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真的心

天力靈示:實相或真神——不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假神——絕不想要一顆狹隘、膚淺、受限而又瑣碎的心,他要的是能夠欣賞他而又健康的心,一顆富足的心——不是飽讀詩書,而是天真無邪——其中沒有一絲一毫的經驗之痕,也沒有時間感。你們發明了一些假神,為的是得到一些慰藉。假神可以接受遲鈍而又飽受折磨的心,但真神不想要這樣的心,他要的心是充實、富足、清晰,有強烈感受,能夠發現樹木的美及孩子的笑顏,也能了解那個從未飽餐過的婦人的苦。

你必須擁有這份不凡的感受力,一種對萬事萬物的感受力——對走過牆簷的野貓、髒亂、塵囂、人類的貧苦無依,都有強烈的感受。你的這份感受力是沒有特定方向的,也不是一種來來去去的情緒,而是整個神經係統、眼睛、身體、耳朵等都能敏銳地感知。你必須隨時隨刻處在高度敏感的狀態,除非能變得如此敏銳,否則很難產生智慧。智慧是透過感受力和觀察而產生的。

情緒在生活中扮演什麽角色?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很簡單,它們是透過外在的刺激和神經傳導而產生的。你用針刺我,我立刻會跳起來;你讚美我,我會感覺開心;你侮辱我,我會不高興。情緒是透過我們的感官而產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這是很顯然的事。你喜歡加入某個團體、某個社群或隸屬於某個古老的傳統。你喜歡像《薄伽梵歌》或《奧義書》這麽古老的傳統經典。伊斯蘭教徒也有他們自己的喜好。我們的情緒很顯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環境裏的人和事物而產生的。

情緒在生活裏到底扮演著什麽角色?快感這種情緒就是愛嗎?欲望就是愛嗎?如果情緒即是愛,那麽愛就成了一個永遠在改變的東西,對不對?

因此你必須明白。情緒、心情、熱忱、覺得自己很善良之類的感覺,跟真正的熱情或慈悲都無關。所有的情緒或心情都跟思想有關,所以才會造成快感和痛苦。愛是沒有痛苦和哀傷的,因為它不是快感和欲望的產物。

將智慧釋放出來。容許我建議你一件事,不妨觀察一下你為什麽總是有特定的思考模式,總是會生起某種感覺。不要企圖去改變你的思想和情緒,也不要去分析它們。隻要覺察你為什麽會有特定的思考模式,你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麽。雖然你能透過分析來發現行為背後的動機。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觀察;隻有全神貫注地覺知思想和情緒正在運作的那一刻,才能看見真相;這樣你就會認清它們的複雜性和隱微的程度。隻要你心中還有“必須怎麽樣”或“不能怎麽樣”的想法,就永遠也無法發現思想和情緒的快速變化。

我很確定你們都是從“必須怎麽樣”和“不能怎麽樣”的環境裏長大的,因此你們的思想和感覺已經遭到破壞。你們已經被各種體係、方法和老師所捆綁。試著將那些“必須怎麽樣”或“不能怎麽樣”的想法都放掉。但這並不意味你該放任自己,而是去覺察心中的“應該”或“不應該”。然後智慧就會像清晨綻放的花朵一樣開始運作起來。

智力與智慧。訓練智力並不能帶來智慧。隻有當情緒和理智和諧運作時,智慧才會產生。智力和智慧有很大的不同。智力是一種不帶著情緒的思想活動,一個人如果撇掉情緒去接受某種思想訓練,很可能會發展出高度的智力,但這並不是智慧。智慧是既有能力感覺,也有能力推理;這兩種能力都包含在智慧裏麵,並且是強烈而和諧的。

你會認為把情感帶進商業活動裏,一定會造成不誠實或無法妥當管理的情況。於是你把自己的心分隔成好幾個區塊:某個區塊是你的宗教信仰,某個區塊是你的興趣,另一個區塊則是跟你的智力或情感無關的商業活動。你商業化的那個部分。總是把自己的生命視為賺錢謀生的工具,如此一來你的生命就變得四分五裂了。如果你真的把智慧運用在商業活動裏,也就是情感和思想都能和諧地運作,那麽你的生意很可能垮台。但是你可能會任由它垮掉,因為你已經感受到這種生活方式的殘忍、荒謬和唯利是圖。

除非人類能夠以智慧而非智力來處理人生,否則沒有一個政治體係可以幫助人類脫離汲汲營營的生活。

情緒會助長殘忍。你會發現情緒與心情都跟愛無關。情緒與心情隻是一些好惡的反應罷了。我喜歡你,於是我對你開始產生興趣;我喜歡某個地方。我覺得它真是美極了。這些心情之中都有對另一種東西的排斥,因此情緒和心情往往會助長殘忍的心態。

因此你會發現,當某種心情和情緒產生時,愛就不見了。助長好惡之心的便是情緒和心情。同時你還會發現,隻要忌妒一產生,愛顯然就消失了。因為你的地位比較高,工作的收入比較好,房子比較大,長相比我美,智力比我強,頭腦也比我清醒,於是我對你產生了忌妒。但我不會明說我對你忌妒,我隻會在暗地裏跟你競爭。一旦發現忌妒和羨慕都不是愛,我們自然會將其一掃而空;我們不會隻是在嘴上說說就算了,而會真的將它們掃**幹淨,就像雨水洗淨綠葉上的塵埃一般。

