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自己國度的土地,這個英氣的少年又出乎意料的陪在自己身邊,朱顏的心情格外的好,一路上一直卷著車簾和他介紹沿途景致和人情風物。其實朱顏自己深居宮中,鮮有機會出來玩耍,更何況是這遠離國都的邊關之地,隻能憑她自己的想象說個大概,孫若錚倒是聽的饒有興致。起初兩名衛隊長對這名大洛年輕王爺極為警惕,一直寸步不離守在他身邊,後來見兩人相談甚歡,公主對其似乎深有好感,警惕之心便去了大半,放任孫若錚自由跟隨在公主身側了。

一連走了數日,人煙逐漸稠密,在廣安、煙州兩座大城稍作休整之後,護送公主的隊伍繼續往東北方向行進,下一座大城便是東齊的國都-凱博城所在了,再走個六七日便能抵達。

公主回來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凱博城,東齊皇帝很是高興,早早便候在大殿上等候女兒的行程消息。

“報皇上,公主的芳駕已經抵達二十裏外的梅林鎮。”一名軍士匆匆進殿稟報。

“那快了,還有不到一個時辰也就到了。”東齊皇帝笑道,轉而問身邊的皇後,“女兒要回來了,你怎的好像不大高興?”

“哪有,臣妾心裏高興著呢,隻是見陛下這麽開心,臣妾不願出聲打擾罷了。”皇後平靜的答道。

“朕本就舍不得將顏兒嫁到那苦寒之地去,現下倒好,怕是老天爺也看不過去,讓顏兒自己回來了,如此甚好,甚好。”

“好好的一段姻緣,便這麽給耽擱了,臣妾倒是沒看出來哪裏好了。”皇後有些沒好氣的說道。

“你就這麽想把顏兒嫁到那苦寒之地去?”皇帝有些不高興的問道。

“現在的大瑾早不是當年的北疆藩王了,國土範圍直抵泯河北岸,有大片肥沃土地,怎麽陛下還一口一個苦寒之地?”皇後道,“我東齊地處一隅,與大瑾之間毫無屏障可言,兩家結為姻親,即可保我東齊不受大瑾鐵騎之禍,也可令洛朝不敢輕視我們,臣妾全是為我東齊考慮,為陛下的江山考慮。”

“好了好了,朕知道皇後一直替朕分憂,今日暫且不談這些事。”皇帝轉過頭來,“眾卿,還有沒有事情要奏?”

殿上眾臣見皇帝夫妻二人拌嘴,一時誰也不敢說話。

“既然沒有別的事情,那麽眾位卿家便與朕一道,出城迎接公主吧。”皇帝站起身來說道。

“是。”殿上眾臣應了一聲,跟隨在皇帝與皇後身後魚貫出了大殿。

離凱博城越來越近,朱顏的心情也越發的激動。

“你看!父皇親自來接我了!”朱顏興奮的對孫若錚叫道,“母後也來了!我一定好好向父皇介紹你這位洛朝王爺,讓他重重賞賜於你。”

“隻要兩國罷兵,免得百姓受戰亂之苦,那便是對我最好的賞賜了。”孫若錚說道。

“靈仙公主殿下回朝!”

公主的車鸞緩緩停下,朱顏在侍女的攙扶下下了車,快步走向皇帝、皇後,跪下施禮道,“女兒朱顏,向父皇、母後請安!有勞父皇母後親自出城迎候,女兒深感不安!”

“女兒,快快起來!”皇帝趕緊扶起公主,慈祥的說道,“回來就好,回來就好!這一路上定然受了不少驚嚇,吃了不少苦頭吧?來父皇看看,瘦了!瘦了!”

母以子貴,皇後膝下長子立為太子已久,對這個女兒並不怎麽待見,但畢竟是親身骨肉,相別日久突然見到受到風霜之苦的女兒,不禁也有些動容,臉上流露出愛憐之色。

“父皇,母後,容女兒介紹,這位是……”

不待公主說完,皇帝便道,“這位想必就是孫若錚了吧?”

