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龍頭 東北(1)

轉眼間,2014年已經來臨,2013年已悄然過去。而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在過去一年裏的GDP報告也已經出來,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單位人民幣):

01、廣東省:57067.92億元;02、江蘇省:54058.22億元;03、山東省:50013.24億元;

04、浙江省:34606.30億元;05、河南省:29810.14億元;06、台灣省:29330.44億元;

07、河北省:26575.01億元;08、遼寧省:24801.30億元;09、四川省:23849.80億元;

10、湖北省:22250.16億元;11、湖南省:22154.23億元;12、上海市:20101.33億元;

13、福建省:19701.78億元;14、北京市:17801.02億元;15、安徽省:17212.05億元;

16、香港市:16598.00億元;17、內蒙區:15988.34億元;18、陝西省:14451.18億元;

19、黑龍江:13691.57億元;20、廣西區:13031.04億元;21、江西省:12948.48億元;

22、天津市:12885.18億元;23、山西省:12112.81億元;24、吉林省:11937.82億元;

25、重慶市:11459.00億元;26、雲南省:10309.80億元;27、新疆區: 7466.32億元;

28、貴州省: 6802.20億元;29、甘肅省: 5650.20億元;30、海南省: 2855.26億元;

31、澳門市: 2753.00億元;32、寧夏區: 2326.64億元;33、青海省: 1884.54億元;

34、西藏區: 695.58億元。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廣東江蘇山東三省為中國的頭號三大經濟大省,以絕對優勢雄踞排行榜的前三甲。再看東北三省,遼寧省位列第八,黑龍江省位列第十九,吉林省位列第二十四,東三省的經濟生產總值總和為50431億元,相當於山東省;而東三省的平均每省經濟生產總值為16810億元,相當於安徽省,在全國是第十五六名的地步。因此不客氣地講,東北的經濟發展並不很突出,在全國範圍內隻算是中遊水平。我們現在一提起中國的發達地區,都會想起以長江三角為核心的江浙滬地區以及以珠江三角為核心的粵港澳地區;而東北,則有些黯然失色,甚至都有些不起眼。但時至今日,有誰還記得,東北在民國時期是中國最富庶、最發達、最繁華的地區,不論是經濟、民生、教育,還是工業、農業、商業,都曾甩開江浙滬和粵港澳十幾條街,甚至能完爆整個中國的內地十八省。這是東北人的悲傷,也是全中國的悲傷。我在整理以下這些資料的時候,心情隻能用“沉重”二字來形容。雖然我是江蘇人,但也忍不住為東北的同胞深深地扼腕歎息一聲。都說中國的版圖就像一隻雄雞,那東北的位置就是“雞頭”,但雞頭不好聽,稱之為“龍頭”吧!東北,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國的龍頭,並且在經濟上也曾是中國的龍頭。在這本書正式開始前,我們在此先回憶一下這段往事,回顧一下東北昔日的輝煌。

東北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自古以來並不屬於中原地區,和華北中原之間隔著一道山海關,所以東北也被稱為關外、關東、遼東。在中國古代,東北一直遊離於中原大統一王朝的控製範圍之外或是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及獨立建國的地方,被視為塞北苦寒之地,經濟水平遠不如中原和江南。實際上,東北的範圍並不僅僅是今天的東北三省,在清初時,東北還包括蒙古高原的東部地區、西伯利亞的東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地域麵積非常廣大。經過蘇俄的百年掠奪,“東北”才萎縮成今天的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由於滿清崛起於東北,所以東北也被稱為滿洲。而東北的真正開發,是始於清朝末年。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因為滿清從東北崛起並統一中國後,東北就被視為“龍興之地”。為維護所謂的“發祥寶地”,滿清曆代統治者都把東北劃為特殊地區,采取了嚴厲的“封禁政策”,既不允許開發也不允許關內百姓向東北遷移居住。清初時,東北的人口隻有50萬不到;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時,東北的人口仍然隻有區區的300萬,使得東北直到清末仍是“沃野千裏,有土無人”。後來,在順治年間至民國時期,由於關內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惡化,以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華北地區為主的關內百姓開始大規模地向東北遷移並定居,這就是著名的“闖關東”運動。

