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一夔點頭,心中逐漸明朗。
又一刻鍾之後,曹一夔離開禮部尚書府。
張四維嘴角微微一勾,滿滿的都是得意。
這件事,曹一夔是最合適的人選。
曹一夔是北直隸的巡按禦史之一,他要去薊鎮,要去薊鎮做那件事,是順理成章的,不容易引起別人的察覺,而且也讓人什麽話都說不出來。因為這本來就是他的本職,他份內的差事!
除了不引人察覺,讓人無話可說之外,他去做,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哪怕是這個差事沒做好,辦錯了也沒事兒,因為禦史有風聞奏事之權。也就是說,他們不必查清,也不比尋找來源或者是找到證據,隻要聽說了,那就可以上奏。
反正說錯了也沒事兒。畢竟風聞麽,有些差錯也是在所難免嘛!
這不是一件大事,無論是對戚繼光而言還是對張居正而言。
哪怕是事情屬實,而且最後被張四維指使人給揭破了,把事情給捅出來了,那麽戚繼光最多也不過是被申斥一通而已,甚至連申斥都不會有。對張居正來說,那就更是沒什麽影響了,沒人會因為這個事情而彈劾他,最多也就是惡心一下。
已經有無數被鞭笞的官員證明了一個事實:有著李太後的信任,內廷馮保的支持的張居正,在短時間內,絕對是無法被動搖的。
因為這點兒小事兒就彈劾張居正?隻怕最後倒黴的反而是是上奏章的那人。
但張四維還是回去做這件事,他這麽做,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惡心張居正一下。
橫亙數萬裏的邊牆,不也是一塊磚一塊磚的壘砌起來的麽?再怎麽牢固的信任,如果被一點兒一點兒挖掘,也終將會崩塌。
積少成多,積小成大,張四維是想一點兒一點兒的給張居正積攢罪證。他不是聞安臣那等後世來人,當然不知道,隻要再耐心的等待幾年,張居正就會暴斃身亡。在張四維看來,張居正正值壯年,身體強壯的很,想要等著他自己老死,還不知道要多久,說不定最後沒耗死他,自己反而被他耗死了。
畢竟他隻比張居正
小一歲,而且一向身體不大好。
在他想來,現在這點兒罪名對張居正是沒什麽影響的,但一旦李太後不再信任張居正了,一旦小皇帝長大了,要親政了,想要收回權柄了,就必然會和張居正產生衝突。到時候,這條罪名,說不定就能成為鄭局長的一條重罪。
身為朝中大臣,結交邊鎮大將,而且大將還縱容手下士卒行凶,為非作歹,這可不是小事情。
到時候被翻出來,隻怕倒黴的不少。
“張居正,嘿嘿,張居正!”
張四維一聲冷笑,眼中滿滿的都是恨意。
——分割線——
曹一夔已經打算去薊鎮了,但顯然,不可能這麽倉促成行。
身為直隸巡按,他要出京是頗為便利的,卻也不可能張四維跟他一說他就走,至少也得有個一兩日的準備時間,而且還得尋個由頭。
由頭倒是好找。
自從隆慶開海以來,天津衛發展的格外迅速,城市也大了,人口也多了,而且前一陣子,地方上的官員上奏朝廷,要疏浚海河,修建港口等等。曹一夔這次出京,便是打的這個名頭,說要去那邊兒瞧瞧看看。至於出京之後做什麽,那就沒人管得了他了,有的是理由。
完全可以有這麽一套說辭:我在路上聽見幾個客商說薊鎮三屯營出了冤案,便去那裏瞧瞧。反正他是直隸巡按,整個北直隸,哪兒都可以去,什麽都可以管一管。
張四維跟他麵授機宜之後的第三日,曹一夔輕車簡從,出了北京城。
又一日之後,抵達三屯營。
此時的三屯營,熱火朝天,新的城牆已經修建了有一定高度了,一些附屬的建築也在建造。
曹一夔是從東門進的城,他瞧見在新建的東城牆之外,一個很大的湖泊正在被開鑿。
自從當了巡按禦史之後,曹一夔也去了許多地方,辦過不少案子了。若是按照以前的習慣,他會先在一個不起眼的客棧裏住下來,裝扮成出來遊學的尋常書生士子,然後四處走走看看聽聽,便能得到許多有用的消息。
隻不
過這一次,是存心來找茬兒的,目的很明確,也就沒必要再費事了。
所以進了三屯營之後,他直驅總鎮府。
此時的總鎮府中,戚繼光正看著一份兒軍報皺眉不語。
軍報並非是薊鎮的,而是關於遼東鎮總兵李成梁的。李成梁又立功了,插漢部和泰寧部進犯遼東,結果被李成梁擊潰,李成梁趁勢集結騎兵,奇襲泰寧部插漢部,又打了個大勝仗,斬首數百。斬首數百,這樣的功勞,方才國朝初立國之時不算什麽,但放在這會兒可不一樣了。大明中後期,邊防廢弛,對外無力,能斬首數百,那就是了不得的大捷。
反正給朝廷的捷報上是這麽寫的,幾百個人頭也是結結實實的送過來了,但到底是怎樣,那就隻有遼鎮的人,甚至是隻有李成梁自己才知道了。
“唉,汝契啊,汝契!”
戚繼光搖了搖頭,再不說話。
汝契,是李成梁的字。
同為邊鎮重將,戚繼光對李成梁是很了解的,兩人雖然見麵次數不算多,但關係還算可以,當然,絕對算不上多好。兩個手握重兵的邊鎮大將真要是關係特別好,那朝廷隻怕就要擔心了。
戚繼光很清楚李成梁的行事方式。在他想來,這一次插漢部和泰寧部入寇的事情未必不是真的,李成梁率兵追擊也未必不是真的,那些人頭更是做不得假,但這一切背後,隻怕都是李成梁在操控。
他這樣做,無非便是向朝廷要軍功。
戚繼光甚至能猜到消息傳到京師之後,朝廷的反應:有這麽一場大捷,皇帝應該會去祭告郊廟,告訴列祖列宗又打勝仗了,咱大明還是興隆昌盛。而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閣臣,也都臉上有光,因為這是在他們在任期間打的勝仗,他們自然也有一份功勞。至於遼東的李成梁,則是會得到大量的封賞,隻怕還有加官進爵,他手下那些死戰的將士們,也能得到賞賜。
皆大歡喜!
不得不說,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至少站在朝中袞袞諸公和李成梁的角度看是這樣的。
但對此,戚繼光卻不以為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