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 再試身手

李教頭的約戰,何曉軍在大牛還沒有來得及應戰之前,已經搶先應戰了,他說,還是由他來出戰這一場。

聽何曉軍說還要下場比拳腳時,大牛不由臉色一變,連忙就出言阻止。

輸了比試,最多不過是多交些保護費,雖然心有不忿,但還是小事,大牛怕的是學武不久的何曉軍在比試中受傷。

比試雖然不是性命之搏,但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何曉軍在大牛的眼裏,雖然是學武的天才,但畢竟才學了半年功夫,而且也完全沒有與人打鬥的經驗,所以,哪放心讓他出場?

何曉軍要出戰第二場,也是他臨時生出的主意。

讓何曉軍生出出戰這一場的念頭,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見識了李教頭的力氣比自己相去甚遠後,他對這一場有了一定的取勝把握。

打拳中不是有句諺語,叫“拳怕少壯”?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在拳腳的比試中,年輕的那方占的贏麵大。因為,拳腳的比試中,比的是一膽二力三功夫,還有靈活。而這些取勝條件之中,膽、力和靈活這三點,年輕人當然就比年紀大的更優勝。

力氣穩贏對方,膽色又是從打土匪的真槍實彈中練出來的,既然已經占了最重要的兩點,何曉軍相信再加上自己身手的靈活,一定不會輸掉下來的這場比試。

第二個原因是何曉軍想了解自己的拳腳功夫,究竟到哪個地步?

一直以來,何曉軍都想知道自己準備賴以防身功夫,究竟已經練到了哪個程度?想知道功夫的底細,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與人比試,但像何曉軍這樣既不是出來走江湖的人,又不是專業的練武人,一般的情況之下,又哪有什麽機會與人比試?總不能上門去找人過招吧?

所以,現在既然出現了驗證自己功夫的機會,他當然就不想放過。

第三個原因,就是何曉軍想在青幫的麵前立威,而且要讓青幫摸不清他們的實力。

何曉軍出手這場比試,還有個好處,就是他這個當徒弟的如果僥幸贏下了這一場比試的話,不但能在青幫麵前立了威,而且還能讓對方摸不清底細身為師傅的大牛的底細,讓青幫對他們的實力有所忌憚,輕易不敢出手來騷擾他們。

就算何曉軍萬一輸掉了這一場,對方最多也當是自己這方大意,沒有讓師傅出場而輸了,照樣摸不到他們的拳腳底細。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何曉軍在剛才那短短的時間之內,已經想出了本來對他們不利的第三場比試的取勝策略,所以,他才有恃無恐地要出戰這一場。

何曉軍那備戰第三場的策略,先是“拖”,然後是“衝”。

“拖”就是在第二場的比試中,而“衝”呢,就是何曉軍準備在第三場(假如需要比第三場的話),讓養精蓄銳的大牛依仗他的神力,把劍當刀用,盡用刀法中那劈的招數,衝擊力氣本就遠不及他、而且還在前兩場的比試中已經耗力不少的對方。

相信隻要用上了這兩個策略,就是劍法精湛的李教頭,到了第三場的時候,怎麽也挨不過大牛這個大力士的“蠻劈”。

有此布置,何曉軍有八成的把握贏下第三場,這也就是他搶著出第二場的原因。畢竟,這樣能驗證自己實力的機會不多嘛,何曉軍當然不想錯過。

與一臉擔心的大牛耳語了一番,交代了自己出戰的原由後,再向也是一臉憂色、生怕他有什麽閃失的陳池老人與阿梅她們做了個讓他們放心的示意,何曉軍才一臉自信地走到了已經下場的李教頭麵前。

見到了對方還是由何曉軍這個大孩子出場之後,李教頭心中當然就暗裏鬆了一口氣。雖然,還不清楚對方兩人的功夫底細,但與徒弟對壘,怎都要比與師傅比試好吧?

李教頭擺了個架式之後,運了好一陣的氣,才向著何曉軍這邊望了過來。

何曉軍並沒有擺什麽架式,他竟連馬步都沒有紮,隻是雙腳不丁不八地叉開與肩寬,雙手隨便地放在兩邊的腿旁。

見到了李教頭望過來,何曉軍對他示意,自己已經準備好,對方可以出招。

見到了何曉軍這副輕慢的姿勢後,李教頭以為剛贏下了一場的對方小看自己,不禁大怒,馬上一個弓步上前,一拳就帶怒向對手擂了過去。

其實,何曉軍不但沒有任何輕慢的意思,反而,從來沒有與人正兒八經比過武的他,已經把全副的精力都集中到了麵前的場上來。如果李教頭能望一望他的眼睛,相信就能從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看出他沒有一絲大意和輕忽。

何曉軍之所以擺出這樣的姿勢,是他與人過招的一種習慣。經常與何曉軍對練的大牛,就清楚他的這個習慣。

何曉軍認為,在與人對壘中,除非準備與對方硬碰硬,否則,紮馬的用處不但不大,反而會影響腳步的靈活發揮。

就像打排球,你要防對方的重扣,當然就要紮馬,但如果你準備接對方的輕吊,你就不能紮馬,隨時準備在第一時間移動腳步。

與一個完全陌生的對手比試,而且,自己又完全沒有比試的經驗,何曉軍第一步要做的,當然就不是與對方對攻,而是在想方設法了解對方的過程中,尋找勝機和積累經驗。

所以,何曉軍這一場的比試,準備依仗靈活的移李教頭帶怒的一拳,由於事前的準備不夠充分,而且拳的主人也因被怒火燒昏了理智,沒有兼顧出招後的變招,所以很好防,何曉軍隻是一個側身,就輕易讓了過去。

比武過招,就是你來我往的招式對打,想盡一切辦法來製伏對方。所以,李教頭出手之後,何曉軍當然就還擊了。

如果不是何曉軍沒有對敵的經驗,變招動作遲了一些,導致他隨後的那招鎖臂兼膝撞慢了半拍,相信李教頭就是不給何曉軍鎖住了一隻手臂,也會被對方的膝蓋擊中大腿。

大意之下,差點在第一個交鋒中就中招的李教頭,見識了何曉軍那如羚羊掛角般不墨守成規的犀利招式,再經曆了剛才的險象之後,不禁當即冒出了一身冷汗來,連忙收招退了一步,準備防守對方下一招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