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1 2節

七、考評不是目的,促進才是

1、家長委員會

可能因為擴招,管理跟不上學校膨脹的速度,也可能因為有寒暑假,老師工資依然偏低,甚至可能因為經濟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每一個角落,功利思想強勢入駐校園……總之,在二十一世紀前後,學校亂象叢生,違規辦學、違規招生、亂收費,尤其是後者,如附骨之蛆,噬咬著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長學生。

2013年,教育部製定《全麵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其中就要求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製度。綱要指出,中小學、幼兒園應當逐步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製度。家長委員會承擔支持教育教學工作、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促進學校與家庭溝通、合作等職責。學校應當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家長委員會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實施監督、提出意見、建議。要積極探索完善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和運行規則,不斷擴大家長對學校辦學活動和管理行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隻是依附於學校的家長委員會純屬擺設,而且學校經費緊張,自顧不暇,哪兒還有能力“提供必要條件”?

隨著國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依法治校迅速得到重視——也不得不如此。教育主管部門也開始著手協助組建家長委員會並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家長委員會才開始真正發揮作用。

家長委員會的職責有四大塊:監督、評價、溝通、協助。他們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工作,定期參加討論學校工作計劃,聽取校長工作匯報,對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及時督促學校對衛生問題、不文明行為、體罰和變相體罰、亂收費問題進行整改等等;有權利對校長的管理水平、老師的教學行為進行了解與評價;積極建立學校與家長、學校與社會、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渠道,形成及時有效的雙邊關係;協助學校搞好重大活動的安排與安全問題,協助處理學校與家長、與校外之間發生的意外事件,協助做好學校與校外教育資源的聯係,籌集經費,協助改善辦學條件。

正因為如此,家長代表就必須具備相當的素質,比如對教育方針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作風正派並樂於為教育事業、為學校師生服務,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而且經事實證明屬教育子女有方的人士。

因為要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監督與評價,家長委員會成員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進行規範化管理與操作;因為它對學校的服務性質,他們必須與學校、與老師、與校外促進教育的力量有通暢的互動,以促進校長工作水平的提高,促進老師專業素質的成長,促進各方力量統一辦學,促進依法治校,最終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這才是家長委員會存在的根本意義。

為保障家長代表的管理熱情,他們都是在開學初就從眾多學生家長中選舉產生,先是從各班家長選舉2-4名代表,然後又從這些代表中選舉出主任、副主任、委員等,其餘均是家長委員會成員。這樣就可以保證他們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而且每年進行更換,以保證家長與學校之間存在一定的利害關係,充分調動他們工作的熱情。

家長委員會要定期不定期地召開會議,或者學習教育政策文件,或者討論學校典型問題,或者準備組織大型活動,或者協調各方資源……這時候,他們會邀請校長、教導主任和老師代表參加,以便及時溝通。如果是評價工作會,則隻邀請校長列席而已。因為代表們的素質都比較高,而且有促進教育這樣的宗旨,即使學校或老師工作時有什麽不好的表現,大家也能夠進行平和而理性的評價,並同時及時溝通對方,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同時提出妥善的改進建議以供探討,最後達成可操作的整改方案。在此過程中,很少有激烈的爭議,既堅持原則又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工作的開展便順利許多,學校的民主管理也能落到實處。一般情況下,家長委員會的評價隻是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學校工作考評提供重要參考,而不會對校長、老師的去留起決定性作用。評價不是目的,溝通與促進才是他們想要的。但如果校長或者老師的工作相當不力,經反複溝通勸解也沒有什麽起色的,犯了眾怒,結局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家的子女都在這裏,可不能因為少數人的不作為而毀了一輩子。而他們的否決意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是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的。當然,這是殺手鐧,也是猛藥,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有一定的負麵影響,輕易不會使用。

2、學生也有發言權

學生一直是弱勢的一方。學習上被灌輸,還必須作出一副認真傾聽、樂於受教的樣子,成績較差或者進步遲緩,動輒被勸說、被訓斥甚至被辱罵、責打,最後冠以差生或者落後生,成為人群裏的孤獨角色。管理上,聽老師的話——不管對錯;紀律上,接受各種規章製度約束——不論合適與否,稍有差池,就被體罰或者變相體罰,“頑劣”不改的,還會有剝奪受教育的權利,大有一言即法的架勢。至於收取諸如教輔費、體檢費、輔導費、複印打印費、班主任辛苦費等等,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乖乖如數上交。有時候甚至還會收取宴請費、拜年費、節日禮金等等。雖然不是所有學校,也不可能是所有老師,但隻要有其中極小的一撮子人,也會如大好白米粥裏的一粒老鼠屎,令人惡心。即使有人舉報,也隻是稍稍收斂,不久就又死灰複燃,並大有瘋狂反撲之勢。當然,這樣的事情通常發生在城鎮,因為那裏對優質資源的爭奪更為激烈:班級有不同,位置有前後,關注有多少……在動輒幾十個班,每班六七十個人的地方,需要爭奪的地方可是很多的。而鄉村則幾乎沒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學生人數太少,每一個都是老師眼裏的寶。

在家裏,學生作為人子人女,也往往淪為家長的工具,或代為實現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夢想,或成為情緒失控時的出氣筒,最後冠之以“恨鐵不成鋼”或者“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愛大白菜”。

學生可以成為老師和家長所希望的,卻無法成為自己。小時候,要說知識、能力、思想都不夠,無法正確主張,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去,可長大了仍然如此,就有些強人所難了。更何況,沒有小時候的跌跌撞撞,哪裏有長大後的健步如飛?提線木偶一般的存在,以後還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好在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而是出現了一絲轉機。學生終於可以自己當家作主,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選擇以後的人生道路。因為學校和社會已經有了共識,不如此,就培養不出我們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無法承受未來家國之重。雖然,依舊有父母老師的幹預,卻也不再是一麵倒的終審判決。隻要可以商量,一切就都好說,現在不行,可以等自己實力強大的時候再說。要想父母老師完全地放手,那也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如翱翔雲間的風箏,如果沒有了被人牽在手裏的絲線,絕對的放縱恐怕不僅無法順利飛翔,反倒會迎接跌落塵埃的命運。好在父母老師終究是真心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並無操控的嗜好。而人生最為快慰的事情就在於,自己努力掙紮著越飛越高,他們手中的絲線也越放越長,直至風箏變成能自由翱翔藍天的飛行器,身下也自然沒有了約束。想必,抬頭仰望的親人,並不會因為手中沒有了絲線而有任何的遺憾,欣喜與牽掛會終身相伴。因為親情,在擔憂的時候羈絆;同樣因為親情,在成熟後放手。這是親情的無奈,也是親情的可貴。

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還可以提出意見或建議。可以麵向學校,也可以麵向家長;可以對學校不良表示不滿,也可以對學校建設提出建議。自律自強、網絡與寬闊的知識麵使他們的成長速度相當喜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管理好自己——當然也得允許他們犯錯,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大人不也難免嗎——也有能力協助校長和老師進行學校管理。因為他們是學校的主人,對學校的認識與感受更加直觀深刻,他們有資格說話。

學生還可以評價自己的校長和老師,而且不用擔心有什麽後遺症出現,這也是學校最大的變化之一了。這樣的評價可以在平時直接提出來,也可以在校長與老師考評的時候接受問卷調查,前者通過校長與家長委員會得到落實,後者則會被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認真分析和研究,它的結果會影響到一個校長和老師的評價等級,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去留與職稱升降。當然,這樣的情況是不多見的,通常是作為重要的參考數據。即使這樣,也不會有人可以再小看學生的存在與想法。

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同樣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