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六十三章 做禪意父母

生活禪,平常禪,與孩子相處中,不妨來點“禪意”,讓愛在關係中流動,真實,直麵自我,活在當下,你會收獲融洽、和諧的家庭關係。

先申明一下,我們所說的禪,可不是讓你拿著護照跑到遙遠的國度去修行。我們隻是想把禪宗中的一些智慧借鑒到親子關係中。盡管禪和父母,這兩個元素幾乎是矛盾的,禪學的世界和當今父母的日常生活也差了十萬八千裏。由於生活就是一場計時賽跑,充滿了壓力和負罪感,禪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工具,被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禪有什麽力量?這門流傳千年的學問說起來挺簡單,就是靜慮,這需要內心的堅韌和自律。它的獨特之處就是將體驗作為唯一的導師,從執念中抽離出來。“熱或者冷,隻不過是你的感受罷了!”日本大師deshi經常對他的弟子如是說。結合這個觀點,我們總結了如下4個步驟:

1、做真實的父母

“發現自我,就是忘記自我;忘記自我,就是發現本我。”——道元禪師

如果說禪學和心理學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做自己。扮演模範家長,以更美好的形象示人,這些方法都隻是暫時的。隻有實際行動才能讓孩子信服,包括我們的行為、姿態、言語等。禪學不是提倡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認為人的本性是完美的。

然而,為人父母的負罪感總是來自不能做得更好。在我們頭腦中的某個角落。存在一個完美家長的形象,自己的父母本應該成為的樣子。於是,我們往往會寄希望於通過強大的自我來彌補自己的“缺點”。

禪學者認為,家長的這種煩惱完全沒有必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危險,因為孩子之前從來沒有遇到過角色扮演這樣的“陷阱”。發掘真實,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一切,也就是承認過去——做出的選擇、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而不是改寫曆史。這是對自我和他人的善意,而不是批判;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沉陷其中,千萬不要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塑造孩子的人格。

事實上,沒有任何情緒可以被成功地隱瞞。心理谘詢師張沛超博士認為,孩子天生對父母的情緒有著直接的接觸和吸收。自己的意願即使不以語言表達,也會在無意識裏傳遞給孩子。如果父母試圖掩蓋自己的願望,否認或扭曲自己的情緒,孩子將會接收到矛盾的信息,內心充滿困惑和衝突。

情境小模擬

傳言公司要裁員,你害怕職位不保,睡不好覺。

想要這麽做

為了保護孩子。努力掩飾自己的情緒和焦慮。或相反,向孩子傾訴,解開你的鬱結。

應該這麽做

隻需要和孩子泛泛地說你現在遇到了麻煩,但這是大人的事,而且根據過去的經驗,總能在別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辦法。

2、接受孩子的一切

“一陣暴風雪在海麵消失。好安靜!”——禪宗公案節選

好多年來。“”這種說法被賦予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鎮定的意思。但在真正的禪學中,絕對不允許假裝淡定。內心的平靜不是源自情緒的控製,而是因為“無牽掛”“無感”。所以,對孩子們靜心不是指泰然自若地麵對所有危機和困難,而是接受他們所有應該被接受的部分:他們的憤怒、指責、賭氣;以及不應該被接受的部分:暴力、辱罵、訛詐、威脅等。

作為父母,真正的靜心是直麵自我,問自己為什麽必須大喊才能得到回應?為什麽孩子一句話不說讓自己這麽惱火?靜心能讓你遠離外界環境的壓力和紛擾,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和情緒,樹立威信。

但父母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張沛超甚至認為,“其實讓父母接受孩子的所有。更多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因為多數父母甚至不能以如此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伴侶。”但當你希望孩子能從一棵脆弱的小苗長成不畏風雨的參天大樹,這樣的修行雖然艱難,卻也值得。

情境小模擬

一天工作下來,疲憊不堪。回到家,孩子還不聽你的話。大叫,摔門。

想要這麽做

喊得嗓門比他/她大,威脅他/她,扇他/她耳光。

應該這麽做

孩子發飆的時候,用鼻子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平靜下來。問他/她是否能進自己的房間,如果需要,可以多問幾次。提出你的要求,跟孩子交談。詢問他/她這樣做的理由,傾聽他/她,接受你認為合理的部分,同時態度堅決地告訴他/她哪些部分是絕對沒有商量餘地的。

