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禮迎周恩來,同意八路軍三師主力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1937年“7·7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麵抗日戰爭時期。

此時的閻錫山雖然因患腸胃炎正在養病,仍通令各地駐軍嚴加戒備,令綏遠部隊趕築作戰工事,要傅作義對察綏邊境嚴加防範。此外,他還派張蔭梧親筆信赴天津,勸宋哲元接受中央軍的援助,協同作戰。

麵對全麵爆發的中日戰爭,蔣介石於7月底電邀各地軍政大員赴南京,商討國防大計,8月2日,閻錫山飛赴南京。在8月6日他與軍政部長何應欽的談話中,曾說明了自己對抗日戰爭的設想,即:在戰略上“實行持久戰,放棄土地,無關重要。在持久戰中,應研究減少敵人三種力量,即飛機、戰車、火炮”。在戰術上“最好在敵傲慢之下,第一次會戰須求得勝利,正世界視聽,爾後再將軍隊疏散,實行持久戰”。在戰鬥上,“我宜在有利之地形與之作戰,使其飛機、戰車、火炮皆失作用”(《民國檔案》1987年第3期)。閻錫山的這些戰略設想,雖然在後來的國民黨正麵戰場上並未得到真正的實施,但它對中國的抗戰還是有相當影響的。特別是閻錫山提出的“實行持久戰”,及其“宜在有利之地形與之作戰”的設想,實際上正是中央和八路軍所主張的堅持持久戰爭和開展山地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與作戰原則。

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把全國劃分為四個戰區,分別由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負責。由於日軍7月底相繼占領北平、天津後,又兵分三路,沿平綏、平漢、津蒲路向西、南進攻,其中由平綏路西進之敵意在奪取綏遠、山西,所以,8月7日會議一結束,閻錫山便於第二天飛回太原。

山西地處華北腹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是華北的戰略要地。正如任弼時所說:“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我軍手中,則隨時可以居高臨下,由太行山脈伸出平漢北段和平綏東段,威脅敵在華北之平津軍事要地,使敵向平漢南進及向綏遠進攻感到困難”(《黨史資料》第10輯,第54頁)。隻要控製了山西,便掌握了華北戰場的主動權。正因為如此,所以,閻錫山回到太原後,即將晉綏軍編為第六、第七兩個集團軍,分別由楊愛源、傅作義任司令,並在東起娘子關,沿太行山各要隘地區,以及經廣靈、天鎮到豐鎮、平地泉、百靈廟一線的防禦陣地上,部署兵力,將主要兵力集結於天鎮、大同等重點地區。其部署主要是“北區以天鎮、平地泉為兩大據點”,大同、綏遠為兩大核心;中區由平型關經茹越口、陽方口至利民堡一線,“擬構成國防北部主線”;東部由東陽關經娘子關至龍泉關一線擬構成東部國防主線。“壽陽、忻口等處,尚擬設備中間防線,以太原為總核心”(《閻伯川先生救國言論選集》第2輯,第96頁)。

8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晉綏戰事。閻根據軍委會編製,8月20日發表了第二戰區戰鬥序列: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副司令孫楚,下轄孫楚的第33軍和楊澄源的第34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副總司令劉汝明,前敵總指揮湯恩伯,下轄傅作義的第35軍,李服贗的第61軍,劉汝明的第68軍,高桂滋的第17軍,湯恩伯的第13軍,以及新編第5、第6旅和新編騎兵第2旅;預備軍總司令閻錫山(兼),下轄王靖國的第19軍,趙承綬的騎兵第1軍。同日,國民政府以軍委會名義頒布了《作戰指導計劃》和《戰爭指導方案》,認為,日軍“將以有力之一部先進占平綏各要點(張家口、南口等處),爾後或深入山西,以威脅第一戰區之側背,或轉進於正定、保定方麵,以直接協力於其在平津部隊之攻擊”,而第二戰區位於華北主戰場之側背,“為華北唯一之屏障,務須永久固守,以為爾後進出之軸心”(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頁,以下隻注書名頁碼)。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紅軍改變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並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下轄3個師,不久,將第八路軍改稱第20集團軍列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正副總指揮改稱正副總司令。

