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錯叔繡(封侯爵)。今滕州市西南14裏處有古滕城遺址。該國與魯國關係密切,並依附於宋、晉國,參加大國的會盟和戰爭。公元前415年為越國所滅,不久複國。後又被宋(一說齊)滅掉。共傳23世。
滕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滕錯叔姬繡前1081年—?年姬嗀(世係不詳)滕宣公姬嬰齊前651年—前641年滕昭公姬元(姬壽)前640年—前600年滕文公前599年—前574年滕成公姬原前573年—前539年滕悼公姬寧前538年—前513年滕頃公姬結前512年—前491年滕隱公姬虞毋前490年—前484年滕考公姬麇前483年—?年滕元公姬宏滕仲滕侯姬蘇滕命仲滕侯姬虎滕伯姬文補充周公東征後封其弟錯叔繡於滕,今山東省滕州市西南7公裏有古滕城即其國都。有認為滕始封可能在衛地,後改封山東。春秋初期,滕、魯關係密切。《春秋》魯隱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記載。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公,爭行禮之先後位置,滕侯以姬姓得為先。戰國時,孟子曾到滕國拜見滕文公。戰國初期,滕國即被宋康王所滅。
鄒國,又名邾國,但多成為邾國。
中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曹姓。
據《滕縣金石誌》載:“清道光十年(1830),城東北八十裏鳳凰嶺澗溝中,出伯俞父諸器……其中鬲、盤、匜等銅器銘文中,皆有邾字。“許慎的《說文解字》:“邾,蜘蛛也,從黽朱聲。”邾國的“邾”字,無論在西周還是春秋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寫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據此,曲阜師範大學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國曆史略說》一文中認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國先人曾以蜘蛛為圖騰,建國之後,即以蛛為國名。後來,為書寫方便起見,改從邑朱聲之邾字,《邾公鍾》之邾字,正是這樣寫的。”圖騰崇拜則是原始社會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在春秋以後的文獻中,其“邾”字亦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春秋》、《左傳》中寫作“邾”;在《國語·鄭語》、《孟子》中寫作“鄒”,在《史記》、《漢書·地裏誌》中寫作“騶”。音同而字異,其實皆一事。邾國,亦稱邾婁國,曆史典籍多有記載。《漢書·地理誌》:“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左傳·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在邾文公之前,邾婁國逐漸被分為3個國家,即邾、小邾(倪)和濫,曆史上被稱為“邾分三國”,時當在春秋前後。我們通常所說的邾國,不包括後兩者。當代著名學者王獻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國考》中,說其疆域大概為:“邾,在今鄒縣中部、南部,濟寧東境,滕縣北境,東、西、北三麵界魯”。邾國常受魯國侵掠,《左傳》載:“魯師入邾,邾人保於繹”;邾國也曾在反擊魯國的侵略中,“獲僖公胄,懸諸魚門”。不僅黎民百姓蒙受苦難,而且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遂有“三遷”之舉。從史書記載看,邾國早時定都於訾婁(今曲阜市息陬一帶),所以邾國亦稱邾婁國。二遷於邾瑕(在今濟寧市南5公裏處)。但是這裏地勢低窪,常年遭受水災的侵害,為避下就高,又三遷於嶧山之陽。至於遷都原因,《左傳》載:魯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公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於防守;土地比較肥沃,適於發展農業生產。文公定都後,戰亂威脅大為減輕,洪水亦不再為患,邾國經濟得到發展,同時也奠定了鄒城市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
太公曹挾前1046年-前?年辛公曹非虎公曹成戊公曹車輔元公曹將新和公曹訾父武公曹顏乙公曹叔術前795年-前781年僖公曹夏父前780年-前?年安公曹克前?年-前678年憲公曹瑣前677年-前666年文公曹蘧蒢前665年-前615年定公曹貜且前614年-前573年邾宣公曹牼前572年-前556年悼公曹華前555年-前541年莊公曹穿前540年-前507年隱公曹益前506年-前472年邾桓公曹革前471年簡公曹仲父(又名何)前470年-前?年共公曹盂考公曹良世公曹艽易公曹孔父穆公曹胳靜公曹牙蕭公曹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