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克裏希那穆提

“通神學會”是一個創立於19世紀末期的宗教研究組織,其創始者是俄國傑出的神秘主義者勃拉瓦茨基夫人。這個組織的主旨在於促成超越種族、性別、膚色、階級和宗教派別的同體大愛,其研究範疇涵蓋了卡巴拉猶太密教、諾斯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各種玄學體係。

生於1895年的克裏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是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庭中的第八個孩子。據說他從小就具有透視眼及天眼通的能力,是個看似迷糊而實則大智若愚的孩子。1909年當他年滿十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和弟弟尼亞到“通神學會”印度總部附近的沙灘遊玩。當時“通神學會”的負責人是英國著名的社會改革者及思想家安妮?貝讚特,另外一位負責人則是歐美最著名的眼通權威賴德?拜特,據說他能看見靈界眾生以及人體的靈光,還能從靈光判斷一個人的靈性進化程度,其著作頗多,相當受西方玄學界的尊崇。當時“通神學會”在歐美造成一股尋找新彌賽亞的旋風,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紛紛加入這個學會,而尋找彌賽亞的任務便自然落在這兩位負責人的身上。克裏希那穆提與尼亞毫無預警地巧遇漫步於沙灘上的賴德?拜特,並受到賴德?拜特透視眼的青睞而被譽為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這樣的因緣際會令這兩個印度男孩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觀。

“通神學會”得到克氏父親的首肯,把兩個男孩接到印度總部加以悉心照料及嚴格訓練,準備培養出未來的救世主。經過多年的明星式待遇及英式貴族教育的熏染。克裏希那穆提與尼亞仍然保有害羞、體恤及溫柔的特質,內在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1922年8月,克裏希那穆提開始進入急劇的拙火覺醒過程,這股由空性中生起的大能,在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裏,開始快速地淨化他的脈輪。那是一場冷熱交戰、大死與重生的激烈轉化曆程。過程中克氏的神識曾離開身體飄浮到屋外的一棵胡椒樹上,而讓他嚐到了宇宙大愛的滋味。1925年11月。尼亞因病去世,克氏在極度哀傷中進入了更深的悟境。故而推翻了過去所有的通靈經驗,發展出獨立無染的般若智慧。1929年8月,來自全球的信眾正準備聆聽這位新救世主的演說時,克氏竟然宣布解散為他專門設立的“世界星社”;

。他要求學會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絕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並且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組織中。下麵這段話代表了他終生不移的立場:

我認為實相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派別或方法而達到它。既然實相是無限、不受任何製約、無路可循的,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為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力強製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們做了這件事,實相就會變成僵固的教條,同時也會變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滿足之人的玩物。實相無法屈就於人,人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越山穀、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我隻關切一件事。那就是幫助人類得到無條件的終極解脫。

這段宣言令“通神學會”在自創的尷尬劇中日漸沒落,克氏也從眾人期待的救世主轉變成無人理睬的無名氏。在長達八年的隱居生涯裏,克氏的悟境更加深化。而他所要傳達的真理也開始透過直言不諱的演說傳遞到全世界。這位世界導師直到九十歲過世之前,一直未曾間斷地在歐美及亞洲向眾人提出他的見解與質疑。他的演說總是信手拈來,沒有任何講稿便自然而然涵蓋人生所有的層麵。他的用詞如行雲流水,優美而深富詩意。雖然他的語匯單純而直接,但是在初次閱讀時卻很難理解。他曾經說過:“你必須熟悉我的語匯以及背後真實的含意。”他所采用的名相諸如愛、自由、真相、實相、熱情、智慧、寂然獨立、洞見、道心、突變,等等。都包含著終極實相的意味在內,亦即佛家所說的無我及空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讀者未經咀嚼就把他的話語生吞下去,很可能出現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應,但如果有一些佛學基礎,就能很快地領略他話中的真諦。或許桑都仁波切對克氏思想的評論是最貼切的,他說:“基本上,佛陀通常會從兩個不同的層次——相對與究竟——來因機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協,他所指出的解脫途徑乃是要頓超時空,在當下立即產生心智上的突變。”不過這種“理入禪”的形式和中國、日本的禪宗是大異其趣的。表麵上看來,克氏的教誨狀似哲學推演,仔細探究之下卻發現他采用的是隻破不立的中道實相觀。他不向任何組織、權威、方便法門和意識形態妥協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幫助人類掙脫一切的束縛,因為他認為漸悟漸修太奢侈,太便利了,人類的頭腦所製造出來的災難和可能發生的浩劫,已經不容許耽溺和拖延;他認為當下立即解脫是可以做到的事,這顯示出他對人類潛能給予了最高的肯定。雖然他在1980年曾表示其教誨的影響力“小之又小”,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諸如肯恩?威爾伯、佩瑪?丘卓、阿瑪斯或《平常禪》的作者艾茲拉?貝達,都認為克氏對他們的影響甚巨,更遑論無數受惠於克氏的各界精英及一般讀者。

