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七十五章 世間八法 2
能有這種機會,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們需要有很多功德,比方說,就在這個人告訴我們這隻是一場電影時,我們後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們或許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這種事情總是發生,那純粹就是缺乏功德。
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陷阱中的哪些,經由各式各樣的觀修,我們獲得功德。
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那麵就是見地。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裏。不,了解才是更為重要的。了解到這是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你應該依舊繼續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麽不呢?你應該隻管去做——但始終知道真實的身份,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
然後,情況就變得十分有意思。觀賞一部電影,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仍經驗所有情緒,這很有意思。為什麽有意思?因為操之於我們。任何我們控製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是沒有意思的。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們日複一日的生活中,我們沒有控製權,我們沒有樂趣,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實。隻要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係,擁有親密關係應該是生命裏出現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嗎?關係展開的那一刻,不安全感開始了,期望開始了。恐懼開始了,而且沒有止盡,總是一再重複:我們曾交過多少個女朋友?我們換過多少個男朋友?情形似乎總是一樣。沒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沒有天時地利。為什麽?問題不在沒有遇上天時地利,不真是那樣。但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我們帶著希望與恐懼,而它們卻導致失望。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那份期待不會停止,它反倒倍增了。現在期待被增強,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就期盼更多,我們產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每個人都有這個想法,認為眼前的問題、此刻我們正在經曆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最大、最持久的問題,但這不是事實。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問題將會顯得無足輕重。
我們討論了見,那麽修呢?修的藏文是“貢”,它其實意指習慣於某件事。因此,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現在我們得去習慣這種了解。我確定你們一定聽過這個譬喻許多遍了。如果我們開始認知某樣東西。譬如酒,那麽我們的修持就是盡可能多上酒吧。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嚐試不同的酒,試著調製某種雞尾酒什麽的。然後漸漸地。我們開始嗜酒。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你必須學習,你得去修煉它。然後,你變得離不開酒。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因此你沒有它就活不下去。這就是我們得做的。
修是習慣於某件事。現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要做的。我同意,因為止是打基礎。止的修持純粹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堅硬死板。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
現在,假設你正在生氣。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你辦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你也沒辦法。為什麽?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製力。必須發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緣,而且唯有如此,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我們無法控製它,止帶給我們那份控製力,那份彈性。
我們在討論的主題是修心與八種陷阱——世間八法,那麽我們如何觀修它呢?我們可以稱此為“動中修行”。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修持,但有時也相當困難。為什麽?因它會違反我們自他的期許。如:若我們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獲得讚美,以便不會受到批評,以便得到某種東西,以便不會失去某種東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視,以便不會被忽略。世上的每一件事,連我們走路的方式、我們的發型、我們今早穿的上衣…等這些事項,似乎都為了某些被關注而出發。
假如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一種被期待的狀態,而不是發自內證的真誠。缺乏那種無求品高的心量,那麽我們就會變得非常軟弱,而很可能就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世間八法裏最難過的兩關是“毀”、“譏”。那是我們的痛點。 看見自己的渴求,同時,了解這些渴求都緣自於內在的匱乏、不自信。 當別人惡意攻擊我們的時候,他觸碰到的往往是我們最脆弱、最害怕麵對的陰影麵。全然接納自己的陰影麵,讓自己內外合一,不偽裝、不逃避、不抗拒,那就可以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與期待裏了,更不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了。
有則笑話說:當別人罵你是豬時,你勃然大怒,那你就真把自己當豬了。我們與生俱來內在所渴求的第一份認同,是來自於母親與父親。與父母親的關係也延續的影響到我們將來的人際互動,因此到外麵渴求別人的認同是短暫的,而內心深處真正希望獲的認同的人,其實是父母親,外在的朋友隻是這份認同感的替代品。在內在與父母親重新連結上,你便能夠由內而外產生自信心,再也不需要仰賴外在的認同和向外界證明自己了。
生命放到更大的背景板上,去看見挑戰、傷害你的人,他們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他們用激烈的方式來“自保”;去聽見“自以為是”的人內心,那裏麵往往有個更大的聲音:我不夠好。我不配得。那些深層的自卑。讓他們表現出“自負”、“自以為是”。去理解“自私”的人,他們的緊縮與焦慮,執著與抓取,都是在試圖讓自己更安全,更有保障,更有依靠……眾生一體,他們身上這些我們“看不慣”的部分。不也正是我們曾經經曆或者正要經曆的階段嗎?或者說,他們呈現的就是我們一直緊緊包裹,牢牢看守,不肯讓外人看見的“陰影麵”嗎?
