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此時空的“帖木兒”與朱棣各自率領大軍在襄陽城北平原大戰,“帖木兒”敗退,朱棣乘勝追擊。

西元1406年6月19日的“襄陽大戰”,朱棣親率20萬明軍大破11萬“帖木兒”大軍主力,一時間海內盛傳,為了高位其父親朱元璋和朱家的列祖列宗,朱棣特意將行宮設在安徽鳳陽,大宴參戰的群臣和各路將領。

就在大臣們紛紛慶祝之際,朱棣已在思考將來的戰略走向。通過與“帖木兒軍”交戰之後,朱棣深感中亞騎兵的戰鬥力強大,並希望將這些強軍收歸自己的帳下,以建立如蒙古鐵騎“朵顏三衛”般的強大騎兵。

由此,朱棣闡明其後對“帖木兒軍”的主要策略,即改徹底消滅為收歸己用。此舉措令群臣頗為歎服。

此時的形勢,包括“帖木兒”的4萬多敗兵還尚未與其“皇孫”哈裏的五萬人馬匯合。當然了,哈裏所部5萬大軍依舊威脅著帝都之一的南京。因此,當務之急便是先去征討“皇孫”哈裏,以免讓其祖孫合兵一處。

於是,朱棣下旨,命大將朱能統領各路兵馬共計15萬大軍,主持對“皇孫”哈裏的征戰。朱能是隨朱棣一起在“靖難之役”中起兵的大將,身經百戰,老成穩重。在張玉等心腹將領去世後,朱棣每次碰到軍中大事,都會找朱能來商談,足見其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此次,朱能掛帥出征,決定仿效韓信,以智聯取勝。

而哈裏方麵,因為得知了爺爺“帖木兒”軍主力大敗,一時之間音信不通,導致哈裏深感自己所部已然成了“孤軍”。雖然還是個“將才”,但並非“帥才”,軍隊何去何從?他心裏也沒個底,畢竟揚州城已經無糧。

若要棄城而去,則下一步又該做個打算?哈裏對此,毫無頭緒。雖說攻取南京已經成了癡人說夢,但軍中糧草不濟,也隻能先想辦法填飽肚子再說了。於是,哈裏隻能率部進攻明軍在長江沿線的屯糧之地。

就這樣,來自中亞草原上的5萬大軍四處搶糧,如同流寇。然而,哈裏所部動向卻早已被明軍主將朱能掌握。於是,在西元1406年8月,朱能經過詳細謀劃後,準備在江蘇泰州一帶設伏,聚殲哈裏的5萬人馬。

在設伏前,朱能決定以泰州糧庫為誘餌,放出小道消息以便誘使哈裏所部前來搶糧。不過,為了不使敵軍漏網,朱能在各個關鍵地點不知了數員大將,各自率領所部兵馬彼此默契配合,力求畢其功於一役。

與此同時,哈裏所部的警況日益艱難,因為原本主動前來投奔他的“建文舊臣”們紛紛借故離開,這使得人生地不熟的哈裏所部更加了無頭緒。而就在這時,其探子回報說,泰州城中藏有明軍一個大型糧庫。

於是,這群饑不擇食的軍隊立即開拔,竟在不知不覺中就掉進了朱能布置好的伏擊圈中。就在“皇孫”哈裏率領大軍進入多丘陵的泰州地區後,明軍的幾路伏兵此起彼伏圍殺而來。盡管哈裏與眾將率領大軍拚死衝殺,且日夜不息,但因明軍戰力遠不及“帖木兒軍”,因此阿裏所部百戰破圍後,竟令朱能嘖嘖稱奇。

然而,“皇孫”哈裏所不知的是,這正是朱能效仿當年“兵仙”韓信所設的“十麵埋伏”,而哈裏卻沒有“西楚霸王”項羽那般的豪情,吟誦不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的豪言,他能夠想到的隻有爺爺“帖木兒”總說的一句兩行詩:“勇士最珍貴的,隻有劍與榮譽……”於是,哈裏左衝右突,兵疲馬倦,無力回天。

加上無糧,這位“帖木兒”的皇孫雖然南征北戰多年,但這樣的局麵還是首次,因此被打得暈頭轉向。最後,哈裏決定為捍衛榮譽而死戰,就如同當初的項羽一樣,突入敵陣後揮刀亂砍,最後直到力竭而死。

哈裏戰死,其部軍隊卸甲投降,而“帖木兒”派出的聯絡騎兵知道這時才終於探明了“皇孫”哈裏的消息,可惜為時已晚。“帖木兒”原本還指望著與孫子的大軍匯合,但此刻心願落空,使情況變得非常不妙起來。

更何況自己的4萬殘軍疲憊不堪,再加上痛失“皇孫”哈裏,果然令“帖木兒”怒火中燒,差點一病不起。

但是,“帖木兒”畢竟是一代梟雄,雖然局麵不利,但他這種百戰餘生的人,從來不會輕言放棄。於是,他給朱棣寫去一封書信,心中用突厥語言辭懇切地自稱“臣下”,說“貿然進犯天朝上國,如今大敗已知天威,請求退兵歸國。”但朱棣收到書信後,知道是“帖木兒”詐降的緩兵之計,便也立即采取了相應對策。

朱棣一麵派人將“皇孫”哈裏的遺體送還“帖木兒”,一麵要求“帖木兒”的軍隊放下武器,在原地駐屯,等候發落。待“帖木兒”收到書信後,一看就知道朱棣已經識破了自己的意圖,便決定再次與朱棣決戰一場。

西元1406年12月,南陽城外,“帖木兒”的4萬大軍與朱棣的20萬大軍遙遙對峙。在戰場上,“帖木兒”將孫子哈裏的遺體太子陣前,宣告全軍,準備決一死戰。此時,天降大雨,似乎為即將發生的激戰而傷感。

