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七十八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

空淨法師靈示:有了佛法的智慧,即便不談獲得解脫,對現實生活也很有用。以諸法如夢來說,如果我們經常思維:二十年前的一切,跟二十年前的夢有什麽區別;昨天發生的一切,跟昨晚的夢有什麽區別……時間長了,就能減輕執著、消除煩惱。

我一再地讚歎佛法,也並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佛教不需要我來打廣告,我隻是希望大家對佛教有個正麵了解。當今時代,人們對佛教存在太多誤解,各種媒體經常歪曲佛教的形象,將許多莫須有的醜聞栽到佛教徒頭上。我承認,佛教徒中有好有壞、有真有假,可是相比不學佛的人,佛教徒從總體上要好得多。不信的話,你們隻要看看《高僧傳》,就會知道曆史上有多少偉大的佛教修行人。

獲得內在幸福的方法

佛法中有許多實用的道理,這些道理不要說全部用上,哪怕能用上一個,對人們的生活也有很大利益。下麵,我就向大家介紹幾個提升幸福的方法。

(一)淡化執著

佛教經常講,對任何事物,不論感情也好,財富也好,都不要太執著。越執著,就越痛苦,所以,大家要努力淡化執著,否則,即使你貴為國家主席,或者富為世界首富,也不一定幸福。

退一步講,假如你實在要執著,也不要為自己執著,而應該為眾生執著。為什麽呢?因為許多人的痛苦都源於對自我的執著,基本上沒有因國家、社會、眾生而痛苦過。不信的話,大家回想一下:在自己流過的眼淚中,有多少是為自己流的?多少是為他人流的?

(二)深觀無常

佛法認為,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如果對這個道理有深刻體悟,就能從痛苦的鐐銬中解脫出來,擁有輕鬆快樂的心境。

日本有一個叫堤義明的企業家,在鼎盛時期,他坐擁160億美元的龐大家產。1987年和1988年。堤義明兩度雄踞《福布斯》世界富豪榜首位。鬆下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讚歎他:“堤義明是集創業與守業於一身的第二代,他身上有帝王的獨特素質。”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也感歎道:“既生瑜,何生亮?我的最大不幸,就是與堤義明生於同時代。”然而。世事無常,這個曾經的日本商界泰鬥,後來因涉嫌做假賬和股票內線交易而被警方逮捕。當70多歲的堤義明站在法庭上接受審訊時,恐怕誰都無法理解他內心的痛苦。

大家設身處地想想:假如自己以前是世界首富,後來淪落到鋃鐺入獄的境地,這該是多麽無常!其實,這樣的無常隨時都可能發生。今天,你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人人都讚歎你、擁戴你,可是一夜之間。你也許就會淪為世上最可憐之人。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無常還有很多:

以前北大有一個部長的兒子,讀書時,他每天有奔馳車接送,同學們都非常羨慕。畢業後。他順利地踏上仕途。然而好景不長,他的父親因故倒台,他也隨之失去了高位,由於無法麵對這種現實,最終他選擇了自殺。

另外,卡紮菲擔任利比亞總統長達42年,是阿拉伯國家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人。然而。這位阿拉伯世界的風雲人物,最終卻慘死在政敵手中。

還有,薩達姆執掌伊拉克政權24年,期間聚斂了巨額財富。據《福布斯》雜誌說,他的家產有20億美元,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消息。他的資產共有100—200億美元。但到頭來,薩達姆卻被美國人送上了絞刑架,巨額財富也灰飛煙滅了。

所以,身處無常世間的我們,應該有強烈的無常感。不要總是天真地認為:“我不是好好的嗎?不是過得快快樂樂嗎?我肯定不會遇到不幸!”人生很難說,如果對未來沒有充分準備,當意料不到的局麵突然出現時,那自己就“慘”了。

