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4節
3、圖書室
想有所作為,光靠一腔熱情是沒用的,還必須有一定的憑借與助力,這也許就是內因與外因的關係。福港小學,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離不開學校圖書室的幫助。
圖書室裏有紙質圖書,也有電子圖書,後者曾經是一件很時髦的東西,現在卻有些不一樣了。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產品獲得信息,也承受了它帶來的負麵作用。一是對視力的損害,哪怕最先進的產品,哪怕一再重視對眼睛的嗬護,鏡片的厚度仍然在持續增加,紙質圖書對眼睛的損害卻可以小到忽略不計。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海量的電子信息讓人目不暇接,它的駁雜也是眾所周知的,想從中尋找可以信賴的東西無異於從砂礫中挑出黃金。記得英國BBC當年為報紙所作的宣傳:您購買的不僅僅是信息,您購買的是放心。這是一份有責任的報紙最引以為豪的地方,自然也是其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如果隻是求得茶餘飯後的談資,倒也不用太過於較真;而想真實地了解這個世界,就需要慎重選擇。對於網絡,國家雖然也進行了適度的規範和整頓,但它畢竟屬於相對自由的空間,真假的變幻仍然是不得不麵對的問題。而紙質書報因為有嚴格的審查製度,並且本身是已經固化的產品,其真實性自然不言而喻。正是基於以上兩點,人們開始理性地使用電子產品,也更熱衷於紙質的圖書。
有一個電子產品倒是很受師生歡迎的,那就是借書口的機器人。如果你想尋找某種類型的圖書,又沒有明確的書名,可以向它求助,它就會給出有關的若幹選擇,倒是有點像是瀏覽器裏的搜索引擎。這自然是因為圖書室裏所有紙質圖書的書名與內容概要均輸入了這個機器人的緣故。
福港小學是沒有晚自習的,卻也與無法無天或者無拘無束談不上半點的關係。如果說相對的自由培養了學生的計劃與自律,那麽它也造就了老師的厚重。
即使沒有課業負擔的晚上,老師與學校也是割舍不斷。雖然沒有嚴格的約束,卻也有一定之規。可以不必天天在學校,卻也必須保證有相當的時間用於學習或者其它充電性質的活動,否則,學校領導就會找人談話了。而且,在學生敞開了心胸學習各方麵知識的時候,沒有拿得出手的積累與厚重,隻怕連自己也沒有臉麵活下去了。你能想象,麵對學生的請教隻會說“不知道”的老師,會有何顏麵?一個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人,找不到了存在感,迎接他的將會是什麽?所以,圖書室是大家最佳的選擇。
圖書室的藏書頗為豐富,因為每年都會進行補充與更新,而且數量還不小,這也是學校師生喜歡這裏的原因之一。其中的的投資,有一部分來自上級撥款,有一部分來自友人的捐贈,還有前輩校友的支持與幫助。在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人們越發關注精神世界的淨化,也享受著幫助後輩成長的快樂。
圖書室裏的書也雜,什麽類型的都有一些,這也恰恰滿足了往無限可能發展的師生們的願望。隻要願意,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目標。或許大家並不需要有多麽高深的理論,隻需要在自己困惑的時候,黑暗的迷霧裏亮起如豆的一點光芒,自己就會緊趕慢趕地迎上去,有如撲火的飛蛾。能夠找到自己很長時間裏為之奮鬥的目標,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情,這可比知識的增長更讓人迷醉,因為它將有可能讓自己走進一片全新的天地。有了明確目標的人是幸福的,即使奔向這個目標的過程並不平順。如果圖書室裏的書籍無法滿足學業增長的進度,大家也會自己購買一些,這在老師這個職業群體裏麵是很平常的,無論是**勃發的今天,還是索然平淡的昨天,對書的喜愛,他們遠超其它的群體,這是興趣使然,也是職業使然。
學習科目的開放,滋生了學生的一隻翅膀;學習時間的解放,又滋生了學生的另一隻翅膀。而學生搖搖欲墜的飛行,同時激起了老師們對更廣闊藍天的追逐。
圖書室則是他們翅膀下那一縷縷微不可查,卻又堅定存在的頑強的線條,暖流,熱風。
