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曆史。在新石器時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莒商代為姑幕國,春秋時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曆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曆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莒縣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曆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明,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境內浮來山清靈雅秀,古跡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中古刹定林寺,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寺內有當代文學巨匠郭沫若親筆題寫匾額的校經樓,為劉勰晚年校經著書之處。寺院正中矗立著“天下銀杏第一樹”,高24.7米,粗15.7米,樹齡近4000年,雖曆經滄桑,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此外,境內還有齊長城遺址、狀元林、樂毅壘、馬鬐山紅襖軍遺址和玉皇山龍魚、屋樓春曉等景觀,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文博精粹據考,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的部落,《中國史稿》(郭沫若著)載“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民族。”至商代為姑幕侯國,周為莒國,漢為城陽國,後為州為縣。古老而年輕的莒地,在數千年的歲月中,積沉了豐厚的文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莒縣陵陽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質牛角號,把華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莒鄉文苑,內藏豐厚。據史載,僅六朝時,莒人文著,冊以百計。其中臧嚴之《棲風春秋》、臧榮緒之《晉書》、劉勰之《文心雕龍》地位頗高,曆代相傳。明、清之交,莒人文著,再掀,湧現出盧純、於學謐、管廷獻、李繼芳等著作達200餘卷;30年代,一代學子周興南又寫下了《孫子兵法考釋》等五部傳世之作。時到當代,莒人文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僅改革開放20年,全縣共出版圖書30餘冊,在省以上報刊發表文稿1700餘篇;杜守敏出版了《全國高考優秀作文評導》等11冊教學叢書,王世龍出版了《土地的花冠》等7冊專集,唐家興發表了《抗拒破產》等數十萬字的文學作品。與此同時,他鄉莒籍作家,其人其作知名者不下百人。其中:張采忱、魏樹海、於產、趙書三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另外,莒縣還先後自發成立起“詩社”、“文學社”等文學團體20餘個。

莒鄉書畫,名人薈萃。明代趙原、清代於學謐、於長齡、邴宛麟、董玉輝、莊陔蘭、孫少山等皆為書畫之大手筆,其人物、花卉、山水、書法,或蒼鬱幽深,或傲岸不羈,或遒勁秀美,或雅俗共賞,不僅在當代紅極一時,至今為後人所推崇。建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莒鄉書畫界非常活躍,成為省文化廳命名的“山東省民間書畫藝術之鄉”。宋式雲、何乃磊、徐永田等一大批書畫家以其作品的絢麗多姿,成為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其中何乃磊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大獎賽中獲獎。另外,莒縣書法、繪畫群體龐大,新秀層出不窮。他們的作品或奪得全國大獎,或出展北京、香港,是我縣書畫藝術史上的新生力量。外鄉莒縣籍畫家也不乏其人,知名者有百餘位,風采各有千秋。雖身居他鄉,亦為莒縣增光不少。

莒縣剪紙藝術起於民間,以剪“過門彩”和“天棚花”為主,圖案多是“恭賀新春”、“鳳凰對舞”之類,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建國之後,於永勝、賈孝來等融林刻、多色套剪為一體,將莒鄉的剪紙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的作品格調清新,色彩明朗,深得社會各界喜愛。僅於永勝一個人就在省以上報刊發表作品1000餘幅。

莒縣的民間娛樂,多在節日時進行。有春節的獅子、旱船、高蹺、花棍、跑驢等雜耍,有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民間小唱,有元宵節的花燈和焰火,有清明節的秋千和風箏。其中碁山的轉秋千,以其獨特的方式,引起了各地遊客的濃厚興趣。

莒縣地方風俗,涉及範圍較廣,文化、體育、娛樂各有所屬,其中端午節采藥、清明節**秋千、正月十五送燈等,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1996年4月,莒縣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

莒國名人莒縣名人不勝枚舉。如以鑽研《易經》成名的一代大師衡胡,三國名將徐勝,作120卷《晉書》(《晉史》)的臧榮緒,著列經史的徐廣、徐邈兩兄弟,手著《棲鳳春秋》的臧嚴,天文學家孫僧化,南北朝以醫成名、官至大鴻臚卿的徐謇,東晉重臣文宣公劉穆之,宋之棟梁忠成公劉秀之,文學批評巨匠、《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唐莒國公唐儉,元末明初的畫家趙源,抗倭英雄、光祿寺卿孫鏜,秉性剛直、不阿權貴的何思謹,上疏彈劾魏忠賢的直臣太仆少卿劉樸,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夏去英、紀映淮,素有“詩邁郊島,文追司班”之譽的陳嶦。到了近、現代,更是英模輩出,有中國***創始人之一的王盡美,偵察英雄孟慶友,抗日烈士羅仲選,戰鬥英雄孫京成,莒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郭有鄰,舍己救人的好戰士孫家進,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呂鴻賓,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他們的光輝業績不但為莒縣曆史增添了光彩,而且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

