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 招人添菜

何曉軍他們的餐館開張之後,由於裝修新潮、菜式新穎,而且味道一流、價格也不貴,所以,很快就客似雲來,讓何曉軍他們餐館裏所有的人,都忙個不亦樂乎。

隨著生意的興旺,餐館人手的不足凸現,讓何曉軍他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提到了日程上。

由於當時的各行各業都不發達,所以,要招人幾個人當真容易之極。不過,也因為當時的行業不發達,要招內行的人基本就沒有可能。

實業家出身的陳池老人當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向何曉軍提議,讓他盡快招人回來培訓上崗。

對於招人這事,何曉軍在開張第一天的手忙腳亂中已經得到了教訓,所以,他一早已經有了這個思想準備,也有了這方麵的打算。

何曉軍的心目中有幾個半內行的人選,但這幾個人選,卻已經在“其它單位”上崗,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與這幾人的“用人單位”溝通,讓對方批準這幾人過來他這裏兼職。

何曉軍看中的幾人,是“醉香樓”那幾個賣藝不賣身的姑娘,無暇她們姐妹四人。

之所以說無暇她們算半內行的人,因為她們現在幹的也是服務行業。

雖然,“好味道”與“醉香樓”的經營項目差十萬八千裏,但無暇她們平日除了表演之外,還兼職了給客人斟茶遞水和收拾場地等等的雜務工作,而餐館的工作,不也是這些?

因為如此,何曉軍認為無暇她們算半熟練工,應該勝任餐館的工作。

何曉軍之所以看中了無暇她們姐妹幾人,並不怕麻煩地要為她們辦兼職,除了她們是半內行之外,還有兩個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何曉軍可憐這幾位姑娘的身世,想幫一把這幾位在極為貧窮之下還能守身如玉的女孩。

清楚了無暇她們幾人在“醉香樓”的收入低微,僅僅夠勉強裹腹後,何曉軍就已經生出了要幫助這幾位身世可憐而陷泥汙不染的女孩的念頭,現在既然有這個機會,何曉軍當然就讓給她們,希望能幫忙改善一下她們的生活。

同時,經過了這段時間的了解,何曉軍也知道這幾位女孩都是勤快之人,而且,也都手腳伶俐,反正餐館有這方麵的空缺,請這幾位自己了解的內行人過來工作,當然就比請不了解的外行人好。

第二個原因是何曉軍看中了幾位女孩在“醉香樓”的工作時間,與餐館的工作時間不衝突。

無暇她們在“醉香樓”的工作時間有規律且不長,每天在晚上八點至九點表演,早上十點到十一點收拾場地,傍晚六點到八做開場的準備工作。

而餐館的最興旺時間是早上的六點到十點,這個時間剛好是無暇她們的空餘時要請這幾位女孩,當然就要與“醉香樓”那邊打交道,畢竟,這幾人與“醉香樓”簽有“勞動合約”嘛。

通過向紅姨了解,何曉軍才清楚了“醉香樓”的經營結構。

“醉香樓”是一位“金山”的華僑所開,他這個生意交給了家鄉的一個侄子打理。

妓院這樣的地方由於龍蛇混雜,紛擾與是非當然就不會少。“醉香樓”的管理者為了減少自己管理上的麻煩,與他伯父商量之後,索性讓出了兩成“醉香樓”的股份給青幫,讓青幫負責這個場子的安全管理。

因此,青幫就派出那個護院大漢長駐“醉香樓”。

在紅姨的帶領下,何曉軍終於見到了“醉香樓”的國內管理者。

讓何曉軍想不到的是,這位“醉香樓”的國內管理者,並不是他想像的一樣,非但不是一位花花公子,還是一位有公職的“公務員”。

“醉香樓”的國內管理者在縣城的郵政局工作,他平時白天上班,晚上才到“醉香樓”坐鎮。

政府的工作人員,當然就通情達理;而一個也算成功的生意管理者,當然就以利為先。所以,何曉軍並沒有多花唇舌,“醉香樓”的國內管理者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他提出的給“醉香樓”一定的補償、請無暇她們兼職的這個雙贏的提議。

由於無暇她們此時還賣身“醉香樓”,所以,何曉軍他們的交易,“醉香樓”那邊就屬於勞務輸出方,何曉軍他們這邊則是勞務的接收方,按規矩,接受方當然就要對輸出方繳納勞務輸出費用。

經過了協商,“醉香樓”那邊讓何曉軍每月交納兩塊大洋,當作四女的勞動輸出費用。

自何曉軍與“醉香樓”的國內管理者協商成功的那天開始,無暇她們就多了一份工作,就是餐館的工作;同時,她們也多了一份收入,就是餐館的工作收入。

對於無暇她們幾個可憐的人來說,能讓她們在空餘的時間裏,多上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就象征著她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這在揾食艱難的當代,可是一件極為難得的好事,所以,她們對給她們工作的何曉軍感激涕零。

