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八十一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看到世界是圓滿的,隻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當我不是安守在覺知上,我問題重重。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生死翻滾。無論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隻要我還痛苦、焦慮或擔心,就一定沒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沒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來實現整個存在的圓滿。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電影《心雨花露》有句經典台詞:“應試教育確實有弊端,可它存在了那麽久,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無法改變它,隻能適應它,我們隻有了解這個大環境下的遊戲規則,去掌握它而不是去抵觸它。要不然,你就是有鑽天的本領,也隻能在現實生活裏四處碰壁,隻能成為怨天尤人的失敗者。”

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應試教育既然存在,必然有存在的價值。對於有弊病的那一麵,改能夠改的,接納不能改的!了解大環境的遊戲規則是必須的!我們說新式教育。並不意味著要把現有的教育推翻從來!也許將來有一天,應試教育沒有了,那並不是我們把它推翻的,而是社會發展自然結果!

很多家長也常為應該教育和素質教育這兩個矛盾統一體糾結、擔心甚至痛苦。一方麵,家長希望孩子接受素質教育,享受學習,快樂成長,另一方麵卻又擔心孩子養不成好的習慣,考不出好成績。這就投射出一個現象,即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信任和信心。家長們覺得要在掌控之下,才會覺得安全!他們覺得不可控的情況,就投射出家長們的恐懼了!他們對孩子和現在的教育缺乏深層次的信任。

深層次的信任,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條件接納,無論孩子的好壞。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

我們要從表層信任向深層次的信任努力:相信孩子會朝好的一麵發展,這個發展很多並不一定是可控的!孩子的表現有可能帶給你無限的驚喜。深層次的信任也是不可控的,可能有好的,可能有壞的。深層次的信任,相信孩子和自己能接納一切,麵對一切。選擇對孩子給予深層次的信任,這也是由家長的愛的能力所決定的。

現在擁有真愛能力的人是少數。有很多人一輩子好像都在愛別人、其實他從來沒有真正的愛過一個人。當代社會的轉型期,人們追求物質的速度超過了人們追求精神的速度的時候,最最直接的問題就出現了“很多人沒有愛別人的能力了,盡管他一直努力地愛著”所以,無論是哪種教育,培養和發展愛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愛是付出不求回報的。沒有條件的;愛是付出而不是占有;愛是給予而不是交換;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你在乎的是“名聲”、“財富”還是“愛”呢?擁有浪漫的愛情,想和自己的愛人成為神仙眷侶深深的植根於很多人的心中。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內心中擁有著欲望。這個欲望叫做“希望對方成為心目中的a”,“希望自己擁有神仙眷侶的婚姻”,這個a是不幸的根源,最大不幸就是“a=神仙眷侶”。

不要希望擁有神仙眷侶一樣的婚姻和愛情,隻要學會愛就能有幸福美滿的婚姻。訣竅就一句話:不要想“得到愛”隻需要“付出愛”!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隻想要“得到愛”而不是“付出愛”,即使有些人一直在“付出愛”其實也是為了“得到愛”的,這種“付出愛”本質上是“得到愛”。

當你把目光集中在你的愛人應該為你做什麽的時候,你就會充滿著抱怨、不滿、指責和苛求。你應該把目光集中在你能夠為愛人做些什麽上,你就會充滿愛的力量。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他的生活中常用語式就是:“我能為你做些什麽?”,“我做什麽事情能夠讓你輕鬆和快樂一些?”,“我怎樣做才能成為你理想中的妻子(丈夫)?”,“你不需要為我做些什麽,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麽?”。

為我們所愛的人“付出愛”而不是讓自己“得到愛”,“付出愛”需要擁有一顆利他的心,“不想得到愛”需要擁有一顆平常心,隻有這樣愛才充滿長久的活力,婚姻才會美滿幸福。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幫助別人,自助助人,助人者自助,周而複始,自己幸福,別人因你而快樂,這是多麽美妙的事情,作為女人,一定要學會愛自己,什麽是愛自己——有一顆平常心,有一顆利他心,有一顆止於至善的心。

教育孩子不能“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更不能“沒有係統科學的知識就開始努力解決問題”。教育孩子“寬嚴有度是真愛”——“德行責任要嚴,要有底線”,“能力才華要寬,要多支持和幫助”,更為重要的寬嚴有度的前提是“一直都信任,始終都心賞”。隻想學方法的家長都不是好家長!”

