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 拳怕少壯

對敵經驗不足的何曉軍,在李教頭退了一步之後,反而是招式一窒,沒有能抓住時機把第一招的犀利還擊延續下去。

像李教頭這樣在武術中浸*了二十多年的人,交手一招之後,當然就知道自己犯了與人對壘的大忌,因動氣而蒙蔽了理智導致冒進。同時,他也看出了何曉軍的招式雖然不弱,但在與人過招中,還是個初哥。

既然已經看出了對方的弱點,當然就要對症下藥。

李教頭努力壓下了心中剛才莫名生出的那股邪火之後,馬上集中的精神,調整了一下動作,針對對手沒有與人對壘經驗的弱點,使出了一套以攻為主的拳法,並加快了出拳的速度和節奏,暴風驟雨般向著何曉軍攻了過去。

李教頭此時用出的戰術,就是抓住對手的弱點,全力攻擊,以求速戰速決。

第一次上陣的何曉軍,不在說對對方的套路一無所知了,就是拳法,除了大牛教的那一套外,他也再沒有見識過第二套,所以,在對方這驟然的攻擊下,一時被攻個手忙腳亂。

幸好,何曉軍來到了這個異世之後,身子變得協調、靈活了許多,氣力也大了許多,各路的感官、器官也靈敏了,所以,他憑著眼疾手快的閃避和有足夠的氣力格擋,左支右絀之下,還能勉強應付。

雖然算勉強應付下來,但在對方那綿密的攻擊下,完全處於守勢的何曉軍,不免就出現疏漏,不時中上對方一拳半腳。

陳池老人與阿梅他們見到了何曉軍老是挨打,不禁著急了,慌忙問大牛這個他們這方剩下唯一會武的人,問何曉軍要不要緊,如果不行,幹脆認輸就算,寧願多出點保護費,也免得他負傷。

與何曉軍對練過多次的大牛,看出了何曉軍在對方的招式臨身時,總能及時反應地用缷身或格擋的防禦,缷去了對方招式中的大半攻擊,讓身體受到的攻擊減到最低,所以,他對自方的人說,暫時不要緊,看看再說,如果何曉軍堅持不下去,他就出言認輸。

繼續下來的比試中,雖然何曉軍中招的次數已經開始減少,但局麵還是在他的閃避和李教頭的狂攻中渡過。

見到了自己人占了絕對的上風,那班青幫的嘍羅又起哄了起來:“李教頭的武功多利害。喂,大孩子你還是快點認輸吧,免得身子再受那麽多的痛苦。”

“……八、九、十,大孩子,你已經中了十拳了,還不認輸?”

“大孩子,我們的教頭會內功,再打下去他會把你的內髒粉碎。”

……

本來見到了何曉軍處在下風,阿梅她們已經膽戰心驚,現在聽了這些起哄聲,就更待不住了,忙向大牛求證這些起哄的可信性,問他要練了多年武功的大牛,雖然看出了對方的攻擊給何曉軍的傷害不大,而且也清楚何曉軍一時還不會敗,但見他挨的招數不少,不知他還能不能捱下去。

在這樣未見敗像的情形之下,叫停了比試又好似太可惜,但出於對何曉軍關心所致,大牛又生怕再打下去他會受傷,所以,大牛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再過了幾招之後,見場上的形勢沒有什麽變化,心亂的大牛狠下了心來,準備叫停這場比試認輸,然後自己硬著頭皮戰第三場,運用何曉軍剛才說的策略,看會否有奇跡發生。

就在大牛準備叫停時,何曉軍的一聲斷喝,打斷了他的出到了嘴唇的聲音。

大牛連忙望向了場上,此時,場上的局麵已經出現了變化。

原來,在捱過了對方一輪的猛攻之後,何曉軍已經開始慢慢適應了場上的節奏,也已經開始摸索到了一些與人對壘的心得,還基本摸清了對方的套路,開始能針對對方套路的規律,在防守中實施反擊。

大牛剛才猶豫的刹那間,何曉軍已經從開始的手忙腳亂中,定了下來,並在有聲有色的防守反擊中,開始把戰局拉平。

而打到了此時,李教頭就有苦難言了。本想趁對方沒經驗而速戰速決,誰知對方不但的韌性奇好,而且滑溜之極,讓自己的一番搶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作為主攻方的李教頭,雖然在氣勢上占了上風,但對方那力沉的格擋,讓他並不好受。在氣力不及對方的情形之下,對方的每一次格擋,都讓他飽受到了反擊之力,碰撞的部位肌骨欲裂般疼痛。

同時,讓李教頭鬱悶的是,明明自己的招式已經擊到了對方,卻不是在擊中時被滑開,就是在半途給格去了半式,讓他那擊在對方身上的招式,屢不見效。

何曉軍的那聲斷喝,既是他發泄那開場到此時挨打的憋屈之氣,也是他發出了反擊的訊號。

適應了場上節奏、並摸清了對方的套路的何曉軍,把自己力大的特點發揮了出來,以拙製巧,用一些短、直的攻擊線路,對抗對方那熟練、快速的拳法。

隨著何曉軍的反攻,雙方的肢體碰撞越來越多。這一來,力氣不及何曉軍的李教頭就吃虧了。每一次的相撞,李教頭都好像感覺到了自己與鋼鐵相撞,被撞的部位不是骨裂般疼痛,就是被撞到了麻痹。

還讓李教頭感覺不妙的,就是隨著久戰不下,他感覺到了自己的體力在飛速消耗,而他對手的力氣,卻一點也沒有減弱過。

再過了二十招,青幫的人都看出了比試場上的不妙,因為,他們的教頭,已經大汗淋漓,而且,出招速度也比開始慢上不少。單是從兩人的神態看,明眼人都已經看出場上勝負已判。更何況,現在場上的情形,李教頭已經守多攻少。

再過了十招,場上的勝負已決,戰果果如現場敵我雙方的人所料,是少壯派的何曉軍勝出了這場的比試。

原來,打到了後來,應了那句“拳怕少壯”的諺語,李教頭的氣力每況愈下,而何曉軍的力氣卻不見半分的衰減,已消彼長相比之下,戰果當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已經完全適應了比試的何曉軍,在一招**開了對方愈來愈慢的攻擊後,趁對方來不及回防之際,一拳轟向了李教頭的喉結。

就在李教頭眼看把拳頭轟到而來不及格擋,以為自己死定時,何曉軍的那隻拳頭,停下在了李教頭喉結前一寸的地方。

取得了兩場的勝利之後,何曉軍他們的餐館,當然就按每個月五塊大洋的額交保護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