他雖然試圖超越所有宗教派別的製約,卻被印度的佛家學者視為正宗佛法及吠檀多哲學的現代傳法者。甚至有人認為他是龍樹菩薩的再現。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誨是美國兩百多所大學的選修課程,同時也是英國、法國與德國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在西方人的眼裏。克氏的思想被視為蘇格拉底問答法的複興者,也有人舉出柏拉圖思想來闡明克氏的論述,不過超個人心理學者肯恩?威爾伯堅持克氏是“無法被定位的至上解放者”。

且來聽一聽這位至上解放者的教誨:

你知道,我們很少有人真的知道如何去思考,大部分的人隻是重複著我們的書本上讀到的東西,或是別人告訴我們的事,我們的思想隻是自己有限經驗的結果。

人心也會有多層脂肪。它不想被詢問或打擾,然後就漸漸睡著了。

一位出家人外表上活得非常簡單;

。內心可能極為複雜,他拚命培養美德,希望見到真理、上帝。

你難道不應該與環境抗爭嗎?你的父母相信的事、你的社會背景、你的傳統、你吃的食物、你身邊的人事,譬如宗教、傳教士、有錢人、窮人等。這一切都是你的環境。你難道不應該質疑它、突破它、革新它嗎?如果你不革新,隻是接受你的環境,你也會有一種平安,一種僵死的平安。但是如果你努力去突破你的環境,並且親自去探索什麽是真相,你就會發現另一種平安,一種不再停滯的平安。跟環境奮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須要做到。因此平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並突破你的環境。從中你自然會得到平安。但是你如果以無條件接受環境的方式來求得平安,你會被催眠,既然這樣。你不如死掉。因此,這就是為什麽在你年幼時就要有改革的想法,否則你隻會腐敗,不是嗎?

隻要有恐懼,就沒有喜樂,沒有創造力。

重點是你們這些生活小康、有機會去發現智慧的人。你們是否能革新並創造一個新社會?新社會必須靠你來形成,不靠任何其他的人。你知道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這份革新的精神。這股去突破、探索的衝動。這份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讀社會學的書籍,學社會科學,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智如何運作,你就無法真正了解社會是什麽,因為你的心智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它就是社會。你的反應、你的信仰、你的廟宇、你穿的衣服、你做與不做的事情等等,社會就是由這一切事物造成的,它就是你的心智的複製品。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你適應社會模式,相反,它是要幫助你完全地、深入地、充分地了解所有事物,然後從社會模式中突破,如此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傲慢的人;但因為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你是否注意過自己為何對朋友生氣?這是同樣的過程重演,因為你對他有所期望,如果這份期望不滿足,你就失望了,這意味著:在內心裏,在心理上,你是依賴那個人的。因此每當心理上的依賴產生時,一定也存在沮喪,從沮喪不可避免地會衍生憤怒、背痛、嫉妒及各種形式的衝突,這就是為什麽在你年輕時一定要了解這些問題的原因,同時你必須以自己的全心全意去愛一個東西。譬如一棵樹、一隻動物、你的老師、你的父母,然後你才會發現沒有衝突與恐懼是什麽意思。