止息心中所有的情緒。我們所謂的情緒到底是什麽?它是不是感官上的反應或覺受?譬如怨恨、奉獻的精神、喜愛的感覺或是對別人的同情——這些都是情緒反應。我們把愛、同情之類的情緒視為正向。把怨恨之類的情緒視為負向,並且一直想排除掉它們。然而愛是不是恨的反麵?愛是不是借由記憶而延伸出來的一種情緒或覺受?我們所謂的愛到底是什麽?很顯然愛跟記憶無關。這一點我們很難了解,因為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愛就是一種記憶。當你說你愛你的妻子或丈夫時,你的意思是什麽?你愛的是不是一個能夠帶給你快感的東西?你愛的是不是你所認同,並且屬於你的東西?我並不是在捏造一些講法,這些都是事實,因此不要看起來那麽驚慌。

我們愛的隻是“我妻子”或“我丈夫”的形象罷了,我們愛的並不是那個人。我們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其實所知有限;如果你以為認識一個人就是不斷地去辨識他,那麽你永遠也不可能了解他。因為辨識的活動永遠是奠基於記憶的——對苦樂的記憶。對自己曾經追求過或擁有過的事物的記憶。愛怎麽可能跟恐懼、哀傷、孤獨或絕望相關呢?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怎麽可能有愛呢?但我們都有巨大的野心,不論這野心是體麵的或不體麵的。

因此若想弄清楚愛是什麽。必須毫不費力地止息所有的情緒、好惡的反應以及過往的曆史,就好像它們是有毒的東西一樣。

強烈的感受力。現代社會有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們已經失去了強烈的感受力。我所說的感受力不是情緒或心情,也不是興奮的心境。而是覺知、聆聽和感覺,包括對陽光下的樹葉、在樹梢鳴叫的鳥兒,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深刻地、強烈地、洞穿地去感覺眼前的事物,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的煩惱實在太多了。無論什麽事都可能被我們弄成一種煩惱。很顯然人類的煩惱是永無止境的,而且人們也似乎沒能力去解決。煩惱越多,我們的感受力越低。

我所謂的感受力就是去欣賞樹枝曲曲折折的美,觀察路上的塵土。感受別人的痛苦,或是欣喜萬分地看著落日的美景。這些都不僅僅是情緒或心情而已。情緒或心情會形成殘忍的態度,被社會所利用;隻要落入情緒和心情裏。你就變成了社會的奴隸。但是人必須有強烈的感受力。美、語言、話語間的靜默以及對聲音的覺知,這一切都會帶來強烈的感受。隻有感受力能夠使人心變得敏銳。

不帶思想的觀察。若是沒有思想,就不會有情緒,而思想的背後一定有一份對快感的追求。因此,快感、思想和情緒是連在一塊兒的。不帶思想或情緒的觀察就是一種高能量的覺知。但能量會被思想、聯想、快感或時間感所消耗,於是觀察的能力就不見了。

感覺之全體。什麽是感覺?感覺跟思想是差不多的東西。感覺就是一種覺受。我看到一朵花,我對這朵花產生了好惡的反應。這些好惡的反應是由我的思想所操控的,而思想則是從記憶中所生起的反應,於是我說“我喜歡這朵花”或“我不喜歡這朵花”,“我喜歡這種感覺”或“我不喜歡這種感覺”……可是愛跟感覺到底有沒有關係?很顯然,感覺就是一種覺受——好惡、好壞之類的覺受。這樣的覺受跟愛有沒有關係?你有沒有觀察過門前的那條街道,有沒有觀察過自己居家的方式,行住坐臥的方式?有沒有留意過自己所崇拜的那些聖人?對他們而言熱情就是一種性欲,所以他們否定了熱情,否定了愛——否定指的是把這些東西拋至一旁。因為把感覺拋棄了,所以心中的愛也不見了。“感覺會讓我變成性欲的囚犯,因此我必須割舍它。”如此一來你就把性變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若是能徹底去了解自己的感覺,認清感覺之全體,你自然會知道什麽是愛。如果能看見樹木的美、笑容的美以及城牆後麵的落日——完整地看到這一切——你自然會知道什麽是愛。

深刻的洞察力。心能不能在無所求的情況下從核心生出深刻的洞識?“不去尋求什麽”可能是唯一能產生這份洞識的方式。無所預期地巧遇實相,其中是沒有任何欲求的,如此一來所有的傳統修煉方式都被否定了,這樣心才能變得高度敏感、徹底覺醒,而不再依賴任何經驗來讓自己保持覺醒。我們必須了解名相並不是那真實的東西,譬如“樹”這個字並不是真實的樹。你必須真的去接觸這個東西,而不是透過名相,才會知道它是怎麽一回事。這意味著名相已經失去了蠱惑人心的力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