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九十八章 允許孩子愛你

有個小男孩,在媽媽過生日前夕,用了幾個晚上的時間,偷偷為媽媽畫了一張生日卡,並寫上了很多甜蜜的話。生日當天,他興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為媽媽會喜出望外。沒料到,媽媽隨手接了過來,掃了一眼就放到了一邊。他很失望,但還是提醒媽媽:“裏麵還有很多字呢。”媽媽敷衍他:“等一會我有時間再看。”

他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給你了,再也不給你了。”然後氣衝衝地跑開了。

這件事被他媽媽當笑話出來講:“你沒看到他生氣的樣子,真好玩。”聽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這樣,任性。”假如你要是聽到這個“笑話”的人之一,你能笑出來嗎,你的眼會不會閃動著那雙失望的眼睛呢。他得到愛,也想要回報給他所愛的人,卻落了個一場空!而這樣的相處方式,可能隻是他和媽媽之間長久以來的一種固定模式。他一顆熱烈的心,被冷著,淡著,直到熄滅。

天地人身心靈合一會所的張先生曾經講過自己耿耿於懷的一件事。情人節他給自己的老婆買鮮花,想要浪漫一下,誰知老婆毫不領情,拿起鮮花就扔到了垃圾桶裏,並警告他,“以後少買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張先生咬牙切詞的發誓,自己以後再也不犯賤了。

那個失望的小孩,最後會變成這種不解風情的伴侶。因為他們走的是一條有因果關係的道路:曾經付出的愛沒有人要,最後索性關閉了自己,不懂得怎麽去珍惜和保存別人的愛。

有時候,看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體諒父母,這真的怪不得孩子。要怪還是要怪父母,從小你有教會他們怎麽去愛親人嗎?你有告訴孩子他需要感恩嗎?愛不會自動從心裏長出來,就像種子很難在貧瘠的土地上發芽。

大家都看到過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每天都能看見有些已經人高馬大的孩子。一出校門就把沉重的書包甩給爺爺奶奶,他們兩手空空嬉笑著和身邊的同學打鬧,完全忽視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經不堪重負。當然,老人們也從不拒絕。他們彼此都默認了這種方式:孩子隻管享受,不需要承擔和付出。

趙女士的父母很慈祥,沒什麽文化,但特別尊重有知識的人,竭盡全力的支持孩子讀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學生最重要。”她每天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家務也不做,有時候她看見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幫著幹點啥,還要遭到父母的嗬斥。“你隻管學習,別的不要管。”

後來趙女士長大了,自己也才發現,因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軌道上,從來沒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不知道怎麽對人好,也不會對人好,就連她最愛的媽媽,也是一不高興就吼一頓,然後再後悔。

她不會說很溫情的話,也不會很溫情的對待喜歡的人,有時候明明都能看見她內心溫情的閃動。她卻偏要壓抑著自己,做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她姐說她不懂人情世故,可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讓她隻想著自己,不必對別人有任何回報,這種經年累月的暗示讓她心裏的一部分都蒙了塵。落了灰,對別人好的那種技能好像許久不上發條的玩具,徹底失去了動力。

有人總相信,孩子小不需要為父母做什麽,以後他們就懂了。這是錯誤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訓練的結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樂,是比被愛還要大和廣博的情懷。愛和能力無關,剛會寫字畫畫的孩子給媽媽畫一張卡片,那就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關於愛的表達,不應該被忽視,而應當被褒獎。

民間有句老話說:慣子如殺子。你嬌寵他,捧他在手心,他永遠隻需要想著自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私,而自私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快樂,因為他們永遠隻看到自己失去了什麽,最後他們的世界將縮小到隻有他自己。

所以說,嬌慣孩子是很短視的一種行為。漫長的人生中,當父母的隻能有短暫的時間將孩子奉為至寶,在絕大多數光陰中,他們需要獨自麵對這個世界。教會他們有愛,會愛,才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一份禮物。父母的愛再濃再烈,若是都在他的心裏結不出善意,那這樣的愛還有什麽意義呢?如果一個人連朝夕相對的父母都不知道怎麽愛,在這個世界上還會有別的值得去付出的人嗎?

很多中國父母的愛很無私,從小管到老,一刻不能放鬆,絲毫不求回報。這是偉大的愛,也是狹隘的愛。因為這愛的終端是死胡同,它隻是單程路,從這頭到那頭,沒有河流蓬勃入海的那種力量,也得不到落地生根繁花似錦的結果。

曹女士也是比較疼孩子的人,但她的兒子胖墩從小學時候就能幫她洗碗、做家務,初中已經會炒雞蛋、做米飯,永遠都是自己背書包,有時候還要幫曹女士拎點菜。曹女士一個人在家他會老氣橫秋的告訴她“鎖好門,不要隨便給人開門”,他很為自己是一個小男子漢而自豪,能在父母麵前做大人讓他得到了強烈的榮譽感和存在感。孩子需要知道父母愛自己,更需要知道父母也需要自己。這對孩子而言,是雙重重要的事情。

任何愛,無論父母之愛還是伴侶之愛,都應該走雙程。從一顆心到另外一顆心,如種子落到潮濕的土地,生根發芽,長出嫩綠的枝葉,生出一片陰涼。這樣的愛才會有價值。

被愛叫人找到在人世間的溫暖,而主動的去愛人,則是在為人世間創造溫暖。

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獨有的財產,他除了是父母的孩子,還是未來社會的公民,他所愛的人未來的伴侶。而一個好的公民和好的伴侶,從一個懂得愛的孩子身上展現雛形。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善良、富有正義感,最好還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但比這些都更重要的卻是有愛心。

很多父母不允許兒女平凡。平心而論,許多平凡了大半輩子的父母確實害怕兒女再平凡,其中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是。兒女也要結婚,住哪兒?父母工作大半輩子的積蓄,兩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這種對於“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時也是讓人心疼的。另外,那些生活條件好的也不允許女兒平凡。他們本能地認為,平凡就是平庸。為什麽別人的兒女優秀,我的兒女就該平庸呢?