無暇她們四人由於是半熟練工,經過了何曉軍加碼的兩個小時培訓後,馬上就能上崗,所以,餐館的人手問題,也在短短的一天時間之內,就得到了完滿的解決。

何曉軍的這一手,讓陳池老人這個老江湖,也不禁給他那活絡的腦袋所折服。

當然了,在前世那競爭激烈的社會呆了這麽長的時間,何曉軍當然就聽聞過不少的管理招數,隨便拈條出來,在當然這個不發達的社會,也是妙著。

寧城的生活水平在當代來說,與國內的許多地方比,已經算很不錯。但當代的整體生活水平甚低,所以,餐館的生意,並不能與何曉軍前世那些興旺的茶樓比。

“好味道”餐館經營的項目中,最興旺的是早餐,特別是早粥,現在幾乎每天都賣到了幾百碗的量,讓何曉軍從“鬼佬”那裏再弄來了七個薄鐵片的煮粥盒子,一氣開足了十個爐頭,每天早上還是忙個不亦樂乎。

餐館其次興旺的是宵夜,畢竟,苦力、“醉香樓”的姑娘與嫖客這個三個穩定的消費群體,是餐館夜宵生意的保證。

除了這兩個的興旺時間之外,其餘的時間裏,餐館的生意基本就寥寥無幾。因為,那個年代的人,基本就沒有何曉軍前世時的人那在外吃飯的習慣,所以,餐館除了極少的宴席和極少的幾個固定客人之外,基本就沒有什麽飯市。

餐館經營了一段的時間之後,隨著何曉軍的鹵味菜出了名,餐館在飯市的時間裏,反是多出了另外的一項生意,就是鹵味的外賣。

見到了外賣的生意有發展的前景,何曉軍那活絡的腦袋,馬上就運行到了這上麵去,計劃添置幾個適合外賣的菜,同時,完善這個外賣的服務。

在何曉軍的前世時,每一個的市場裏,都就有不少的燒味、鹵味專職攤子,專門做外賣的生意。這些外賣的攤子,除了燒味、鹵味外,還有各類的熟食供應,比如鹽焗雞、燜豬腳等等。

何曉軍就是準備借鑒這些在他前世時,已經暢銷了多年的食品,來充實自己的外賣生意。

嘿嘿,存在就是硬道理嘛,既然能暢銷多年,那些的食品,當然就是好東西,為什麽不去借鑒呢?

在當代,由於環境的所限,做燒味的難度不小,很難在短時間之內上馬,所以,何曉軍隻能先打其它菜式的主意。

豬腳,肉與骨頭幾乎同樣的多,而且肉韌皮粗,所以,在這個以肉為貴的當代,它並不值錢,隻比“豬下水”貴上一些。

既然這個東西成本低廉,製作難度也不大,當然就納入了何曉軍的發展計劃裏。

雞,一直就是人們喜好的食品之一,所以,它在哪個年代都有一定的價值。

餐館現在既然已經涵蓋了中高檔,當然就不能全做低檔的食品,也要做些高檔的來豐富產品線,所以,“鹽焗雞”、“手撕雞”等菜式,也列入了何曉軍的發展計劃中。

“燜豬腳”這道菜既然是輕車熟路,那做來當然就全不費工夫。“好味道”餐館很快就推出了“燜豬腳”這道既駐店、又外賣的新菜式。

“手撕雞”這道菜,是在“白切雞”的基礎上製作而成。而“白切雞”也像“燜豬腳”一樣,是何曉軍前世的家常菜,所以,它也跟隨“燜豬腳”這道菜的後麵,很快就成了餐館的新菜式。

“鹽焗雞”這道菜就有點難度了。因為這道菜何曉軍隻吃過沒做過。經過了十多次的失敗,讓餐館裏的眾人因每天吃這些不成功的作品,吃到了差點厭食時,何曉軍才算把這道菜給拿了下來。

一下子增添了幾道可以外賣的特色美味之後,餐館的外賣業務當然就猛增。

完成了添菜式的工夫之後,為了完善外賣的服務,何曉軍又借鑒了他前世的一個做法,在當地開了這項服務的先河。

原來,為了方便外賣的顧客,何曉軍借鑒了他前世的送外賣業務,開設了給長期的固定客戶送外賣的業務。

豐富的產品,這外賣的生意當然就更是紅火。

每次見到了送外賣的何曉軍,騎著自己的那輛自行車逍遙過市時,就是已經是成功人士的陳池老人,也對他那活絡的生意手法,佩服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