。日本列島是由於日本海海底的地幔塊的局部湧出而被推向太平洋一側而形成的,這推論隻不過是我的假設。用氣象現象的模式來理解對地幔對流的原理,這也是我暫時的假設。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假設是完全正確的,因為還有很多數據缺失。——但是,上述的種種假設最終得到了一個將那麽多離奇征兆關聯在一起的輔助線。——沿日本海溝大陸斜麵的負重力異常帶急速向東移動,隨之而來地磁氣異常帶及地熱流量異常帶的移動,日本海溝底部有向東移動的征兆,大陸板塊部分傾斜麵快速下沉——伴隨而來的每小時十幾米的速度下沉的島嶼……”
“有一個問題……”邦枝說,“那麽大的異動為什麽沒有引起海嘯呢?”
“即使是急劇的變動,在現階段還與地震不同,它不是衝擊性的。因為一小時數十厘米到十幾米的變動是極為平緩的活動。”博士說,“在水中,假如動作幅度不大,水表麵是不會起波浪的……這是相同的道理。雖然沒有人相信地殼具有如此大的彈性,但是,事實上,它的變動非常平穩,且不間斷地進行的。隻要查一下潮汐表的大數據,這變動就可以被發現……雖然除我之外,還沒有人發現這個問題,而且,對於我們還沒有建立精密海底地形觀測網的日本人來說,竟未注意到它是那樣平靜地運動著,這也許是全新類型的地殼變動現象從未表現出來的特征。但是……”
田所博士不經意地咬住嘴唇,專注地看著日本列島的模型。沉悶的一分鍾過去了,兩分鍾過去了,博士仍然沉默不語。
“田所先生……”年輕的片岡忍不住啞著嗓子問,“那又將會怎樣?日本列島附近下麵的地幔對流形態發生急劇的異動……那到底會變成什麽樣子?”
“啊……”田所博士如夢初醒般抬起頭,“啊,我正在想為什麽現在的地幔對流形態變化得這麽厲害……為什麽被看作固體的地幔會如此劇烈地變動?”
“正如先生剛才講的,因為地核的擴張,引起對流形態急劇的、非連續性的變化吧。”幸長說,“地幔對流旋渦被分割得很小……再說明白一點,太平洋一側的地幔的某個地方——大約地下數百公裏的地方,地幔塊分裂得很小……或者也許正要分裂。”
“這我知道……可是,它為什麽那樣劇烈地活動?我不明白。”
“由於地幔內部物質的不均衡,導致了很多熱流不整合麵的出現,並在那兒積存熱量,當積存達到某種程度時,部分地幔的黏性不就急劇下降了嗎?”幸長說,“我真不明白了——但是,從溫度、壓力的關係看,由於地核的變大,深部的地幔溫度升高,當其中一部分地核熔化至液態的外核中的時候,來自上麵的壓力瞬間急劇下降,與此同時,內部地幔儲熱麵隨壓力的下降而熔點降低,即使不熔化,其黏著度也會急劇下降。對流塊也許就在那兒被分割……或者也許不僅僅是這樣……”
“不管怎樣,目前日本列島在太平洋一側的地幔塊都在急速地縮小。”博士敲打著投影立體地圖的屏幕,“這也許是整個地球全新類型的地殼變動前兆,或者也許是僅限於這一區域的特殊事例。但是,有一點很清楚,現在對日本列島太平洋底的地幔對流急劇變化的了解還僅限於局部。雖說是很急劇的變化,但其變化的質量總量與影響日本列島構造的地下表層地幔的總質量相比較,仍然是微乎其微的。不過,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按現在這樣的速度和方向持續移動的話,當變化量累計達到一定程度時,現在的地幔—地殼構造的力學平衡將被打破,這將給整個日本列島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如此說來……將會怎樣?”感到嗓子眼發幹的小野寺嘶啞著聲音問,“日本列島……將會怎樣?”
