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1-2節

1、職業方向選擇

如何在職業與興趣愛好之間尋求平衡,是一門學問,也需要一定的機遇。

有人把興趣愛好當成了職業,結果可能走向兩個極端:或者把職業做成了事業,或者把興趣的火苗一點點地撲滅,而且後者出現的概率奇高。

有人把職業培養成了興趣愛好,結果也有兩個:或者把興趣愛好做成了事業,或者平平淡淡一輩子,當然是前者最有可能出現。但無論是哪一種,這個人都會過得很踏實。因為即使是後者,也隻是因為他並不在意結果而已,能夠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哪怕是一輩子,又有什麽不好的呢?

也有人把職業與興趣愛好分得很開,職業隻是糊口,興趣愛好則是心靈寄居之所。走在職業的康莊大道,眼睛瞟向四野迷人的花草山川,別有一番情趣。

無論是哪一種,沒有誰不在乎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沒有誰不想給它尋找一處合適的宜居之地。

福港小學的老師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很輕鬆地擁有這樣的選擇機會。

每個新入職的老師,不管是剛從學校畢業,還是已經混跡社會半輩子,隻要他們進入這所學校,就將迎來一場心靈的洗禮。

那是一張表格,或者是一份調查問卷。表格上的內容很簡單:“你有什麽興趣愛好,有什麽特長,如果以興趣愛好入職,你的第一誌願是什麽?第二誌願又是什麽?”不問年齡性別,也不問出身經曆。表格上的內容也不簡單,因為還有兩項:“你的職業預期是什麽?你對自己的職業要求有哪些?”

一張表格,一次問卷,卻勾起了無數入職者的沉思。手中的筆提起又放下,放下又提起。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如此這般,待到上交,已是多日之後,似乎比高考更為艱難。學校也不催促,隻要在學校排課之前完成就沒有任何問題。隻要細心觀察,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態似乎隱隱有些不一樣,眼中光芒流轉,卻又內斂深沉。顯然是剛剛經曆了一次蛻變。

表格是學校工作安排的重要依據。隻要沒有太大的衝突,學校總會盡力地給予大家小宇宙爆發的機會,即使這一次做不到,也會悄悄地記下,在下一次努力實現。

所以,如果你發現學政史專業的,卻正兒八經地教起了數學;在中文專業打滾多年的,也像模像樣地玩起了實驗;以理化擅長的,偏偏帶著學生在操場揮灑汗水……這時候,你千萬不要奇怪,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因為這樣的事情實在太過於普遍。如果你覺得學校過於兒戲,老師缺少了約束,也是極為偏頗的:最開始的一段日子裏,表現也許並不怎麽精彩,若幹年後,散發出來的光芒或許會亮瞎你的雙眼。

想想也是,以前所學,隻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最大的收獲是精神與思想而非知識。擁有自學能力的我們,真要學習某些東西,並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主動求知與被動求知的不同,曾是我們教育改革長期以來的研究重點。其中的成果適用於學生,也同樣適用於老師。

以後,也還有機會,卻沒有這麽容易。雖然有一定的阻力,卻難不住內心堅定的人。而不容易,也恰恰教會了我們,人生需慎重,尤其是在關鍵的時候。既然作了選擇,就應該堅持,絕不輕言放棄。

2、教研組

學校組織結構的設置是很值得商榷的,校長書記之下是諸如辦公室、總務、教導、財務、工會、少先隊之類,有的地方甚至還有教務處。估計是套用規模較大學校的設置,小學校是根本用不著這些東西的,如果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豈不是人人有職,個個當官?一個十來名老師的小學校,真的需要那些多的管理人員嗎?當然不是的,你管我,我管你,人人是管理,最後是沒有人管理,什麽也都管理不好。聽說,有些規模大一些的學校,還借用了以前機關單位一正兩副的模式,那可真是帽子滿天飛,官比民還多。

因為校長是海選的結果,自然不需要講究什麽權利的平衡,因為選民自然會睜大了眼睛盯著,這可能比什麽紀檢監察更有效果——並不是否定他們的作用,正如牛刀小剪各有所長一樣。如果校長沒有如大家的意願,真心實意地為大家工作,下次選舉的時候可就有得他受的了。

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學校,東邊一聲咳嗽,西邊不僅能聽到,還能分辨出是哪位的功勞,校長還需要有一個專門服務於他的辦公室?至於工會,完全就是一個擺設,倒也有過幾任較真的主席為民辦了一些實事,無非是向校長提點什麽意見或者建議,亦或者調解小夫妻之間的爭吵。其實,有什麽想法完全可以大搖大擺地直接向校長提,轉了一個彎,就如同隔著靴子抓癢,總令人意猶未盡啊!而總務、財務、少先隊,的確是不可缺少的,隻是總務與財務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少先隊也可以由其他人兼任。對了,還有教導處,教導處本來是不可缺少的。正如老前輩所說,一個學校的核心,隻有校長、總務、教務三大塊:校長統籌,總務後勤,教學管理是教務。教導處有時候也是個擺設,因為下麵要設教研組,它的職能完全可以分解下去,實際上也是如此。

福港小學有四個教研組,語言組、數學組、綜合組、還有一個叫創業觀摩組。語言組裏又分兩塊:語文和英語。鄉村學校的英語雖不如語文和數學那麽受重視,卻也是小看不得的,沒辦法,誰讓英語是世界上最流通的語言呢。如果大膽猜測,地球上以後隻有一種語言,那麽極有可能就是英語了,這可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能夠輕易改變的,事實就是如此啊。雖是不同的語言,學習方法卻是極為雷同的:積累與誦讀,餘者幾乎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兩者即使有所區別,也像極了相鄰守望的火車軌道——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數學組還包含了自然科學,可能是基於工具與應用的關係,把它們扯到了一起,大家也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對。而綜合組,準確地說是雜組,音、體、美、勞技、電腦等等都在這裏。其實,許多老師並不是單純地教某門學科,而是擔任著二門或者多門學科的教學,分組也是一個大體的劃分。正因為如此,彼此間便多了一份難得的自由,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教語文的去了雜組,搞音樂的卻坐進了語文組,都早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根據大家的理解,我們早就應該進入學科融合的年代,還斤斤計較於旗幟分明地看待某一學科,早就應該被淘汰了。一個汽車修理工還得同時懂得機械、電路、化學、美術等等,分科教學隻是為了更係統一些,卻不能也無法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

對了,還有一個創業觀摩組,這可是近幾年的新興產物,容後細說。

教研組的人,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走到了一起,也更容易融合。大家一起探討怎麽上課,一起憧憬興趣愛好的走向,一起規劃,一起努力,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

誰說職業便很無聊、很枯燥,它同樣因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顯得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