(三)培養善念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根本。佛經中對此有廣泛分析,我在道理上就不多說了,如果有時間,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不過,在當今的大環境下,保有一顆善心並不容易。《左傳》雲:“六鷁退飛過宋都”。意思是,六隻鳥在宋國首都上方倒退著飛。為什麽會這樣呢?原來,當時天上刮著大風,雖然鳥兒奮力振翅,還是被風吹了回去。這就是時下的社會現狀——有識之士雖然大力倡導道德,可是大眾的道德水準卻越來越下滑。看看現在的新聞,一會兒是毒奶粉事件,一會兒是地溝油真相,弄得社會大眾人心惶惶。究其根本,這些問題都是道德缺失造成的。

不過,大環境越是惡劣,我們越不能放棄對善的追求。如果忽視了這一點,也許你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原來是20層的樓,後來是40層的樓,原來坐20萬元的車,以後坐80萬元的車,可是內心的快樂卻會越來越少。

說到這裏,我有這樣一種感覺:隨著經濟發展,現在的人越來越忙碌,也越來越沒有快樂了。二十多年前,中國人物質條件一般,卻有不少休閑時間。可現在,對大多數人來說,休閑已成了一種奢侈品。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每天一早就開始奔波,直到深夜才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一進屋就像屍體一樣倒在**。到了第二天,又愁眉苦臉地離開家……

從這個角度來講,人生確實是苦的。佛經中對此說得很明白:“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在不懂佛法的人看來,佛教對人生的看法未免太消極了,他們會不服氣:“我過得那麽快樂,到處是燦爛的陽光,怎麽能說苦才是人生呢?”其實,這種爭辯隻是未經詳察的說法,隻要深入觀察,便不難發現生活的真實本質。

(四)知足少欲

從根本上講,幸福是內心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有了內在的滿足,就算物質條件再簡單,也會過得非常快樂。

愛因斯坦到萊頓大學執教時,對住處的要求是有牛奶、餅幹、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張床、一張寫字台和一把椅子。有了這些東西,他異常滿意地喊道:“人還需要什麽?”這就是智者的境界。

佛經中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在現實中,這些情況比比皆是。我們可以看到:因為有知足心,有些人雖然身居陋室,享用粗茶淡飯,卻經常發出爽朗的笑聲;而有些人因為不知足,雖然物質條件已經非常好了,臉上卻難得見到一笑。

學習佛法是每個人的必需。亞裏士多德說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種不可缺少的因: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以一張桌子來說:它是木頭做的,這是質料因;以桌子的形式存在,這是形式因;依靠木匠而做,這叫做動力因;能起桌子的作用,這是目的因。

佛法存在於世已有數千年曆史,雖然曆經歲月的侵襲,可是佛法不但沒有被推翻,反而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我看來,這也離不開四種因的作用:佛法的本質是慈悲、智慧和信心,是質料因;佛法以寺院、道場、出家人、經書等方式存在,是形式因;佛法是釋迦牟尼佛三轉法輪宣講的,是動力因;佛法能給一切眾生帶來安樂,是目的因。因此,佛法的存在和興盛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太簡單了,如果認為學佛就是剃光頭、披袈裟,躲在深山裏念阿彌陀佛,這種想法就太片麵了。實際上,佛法是一種高級的教育。以我個人而言,接受佛法教育已經好多年了,但現在每天還在學習,乃至有生之年,我相信都會不斷地學下去。為什麽有這樣的勁頭呢?就是因為我深切地體會到:佛法太殊勝了,值得為它付出一切。

學習真理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假如停止了學習,思想就會停滯不前。有些人經常說:“我太忙了,沒時間學習佛法。”其實這是一種借口,隻要你想學,再忙也能抽出時間。魯迅就說:“哪裏有天才,我隻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寫作上了。”我很喜歡這句話。隻要少說些廢話,少做幾件無聊的事,少看幾部增長煩惱的電影、電視劇,肯定能空出時間學習佛法。

現在的社會**力特別強,如果我們沒有一種自律,很容易被卷入世間的濁流,最後無力自拔。因此,希望大家杜絕散亂,努力學習有益身心的知識,不斷提升智慧和品德。

當然,短短一個小時的講座,你們的觀念也不可能有徹底轉變,但隻要自己的人生觀有點滴進步,這一個小時就有了意義;同樣,一堂講座下來,我們所處的環境也不可能完全改變,但隻要自心有所淨化,按佛教的說法——“心淨則國土淨”,外麵的世界就會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