平凡絕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很優秀、很可愛,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於平庸,而平庸又是羞恥的話,那麽地球上的70億人口,估計至少得有69億人感到無地自容。培養一個懂得接受愛並對家人付出愛、向社會回饋愛的平凡的孩子。比培養一個世人標準看來所謂的成功的孩子更重要。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長的權威性、引導性和家庭文化的傳遞性非常深刻。其中,父親的榜樣對男孩的影響特別重要,會塑造男孩今後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別認知。以及對異性的基本判斷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總之,孩子的人格養成和個性發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關注,不可能像家長那樣一對一地發現孩子成長的每一個變化。發達國家的學校,特別注重為一對一的家庭教育留有足夠的時間。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沒有得到來自孩子的愛,而僅僅給予孩子大量的愛,那麽這種愛是單一的。專家提示。愛是一種能力,學會愛能讓孩子更加堅強和善良,但是孩子並非天生就懂得如何去愛,他們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和示範。

讓孩子學會表達愛

情景:皎皎14個月了,在媽媽上班時她由外婆帶著。一般情況下,皎皎都表現得很聽話。可媽媽一回家情況就不同了,她就是不讓媽媽離開自己一步,而且不肯好好吃飯和睡覺,經常哭鬧,外婆常埋怨是媽媽慣壞了孩子。

分析:從出生那一刻起。孩子的第一個愛的對象就是媽媽,他們希望每時每刻都與媽媽在一起,並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向媽媽表達愛。同時他們相信自己是無條件地被媽媽愛著,因此,他們跟媽媽在一起時會更隨性地展示真實的自我。

示範:回到家後,媽媽可以對皎皎說:“寶貝,媽媽也最想你了。可是你看,你整天和媽媽在一起,外婆都不高興了,她也是最愛寶寶的,也想抱抱寶寶,你快去抱一抱外婆,她一定會很高興的。”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多種形式的愛,發現更多愛的對象。

給孩子愛的樣本

情景:蒙蒙的爸爸媽媽經常當著孩子的麵吵架。一天,蒙蒙要媽媽帶他去小區遊樂場玩,媽媽讓他吃了飯再去。沒想到蒙蒙指著媽媽喊道:“你這個蠢女人,真囉嗦!”在一旁的爸爸被蒙蒙的怪臉逗得笑出聲來,不料,蒙蒙跑過來又生氣地踢了爸爸一腳。

分析:父母之間的交往方式決定了寶寶學會什麽樣的愛,也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模式。通常情況下,如果父母相互尊重,彼此接納,能夠很好溝通,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愛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寶寶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誠意和友情,更善於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愛。

示範:媽媽可以對蒙蒙說:“哎呀,媽媽餓了,媽媽要吃了飯再去玩,這樣才有力氣。今天爸爸做的飯可香了,你能不能幫媽媽盛碗飯,好嗎?吃完飯我們就能去玩了!”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學習父母之間彼此尊重的行為模式。

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

情景:媽媽生病躺在**,可貝貝還是纏著媽媽講故事。爸爸試圖用零食吸引貝貝,可是沒過一會兒,貝貝又跑回來纏著媽媽做遊戲,爸爸隻得強行將貝貝抱出去。

分析:處於以自我為中心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去理解別人的感受,貝貝不知道處於病痛中的媽媽是何感受。如果此時讓孩子為病中的父母做些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當孩子用積極的行為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愛,並獲得接納和讚美時,愛就開始在他心裏生根發芽了。

示範:病中的媽媽可以對孩子說:“媽媽也很想給你講故事,但你看媽媽生病了,覺得很難受,真希望你能給媽媽倒杯水。”

父母可以積極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並幫助孩子找到表達同情關懷的適當方式。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情景:吃完飯後,3歲的冰冰說:“媽媽,我幫你洗碗好嗎?”媽媽馬上回應:“去去去,別給我添亂了,這是大人的事,你去看你的動畫片吧!”

分析:2~3歲的孩子願意模仿父母做家務,希望獲得成就感以及歸屬感。而不少父母常常拒絕承認孩子的能力,拒絕給孩子承擔家庭責任的機會,這樣隻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認為自己無能而懼怕付出。

示範: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真乖,媽媽在單位累了一天了,有你幫忙,媽媽覺得輕鬆很多,不過你還太小,等你長大點就可以幫媽媽洗碗了,現在幫媽媽把抹布遞過來好嗎?”

父母讓孩子分擔家庭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感謝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充滿力量的,感覺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人物,並為此不斷努力。

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

情景:外出購物回家後,5歲的天天提出要和媽媽一起分享剛買的巧克力,媽媽非常高興,狠狠地在天天的臉上親了一下,然後對兒子說:“謝謝兒子,媽媽不吃,留給你一個人吃吧!”

分析:當孩子第一次提出讓父母分享屬於他的東西,或者要送給父母東西時,這其實是他生活中第一次創造愛的舉動,之前他隻是被動地接受愛。實際上,孩子是想通過主動的“給予”來體驗自我的生命力,父母不應隻在口頭上誇獎孩子而在行為上拒絕,孩子會認為父母真的不需要,以後也就不會再有分享的想法了。

示範:麵對孩子給予的食物,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這是給媽媽的?太好了,媽媽也最愛吃巧克力了,媽媽來一塊,天天也來一塊,以後有什麽好吃的東西,給爸爸媽媽都留點,好嗎?”父母欣然接受並欣賞孩子送上的東西,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充滿力量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