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十四章 內外整合法則

天力靈示:很多人在看了一些心靈書籍,上了一些心靈課程之後,學到了不分析、不思考的觀念,有人會問,不去分析,不去思考,我們怎麽生活?當我們學了接納,會說,好吧,所有發生的事情我都接納,我什麽都不做了,接納真的是什麽都不去做嗎?

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有著不同的法則。在外在世界,你必須是積極的,而在內在世界,你隻能是消極的。在外在世界積極的意思是,對於外在世界我們必須做各種的努力,學習各種的知識,做許多的分析研究,做很多的嚐試,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而在內在世界(包括你的思想、情緒)要消極的意思是,當我們在內在世界想要有所成長,轉化時,我們無法「直接地」去改變內在世界,這是行不通的,越刻意去減少負麵的感覺,隻會使它更強烈,所以我們隻能「消極地」看見它,經驗內在的思想和情緒,當我們如此做時,轉化就會自然發生。如果你對這兩者的分別不夠清楚的話,這就足以在你的生活中造成許多的衝突混亂。

對於外在世界,我們必須做各種的努力來達成我們希望的成果,但是人們往往也將同樣的方式用到了內在世界,當他內在出現各種的負麵情緒,如恐懼、罪惡感、傷痛時,他開始分析、研究自己為什麽有各種的情緒、創傷、為什麽感到難過,為什麽覺得生氣,試圖透過讓自己變得理智來解決問題。

實際上,當你去看見與經驗內在的傷痛情緒時,透過去經驗,傷痛背後的原因就會自己顯現出來,傷痛也會逐漸化解。但是當你透過分析與研究去了解傷痛,試圖變得理智時,這些傷痛仍舊存在。而隻要傷痛存在,它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的生活。如果你去克製傷痛的感覺,這隻會讓你變得僵硬,不自然、不敏感。

正向思考是用於外在世界的。對於內在世界我們隻能如實地看見與接納。此外,在許多的書籍中,我們經常會學習到正向思考的觀念,正向思考是用於外在世界的,在外在世界,我們要擴大我們的願景、想象力,看見美好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突破我們原本的想象空間。

但是在內在世界,我們無法期望透過正向思考使傷痛變成喜悅,對於內在世界我們隻能如實地看見與接納自己內在的一切傷痛情緒。(.有時透過改變我們的觀點。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但這是間接性地,就像我們可以透過放慢呼吸使心跳變慢,但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心跳速度。)

另一方麵,有時會看到有些人在看了一些心靈書籍。上了一些心靈課程之後,學到了不分析、不思考的觀念。這些方法與觀念都是用於內在世界的,都是針對內在世界的法則,但是人們誤以為不用頭腦思考,不分析研究才是靈性的,於是他們將這些觀念誤用到了外在世界,這同樣會造成許多的問題。

接納的是外在世界在我們的內在所喚起的情緒。而不是事件本身。

而當談到接納所發生的事情時,實際上我們必須去接納的是外在世界在我們的內在所喚起的情緒,也許是恐懼、傷痛、罪惡感、焦慮、擔憂,而不是接納外在世界的事件本身,例如,如果你家漏水了。你就必須找人來修理房子,而不是去接納這個情況(請記得,對於外在我們必須做出努力改變)。

然而,經常遇到的情況卻是,我們想去改變外在的事情。都是出自於我們無法麵對外在事件所喚起的負麵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我們先接納與麵對內在的傷痛情緒,外在世界的情況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因為我們內在的傷痛會阻礙我們順利地改變外在的情況,或是即使我們成功地改變了外在世界,內在的傷痛依然會一再創造出類似的外在情況。

對內在世界的接納就是去看見與麵對我們內在的各種情緒。當我們麵對了內在的負麵情緒,經驗內在不舒服的感覺之後,這些負麵情緒就會逐漸地消失。當內在的情緒消失時,你會發現自己對於外在的狀況突然變得豁然開朗,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去麵對與處理。