通過“闖關東”運動而來到東北的大批華北移民,不但加速了東北的開發和建設,也確實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由於東北地廣人稀且處處土地肥沃,所以來到東北的移民互相之間不存在土地爭奪問題。當時東北人分土地是這樣的:騎著一匹馬,在無主的荒地上使勁地跑,跑一個圈,圈裏的土地都是這戶人家的,這就是東北移民的“跑馬占荒”,而東北的屯墾部隊則采取了“按丁授田”政策,因此東北人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得土地。在電視劇《闖關東》裏,主角朱開山一家原本在山東快餓死了,但到了東北後的第一年過年時,桌子上則擺滿了熱騰騰的白麵餃子和雞鴨魚肉。這都是屬實的曆史事例。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可以說明東北人的生活水平:朱開山成地主後,長工們有一次罷工不幹活,理由是“都兩天沒吃肉了”。由此可見,在張作霖和張學良的統治時期,東北基層人民的生活相比關內還算是比較富足的。

張作霖和張學良也是華北闖關東移民的後代,張家的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

張作霖是清末和民國初期的著名梟雄、東北大軍閥。辛亥革命後,清廷退位,民國成立,但民國建立後的國家統治權被原是清廷內部漢人實力派的北洋集團給奪取,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病死後,北洋集團分裂成三大軍閥,分別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軍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係軍閥。客觀上講,皖係和直係都是北洋的嫡係分支,而奉係則是旁支。因為段祺瑞和馮國璋在一開始就追隨袁世凱,是北洋集團的元老,張作霖則是單獨在東北拚搏發家的,中途才加入北洋集團。皖係和直係的地盤都在關內地區,而奉係的根基則是在關外的東北,實力強大時才跨過山海關,參與爭奪中原江山的軍閥混戰。

在張作霖時期,奉係軍隊曾三次進入關內。第一次是直皖戰爭,奉係和直係聯合消滅了皖係軍閥;第二次是第一次直皖戰爭,因為奉係和直係共同打垮皖係後在瓜分皖係地盤的問題上分贓不均,所以大打出手,奉係被直係打敗,重新退回關外;第三次是第二次直皖戰爭,奉係在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後,打敗了直係,吞並了皖係和直係的大部分地盤,把勢力範圍從東北一直擴伸到了華北和江南,這是張作霖時期的奉係最鼎盛時期。而隨後,兩廣地區的國民黨發動了北伐。此時的北洋軍閥仍然共有三大派係,分別是雄踞東北和華北的張作霖的奉係、繼承直係並且占據中原地區的吳佩孚、從直係裏分裂出來並且割據東南地區的孫傳芳。國民黨北伐軍一路北上,先後打垮了吳佩孚和孫傳芳。吳孫殘部投靠張作霖,並以張作霖為核心和領導人,建立了北洋軍閥各路派係的聯盟,共同對抗南方的國民黨,這也是北洋集團的最後一屆政府,張作霖成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國家元首,號稱“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日本政府自然不願看到中國完成統一,因此就派人聯係張作霖,聲稱日本可以幫助北洋政府對抗南方國民政府,但要張作霖簽署一些賣國求榮的條約,張作霖斷然拒絕。這是張作霖非常可貴的一點,他雖然是一方軍閥,並且非常依靠日本人,但基本上沒有跟日本人簽署過喪權辱國的條約。遭到張作霖拒絕後,日本關東軍內的部分激進派軍官便炸死了他,這就是“皇姑屯事件”。繼承張作霖衣缽的,是張作霖的長子、被稱為“少帥”的張學良。張學良沒有繼續對抗國民政府,而是在1928年底宣布“東北易幟”,解散了北洋政府,率領東北和北洋軍閥殘餘勢力歸順了國民政府,協助蔣介石完成了中國在名義上的統一。張學良成為新的“東北王”,擁有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共四個省(轄區為今天黑吉遼三省以及內蒙古東部和河北省北部)。三年後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和東北軍基本一槍不放,把東北拱手讓給日本人。日本人占領東北並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東北整整十四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東北才重新成為中國領土。

近代的東北,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奉係軍閥統治時期(1911-1931);

二、日本人統治時期(1931-1945);