為什麽孩子在“應該”不被滿足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情緒呢?因為從小到大,“不應該”滿足的滿足的太多了,已經養成了習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總滿足”的後果就是孩子“情緒化甚至自私和享樂”。還記得有個經典的比喻嗎?“玩具十次買一次,孩子感恩你。玩具十次買九次一次沒買”,孩子討厭你甚至恨你。這個比喻是“總滿足教育惡果”的最好詮釋。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明白“會愛才是真愛,真愛需要學習”,學習教育孩子從讓孩子“有擔當。負責任”開始。

中國家長三大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愛的能力;二是心態問題;三是價值觀問題。

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優秀,請你盡情的使用你的孩子,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出現問題,請你多多幫助他做他該做的事情。

有多少父母認為愛就是對孩子好,結果是孩子自私,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一個自私的孩子怎麽來擔當責任,怎麽來贏得別人的幫助和尊重。請父母牢記,當你為他付出的時候,你感受他的感受,如果他懷著感謝和感恩。那父母的付出叫做“愛”,如果他認為這些都是你應該做的,那父母的付出叫做“包辦”,叫做“害”。所以付出不叫“愛”,寬嚴有度的付出才叫做“真愛”。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教育孩子就是培養他獨立麵對自己生活的能力,這個意義大於一切!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隻有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是為了孩子更獨立。

父母們,不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了才明白,這種明白背後是深深的後悔——過度的包辦和滿足的結果培養出來的是自私和享樂的孩子。

孩子應該寵愛,但不能沒有節製。凡事都要講一個“度”字,一個“度”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智慧是不能速成的,是要靠體驗慢慢積累的。所以說,中國的家庭教育問題其實就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的問題——“家長不會”,有的不認為自己不會。有的認為自己不會還不願意學,有的認為自己不會就片麵而不係統的瞎學亂學,有的認為自己不會就努力的學但卻不能堅持去做去實踐,這可能就是中國父母的問題吧。

親愛的孩子,我不得不殘忍地告訴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與我息息相關,而你今後的道路,我將不再過問”。對於這段話,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裏會拍手稱快,但我卻想說,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養出了問題,就采取了另一個極端“不再過問”的方法,這是不是有些更加不負責任呢?“浪子回頭金不換”,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能力陪伴孩子?能不能通過智慧和方法去創造浪子回頭的環境和機會呢?

“孩子,媽媽很抱歉,不該這樣愛你。而你,也應該對你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那麽,就讓我們彼此原諒,重新開始吧”。這個媽媽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但是就是一句“彼此原諒,重新開始”就能讓孩子擔當負責任嗎?請問彼此原諒了,怎麽重新開始?如果孩子不重新開始怎麽辦?如果孩子遇到了具體的問題怎麽辦?如果孩子努力了以後發現自己根本達不到怎麽辦?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家長千萬不要糾結於孩子的假期作業?,因為全中國的孩子沒有幾個認真對待的,包括我們家長曾經是孩子的時候。寒暑假作業並不重要,對他們學習成績的影響不大,對他整個人生的影響幾乎沒有!影響孩子成績甚至人生的是他的責任心,自信心,上進心,陽光的心態和健全的性格,這些都是從愛得來的。

孩子認為作業太多了,而且不重要,家長認為重要,不能理解孩子,總想控製和要求和強壓的,孩子隻能想各種方法對付:複印,抄襲,雇人......孩子隻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麵對困境,跟價值觀無關,跟德行責任也無關。

學習、成績是孩子和學校的事兒!作為家長,任務是給予愛,關心孩子累不累,開心不開心,成為孩子的港灣!能夠接納他,信任他,欣賞他,支持他,幫助他,給他力量,為他加油!這是我們家長的事。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堅持”二字,道理特別容易理解,但做到很難,堅持做到難上加難,幸福的路上並不擁擠,隻是堅持的人太少。

別人為了適應我們的改變他一定要發生改變,堅持自我改變就已經在改變別人了,如果你想改變別人,一定會無功而返甚至會遍體鱗傷。

愛孩子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用控製來滿足我們做家長的。世間唯有父母能傷害到孩子,也唯有父母用愛才能化解一切,愛與自由永不可辜負。一個沒有被信任的孩子是缺少愛的孩子,是可憐的孩子。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