“不知道。但是,必須考慮到,整個日本列島正承受著來自日本海方麵的、每年以一厘米以上的速度向東南方向移動的壓力,除此之外,加上日本列島整個重量的平衡移動以及地下各處不平衡的溫度壓力,日本列島地下每年所儲存的能量一般不超過25×1023爾格。這與日本列島一年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是相等的。日本列島以地震的形式釋放它所儲存的能量,以維持著它自身的平衡。但是,假如所有儲存的能量都來自日本海的擠壓力……也就是說,日本列島被擠向太平洋一側的地幔塊,以逆斷層的方式發生疊加……假如太平洋一側,支撐壓力的地幔塊對流形態急劇變化,而來自太平洋的壓力驟然減少……”
小野寺怔住了,呆呆地看著圖像。如果支撐日本列島的太平洋的支柱突然跨掉……那日本將……
“能預測到有多大規模的變動嗎?”中田用冷靜的語氣問。
“不知道!”田所博士大聲嚷道,焦躁不安地握緊拳頭在屏幕前麵走來走去,“那是不可想象的,我們要抱有不惜一切代價去調查的精神。目前,對它的規模還無法想象,也全然不知什麽時候發生。但是,異常變化絕不會一直等著我們,待我們能夠完整地用科學知識去預測後再發生。另外,還有一點是明確的,最近,整個日本列島每年所釋放的能量已遠遠超過它一年儲存、釋放的地震總能量的上限。即便是火山爆發,單次的最大能量紀錄也不過是1.0 × 1027爾格。而這段時間,整個日本列島釋放能量的總量已超過1.0 ×1030爾格。當然,這能量不會像大地震那樣從一個地方釋放出來,也不大會在同一時間一起爆發出來。不過,我們必須考慮到,地震發生形態與過去相比將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震級八點五級或八點六級的地震在各個地方呈並列狀連續發生。這種現象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但是,今後可能就會發生……地震隻不過是異變的附屬現象。我以為,今後發生的異變將是更大規模的,它將引發連續性的大地震,給地球帶來慘烈的災難,而這些表象隻是異變的部分表現而已……”
“那更大規模的現象是什麽?”邦枝迫不及待地問。
“最壞的情況……”田所博士咽了咽唾沫說,“這與地震造成損害程度沒有關係……最壞的情況——就是日本列島的大部分將會沉入海底……”
房間內鴉雀無聲。
風依然不斷地呼嘯著,波浪使勁兒地拍打著船舷,房間內到處都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盡管船顛簸得很厲害,但是屋裏充斥著沉默和寂靜,像掉下一根針都能聽見似的令人感到窒息。小野寺用眼角的餘光瞟了一下與計算機相連的通信儀器,通信儀器上顯示來電信息的紅燈不斷閃爍,因為沒有人接聽,便自動開始記錄,但是,包括小野寺在內所有人都沒有打算去接聽。在電報機發出的“喀噠喀噠”和傳真機發出的“哢嘰哢嘰”的聲音中,大家全都呆呆地坐著。
這時,船艙又向一邊傾斜過去,不知是誰的鉛筆掉在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滾落到了牆邊。大家幾乎都以為船被波浪推到浪尖上了,但是船身卻依然傾斜著,並沒有恢複原狀。船體比剛才斜得更厲害了,大家全都倒向一邊。
哦呀?小野寺想。
左滿舵,船轉了個方向……急轉彎。是不是快接近目的地了?小野寺條件反射地抬頭看了看時鍾,離預定到達目的地的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多。船又左滿舵,接著又轉了一個急彎。滿舵……滿舵……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好像遇見了什麽緊急情況。
不一會兒,船艙恢複了原狀,好像將大家推向一邊的力量突然消失了一樣,大家的緊張情緒稍稍得到點緩解,彼此麵麵相覷。“吉野號”掉頭後,加速前進。浪濤聲、風嘯聲,船艙上下顛簸,左右搖晃……
這時,走廊上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接著,艙門就被敲得“咚咚”的響。屋裏誰應了一聲,小野寺還沒注意是誰,門就打開了。進來一個麵孔曬得黝黑的年輕士官,他敬個禮,滿臉緊張,手中的紙片在微微顫抖。
“橫須賀艦隊司令部發來的電報……”士官一邊看紙片,一邊有些結巴地讀道,“關東地方發生強烈地震——震源在東京灣海麵三十公裏處,震級八點五級……東京灣、相模灣一帶遭受海嘯襲擊,東京都內震度達到六至七度,損失相當嚴重。根據海上自衛隊司令部的命令,本艦前往救災。現改變航線,向東京方向進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