4、職業培養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與作家、心理學家有著幾乎相同的工作本質,衡量標準卻又各有不同。
著作等身、直逼心靈,成為作家工作寬度與深度的最佳褒獎。心理學家則費盡心機地試圖捕捉人類心理活動的軌跡,由個體向群體延伸。而老師則由群體向個體努力,嚐試編織起桃李滿天下的夢。個體有群體的共性,卻也有自身的特質。老師所能做的便是順應共性的規律,在學生的特質上做工夫,朝著大家希望的方向上努力。因此,老師不僅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相當的人類靈魂的理論。否則,誤人子弟就並不是笑談,而學生心靈的瘡孔是老師一輩子也抹不去的恥辱。心懷驕傲的人,不會千方百計地躲避,總是小心翼翼地嗬護、撫慰。
任何職業的培養,既需要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也離不開外在因素的影響。
學校經常上公開課。雖然同樣是上課,相對自由的狀態與被人監督、評價時有著十分微妙的差別。因此,大家都會進行精心的準備,課堂便也會爆出諸多精彩。上課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聽課的也有了較之平常不一樣的感受,共同的提高便不可避免地發生。而聽課後的評課則會加深這種效果,探討使公開課如顯微鏡下的塗片,好的地方與不好的地方都放大了無數倍,觸感自然也被放大了無數倍,深刻得曆久而彌新。於是,好的繼續發揚光大,不好的則打壓抑製。有的時候,難免心生感慨,同樣是評課,以前卻是不痛不癢。全無壓力與勾心鬥角均是兩個極端,並不被人所喜,而適度的壓力與融洽的人際關係,則推動了職業的良性發展。
在此,我們不得不說到數據與行政幹擾。行政的無底氣,催生了數據的盛行,一切用數據說話,似乎肉中骨,房上梁。它的適用於四海,掀起了隻計後果,不看過程的急切。過度的功利,沒有取得期盼的效果,而是使得數據如哈哈鏡裏的影像,似真又似幻,再次驗證了欲速則不達的英明和偉大。教育似乎正好相反,它當然也在乎結果會是什麽樣子,但更看重是否去做了,是否在做的過程中得到進步。“做了就好,貴在參與”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精神,勇敢而踏實。或許,許多行業都應該是這樣。行政幹擾卻以外行指揮內行的強悍破壞了這一切,隨心所欲的指揮棒攪亂了演奏者的心,當這種指揮加入了利益,則更加不堪。學術的自由精神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學術是一個矛盾體,高貴的精神與孱弱的肉體,猶如籠中的金絲雀,自由隻能寄希望他人的施舍。
教育部與教育廳一如既往地搞培訓。國家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她沒有更好的辦法讓每個鄉村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就試圖改善這些孩子的老師。事實上,用心做的培訓是非常有效果的,關鍵在於能否拉近彼此間心的距離。高高在上與不切實際是一對孿生兄弟,源於生活的感觸則更容易激起你我的共鳴,即使天涯海角。國家在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培訓的影響也日漸明顯,而便捷的渠道與開放新鮮的內容也頗有助益。相對於輻射全國的影響,這實在是一種投入儉省而效用無邊的舉措,功德無量!
網絡已經深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虛擬交流變得如吃飯喝水般容易。國家開始有意識地引導組織起有強大實力的教育交流群,群裏囊括了絕大多數行業的精英專家,這樣的團隊保證了全國教育領域理論上的需求。即使普通老師的無心詢問,也極有可能迎來高屋建瓴般的指導,讓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專家名師的指點,史無前例地便捷,更推漲了大家訪問群的熱情,全國的整體業務水平也有明顯的提升,這是老師之幸,是學生之幸,更是國家之幸。
用心做的事業是有希望的,做事業的人也是幸福的。國家用心,老師用心,教育便有了希望,有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