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a,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b。

注釋

a寥落:寂寥,冷清。b玄宗:指唐明皇李隆基,玄宗是他的廟號。

解析

行宮是皇帝在宮外居住的地方。這首詩通過描寫行宮裏的白頭宮女寂寞無聊的生活,寫出了她們的淒涼和哀怨,也表達了詩人對曆史興衰的感歎。

第一句中的“寥落”直接點出古行宮長時間空置,呈現出一派淒涼衰敗的氣氛。紅色的宮花開得很繁盛,卻是寂寞地開著。這是以樂寫哀。後兩句中,“白頭宮女”說明時間之久,跟前麵的“紅花”互相映襯。“閑坐”可見宮女生活的枯燥和無聊。白頭宮女之所以閑坐的時候“說玄宗”,是因為玄宗是很有爭議的,他前期是有道明君,開創盛世;後期卻變成昏君,招致安史之亂,讓盛世衰敗。這裏也透露出詩人的感慨:多少治亂興衰、是非曲直,都成為人們閑聊的話題了。

全詩隻有短短四句,卻以少寫多,說盡紅顏易老和興衰變遷,言淺意深。

語文小課堂

在宮廷中,宮女的地位是最低的,人數也是最多的。在唐代,宮女的數量更是曆代最多的,而且是終身製。她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虛度了青春,老了就被送到各處打雜,直到死去。唐代宮女的采選一般有四種途徑,分別是良家采選、因罪籍沒、手下進獻和特殊征召。良家采選就是選取出身於士人家庭的女子,因罪籍沒是受到家族罪人的牽連而被貶為宮女,這兩種是最常見的。

半死桐

[宋]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

解析

詞人賀鑄和妻子曾經住在蘇州,兩人感情深厚,後來妻子因病在蘇州去世。很多年後,詞人再次來到這個地方,觸景生情,想起了妻子,就寫下了這首詞,表達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

上闋寫故地重遊,感歎物是人非,十分悲傷。“重過”指再次經過,“閶門”點出地點是蘇州城西門,“萬事非”讓人悲從中來。“不同歸”暗指妻子去世,這個問句是詞人苦悶情緒的發泄,並不需要別人回答他。“梧桐”和“鴛鴦”常常用於寫伴侶,此處用“梧桐半死”“鴛鴦失伴”來比喻喪妻的自己。“清霜”二字渲染了荒涼蕭瑟的氣氛,加重了詞人的孤獨和悲傷。

下闋中,“原上草,露初晞”暗指妻子去世,與上闋的“梧桐半死”“鴛鴦失伴”呼應。兩人共同住過的舊居還在,妻子卻被埋入了墳墓,舊居、新墳對比鮮明。“依依”一詞飽含著詞人的一往情深。最後兩句寫詞人獨自躺在**,聽著窗外的雨聲,回憶妻子夜裏為自己“挑燈補衣”的情形,對比現在的寂寞孤苦和曾經的幸福溫馨,把淒涼、寂寥、痛苦的感情推向**。

作者小傳

賀鑄(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共州衛城(今河南輝縣)人。他雖才兼文武,卻一直沉淪下僚,長期為地方下層官吏。他長相奇醜,人稱“賀鬼頭”,為人豪爽精悍,如武俠劍客。他的詞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

語文小課堂

根據《宋史》的記載,賀鑄曾說自己是唐朝諫議大夫賀知章的後代,並且親自探尋賀姓的根源:賀氏原本姓慶,住在南越一個叫慶湖的地方,為了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姓改為姓賀,慶湖也變成鏡湖。不過,不知道賀鑄當時的根據是什麽。賀鑄自號慶湖遺老,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a,天寒白屋貧b。柴門聞犬吠c,風雪夜歸人d。