“孫若錚見過陛下、皇後娘娘!”孫若錚上前一步道,“這是我朝皇帝陛下親筆文書,請陛下過目。”

皇帝身邊的宦人上前接過文書呈於皇帝,皇帝粗略的翻看了一番,眉頭驟然攢在一起,但瞬間又舒展開來合上文書說道,“很好,既然是一場誤會,公主也平安回到了朕的身邊,自然不用再起兵戈,也免得兩國百姓遭受戰火之苦。”

孫若錚聞言大喜,施禮道:“孫若錚替兩國百姓謝皇帝陛下深明大義!”

“寧王年紀輕輕,卻膽識過人,能於千軍之中憑一己之力救出公主,足見智勇雙全,更難得的是心係百姓,確是位少年英雄。這一路上護送公主回來,定然是十分辛苦,朕定然當好好賞賜與你。”

“陛下,孫若錚不敢欺瞞於您,相救公主的其實還有我的一位朋友,並非在下一人。”

“噢?這文書上並未提起?”皇帝疑惑道。

“那是在下的一位江湖朋友,不在廟堂之中,故而文書未曾提到她。”

“是這樣,他一起來了嗎?”皇帝問道。

“回陛下,沒有。”

“哦。”皇帝略微有些失望,“那倒是有些遺憾了,若是和你一起到來,朕定然要一並賞賜!”

“隻要公主平安歸來,兩國能重歸於好,那便是對在下最好的賞賜了。”孫若錚答道。

“你倒是會說話。嗯,貴國皇帝提及的出兵一事,朕會好好考慮的。寧王且安心到西陽館住下,我東齊風物與之洛朝自有不同,寧王盡可四處瀏覽。哦,除了後宮之外,你盡可隨意出入。”

“出兵?”孫若錚心頭一震,心道自己怎麽從來不知文書中還有出兵一事?對誰出兵?此時也不容孫若錚多想多問,隻得裝作若無其事謝恩道:“謝陛下隆恩!”

“來人,護送洛朝寧王殿下至西陽館休息。寧王殿下身份尊崇,又有大功於我東齊,乃我東齊貴客,須小心伺候,萬萬不得怠慢!”皇帝吩咐道。

當下一隊衛士護送孫若錚去往西陽館,皇帝也與皇後、公主一道回宮。

第二日早朝,皇帝說道,“昨日東齊寧王帶來的文書中稱,此番冒充洛朝軍士截殺公主的正是瑾國自己,其目的就在於挑起我們與洛朝的仇恨,配合他南下攻洛。現瑾國二十萬大軍正與洛朝於泯河對峙,洛朝皇帝希望我們出兵攻打瑾國,齊洛兩國聯手對付瑾國這個背信棄義的無恥之徒。不知眾卿家怎麽看?喏,文書在此,李卿家,郭卿家,你們且看看。”

“是。”中書令李旻澤、尚書令郭楷應一聲,中書令李旻澤上來接過文書。

眾臣聞言驚異不已,都在下麵竊竊私語,隻等李、郭二人首先出聲。

李郭二人湊在一起細細看完文書,中書令李旻澤合上文書交還皇帝,退下說道,“我東齊送公主過去本就是聯姻,兩國以後便是秦晉之好,日後他瑾國若是有意南下交兵有求於我東齊,我東齊必然也不會坐視不理。這……這沒有道理他做出如此反常之事,自斷姻親啊?”

尚書令郭楷聞言不語,隻是默默點了點頭。

門下侍郎溫故上前一步說道,“陛下,李中書,臣雖未看文書,但依臣所見,倘若不是洛朝寧王殿下誤打誤撞救了公主並送回我朝,恐怕我們還真以為是洛朝做下此等大案。這樣我東齊與洛朝便結下大仇,必然會全力攻打洛朝為公主報仇。他瑾國本就與洛朝不共戴天,日日想著南下攻洛。如此一來洛朝兩麵都是死敵,幾年征戰下來必然元氣大傷,陛下您想想,這其中受益最大者是誰呢?”

