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既是一個具有深厚國學功底的學者,又是一個幹練的實幹家和改革者。他的一生是為富國強兵而奮鬥的一生。他主張洋務運動的目的當然是為維護清朝的統治,但同時也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他在古今中西大交匯的關口,能隨著時代前進,能正視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向近代化轉變的進程。
另一方麵,張之洞又是晚清官場上的一個特例,他被列入清流而又能官運亨通,因處世圓滑一方麵博得了慈禧老佛爺的賞識,一方麵又贏得了社會的讚譽。他讚成維新、力倡洋務又不放棄守舊的立場,他是官場上的不倒翁,是那個新舊混雜時代一個新舊兼備的官場代表。
【史事風雲】
張之洞,世人稱之為張香帥,河北南皮人,東南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範學堂之鼻祖,中國重工業奠基人。
張之洞為官之時,適逢清流黨中的張佩綸、鄧承修等人受一係列直諫成功的鼓舞,熱血奔湧,愈加大膽。他們紛紛上疏,彈劾一係列貪汙受賄或昏庸誤政的官員。而張之洞並不欣賞他們的這些做法,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一味剛直、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不僅容易惹火燒身、招致禍端,而且常常有性命之憂。那種逞血氣之勇、圖一時痛快的做法,絕非智者所為。身處你死我活、激烈競爭的官場漩渦之中,誰敢說自己能夠永遠做官場上的不倒翁?
身處其中的真正聰明人,總是善於想方設法保護自己,躲避陷阱,繞開虎口狼窩。尤其是位高權重者,每每成為眾矢之的,樹大招風,爬得越高,跌下來就越慘,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所以張之洞遇事總是思前顧後,留有餘地,凡事都力爭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進諫,雖然言辭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針對事件有感而發,一般不直接將矛頭對準某個人,也就是說他注重就事論事,通過事情論證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擊,即便是因為事件本身不得不觸及到某人,他也盡量減少對人物的斥貶,而是著重抨擊事情的荒謬,這樣就給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讓局外人誤認為是泄私憤,又讓對手抓不住任何把柄。因此張之洞在官場上遊刃有餘,既善於出擊,又巧於自保。
張之洞盡管縱橫捭闔,但盡量不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張之洞,本有分李鴻章之勢的用心,避免李鴻章集大權於一身。張之洞雖然與李鴻章在很多方麵意見不一致,如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主和,張之洞主戰,李鴻章視張之洞為“書生之見”。但張之洞表麵上還是表現出對李鴻章的極大推崇,據說當李鴻章七十壽辰時,張之洞為他做壽文,忙活了二天三夜,這期間很少睡覺。琉璃廠書肆將這篇壽文以單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張之洞如此處理與李鴻章的關係,顯然包含著深刻的外圓意識。
他的外圓謀略還表現在對光緒帝廢除與否的問題上。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鑒於西太後的威嚴,對廢除光緒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態,總是含糊其辭,既不明說支持,又不明說反對,常常推說這是皇室家事。從他對這件事的態度上,更可看出張之洞的聰明老練、圓滑狡黠。正是因為張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場上既如魚得水,又出汙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機會讓朝廷賞識自己,又運籌帷幄為百姓辦實事,成為名震中外的“聖相”、學術界的領袖。
【人物探究】
張之洞為官幾十載,兩袖清風,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他又縱橫捭闔,叱吒風雲,在晚清黑暗腐敗的官場裏入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
張之洞的成功,不僅是源自他的學識,還得益於他做人老道。
1.進退有度,剛柔並濟。張之洞雖然生性忠直,勇於針砭時事,敢於糾彈朝中要員,贏得人們的讚賞和欽佩。但他即使在聲名隆盛之時也沒有忘乎所以,他能及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正是張之洞做人的聰明之處。
2.內圓外方,大智若愚。其實張之洞雖正直,但又善於設防自保。他既有主見和個性,又不失靈活性。也就是既富於剛性,又不失彈性,是一個外圓內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軟的海綿,骨子裏卻如同鋼鐵。他崇尚做人要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他的這種性格與他的大膽直諫看似矛盾,其實並不如此。
《菜根譚》中說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其意為:與不同的人相處,要持有不同的態度,與善良君子交往應寬厚,與邪惡小人相處須嚴厲,對待平民大眾應寬嚴相濟。其根本就在於強調外圓內方、靈活變通的處世之道。
其實,這種觀點也一直是我國古代文人所奉行的一種處世準則。顯然,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所樹立的從政觀不無關係。在古代知識分子看來,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之時,為官處世應嚴正剛直,因為太平盛世的當權者多是明君賢相,即便直言力諫,多半也不會收到迫害。而處在政治黑暗的亂世,則要明哲保身,為官處世應圓滑老練,隨機而動。因為亂世的主宰者多是昏君佞臣,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做人唯有外圓內方、靈活變通,才能“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這種“外圓內方,剛柔並濟”的生存法則,於任何時代的人而言,都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一個人倘若僅憑一腔熱情及赤子之心,卻置現實環境於不顧、不知變通地去待人處世,非但抱負無法實現,往往還會為自己招來禍端。
【談古論今】
做人處世,無剛不立,但過剛則易折,試問該如何克服這一矛盾呢?很顯然,外圓內方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就是說,為人要品性剛正,但又要講究謀略,柔中有剛,剛柔並濟,如此方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