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異時空的明朝大軍,在新式“火器”和“炸藥”幫襯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卷了整個大漠草原。
眾所周知,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雖然武功赫赫,威名遠揚,但對百姓來說卻並非太平盛世。無論是元朝的統治族群即蒙古族牧民,還是被統治族群如色目人、漢人、南人,都無歸屬感。
對於元朝那些事,用後人的話來說,便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從“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建國號“大元”開始,傳到第十一位“元順帝”孛爾隻斤?妥歡帖木兒時,正好走到窮途末路。
“妥歡帖木兒”是蒙古語,翻譯成漢語的意識就是“鐵鍋”,煮東西用的家夥!雖然“元朝”在位的皇帝人數不少,但整個王朝加起來也才97年,不足百年則算是“短命王朝”,與其它那些大一統王朝比,略顯尷尬。
“元朝”之所以會情況如此,是因為後來繼位者的在位時間都很短。當然了,這也和“元朝”的建立者即蒙古族的生活習性有關。由於蒙古人乃遊牧民族中的典型代表,習慣於逐水草而居,故元朝實行“兩都製”。
也就是說,“元朝”有兩座“都城”,一個“元大都”即後世的“北京市”;另外是“元上都”,即後世“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就從“大都”趕往“上都”去度夏避暑,入秋之後,便又浩浩****地從“上都”回“大都”過冬。這就讓“朝廷”處於“遊**”狀態,使百官們想要找“皇帝老子”商量事情也不容易。
由“元朝”官僚體係組成的“蒙元朝廷”,隻能隨著元朝皇帝們一起每年來回“度假旅遊”,各種開支浪費不計其數。更誇張的是,“元朝”新皇帝即位時,還必須召開“忽裏台”,在蒙古語中即“聚會”和“會議”的意思。
對於這種“貴族大會”,蒙古統治階級內部都知道,隻是走個流程,做個樣子罷了,因為“蒙古大汗”的位子早在召開“忽裏台大會”前就已經內定了,不用討論,隻需打個招呼認識一下,接著就吃吃喝喝唱大戲。
“蒙元朝廷”的這種“皇位繼承製”與“漢人王朝”甚至已經被漢化的北魏鮮卑族、遼國契丹族、西夏黨項族、金國女真族、雲南大理段氏等完全不同,簡直就是鬧兒戲,為元朝中後期的政治動**帶來巨大風險。
由於“元成宗”死後沒有兒子,於是“元成宗”的皇後就想讓“元成宗”弟弟“安西王”來繼承“蒙古大汗”之位,順便把自己嫁給“弟弟”,也好繼續當“皇後”。這是遊牧民族的“收繼婚製”,即便是奶奶也可嫁給孫子!
但是,“安西王”卻是一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教徒”,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有資格爭奪皇位的“回教徒”。意外的是,卻有一位名叫“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蒙古貴族在“元大都”發動了政變,不僅奪取了皇權,而且還將其哥哥推上了“元朝皇帝”的“寶座”即“元武宗”——孛兒隻斤?海山,可惜在位僅四年而已。
不過,這哥倆兒很講義氣,並約好了要搞“兄終弟及”,終於讓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四年後成功登上“皇帝”寶座,史稱“元仁宗”,且在位時間正好十年。不過,就在“元仁宗”即將駕崩前,“蒙元朝廷”一些貴族準備按照其”哥兒倆當時約好的那樣,支持將“蒙古大汗”的“元朝皇位”傳給其哥哥海山的大兒子時,仁宗反悔了。
因為“皇位”就是“皇權”,象征著“至高無上”,留給自己的兒子總比給別人的兒子好,畢竟侄子再親也不是自己的種,隔了幾層肚皮,哪有自己的兒子血脈親近?於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兒子即位為“元英宗”。
其實,策動這件事兒的正是“元朝”的右丞相鐵木迭兒和太後答吉,他們認為立一個少年皇帝易被掌控。可是,這位少年皇帝“元英宗”並未如其所想,登上皇位後卻很有自己的主張,因為其漢化程度很深。
“元英宗”不僅喜歡漢族的儒家學說並熟讀了很多儒家著作,就連施政方麵都盡力通過一些舉措來改善民生,讓百姓民得些好處。這盡管對“元朝”長期統治有利,但卻損害了蒙族貴族和豪門世家的既得利益。
於是,“元英宗”就與以“右丞相”為代表的蒙古貴族們發生了激烈衝突,結果就在“元英宗”按照慣例從“上都”前往“大都”的路上被刺殺身亡,史稱“南坡之變”。但是,就在“元英宗”死於非命後沒多久,“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即也孫鐵木兒被一部分蒙古貴族用戴為“蒙古大汗”兼“大元皇帝”,史書上稱其為“泰定帝”。
“泰定帝”雖然合謀暗殺了“元英宗”,且他本身也是“元朝統治者”中少數頭腦清醒的明君,但在位僅僅五年就死了。於是,一部分蒙古貴族又用戴“泰定帝”之子在“元上都”即位。但此時,還有一部分蒙古貴族擁立“元武宗”的兒子在“元大都”即位。如此一來,“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就被人為地分割成了互相敵視的兩大派。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於是,“元朝內戰”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不停地在“上都”與“大都”之間展開了。到了元朝至和元年(西元1328年)8月,“泰定帝”死於“上都”,其兒子繼位。
同年九月,“元武宗”的幼子從江陵返還“大都”後被立為皇帝,史稱“元文宗”。但不久,“元上都”的貴族們覺得自己兵強馬壯,不用講什麽狗屁道理,直接開戰,用武力將對方趕下台,那天下就歸自己掌管了!
