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宮前的名字,錦繡已經要想不起來了。
她姓劉,但不是皇後的劉,而是京郊賣魚販的劉。
母親生了五個女兒,她是倒數第二個。
在錦繡出生時,父親說,母親若是再生一個女兒,就把她賣了。
——這個“她”,究竟是母親,還是剛出生的她,都不重要了。
因為在妹妹出生的那一日,母親耗盡了人生最後一口氣,和妹妹一起死在了產**。
她合上眼的時候沒留下一個字,錦繡回想起來,隻能記起一雙空洞的眼睛。
而父親最終把她們姐妹四個全賣了,也省得她們去猜他要賣誰。
聽說他後續靠賣女的錢娶了寡婦,終於生了個大胖小子,連著請了三天的宴席。
晦氣東西,不提也罷。
人伢子一下子得了四姐妹,本想將她們打包賣出去。
幸好大姐嘴甜,把自己賣進了大戶人家做丫鬟,最後混成少爺的通房。
她拿錢幫其餘三個姐妹脫了奴籍,時不時救濟一點。但時間也不長久,大姐被少爺傳染了花柳病,還未及笄就撒手人寰。
二姐自幼身體弱,沒錢治病,很快跟隨大姐去了。
三姐奢求安穩,尋一車夫成了婚,卻不料迎來了更為拮據的生活。手裏的錢全被婆婆拿走,三姐一分錢都得不到,還要給夫家做牛做馬。
三姐對她說,反正這一生女子都是做下人的命,你不如去做天下最尊貴的人的下人。
錦繡聽勸,用全部身家積蓄換了個入宮的名額。
進宮時,嬤嬤從書上給她選了兩個字“錦繡”,寓意前程似錦。
她做事勤快,跟著嬤嬤做事一年後,順順利利過了考核。又一屆秀女入宮後,內務府將她分給了鄔答應,讓她第一次做上了貼身宮女。
錦繡不由得有些忐忑。
鄔答應家世背景一般,父親暫居朝中七品,是得了太後眼緣才入的宮。錦繡對她毫無了解,不知她是個什麽性情的人,是否好相處。
被嬤嬤領至淩梅苑時,錦繡低眉垂目,希望給新主子一個好印象。
出乎意料的是,新主子比她還拘謹。
嬤嬤說完話就走了,而鄔答應和她互相沉默了好久。
還是她先行試探著開口:“……小主,您有什麽要提點奴婢的嗎?”
新主子喚她過來,在她耳邊細聲細語地說:“我本沒想過入宮。此番入宮,不為爭寵,隻為逃避家人。”
說這話時,鄔答應不停左右相顧,怕自己大逆不道的話被人聽見。
“跟著我沒什麽前途,你若是不願,我便尋個理由打發了你,免得你和我一起受委屈。”
新小主是個好人,有點像她的三姐。錦繡想。
可惜宮中好人活不久。錦繡又想。
錦繡對自己很有數。坤寧宮和臨華殿的奴才都是人精,去了那裏,她這一輩子都出不了頭。而若是去伺候李貴人和琪常在,她怕是會因為得罪主子,成為宮中的又一縷幽魂。
錦繡沒有另尋主子,選擇繼續留在淩梅苑。淩梅苑雖偏,但鄔答應平易近人,相處起來並不困難。
那樣貧苦又平靜的日子大概過了一年。處得久了,錦繡對自己主子也有了感情。
她默默注視著鄔答應的一切,偶爾會生出些為她不值的想法。
鄔家每月一封家書,強調自己的養育之恩。鄔答應不得不從自己微薄的月例銀子中節省出一部分寄回家中。縱使冬日凍得滿手是瘡,鄔答應也不舍得買兩根炭火。
曾經的情郎成婚,忘卻了曾經的山盟海誓。相識的姐妹也漸行漸遠,見了麵也少有心裏話。
種種因素累加,肉眼可見的,鄔答應的精神越來越差。她整天念經拜佛,試圖尋找心靈的寄托。
一個下人去憐憫主子,說起來也好笑。
然而某日,錦繡忽然意識到,鄔答應撐不下去了。
在得癔症的前一晚,鄔答應茶飯不思,整日隻喝了一口粥。
睡前,鄔答應召她過來,臉上露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表情——仿佛她知道了一個驚天秘密,既震驚又釋然。
鄔答應神經質地對錦繡說,她的一生就像一個被人操縱的傀儡。她累了,決定換一個活法。
錦繡以為鄔答應是念佛念到“走火入魔”了。她歎了口氣,為鄔答應整了整被子,回外間去守夜了。
誰知第二日,鄔答應就得了“癔症”。
她在坤寧宮中大發厥詞,揚言要取皇後而代之。
明明同一張臉、同樣的聲音,芯卻好似換了人。
……
早上七點,夢醒了。
錦繡眼皮微顫,掙脫了自己的回憶。
她拿過鄔情贈予她的懷表,她仔細查看指針的位置,確認時間尚早,便不慌不忙地下床梳洗。
吉貴人的奴婢隻有她一人,錦繡可以一人住一整個房間。
臨華殿的人最早很不歡迎鄔情和她的到來,經常陰陽怪氣她起得晚。日久見人心。如今見到她,他們麵露微笑,一口一個“錦繡妹妹”。
錦繡回以一個微笑,匆匆用過早膳後就回鄔情的房間,將所有的東西歸位。
早上十點。
鄔情說,今日中午她去皇後那邊蹭飯,讓她不用勞心準備。
又說早上熬製的海鮮粥也為她留下了一份,囑咐她記得早點享用。
下午二點。
錦繡睡了午覺,起身前往內務府領取新的炭火。
這段時間以來,宮廷裏一直流傳著關於吉貴人失寵的傳聞。內務府的態度陡然一變,對錦繡冷言冷語,說話句句帶刺,甚至還隻給了一半份量的炭火。
炭火質量不佳,色澤也不好。錦繡忍不住爭執了兩句。
內務府的奴才毫不示弱,說話時從鼻孔裏出氣,將鄔情貶得一文不值。氣得錦繡差點伸手打人。
但鄔情說過,下人都是可憐人,沒讀過書,行事作風總會有欠缺之處。鄔情勸她心平靜氣,別總和小人生氣,反而得了乳腺癌害了自己。
錦繡想到這裏,默默收回手,同情地看了一眼對方,搖搖頭走了。
有心人把這一切收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