因為下大雨,“帖木兒”知道明軍的優勢武器——“火炮”和“火銃”無法發揮作用,因此若能直取朱棣,則此戰中險中求勝亦不是不可能。於是,為了激勵士氣,“帖木兒”傳諭全軍:“我們請求撤軍歸國,但朱棣不允。今天,我們隻有殺死敵首朱棣,才能死裏求生!”而“帖木兒軍”聽罷後,知道決一死戰的時刻已到來。

在對麵的明軍陣營中,因為是朱棣“禦駕親征”,眾將無不用命,如此一來,明朝大軍對陣“帖木兒”大軍的曠世之戰終於開始了。這其中,雙方之間的拚死衝殺和慘烈對決,自然少不了。因為天降大雨,導致明軍的“火器”幾乎失靈,而“帖木兒”的中亞輕重騎兵則迅速衝破了前幾陣明軍,直衝朱棣所在的本陣而去了。

而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也曾多次實施過對敵軍主將的突襲,故對此戰術加身時並不慌亂,早已有了對策。於是,兩軍繼續血戰,而“帖木兒軍”突破一陣,則“明軍”就會再包裹一層,在血戰中讓血水和雨水擠滿了戰場,再加上到處殘肢斷臂,殘骸碎屍,腸腸肚肚,花花綠綠,士兵哀嚎,慘叫連連,堪稱慘烈至極!

不過,由於“帖木兒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強大,而且單兵作戰能力極強,這邊導致明軍雖然士兵人數五倍於對方,但一時之間也無法破敵。“帖木兒軍”的戰鬥力驚人,從上午戰鬥到傍晚,竟然漸漸地接近了朱棣所在的帥旗,即使明軍各部輪番上陣阻擊,但仍舊無法湊效。

見此情況,“漢王”朱高煦決定拚死一搏,便率領自己的親衛軍猛攻敵軍,純粹是拿命去堆才瓦解了困獸猶鬥般“帖木兒軍”的瘋狂進攻,最終取得了“南陽之戰”。此戰,“帖木兒軍”折損2萬餘人,明軍戰死5萬!

由於“帖木兒軍”主力被困於南陽地區,無糧也無補給,完全成了強弩之末。而朱棣考慮的已不是將其全部徹底殲滅,而是如何將其說服並歸降於自己的麾下,最好使能為自己剛坐穩江山的“大明王朝”所用。

另一方麵,朱棣之所以想招用“帖木兒”的殘軍,是因為北方的韃靼、瓦剌等蒙古部落趁著明軍主力南下之際,大舉進攻邊塞,並且已經攻破了邊塞數座城池。

正因為北方邊境告急,朱棣才不想與已做“困獸猶鬥”的“帖木兒”在此繼續消耗。除此之外,讓朱棣大為顧慮的是瓦剌首領馬哈木(也先的爺爺)頗為通曉中原形勢,又有回複元朝的誌向,絕對是個心腹大患!

由於朱棣已通過情報機構探查到了馬哈木正在謀劃大舉進攻中原,準備趁著明朝北方空虛之際,聯合蒙古草原各部,一舉突破長城防線並攻入中原腹地後奪取北京城重立“元大都”,因此,這讓朱棣很著急。

時值一月,天降大雪,而明軍的數十萬將士還迎風立雪,身心困乏,傷殘勞頓,苦不堪言,而“帖木兒”的兩萬餘殘兵也是饑寒交迫,士氣低迷,早已無力再戰。念及於此,朱棣便給“帖木兒”寫去一封書信。

此書信雖為漢文寫就,但在西域色目人中也有不少粗通漢文者,遂將其大意用突厥語轉告“帖木兒”,言辭懇切道:“閣下提兵入侵我中土大明,燒殺捋掠,無惡不作,天怒人怨,人人得而殺之!如今,天威降臨,敗局已定,宜等候發落,若能迷途知返,率爾全軍歸順,則上天有好生之德,或可留爾等一條生路!”

書信一到,“帖木兒”讀後大感悲憤,他自恃英雄一世,如今卻落到這般下場,意如困獸一般。通過這次入侵交戰,“帖木兒”知道了明朝的“天威”不可藐視,便悔恨交加。不過,在囑咐了兒子們以及眾將歸順明朝之後,如此一代“梟雄”卻含恨而終了。第二天,“帖木兒”去世的消息迅速傳遍各軍營,引起了巨大震動。

盡管“帖木兒”的三子米蘭沙極不情願歸順明朝,但大勢所趨且已無路可走,隻能隨大軍一起到明軍大營投效。如此一來,“帖木兒”的兩萬殘兵,加上其孫子哈裏的幾萬殘兵,也都悉數歸順了明朝。

隨後,朱棣將“帖木兒帝國”侵略軍的降兵重新編製後,共整編為5萬強軍,不僅配給優良戰馬、精良兵器、鎧甲,而且還發給優厚賞賜,命令其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當然了,不願意留在明朝國內的殘兵,則讓其跟隨“帖木兒”的幾個兒子一起歸國,這令“帖木兒”諸子大為感動過,從未料到明朝皇帝竟如此寬容大度,表示“帖木兒帝國”願意永遠向“大明帝國”稱臣納貢。

就這樣,5萬“帖木兒”降兵被改編成“色目營”。不過,中亞戰士普遍敬佩強者,因此把能親自領兵衝鋒陷陣並擊敗“帖木兒”的明朝皇帝朱棣作為自己當之無愧的“領袖”,願意忠心耿耿地永遠追隨朱棣征伐四方。

由於當時的明朝把“帖木兒”帝國成為“哈列國”,因此當時的人們也把這支5萬人的中亞勁旅“色目營”成為“哈列軍”。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