還在紅軍未被改編之前,中央軍委即於7月14日命令紅軍做好開赴華北前線抗日的準備。由於山西是紅軍將來開赴華北對日作戰的必經之地,所以,首先必征得閻錫山的同意。為此,於7月15日、7月17日連致閻錫山兩信,分別讓其秘書周小舟和駐山西秘密聯絡工作站負責人彭雪楓帶給閻錫山,信中不僅向閻提出了“紅軍開赴前線協同作戰問題”,希望閻錫山“促成全國上下一致團結,救此危難”。(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年譜》中卷,人民出版社、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而且指出,日寇大舉進犯,動員全力抗戰到底,“實屬刻不容緩”,“茲有敝方指導華北工作者數人擬在太原駐止,祈先生予以方便”(《年譜》中卷,第4—5頁)。而就在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提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蔣介石:《革命文獻》第72輯,第171頁)這就為紅軍進入華北抗日前線提供了一定保證。後經彭雪楓的再三工作,閻錫山盡管對紅軍入晉存在疑懼,但還是答應紅軍可“活動於五台山以南地區,另一部配合王兆相部進擊綏遠”(張學忠、孫傳恒:《彭雪楓在太原的統戰活動》,《山西文史資料》第39輯,第21頁)。同時還想贈送給紅軍七九子彈、中正子彈各50萬發,衝鋒機關槍200多支,並準備汽車為辦事處使用。7月28日在複的信中,閻稱:“國事危急,非集合全國財力人力不足以渡此難關,願與先生同赴國難也”(《閻錫山評傳》第292頁)。之後,7月31日,閻錫山向彭雪楓正式表示:自今日始,你可以用紅軍和中央代表的名義,公開進行活動。至此,閻錫山與正式建立了山西省範圍內的抗日統一戰線。有了這樣的進展,於8月10日致電彭雪楓,在就與閻錫山交涉與各方接洽等問題作出進一步指示的同時,還指示彭與閻交涉紅軍出動路線問題,請閻同意紅軍由韓城渡黃河,經蒲縣、孝義、汾陽開赴抗日前線,此外,要彭立即開設太原公開辦事處,以彭為主任。經彭雪楓交涉,閻錫山同意紅軍由韓城渡河,經同蒲路輸出,並且在紅軍渡河日期、地點、船隻等問題上也都商談妥當。

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發布後,8月25日,中央即發布了《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宣布了第八路軍的總指揮、副總指揮分別為朱德、彭德懷,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賀龍、劉伯承分別任第115師、120師、129師師長等任命事項。同日,115師作為先頭部隊,由陝西三原縣出發,進行軍事改編,經富平、蒲城抵韓城芝川鎮,然後東渡黃河,在侯馬沿同蒲路北上抗日。

紅軍改編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在太原正式宣告成立,彭雪楓為主任,周恩來為代表。

為使八路軍進入山西後能夠迅速開展對日作戰,9月4日淩晨,周恩來、彭德懷依照關於赴太原會晤閻錫山,商談八路軍入晉之後活動地區、作戰原則、指揮關係和部隊補充計劃等問題的指示,率與閻錫山是同鄉又有師生關係的129師副師長徐向前、以及115師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副師長肖克和程子華等,從西安登火車抵達潼關,然後換乘木船渡過黃河,抵達風陵渡。

由於日軍於8月下旬攻陷張家口、南口之後,兵分兩路,向晉綏深入,其中的一路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從懷柔向蔚縣進攻,兵鋒直指天鎮、陽高,戰爭已發展到晉北,而閻錫山又處於一種不打一仗無法向山西人民交代,打又沒有把物的矛盾之中,因此,他希望八路軍早日北上,協助晉綏軍對日作戰。正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他對入晉的代表周恩來等人,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此時由閻錫山主持修築的同蒲鐵路,南同蒲太原至風陵渡一線已於1936年初告竣,所以,閻錫山讓其心腹秘書、上校軍官梁化之帶了有兩節車廂組成的專列,前往風陵渡迎接周恩來等人。專列上為周恩來等準備了相當豐富的各式中西菜肴,但周等隻吃了一些簡單的便飯,令前來迎接的閻屬人員感佩不已。

9月5日下午,專列抵達太原,當時,閻錫山正在雁門關以西的代縣太和嶺口行營指揮部署與日軍的“大同會戰”,所以,他便讓趙戴文代其迎接周恩來等,並在車站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隨後安排周恩來等下榻於東緝虎營街傅公祠院內的綏署高級招待所。第二天,周恩來移住於太原成成中學八路軍駐晉辦事處。9月7日淩晨,周恩來、彭德懷、徐向前等從太原動身,乘汽車前往太和嶺口閻錫山行營指揮部會晤閻錫山。閻沒有想到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能夠親自前來,十分高興,熱烈歡迎。寒暄中,周恩來首先稱讚閻錫山積極抗戰。閻錫山見徐向前也在其中,便半開玩笑地說道:“周公來山西也真會選人才呀,把我們五台同鄉,又是我的學生徐向前帶來與我會見談判了?(徐在閻創辦的山西省立國民師範讀過書——引者著)……你這次來山西,除了商談合作,共同抗日,再沒有別的用意吧,可不要帶徐向前來刨我的牆角啊!周恩來馬上答道:‘百川先生把話說到哪裏了。我這次同徐向前一塊來,因為他是山西人,要他給我帶路的。同時,向前又是百川先生二戰區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以後是你的部署了,和你見見麵,以後,還要請先生多多關照哩!’”(喬希章:《徐向前與閻錫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0頁)。

