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如何選拔官員

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監管力度實在是太差了,歸根究底的原因還是因為官員選拔的速度,沒有更得上擴張的速度,其實可以說丁原其實也是不得不停下來擴張了,畢竟現在的地盤,已經是到了必須要三國武將們輔助掌控了,其實就是已經到了政權製度極限的地步,若是沒有充足的官員,可以說情況實在是太危險了!

到了現在,開始的那些車龍國的人,其實早就都一個個的成為了官員,畢竟現在的車龍國單單是中樞大臣就要超過十萬,地方上的官員加起來,早就超過了百億大關了,但是這依舊是太少了,遠遠不足以打造出一個高效率的國家出來,官員占據的比例隻有萬分之一,這甚至是還包括了鄉鎮官員,這就可以想見這個效率之地了。?因為如此,不得不讓的許多的半吊子,去充當做村官助手,其實就是一種嚴重的失衡,若是丁原不停止下來腳步,強行擴張的話,那麽估計才是真的可能危險呢,畢竟軍隊即便是再是戰無不勝,若是沒有穩固的根基,也就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更何況的是,在這五個郡的區域之中,丁原的國家,還不算是太過強大,還有著巨大的差距,天靈帝國才是這方麵的霸主,整體軍隊,就有百萬億,超過車龍國的人口,主力的鬥帝級以上大軍,也是有著三十萬億以上,而車龍國隻有兩千億的樣子,上百倍的差距,而在主力之上,天靈帝國還有更加強大的大軍,這些加起來,更是規模不小,可以說人家天靈帝國若不是被其他兩大帝國牽製,龍國又是擁有著天關之險要,可以說實力差距太大之下,三國武將也回天無力了。

若是不夯實根基。就匆忙攻城略地,那麽隻會是拖垮了龍國而已,這或許也是丁原堅持至少三年穩固的原因!

雖然他不一定可以看得到這一點,但是多年君王的生涯,讓得他潛意識之中,已經是有些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因此丁原才是會不顧自己心中的執著,尋找那個可以解除他詛咒女子柳綺夢的執著。壓製下自己心中對於子嗣的強烈渴望,從而選擇了。慢慢的發展龍國,夯實了根基,才是在做進一步的選擇。

而這個時候的丁原,也是接到了情報,將一切的前因後果都是了若指掌了,這個時候的丁原,毫無疑問是極為的興奮的,因為現在的他,終於是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局麵。荀彧真的是要以鐵血手腕對付那些商人聯盟了,這是他一直以來期待無比的。

“荀彧終於是可以下得了狠心了,這些商人若是不控製的好了,那麽就是吃人的魔鬼,不下狠心是不行的!”

丁原心中冷笑的,這些商人他早就清楚了是什麽貨色,自然知道根本就不應該是想著和這些違法的商人和平!

“如果有10%的利潤。商人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商人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商人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商人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商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10%的利潤。商人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商人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商人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商人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商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這就是丁原的想法,當然是替換了前世某些名人的話。將那些資本家,運用在這些商人身上,其實是極為合適的,他們都是一樣的本質!

而丁原自然是對於這些人需要監察起來的,無法控製的資本,就是一種罪惡,同樣無法控製的商人,就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

“不過現在的重點卻是,想要監管他們,還是極為的不容易啊,官員還是太缺乏了,這就讓得這些人有了違法的土壤,因此現在看來,最重要的還是選擇一種選拔官員的辦法吧!”

丁原心中想到,之前他的選擇辦法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類似於是古代的差距孝廉,乃是以舉薦製度為根基存在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車龍國當時發展需求,但是對於現在來說,卻是有些太過落後了。

“不如就實行科舉吧,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突然丁原又是想到了在隋朝隻是出現的科舉製度,頓時心中有了想法,也是回想起了科舉這個製度的好處。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製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製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製度來選拔人才。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持續了1300多年。現代社會公務員的選拔製度亦是從科舉製間接演變而來。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曆經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製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員的製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開始改為科舉製,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被稱為八股文,後於20世紀初廢除。

中國古代科舉製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製代替九品中正製。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製》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麵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製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曆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起自於隋朝,科舉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為隋朝以後各代選拔官吏的製度。兩晉時,朝廷已對所舉孝廉、秀才采取考試錄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後,廢除魏晉時期由世家大族壟斷的九品中正製,於開皇七年(587年)設誌行修謹、清平於濟兩科。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因隋製,分常舉和製舉兩種,武則天時創殿試和武舉。唐太宗時,詩賦成為主要的考試內容。

明清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殿試又叫廷試,由皇上親自主持。凡能通過殿試的,最起碼也能撈個進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狀元,不僅能得到高官厚祿,還可以名揚天下。不過,他們的名利地位都是從八股文裏摳出來的,至於有沒有真才實學,可就不一定了。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製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製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想到科舉的發展,丁原又是心中有些擔心起來,畢竟科舉是一項先進的選拔製度,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若是選擇不好科舉的內容,那麽就很可能演變成為八股文形式,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就是一個弊端。

因此一時之間,他並沒有直接確認下來,是否用科舉選拔官員!

“還有什麽好的辦法麽?”

丁原心中想到,官員的選拔,現在看來實在是越來越重要了起來了,絲毫都不敢馬虎啊!--?by:daliineda|213629154035319153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