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 初次光臨縣城

劉班長他們押俘虜回縣城的第五天早上十點左右,一位穿著當時少見的象征著身份的中山裝、留著與眾不同的分頭、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吃政府飯的人,騎著一輛二十八寸的自行車,來到了陳村。

那人入村後,對遇上的村民說,他是縣裏來的人,要找族長。

那人按村民的指路,找到了祠堂來時,何曉軍剛好與太叔公正在那裏商量消滅了對村裏有威脅的土匪後,村裏的防範工作應該如何調整。

那人對太叔公自我介紹說,他是縣府的文書,今天代表縣裏下來通報縣府對陳村這次剿匪的表彰,讓族長太叔公召集陳村的全體村民前來聽通報。

在陳村的村民集合到了祠堂前的空地上後,縣裏來的文書當眾宣布道:陳村村民在這次剿匪中,群策群力,配合部隊的官兵以零傷亡的成績,一共殲匪五十五人,徹底摧毀了以“鴨公聲”為首的這夥作惡多年的匪徒,為一帶地方的安寧做出了貢獻,縣府經研究決定,從匪巢裏繳獲的三萬斤糧食,獎勵給予陳村,另獎銀元兩百塊、步槍兩支和子彈若幹。

接著,文書宣布了縣府對陳村這次剿匪中突出個人的表彰。

這次得到縣裏表彰的人,有族長太叔公、教頭何曉軍和戰鬥中的主力漢哥、大牛、阿光三人。那文書打扮的人說,縣裏讓這些人到縣城去領獎,並參加土匪的宣判大會。

文書把一份縣府的公文和獎勵清單交給了族長太叔公後,對他說道:除了已經存放在陳村的糧食,其它的獎品要在宣判會後現場頒發,宣判會在今天下午三時舉行,讓他組織陳村獲獎的人早點動身。

太叔公對文書說,他年老體衰,能不能讓代表去領獎?

文書沉吟了一下,說道,其它人沒有問題,但陳村的教頭卻一定要去,因為縣長與部隊的排長,指名要見這個這次剿匪的計劃策劃者及大功臣。

由於正是農忙的時節,而且,漢哥和阿光又都不願出風頭,最後,村裏隻好決定讓何曉軍和他的粉絲大牛兩人,到縣裏代表陳村領獎。

陳村到縣城有十七、八公裏,按正常速度走路的話,起碼要走三個小時,所以,何曉軍和大牛連早飯也沒有吃,拿了點幹糧,就趕往縣城。

在去縣城前,身無分文的何曉軍,向族長太叔公預支兩塊大洋的人工。第一次去那對自己來說,還是陌生的縣城,袋中總得有錢防身才行嘛。

太叔公二話沒說,抽出了五塊大洋來,對何曉軍說,這次對付土匪,他出了大力,為村裏以後的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五塊的銀元,就當是村裏獎給他的獎金。

何曉軍謝謝了太叔公的好意,他正容地說:自己既然已經收了村裏的工錢,給村裏當教頭,那他就有義務對付土匪,所以,他給村做的這些事,是他應該做的,已經在他報酬之內,不用另支獎金。

太叔公曾聽何曉軍說過,他的錢與行李都在來這裏時“丟失了”,以致身無長物。

現在,見到了身無分文的何曉軍,對送給他的錢財都能不貪,太叔公不由對他的品格更是佩服,同時,也為村裏能請到了一個本領高強、盡心盡責、品格高尚的教頭而欣喜。

可能是身強力壯之故吧,何曉軍和大牛隻用了常人一半的時間,在下午一點多點鍾就趕到了縣城。

見離宣判會的時間還早,兩人就在縣城裏閑逛了起來。

此時的縣城,依稀還有何曉軍前世時的影子,隻是小上許多。

何曉軍他們的家鄉在他前世時叫海山市,現在,海山這稱呼已經使用,不過隻是叫縣而已。

而海山的縣城,無論在何曉軍的前生今世,一直都沿用著同一個名字,就是寧城。

此時的縣城寧城,論麵積,比何曉軍前世的市區小多了,隻有市區的十分之一大左右。後時代的市區外圍,現在不是荒地,就是一些農村。

在何曉軍的前世時,海山市號稱中國第一僑鄉,那時,海山市在海外的海山籍華僑,比市內的人口還要多,多了近百分之二十,有一百多萬。

海山的華僑史從清朝的中葉開始,一直延續到了何曉軍的前世二千零一十年,有近兩百年的曆史。

那些外出謀生的華僑,傳承了華人的傳統習慣,就是哪怕在外再苦、再落泊,也一定要回鄉把祖居建個漂漂亮亮,於是,海山縣就有了隨處可見的、像雕樓一樣的華僑建築傑作。

而作為首府的縣城,更可以說是華僑建築的代表作。

在何曉軍前世時,海山市的市區裏最中心的地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築,都是一些有近百年曆史的、中外合璧的小洋樓款式建築。也就是說,這百分之八十的建築,在現在這個年頭已經存在。

寧城的建築布局,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整個市區遍布國內少見的騎樓。這些為方便行人過街防日避雨而修建的騎樓,也可算是當時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體現。

寧城的這些在後來既見證曆史、又有觀賞價值的建築物,在這個城市生活了了二十多年的何曉軍,當然就已經熟悉到不能再熟悉,所以,他現在逛的目的,並不是欣賞這海山特有的、帶歐美古典風貌的、設計獨特的、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建築物,而是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各種行情。

經過了這大半個月來的適應,何曉軍已經沒有了剛穿越過來時那怨天尤人,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準備在這個他不得不生活下去的陌生年代,好好地活下去。

何曉軍前世一直就是個胸無大誌的人,他是那種日求兩餐、夜求一宿足矣的小人物,他的誌向,一向就是在生活質量過得好一點的前提下,能做上自己喜歡的事就已經足夠。

穿越到了這個在何曉軍的心目中,已經是遠古的年代之後,他已經不下百千次地認真考慮過自己的未來。

教頭這個職業,肯定就不是長久之計,而陳村那樣地方,也不是一個長呆下去的地方,因為何曉軍不但不會幹農活,城市出生城市大的他,也不適應這樣的農村生活。

何曉軍在這大半個月中,已經考慮好了自己未來的走向。工人出身、而且在工廠幹了十年的他,在這個工業十分落後的時代,要重新涉足這個行業,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完結了教頭這個第一份職業之後,他想憑著自己那比這個時代先進大半個世紀的經驗,先做些小買賣,在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之後,再考慮下一步的走向。

現在的何曉軍,就是抱著考察商機的目的來逛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