重要文物(1)圖象文字()。是刻在灰陶尊腹部的原始陶文。自1960年以來,在莒縣陵陽河、朱家村和杭頭三處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已先後出土10多種類型20餘個單字。此係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漢字的祖型,可證我國古文字史當在5000年以上。

(2)褐陶號角。1979年於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褐陶,形似牛角,製做精細,吹之作響。此號角屬考古首次發現,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解體和奴隸社會的萌生將是彌足珍貴的物證。白陶雙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炊器,1977年於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白陶質,喇叭口大10.8厘米,鼓腹徑粗1.2厘米,高34厘米,形若鳥狀,係東夷民族鳥圖騰崇拜的物證。

(3)白陶封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炊器,1971年出土於陵陽河遺址。夾砂白陶,鳥喙形流口封堵,封口上有許多不規則的錐孔,狀同噴頭,具有出氣、防塵、講究衛生之功能。

(4)玉琮。大汶口文化時期祭祀的禮器,1983年於杭頭遺址出土,灰綠色角閃岩質,形外方,邊長12.6厘米,中間有圓孔,徑6.5厘米,通體磨製,圓滑扁平。

政區沿革莒地商屬姑幕國。西周至戰國初期屬莒國,公元前431年,莒為楚所滅,先屬楚,後屬齊。秦置莒縣,屬琅琊郡。西漢初屬兗州刺史部城陽郡,公元前178年(漢文帝二年)置城陽國,定都於莒。王莽改莒縣為莒陵。東漢仍稱莒縣,屬琅琊國,初都莒城,後遷都開陽(今臨沂市)。三國魏屬青州城陽郡。晉代,莒縣初屬徐州城陽郡,公元289年(晉武帝太康十年)割屬東莞郡。南北朝劉宋時期,莒縣屬徐州東莞郡,郡治東莒;北魏時期,莒縣屬南青州東莞郡,郡治在莒;北周時期,改南青州為莒州,州治在團城(今沂水縣城),莒縣屬莒州義塘郡,郡治在莒。隋代,莒地先後為州、為縣,屬琅琊郡。唐代,莒縣屬河南道密州,置莒州。宋代,莒縣屬京東東路密州。元代,莒縣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莒州,州治莒城。明代,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以州治莒。清代,沿明製,仍稱莒州,1913年,改莒州為莒縣。1940年3月31日,領導下莒縣抗日**政府成立,此時縣境內出現兩個縣級行政組織,是年底,莒縣抗日**政府撤銷。1941年1月至1943年9月,先後在縣境內建立莒中、莒南、莒臨邊、沂東、莒沂邊、莒北、莒諸邊7個縣級行政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境內尚存莒縣、莒沂縣兩個縣級行政單位。莒沂縣建國前隸屬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易名為山東省人民政府沂水專署。1953年8月,莒縣屬臨沂專署管轄。1992年12月13日,莒縣劃歸日照市。

曆史大事樊崇起義公元18年(新莽天鳳五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起義。不久轉入泰山,後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大破莽軍,發展到十餘萬人,以赤色塗眉,稱“赤眉軍”。公元25年,率軍攻入長安,立劉盆子為帝,消滅背叛綠林軍的劉玄政權。後因糧盡撤退,陷入劉秀大軍包圍,被迫投降。公元27年,力圖再起,未成,被劉秀所殺。

楊妙真抗金1214年(宋貞二年),金軍鎮壓紅襖軍,起義軍領袖楊安兒被殺。其妹楊妙真,號“四娘子”,集合餘部數萬人,活動於濰(今濰坊)、莒(今莒縣)一帶,後與紅襖軍另一領袖李全在馬鬐山(今莒縣東南)會合,楊妙真與李全結為夫妻,繼續抗金。

解放莒城莫正民起義1944年11月14日,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六、十三團,八路軍魯中軍區一團,山東軍區特務團兩個營,山東軍區獨立一旅,莒中、莒南獨立營及區中隊、民兵計萬餘人,發起解放莒城戰役。是日,偽莒縣保安大隊副大隊長莫正民率所部3500餘人反正,並生擒於經武。偽縣政府全部官員反正,莒縣解放。

山東省第一個農業合作社1951年11月25日,14區呂家莊(今莒縣閆莊鎮愛國村)呂鴻賓等5戶農民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公推呂鴻賓為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