“溫侍郎所言不無道理,可是無憑無據,如何得知此事便一定是瑾國所為?也許是洛朝不願看到我國與瑾國結為姻親,因而截殺公主破壞聯姻,也不是沒有可能啊?”中書侍郎柳權說道。

“若是洛朝要破壞姻親,為何又要把費這麽大事把公主送回來?直接扮成瑾國軍士前去截殺不更方便麽?”溫故反問道。

“這……”柳侍郎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對。

“臣以為溫侍郎所言甚是。”兵部尚書方訚道,“我東齊與瑾國聯姻之事本就沒有張揚,送親衛隊所行路線更是極為隱秘,隻有我朝中與瑾國少數大員知曉,他洛朝如何得知?而且能在準確的時間地點進行埋伏截殺?在臣看來,此事極有可能如文書所說就是瑾國自己所為,不過是為了激化我東齊與洛朝的矛盾,以達到助他南下攻洛為父報仇之目的!隻是他沒有想到半路會被洛朝寧王殿下撞見,更沒有想到寧王殿下僅憑一人之力便能救下公主並送還我朝,否則的話,哼哼,我東齊真成了他瑾國手中的一把殺人之刀了!”

此言一出,殿中頓時議論紛紛,眾官員都覺得方尚書言之有理。

“孫雲小兒,實在欺朕太甚!”皇帝再也忍耐不住,一掌擊在龍椅扶手之上霍然起身,“朕放下身段千裏迢迢將女兒送與你和親,你竟然做出如此禽獸不如背信棄義之事!差點斷送我女兒性命!此仇不報,我東齊顏麵何在?我東齊雖國小力弱,卻也不是膽小怕事任人欺淩之輩!眾位愛卿,出兵一事,你們以為如何?”

郭尚書說道:“陛下,我東齊與瑾國之間毫無屏障可守,因此不得已才與其聯姻盼能保我國平安,眼下既然瑾國做出如此令人齒寒之事,以兩國合力擊之縱然不能重創孫雲,也能令其不得不有所收斂,不敢再恣意妄為。隻是如此一來,以後我東齊與瑾國便勢同水火,再無一日安寧了。望陛下三思!”

“那你的意思,是讓朕做個縮頭烏龜,忍了這口惡氣了?”皇帝鐵青著臉斜眼問道。

“臣沒有這個意思,臣隻是覺得好不容易澄清誤會,盼來兩國止戈,現下又要交兵,刀兵一起國庫損耗,生靈塗炭,如何抉擇還請陛下慎重考慮,切不可逞一時之快。”

皇帝耐著性子聽完,說道,“郭愛卿說的也不無道理,朕知道了。其他人呢?”

“臣記得洛朝皇帝並無兄弟,眼下尚未婚配更不可能有子嗣,這個寧王是從何而來?”禮部尚書嚴哲說道。

“噢,這個文書上有說,他本是洛朝現今戶部尚書、東北防務副都統林之訓之子,他們皇帝見這個林若錚單槍匹馬救了公主,功勞甚高,也盼其能讓兩國重歸於好,故而現今太後收他做了義子,賜國姓孫,冊封為寧王,派他護送公主更顯誠意,也算是對我們的尊重。”皇帝答道。

“這麽說來,派寧王來此一是為了澄清誤會,二來怕也有作為人質的意思。”嚴尚書緩緩說道。

“嗯,嚴尚書與我所想一致。雖然洛朝進來動**不斷,國勢衰微,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力還是要強於我朝,眼下送個寧王過來,看來卻有誠意與我朝修好,雖然隻是個義子,但那也是無人的緣故,迫不得已的便宜之計。”李中書說道。

“方愛卿,你掌管兵部,你且說說看?”皇帝說道。

“陛下,我國與瑾國之間無險可守,他們可以長驅而入,同樣我們也可以直搗黃龍。眼下趁瑾國還不知道我們與洛朝冰釋前嫌之事,東線一定疏於防範,我們可派出大軍奇襲蘄州、秦州、燕州三處,定然能一舉拿下。再命現在東漓關外的鄒將軍繼續東進,若能借道洛朝繞到祖芳身後,與洛軍南北夾擊,定然能大破孫雲二十萬大軍,到那時瑾國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定然難以複原,我東齊便可乘機休養生息,伺機壯大。”

“張愛卿,你的意思呢?”戶部尚書張仲儀拱手道,“托陛下洪福,去年今年兩年收成尚好,眼下國庫錢糧尚且充裕,應當可以一戰。”

“如此甚好。其餘諸位愛卿還有什麽意見?如果有意見,現在就說出來。”皇帝環視殿中一周道。

“陛下聖明決斷,臣等謹遵陛下號令!”群臣齊齊說道。

“嗯,既如此,方愛卿,著你即刻準備此事,不得有誤。與洛朝借道一事,朕馬上親筆修書八百裏加急日夜不停送過去。”

“臣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