外在世界影響著內在世界,內在世界也影響著外在世界。在實際生活中一件事情的發生經常在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都會產生影響,例如你今天失業了,你除了在外在世界要積極地去尋找新工作之外,也要在內在世界麵對失業所帶給你的情緒痛苦。當我們學會分辨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差別,並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去麵對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時,這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如何去應對生活中的情況與挑戰,從而幫助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在這變幻莫測的人生旅程中更能享受生命。

人的內在是常駐的靈魂,外在則是不停變換的軀殼和外境外物,明了他們之間的異同,用不同的法則去整合,讓內外合一,才能共同為享受美好的生命服務。

談到內在的靈魂和外在的軀殼,必然涉及生命的輪回。在一般人看來,生命就是從呱呱落地開始。而從輪回的眼光來看,今生隻是生命長卷中的一個章節,隻是其中一個相對的開始。在它之前,有著無窮的過去;在它之後,又有著無盡的未來。

當然,現代人往往不易接受這一觀點,但隻要對生命現象全麵觀察,我們會發現,某些以科學難以解釋的現象,若從輪回角度來看,就會豁然開朗。

緣分從何而來?比如,我們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間存在緣分?在這個世間,我們會和很多人相識相遇。有些人,我們會一見如故;有些人,天天見麵也會視同陌路;還有些人,我們卻會毫無理由地心生厭惡。原因何在?很多人會說:這是緣分。但很少有人進一步思考:緣分又從何而來?為什麽我們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緣分?

如果相信輪回,對緣分就不會感到奇怪。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始於今生,還有許多前生帶來的烙印。在過去生,有些曾是我們的親朋故友,有些則是我們的冤家仇敵。當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這種烙印就複蘇了,並驅使我們將往昔的愛恨情仇繼續演繹下去。

天賦從何而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有自己學起來容易上手的專業。但天賦又是什麽?通常以為是父母遺傳,事實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賦和父母毫無關係。而從佛教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有兩套係統,其中的物質係統由父母給予,而精神係統則來自過去生的積累,並將繼續影響未來生命,成為下一輪的起跑點。

生命是心念由內而外的延伸。從這兩個角度,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輪回。但我們還要看到,輪回不僅體現為一種生命現象,其根源就在我們的心。佛教認為,眾生在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轉。這六種生命形態。也代表了我們內心的不同狀態。可見,生命狀態也是某種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而來。在社會上,不同行業者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行儀,學者有學者的氣質。商人有商人的風采。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來,是心念由內而外的延伸。包括輪回,也是內心發展的一個結果,不是誰強加於我們的。同樣,佛菩薩的生命品質亦非本然如是。他們所具有的無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發展過程中逐步造就。逐步開發的。

在當下時刻,沒有死亡,隻有生命。如果你在生活中精通臨在的藝術,那麽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也依然能夠處在當下,這樣你就不會知曉死亡的到來。你隻知道生命,以及在那一刻。從一個存在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的轉移動作,這就是所謂死亡。在當下時刻,沒有死亡,隻有生命。

你唯一可以知道死亡的方式就是用你的頭腦,你可以預期死亡。這樣就會創造出對死亡的恐懼,但死亡不會從天而降,它隻是逐步靠近。如果你放鬆並停留在當下,你不會對即將來臨的事物有所期待。在此隻有當下時刻,而在這一刻,沒有死亡,隻有生命。

在永恒臨在的最深層次,你永遠在那兒,也一直會在那裏。這就是耶穌說的:“還沒有亞伯拉罕之前,我就存在。”

接受死亡,是全然活出生命的必要條件。

我曾有麵對死亡的機會,當時我已確定死亡的逼近,而我將要死去。我臣服並且說:“是的。”這在我覺醒的旅程中,是個轉化的關鍵期。結果是,我沒死,但在真正臣服的刹那,我的內在有些東西開啟了。接受死亡,是全然活出生命的必要條件。它也是臨在的先決條件,因為活在當下意味著在每一刻,都讓過去死亡。

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我和我的一位學生瑞克做過一次個案,他現在已是我親密的朋友。在我們做個案前的幾個月,他得知母親因為癌症而將不久於人世,於是火速趕回加拿大。在幾個月內,他眼睜睜地看著朝氣蓬勃的母親日漸憔悴而死。她的過世讓他深受打擊。看著疾病長期折磨他的母親,令他痛不欲生,整個經曆讓他意誌完全消沉。