然而,駐守在“大都”的元軍反而縷縷挫敗前來進攻的“上都”軍隊,並多次化險為夷。就在“元上都”軍隊傾巢而出並南下進攻“元大都”之際,有一支擁戴“元文宗”的蒙古軍隊,突然從遼東攻向了“元上都”。
這一招“圍魏救趙”的偷襲效果很好,一路高歌猛進,**,直接俘獲了“泰定帝”之子。至此,因“兩都之爭”的“元朝內戰”落下帷幕,而元武宗之子也重新奪回了“皇權”。可是,“兩都之戰”不僅給“元大都”周邊民生造成了極大破壞,而且還直接削弱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力度,使強盛一時的元朝逐漸走向滅亡。
“兩都之戰”絕不僅僅是“皇位之爭”的簡單結束,因為沒過多久,“元文宗”又跟自己的兄弟“元明宗”大打出手,直到接下來的“蒙元朝廷”政局一直動**不安,而天下百姓苦蒙古人統治久矣,於是農民起義開始。
等到孛兒隻斤?妥歡帖木兒登上“元朝皇位”時,“元朝”已經大廈將傾,因為當時民間流行著一首《醉太平》的“小令”,是這樣說的:“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這是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體現。
先不說“政治問題”,光是從“開河變鈔禍根源”幾個字就能看出是“經濟危機”疊加“金融危機”,因為後麵還有“人吃人”與“鈔買鈔”,說明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嚴重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了!
但對於統治階級來說,他們並非隻滿足屍位素餐和混吃等死,而是要瘋狂瞎折騰,剝削和壓榨天下百姓,從“官做賊,賊做官,混賢愚”九個字便能看出“蒙元朝廷”和各地官僚各種作死,反而以為老百姓眼瞎不知情?結果,等到以“紅巾軍”為代表的農民起義浪潮席卷全國時,那些官僚地主、朝廷貴族才追悔莫及!
然而,後悔也沒什麽卵用,因為“元順帝”還一邊沉浸在做木工活兒中不能自拔,一邊因為些許小事稍微立功就大肆封賞“有功之臣”。當然了,這是曆朝曆代新皇帝登基都會做的事——封賞有功之臣,順便大赦天下有罪之人。但在皇位更迭如此頻繁的元朝,整個社會必將陷入混亂,加速貧富分化與土地兼並了。
再加上“元朝”統治者信仰藏傳佛教,對寺院大行激賞,還將“男女雙修”的“秘宗法門”視為無上至寶,為了從民間挑選足夠多美女來與“妖僧”、“邪佛”、“**賊”們共享**樂,不惜大量發行無黃金白銀儲備的紙鈔。
如此一來就使得“元朝”官府的信用驟降,迅速造成通貨膨脹。但是,人活著總要吃喝拉撒,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蒙元朝廷”把發行紙幣當作了“理所當然”,以為隻要自己有了足夠多的“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於是就大力印刷鈔票,用飛速貶值的“廢紙”去合法地搶劫天下百姓的財富,即“死貧道不如死道友”!
除了對天下寺廟進行“友好對待”之外,“元朝”的統治者們每逢“新皇登基”,都會對所有王公貴族進行大肆封賞,除了牧場、牛羊、馬匹、駱駝等牲口之外,還會封賞土地、金銀、財寶、武器甚至女人、奴隸。
由於“蒙元統治者”還習慣用草原遊牧民族大家庭的方式來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好趕上“家天下”的“大一統王朝”,於是,元朝統治階級玩著玩著就玩崩了,畢竟天下之大,資源有限,貧富差距太大危險!
盛極一時的“元朝”為何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有人認為是生活在“元朝”的百姓根本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未來,每時每刻都在“擔驚受怕”和“痛苦絕望”中掙紮,在邁向“人間地獄”般的黑暗中前行,步履蹣跚且滿身傷痕,身後留下的血跡沒有讓官府真正重視,反而成了上位者眼中別樣的風景。因此,元朝必然滅亡!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