3、不帶偏見地與孩子相處

“活在當下”應該是禪學最經典的語句。連接當下,連接正在發生的事,切斷煩惱絲。作為家長,過去往往是負罪感的源頭,未來,則是焦慮的的源頭。無論哪種方式,都沒有意義和深度,當下才是唯一的現實,隻有在當下我們才能有意識地去生活、愛和抉擇。

和孩子活在當下,就是沒有遺憾和偏見的跟孩子相處;教會孩子充分享受此時此刻,而不是總後悔做過的事或者對未來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讓孩子知道所有的明天都是基於今天,做任何事都要全心投入。

4、“印心”式的聯結

禪意父母會格外注意,通過實際行動來傳達精神。如果你一天到晚都看電視,怎麽還能要求孩子時刻保持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如果你隻知道提高嗓門和孩子溝通,他們又怎會對別人輕聲細語充滿善意呢?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隨時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做法。

事實上,父母個人經驗的傳遞是父母與孩子聯結的自然部分,是一種超越言語的、印心式的微妙聯結。父母根本無法避免以身作則,孩子會潛移默化地認同父母的行為模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我們也希望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與孩子之間“時刻保持理性”,似乎根本不可能。“父母”也是人,而如何能夠讓自己的情緒不影響孩子的教育,在這裏,你會找到答案……

孩子成天隻想打遊戲、裁員消息使你茶飯不思、孩子發脾氣甩門給你看……禪意父母知道怎麽辦?

家庭危機a:公司四處流傳裁員消息,搞得你茶飯不思。

常見表現:在孩子麵前盡最大可能隱藏你的焦慮情緒,或者反之,把你的憂慮向子女徹底傾訴出來,以釋放壓力。

禪意父母:忽略細節,隻告訴孩子:你正麵臨成人的一種困境。以你經曆過的類似遭遇讓他知道,大人的麻煩總會找到解決辦法。

對禪意最流行的解釋是:萬事當前冷靜對待。然而,這不是要求人保持冷血,而是不被憤怒和遺憾所左右。

家庭危機b:你的孩子在外麵毛躁了一整天,需要回家發泄一下,可他拒絕采取跟你交流的方式。他甩門給你看,還會對你提高嗓門說話。

常見表現:比他還要高八度地講話,威脅他,甚至給他一耳光。

禪意父母:孩子發脾氣時,做父母的要冷靜地用鼻子來幾個深呼吸,然後要求他回自己的房間裏發泄。等他鎮定下來,再與他相處。

此時此地,這是禪意最關注的時態。禪意的生活態度就是放下過去和將來的包袱,多看現在和眼前。和孩子共同經曆並教他珍惜現在的每時每刻,而不是去追悔過去的遺憾和夢想不切實際的將來。

家庭危機c:考試成績差、做功課拖拉……你的孩子成天隻想著打電子遊戲。

常見表現:取消他的一切娛樂活動,加倍懲罰,用將來會失業、領低保救濟金等種種可能來威脅、教訓他們。

禪意父母:做父母的別總拿自己麵臨的焦慮問題嚇唬孩子。坐下來,陪他搞定家庭作業,確保其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時間,肯定他所取得的進步,並按照他的意願允許其放鬆娛樂。

與孩子之間和諧健康的相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禪意的生活”不僅僅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態度。將“禪”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會更有希望。

做禪意父母,就是要認清痛苦和煩惱,都是來自於自己那顆浮躁不安的心。每個人都想要幸福,但是如果采訪一下大家,每個人都會說出一堆痛苦的故事。其實,生命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痛苦和煩惱,都是來自於你那顆浮躁不安的心。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如果你不同意這句話,你可能會說:我有這樣的婆婆、這樣的老公、這樣的上司、這樣的父母。可是,如果有一個人同樣的有你這樣的老公,或者有你這樣的父母,有你這樣的婆婆或兒女,他們的反應和感受,跟你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你擁有什麽隻是外在的境遇,真相取決於我們內心怎樣去詮釋它。所以你的生命經驗,不是在於外在發生了什麽事情,而是你對這件事情原形的一個詮釋。你對這件事情的解釋和反應,造成了你的煩惱和痛苦。所以,回歸內心真的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