“為什麽死亡是如此痛苦?”他非常真誠地問我,讓我深受感動。

“死亡如此痛苦是因為我們執著於自己熟悉的生命,我們執著於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執著於人和物,我們甚至執著於日常的生活習性。死亡結束了這一切,而緊接死亡而來的是進入未知的旅程,害怕是自然的,我們為自己感到害怕,為我們所愛的人感到害怕,因為我們害怕‘未知’。”

“我如何超越對未知的恐懼?又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你確切地知道,在你受孕成形之前你就存在,而死後也會繼續存在,你就會放鬆下來。因為你知道死亡不隻是結束,也是另一個開始。隻有在完全覺醒進入當下的時刻,我們才會認識到自己永恒存在的本質。也隻有當我們能與死亡完全和睦共處時,我們才能開始全然的生活。”

“要和死亡有良好的關係,我們必須學習讓剛剛消逝的那一刻死去,然後我們就能不斷地在每個當下時刻時刻更新自己,而當下時刻才是生命之所在。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全然地活出生命。”

在反思我的話時,瑞克內在深處的一些東西正在翻湧。

“你現在有什麽感受?”我問他。

“很悲傷。”

“閉上眼睛,真正地進入哀傷的感受。”我溫和地催促著,“不要拒絕它,不要掙紮反抗,讓它呈現原本的樣子。”

瑞克以前就和我一起做過這樣的治療,所以很快就進入狀況,完全地感受那個哀傷。

“如果哀傷的感受能用一個句子來表達它自己,它會說什麽呢?”

“我想你,媽媽!而且我很抱歉,你不得不受苦。”巨大的失落感淹沒了他。

“這就對了!讓它出來,讓它上來!”

悲痛之情傾泄而出,先是憤怒接著是眼淚。

“你想跟你的母親說話嗎?”我問,“我可以請她來這裏,讓你有機會去完成你與她之間未能完成的心願。”

“你怎麽做得到呢?”他淚眼朦朧地問。

“這是我在一次覺醒的過程中開啟的能力,我可以請你的母親過來,無論她在靈魂之旅的何處。這是超乎你想象的,但經由臨在的力量,她真的會出現在你內在的眼中,你要我請她過來嗎?”

他點點頭,所以我就召喚他的母親來到現場。他的雙眼仍然是緊閉的。

“你看到你的母親在眼前嗎?”我問。

“是的!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好像她真的在這裏,我幾乎伸手就能碰到她。”

“你有什麽話想要對你母親說嗎?清楚地對她表達,她就會回應你。”

“我好想你,媽媽!我很難過你在醫院受了那麽多的苦。”他開始感到罪咎。

“你是那麽勇敢,我好想能多幫助你一些,也想讓你舒服一點,我甚至沒告訴你我是多麽愛你。”

“她是怎麽回應的?”我問。

“她告訴我她的死亡過程,在她死的前兩天,她找到了和平,知道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她覺得自己完全被一股溫暖而美麗的愛包圍著,完全地被保護著,她對自己要去的地方充滿期待。”

我引導他和母親進入深層的交融,最後,他睜開眼睛注視著我。

“在她死的時候,我沒能和她在那和平的地方相會,”他解釋,“我深深地陷在自己的悲傷中。但是天力,就在你剛剛的引導下,我得以和她在那充滿愛的地方會合,這是一個我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

“她還有什麽想對你說的嗎?”

“她告訴我,當她接受神的決定,離開自己的身體時,她獲得了極大的快樂,她要我也接受。”

我可以感受到瑞克的抗拒。

“我們本來就要順從地生活在宇宙的旨意中,”我告訴她,“無論每一刻發生了什麽,都是宇宙的旨意,因為它已經在發生了。”

“就是說我必須臣服於痛苦?”

“你不是臣服於痛苦,而是臣服於你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即使那是所愛之人的死亡。讓你痛苦的是你拒絕接受所發生的事,母親的去世對你來說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你接受它,並與她同處於離開時的狀態下。”

瑞克似乎明白了,他放鬆下來,慢慢地深入臨在中,他繼續和母親對話,直到感覺完成了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