如果一個人要觀察心智的障礙,那麽不隻是表麵上的障礙,連潛意識裏的障礙都要加以觀察。你觀察它卻不去責難,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們,這種不尋常的超越行動就會帶領你抵達真理。

你必須體驗它,觀察在習性中,一個人的心是如何希望保持沉睡,如何希望不受幹擾。大部分人的心智永遠都在慣性的模式中活動,而年長後這會變得更糟。

所以你可能對錯誤的事認真,但是如果你真的開始探索認真到底是什麽意思,那麽你就會發現,有一種不是假象或特定模式所能類比的認真。你的心如果不再追求結果與目的,這種認真就降臨了。

這種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局限及牽引的整個過程。就可以稱為“命運”。

一個圓融的人,他的意識是自由的。當一個人圓融無礙時,他是沒有必要守規矩的。圓融意味著生命各個層麵的統合。

要達到統合的境界就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規範。也就是說。如果我在做一件好事,做一件本質誠實的事,一件真正美好的事,而且全心全意來做它,那麽我的心中就沒有衝突,我也就不隻是在服從某個重要人物了;

你知道,如果你能愛。就沒有規範的需要,不是嗎?愛會帶來富有創造力的了解。其中沒有抗拒也沒有衝突,但是要在愛中得到這種徹底的統合,你必須有深切的安全感和自在感,尤其當你年輕時更要有如此的感受。

你明白。如果你護持父母隻因為你認定那是你的責任,那麽你的護持隻是市場上的交易行為,而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為其中並沒有愛。

可惜我們並不想迎接生命,我們老喜歡玩安全的遊戲;然而那些玩安全遊戲的人,也死得非常安全,不是嗎?

我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偉大的人物,而是因為你們有模仿偉大人物的本能,你想變得像他們一樣。這就是人心腐化的原因之一,因為你的心已經落入模式之中。

更進一步來分析,社會並不想要那些靈敏、銳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為這種人不可能適應社會既有的模式,他們會粉碎舊有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麽社會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也就是為什麽你們所謂的教育總是鼓勵你們去模仿、跟隨與順服。

因此人必須把心中所有累積的想法全部消除,把所有的習慣、所有從模仿得來的美德以及因尋求安全而依賴的事物擺脫,我們的心就不會被自己的思想所局限。

一個人一旦覺察到自己是遲鈍的、愚笨的,他就不再想做聰明狀。並開始檢視與了解自己的愚鈍,這時候他的聰明就被喚醒了。

偉大的事都是從寧靜的心中誕生的。而寧靜的心絕不是從努力、控製與規範之中產生的。

一個人愈深入地參透自己思想的過程,就愈能清楚地了解任何形式的想法都受到外在情況限製。當他明了這一點,他的心自然而然就非常寂靜,這並不表示他的心進入了睡眠狀態;相反,他的心變得非常靈敏,不再被咒語及重複的語言所麻醉,不再被規範所局限。這種寂靜的靈敏也是覺察的一部分,如果你再深入去探索,你會發現,在覺察者與被覺察的事物之間是沒有界限的。

然而隻是一味地說我們應該或不應該有規範,或應不應該有自由等,卻不去了解規範的整個問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能量會創造它自己的規範。一個尋找真理的人,他自動就會成為好公民,而不需要依據任何特定的社會或政府的模式。

有智慧的人真正關心的是看清真相以及了解問題,而不是從成功或失敗的角度來思考的。隻有在我們並不是真的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時,我們才會以成功或失敗的觀點來考慮事情。

人心是被傳統、累積的經驗以及記憶的殘渣影響而逐漸老化的。人心如果能每天都把昨日的記憶忘掉,從過去的所有喜悅及悲哀中重生,這種心才是清新的、天真的,它是不受任何年齡限製的。如果你失去了這份天真,不論你是10歲或是60歲都找不到神。

要完全無懼,需要極大的洞察力,要對恐懼的整個心理過程及原因都了若指掌。

隻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對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懼。重要的是,你必須對這個過程覺察並且了若指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