當天中午,閻錫山設宴款待周恩來一行。

下午,雙方開始會談,閻方代表有閻錫山、朱綬光、續範亭、王靖國、陳長捷、梁化之。代表有周恩來、彭德懷、徐向前、肖克、彭雪楓。

談判中,周恩來對閻錫山的“聯共”態度和“守土抗戰”主張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希望閻不負國人期望,與合作抗戰到底。接著他分析了抗戰形勢,說明日本帝國主義是可以打敗的,雖然目前敵強我弱,但我們是正義戰爭,敵人是非正義戰爭,隻要動員全體民眾,團結奮鬥,就可以削弱敵人的力量,增強我們的力量。打到一定時候,敵人會一天天弱下去,我們會一天天強大起來。其時,由於繼南口、張家口相繼失守後,天鎮守軍已經撤退,日軍正奔襲陽高、大同。傅作義也準備從大同撤出。閻錫山正憂心忡忡,對日作戰缺乏信心,因此,周恩來對形勢的分析,解除了閻錫山的許多顧慮,也鼓勵了他的抗戰信心,所以,閻錫山對周恩來的分析深表佩服,談判後,他曾對薄一波說:“周先生對抗戰前途看得非常清楚”(薄一波:《深切懷念敬愛的周恩來同誌》,《山西革命回憶錄》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19頁,以下隻注書名頁碼)。

關於八路軍入晉後的作戰地域和方針問題,會談中,當周恩來根據關於與閻錫山商量八路軍入晉後的活動地區、作戰原則、指揮關係、補充計劃等事宜的指示,提出八路軍準備在太行山脈及其北段的阜平、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繁峙、渾源、五台、盂縣及淶源、靈丘兩縣的南部地區活動、布防,以此為根據地,進行獨立自主的遊擊運動戰,八路軍入晉部隊希望早日到達預定作戰地域,請閻錫山給予支持和方便時,閻錫山當即表示同意。同時,周恩來還提出,八路軍根據自己的兵力及戰術特長,將開赴冀察晉綏四省交界的山區,以山地戰、遊擊戰側擊西進和南下的日軍,配合友軍正麵作戰,閻錫山也滿口答應,並派員協助八路軍在其將要活動的地區開展遊擊戰爭。而閻錫山則借此問題,扼要地介紹了他的“大同會戰”部署。關於八路軍入晉部隊的薪餉和裝備補充問題,閻錫山對周恩來提出的包括槍炮、子彈、炮彈、炸藥、手榴彈、軍毯、皮衣、棉衣、通訊器材及醫藥衛生材料等物質,應在部隊路過太原時予以解決的要求,也十分爽快地答應下來,並下令兵站幫助運輸大炮和炮彈。

雙方代表的這次會談,氣氛融洽和諧,所談問題比較集中,周恩來所提出的要求,閻錫山都予以答應,會談取得了很大成功。

會談後,閻錫山還要求周恩來給他寫一個第二戰區對日作戰計劃,並希望周恩來等去大同會晤傅作義,疏通關係,與晉軍共同準備“大同會戰”,必要時,還煩請周等到第一戰區會見劉峙,商談配合作戰問題。對於閻錫山的要求,周恩來當即表示同意,並於當晚著手起草第二戰區對日作戰計劃。次日中午寫好後,交給閻錫山。閻看了之後十分驚訝,連聲稱讚說:“寫得這樣好,這樣快!如能這樣打,中國必勝”,並感歎:“周先生的確是個大人才,國民黨是沒有這樣的人才的”(《山西革命回憶錄》第1輯,第19頁)。周恩來在交出作戰計劃時,還向閻錫山提出了在淪陷區成立“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的工作綱領,主要內容包括:積極組織、訓練、武裝民眾;實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改善人民生活;實行民主政治等,同時明確提出戰動總會由、犧盟會和其他群眾團體參加組成,並由、八路軍代表參加領導。周恩來估計到閻錫山在這個問題上可能不同意,事先與薄一波進行了研究,責成薄做閻的工作。果然,閻看到綱領中有由、八路軍來領導的條款後,不大高興,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讓步,如果讓了,山西淪陷的地方,今後就沒有了。薄一波則對閻說:“現在把淪陷區交給、八路軍領導,是最大的人情,同時還可以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如果不讓,、八路軍一定要堅持,也無可奈何,因為那些地方是、八路軍從日本人手中奪回來的,怎能不讓?如果不讓,連個人情也落不到”(《山西革命回憶錄》第1輯,第19頁)。閻錫山經過權衡,認為薄一波所說不無道理,遂同意了周恩來的意見,於1937年9月20日在太原成立了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由國民黨元老、積極主張抗戰的愛國將領續範亭任主任,主要職能部門由員負責領導,如程子華即擔任了戰動總會的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