三、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四、建國後的重建時期(1949-今)。

從1912年的民國成立到1945年的日本投降,這三十多年來,張大帥、張少帥、日本人,輪番統治著東北。客觀上講,奉係軍閥和日本統治者確實對東北進行了壓榨和奴役,但曆史的另一麵卻也不能忽視。那就是:這三十多年來,東北的富庶發達程度位居中國第一,甚至是亞洲第一、世界前列。若是以山海關為界,東北的麵積共約為125萬平方公裏,東北的人口在1929年初是3000多萬,在1940年時是4200多萬,在1945年時是4500多萬。我們現在從各方麵來分析一下東北在張氏父子統治時期以及在偽滿洲國時期的發達程度。

東北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是一塊非常難得的物華寶地。日本人曾露骨地說“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日本比中國更急需滿洲這塊寶地”。東北號稱“黑水白山”(黑龍江、長白山),水繞山環、沃土千裏,這是東北的基本地理特征。東北的南麵是黃海和渤海,東麵和北麵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裏江、黑龍江等大江大河環繞,東北的內側是大小興安嶺以及長白山係的高山、中山、低山、丘陵,東北的中心地區是遼闊的鬆遼大平原和渤海海凹陷地。東北的平原麵積比例遠高於全國,鬆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的總麵積,和東北的山地麵積幾乎相等。東北的耕地麵積達3億畝,可開發的荒地麵積達1億畝,麵積之大和潛力之大都是國內罕見的(中國的耕地總麵積為18億畝)。而東北的廣大山區也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東北的森林麵積占全國三分之一,木材產量占全國五分之二。東北自然條件之優厚,在全中國是數一數二的,甚至在世界上也不多見。中國共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其中以東北平原的麵積最大,總麵積35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三個半江蘇省大;東北的土地又是最為肥沃的黑土地,這種黑土在全世界隻有三個地方擁有:中國東北、烏克蘭大平原、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而這三個地方在各自所處的國家裏都是著名的糧食生產地、國家級大糧倉,烏克蘭就被稱為“歐洲糧倉”、“蘇聯糧倉”。東北不但平原遼闊、土地肥沃、水網彌補,而且氣候條件非常良好,因此極其適合農業生產。東北的南部可以種植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農作物,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可以種植馬鈴薯和大豆。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黑吉遼都是農業大省,黑龍江省一直是中國頭號的糧食大省,吉林省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使得吉林省的糧食單產量也位居全中國第一,玉米產量非常巨大。無論是大豆、小麥、高粱、玉米、水稻,東北不是在種植麵積上名列前茅就是在產量上全國第一,並且東北的大豆出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關外苦寒之地”的東北在農業的發達程度上絕不遜於號稱“湖廣熟,天下足”的湖南湖北以及傳統的糧食大省河南、江蘇、山東、四川等地。另外,東北的水資源也非常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1500億立方米,沿海漁場麵積為5.6萬平方海裏,東北境內的水庫、湖泊等淡水麵積達1358萬畝;東北的西部因為毗鄰蒙古高原,因此還擁有廣闊的草原。東北不但是中國的糧食基地,還是林業基地、牧業基地、漁業基地。

東北的工業能源和礦物資源無論是蘊藏量還是生產量,也都位居全國首列。煤炭、鐵礦、石油…東北都應有盡有,並且儲量非常巨大。光是一個儲量達到57億噸、年產油5000萬噸、中國第一、世界前列的“大慶油田”,就已經奠定了東北是中國石油基地、能源基地的地位。東北的礦物資源非常豐富,並且種類齊全,金屬礦產包括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其他稀有元素;非金屬礦產有煤炭、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東北的鐵礦儲量約130億噸,雄踞全國第一,其中110億噸分布在遼寧省,光是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就占全國鐵礦總量四分之一,本溪的鐵礦儲量達到30億噸,是亞洲最大的鐵礦;東北的大慶油田是中國的第一大油田,遼河油田是中國第四大油田,另外還有吉林油田等等,單是東北鬆遼平原地下蘊藏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就占全中國的50%之多;東北地區的煤礦儲量大約有723億噸,即便比起傳統的“煤炭大省”山西省也是毫不遜色的。

綜合而言,東北不但農業條件極其優越,並且工業資源也極其豐富,東北境內既有土壤肥沃的平原農田,也有高山森林和大江大河,幾乎占盡了所有的自然優越條件。這樣的地區,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屈指可數的,是亞洲最適合發展高度發達農業和全麵實現工業化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