對眾生敞開心胸,迎接各種生命的來訪平等心的修持就是要學習對眾生敞開心胸,迎接各種生命的來訪。當然某些貴客來訪時,我們不免感到恐懼和厭惡。如果有能力做到,不妨把門稍稍打開一些,假使必要。把門關上也無妨。培養平等心是要漸進的。我們發願終生學習友愛與勇氣,不論身處何種情境——生病、健康、貧窮、富裕、哀傷或喜悅,我們一概歡迎,並且願意認識它們。
培養平等心的方法就是訓練覺察力。一旦感覺自己被吸引或是產生厭惡的反應,而尚未固化成執著或負麵情緒時,就要覺察到自己的真相。我們要訓練自己安住在內心的那個柔軟地帶。並善用內心的偏見作為踏腳石,來連結別人心中的困惑。強烈的情緒是非常有用的。不論內心生起任何一種惡劣的情緒,都可以用來拓展與他人的連結感。幫助我們體驗他人心中的侵略性和渴望——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陷入了希望和恐懼的二元對立。如此我們才能領會眾生都在一條船上。我們急需發展 出更多的洞見,來幫助自己認清什麽會帶來快樂,而什麽又會導致痛苦。
即使經過多年的修煉,我們仍然會持續強化自己的憤怒。然而,如果能觸及嫌惡、盛怒或任何一種情緒底端的脆弱和他媽的無助感,我們的視野就會擴大。那個時刻如果能選擇安於當下的情緒能量,而不爆發出來或是壓抑它,就是在訓練平等心以及超越對錯的豁達心胸了。四無量心的品質就是如此發展出來的:我們練習覺 察心如何僵固成執著的見解,並盡量使它柔軟下來。心一旦軟化。內在的藩籬就放下了。
留意自己何時敞開何時封閉——不帶任何讚美或譴責。平時在街上行走時,也可以進行平等心的修持。不論遇見什麽人,都要盡力維持清醒。也就是要保持情感上的誠實度,敞開心胸麵對他人。當我們經過某些人的身邊時,要覺察自己的心是敞開的,還是封閉的。要覺察自己是否被對方吸引,還是感到厭惡或冷漠,而不添加任何批判。我們可能覺得對某人生起了悲心,因為她看起來十分沮喪,或是某人對我們微笑而感到心情愉悅。有時沒有任何理由,我們會對某些人生起恐懼和厭惡的感覺。留意自己何時敞開何時封閉——不帶任何讚美或譴責——便是這項修持的基礎功夫。在城市裏隻要走一條街,這項修持都會令你大開眼界。
每當我們產生一種開放輕鬆的心情而不落入任何偏見或偏好,平等心就出現了。這時可以為自己、為自己所愛的人發願,祈望大家都能安住在解脫的自由中。然後我們將心願擴大到朋友、不相幹的人和敵人的身上。接下來我們發願,祈望上述所有人都能安住在平等心,然後將這份願望拓展到時空中所有的眾生身上:“願眾生安住在平等心,遠離**、侵略性和偏見。”
《慈悲經》中說道:“有了無量心,我們就會珍惜所有的生命,而對上三道和下三道的一切眾生放出慈愛的光輝。”修持平等心就是在訓練自己擴大同理和慈悲的能力,包容一切善、惡、美、醜。然而,毫無偏見的平等心並不等同於終極祥和。它指的是徹底麵對一切來到我們麵前的事物。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充分而徹底地活著。
平等心的修持要求我們放下一些包袱:譬如,我們隻歡迎那些令自己愉悅的事物。持續地麵對各種不同的情境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份勇氣通常源於對自己的悲 憫以及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如果經年累月地如此修持,一定會感覺自己的心胸和思想愈來愈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