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 幫助陳村致富
在餐館的生意穩定下來之後,何曉軍就沒有再急著發展或擴大餐館的經營,而是更用心做好目前的這些項目,讓前來的消費者,都能得到一個滿意的服務。
之所以不忙著發展,因為有前世經驗借鑒的何曉軍,知道每一個新的項目開發之後,都有一個穩定期,在打好了基礎之後,才適宜再擴充發展,如果盲目冒進的話,可能會因基礎的不穩而導致項目的失敗,所以,他現在的著重點,就是穩固餐館的根基。
要穩固餐館的根基,除了優質的服務之外,還需要穩定的貨源。
隨著餐館生意的越來越大,縣城裏的“下水”,無論是豬的還是牛的,何曉軍都已經給全包了。縣城每天宰殺的那些為數不多的豬、牛後,那些宰殺的商販,都會自覺地把當天收獲的“下水”,送到了何曉軍這個全城獨一無二的收購商這裏來。
但現在,由於餐館涵蓋了高、中檔次,而且還有業務量不小的外賣生意,所以,原料已經不再局限於“下水”,還需要雞、魚、肉、菜等等的原料。
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就需要成立一個原料的生產地,長期支持餐館的原料供應。
這個原料的生產地,何曉軍決定選在陳村。
陳村,這個何曉軍來到了異世之後,第一個收留他的地方,他不但沒有忘記,而且還十分的感恩,所以,他決定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這個地方的人,讓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
這了這事,何曉軍特意抽時間回了一趟陳村,與族長太叔公那幾位村裏的頭腦,商量這個原料供應的事。
由於何曉軍的餐館此時的生意量不小,所以,給餐館長期提供原料的這一攤,算是一件要花費不少工夫的事。
何曉軍他們餐館現今消耗的原料,維持在每天二十隻的雞、半頭豬的肉和以百斤算的蔬菜的量。
雞如果按三個月養殖一批的周期算,何曉軍他們的餐館在一個周期內,就需求一千八百隻的量;而豬如果按半年的養殖周期算,何曉軍他們餐館一個周期的需求量也達到了四十多頭,還有那各種青菜的需求量,更不是少數目。
以陳村那不大的村子,可用的地方和資源都有限,要一下子養殖、種植這麽多的東西,當然就難度不小。
而且,隨著餐館以後的發展,何曉軍相信所需求的原料品種和數量會逐步增多,所以,何曉軍向太叔公他們這班村裏的首腦,提出了一個開建農場的建議。
何曉軍的農場設想,參照了他前世時那種立體交叉種養的模式。
所謂立體交叉種養,就是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等多方麵種、養殖的條件來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節能、具體做法是充分利用各種的資源,把多種的動、植物一起種、養,把它們的組成一個生態微循環係統,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
此種的種養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減低種養的成本,也提高種養的成效。
何曉軍的具體方案就是,讓陳村的人在附近找一個有水有草的合適地方,開辟一個農場,一次上齊需要種養的全部項目。
之所以選有草的地方,有草就有蟲子,把雞放養在草叢中,讓雞有活動的空間而且有蟲子吃,雞就會容易大而且健康。
這樣養出來的雞,在何曉軍的前世稱“走地雞”或“放山雞”,這種雞的肉質鮮美,做成菜後口感一流。
有水的地方,何曉軍準備用來養魚。
雖然,餐館此時對魚的需求量不多,但何曉軍一是考慮到以後的發展,一是考慮到了一個生態循環,規劃的出來的。
魚的上一階生態循環物種,就是豬。
何曉軍的農場規劃,在養魚的水邊既建豬舍養豬,又開辟田地種菜。這樣一來,豬的排泄物部分能成為魚的免費食品,部分能做種菜的肥料,而且,菜地近水邊,也方便澆灌。
何曉軍的這個立體交叉農場規劃,不要說陳村的人,就是把陳池老人這個見多識廣的人也給震撼了。
“金山”又稱舊金山,英文名聖弗朗西斯科,後來的華人也稱三藩市。此地在十九世紀中葉的采金熱中迅速發展,海山第一代的華僑,大部分就是被“賣豬仔”到此地做勞工。
由於此地出金,華僑就稱其為“金山”,後來,為區別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改稱“舊金山”。
“金山”位於美國的西部,屬於美國的農業發展重地,所以,“金山”那邊有不少的農場。
陳池老人在“金山”參觀過不少的著名農場。但就是“金山”那般先進的國家,那些著名的農場,都還沒有何曉軍現在說的這個立體交叉種養法,所以,這叫老人怎麽不為何曉軍的先進認知而震撼?
不過,陳池老人此時也在心中暗自慶幸,慶幸麵前這個已經給了他n次震撼的年輕人,不久後就會跟他到“金山”去,而且能為他用。
原來,在與陳池老人合夥做了生意之後,何曉軍就向他提出了想去“金山”打算,讓老人幫忙,極度欣賞何曉軍的陳池老人,當然就爽快答應了幫忙。而且,他還以申請勞工的批準最快這理由,成功說服了何曉軍,讓他到“金山”後,就去自己的實業裏幫忙。
考慮到了自己不熟悉“金山”,在那邊也沒有熟人,為了有個落腳點,何曉軍就同意了陳池老人的提議。
在當時,辦去“金山”那邊勞工的進程,一般需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何曉軍提出了這個請求之後,阿池老人已經讓他的兒子在那邊著手辦理,所以,估計還有一年的時間,何曉軍那勞工的申請就能得批。
一個有機械底、有超時代的見識、還有生意頭腦的人,還不是一個人才?所以,陳池老人當然就為自己的實業即將能網羅到一個人才而高興。
陳村的首腦在一通商議後,采納了何曉軍的提議,並馬上在離陳村不遠的一個深山裏,找到了一個符合開何曉軍規劃的山岰,開建了一個何曉軍規劃的農場,開始專職幫何曉軍他們養殖、種植那些餐館的原料。
為了管理這個規模不小的農場,陳村的村民分成了兩撥,一部分人留下村裏,負責全村的農活,而剩下的村民則長駐在農場裏,負責種養的項目。
陳村的農場上馬之後,何曉軍就多了一項工作,就是不定時抽時間到農場去視察一番,看看種養的進度與及把一些自己所知的知識傳授給管理農場的人,保證農場的項目進展順利。
農場在何曉軍這般的竭盡全力扶持下,當然很快上了馬,並漸漸步入了正軌。
為了促成農場的上馬,也為了早日解決餐館的原料需求,何曉軍讓陳村在新建農場首期的養殖項目中,集中了村裏各家各戶養殖中的雞和豬,都投放其中。這樣,一些本來已經成年的禽畜,很快就能出產。
在農場成立一個月後,農場已經開始供應何曉軍他們餐館原料;兩個月後,農場已經能夠滿足何曉軍他們的原料需求。也是從那天開始,農場每月最少為陳村的村民帶來了每人一塊大洋以上的額外收入。
就是每月穩定有一塊大洋的收入,在當時的農村已經絕無僅有,所以,陳村的人,都對那個曾經救了他們的村、現在又富裕了他們生活的何教頭,感激銘刻於每個村民的心中。
當時的陳村村民萬萬想不到,何曉軍這個曾經的村子教頭,為他們帶來的利益,還遠遠不止這些。
當然,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