注釋

a蒼山:青黑色的山。b白屋:窮人住的地方。c吠:狗叫。b夜歸:夜晚回來。

解析

傍晚時分,蒼山顯得更加遙遠。天寒時節,茅草屋顯得更加貧寒。柴門外突然傳來狗叫聲,風雪交加的夜晚,來了我這個借宿的人。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風雪夜借宿圖,詩人在趕路的夜晚突然遇到風雪,隻好到芙蓉山上的屋子借宿。第一句中,“日暮”點明時間是傍晚,“蒼山遠”既是詩人所見,也是所感,他趕路辛苦,加上天氣變差,急著投宿,就更覺得離得遠了。第二句中,“白屋貧”點明借宿的地點,也寫出了芙蓉山主人的貧苦。第三句沒有直接寫自己來借宿,而是借著狗叫聲來暗指,“柴門”跟前麵的“白屋”呼應。最後一句才點出自己冒著風雪來敲門。“風雪”與前麵的“天寒”呼應。

全詩共四句,每一句都能構成一幅獨立的畫麵,又能聯合成一個整體,營造出蒼涼悠遠的氣氛。詩人以敲門結尾,後麵的情節不再交代,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

作者小傳

劉長卿(?—789年),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為人性情剛直,曾兩次被貶,始終沒有改變氣節。詩多寫政治失意的感情,也有反映離亂的作品。擅長寫五言,自稱“五言長城”,與錢起並稱“錢劉”。

語文小課堂

劉長卿一生都比較坎坷,前期考了十二年才考中進士,剛考上又遇上了安史之亂。為了避亂,他去了江南,卻在做官的時候被人誣陷入獄。即使後來安史之亂被平定了,他也沒有被放出來。好不容易遇到大赦,他又被派到了荒涼之地,回京後再次被誣陷,第二次入獄。此後,他看淡了官場,一直擔任閑職,向往歸隱生活。

登 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a。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b。艱難苦恨繁霜鬢c,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a渚:水中的小洲。回:回旋。b百年:這裏借指晚年。c繁霜鬢:像濃霜一樣的鬢發。

解析

秋風瑟瑟,碧天高遠,猿猴悲鳴。江心的沙洲冷冷清清,鳥兒正在回巢。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無邊無涯的江水滾滾奔來。在這樣蕭瑟的秋天,我悲歎自己常年在外漂泊,輾轉萬裏,也迎來了人生的秋天,拖著病體獨自登上高台。一生的艱辛染白了兩鬢,因為病太重、太潦倒,連酒都喝不得了。

杜甫一生坎坷潦倒,五十六歲暫住在夔州時得了肺病,被迫戒酒。重陽節這天,他登高望遠,滿目淒涼,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這首詩是杜甫詩歌悲涼沉鬱風格的典型代表,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前四句是詩人登高後的所見所聞。前兩句中,“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各自構成了獨立的畫麵,合在一起就是一幅萬裏秋色的長卷。頷聯寫眼前實景,勾勒出一幅蕭瑟秋江圖,對仗工整,氣勢宏大,暗含著年華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頸聯寫自己長時間在外漂泊,年老患病,孤獨淒涼。“萬裏”指地點之遠,“常作客”指無法回家,“百年”指時間之久,“多病”指年老體弱,每一個詞都含有悲意。尾聯寫出了詩人的窮困潦倒、窮途末路,他命運坎坷,頭發白了,想借酒澆愁,卻因為得了肺病,連酒都不能喝了。

詩人從壯美的秋景寫起,在悲秋中融入了個人的傷感之情,也暗含了百姓和國家遭遇的苦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a,子規聲裏雨如煙b。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c。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下冊)

注釋

a山原:山陵和平原。川:平地。b子規:杜鵑鳥。c才了:剛剛完成。蠶桑:種桑養蠶。插田:插秧。

解析

山坡上、原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在杜鵑的叫聲裏,蒙蒙細雨像煙霧一樣籠罩著天地。鄉村的四月正是人們最忙的時候,剛剛忙完蠶桑,又要插秧了。

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寫了江南鄉村初夏時節的風光和農民忙碌的景象,語言明快,格調輕鬆,形象鮮明,流露出詩人對鄉村生活和勞動的讚美之情。

前兩句主要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細雨,隻用幾個意象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來了。第一句有山有水,一綠一白,色彩明麗;第二句有杜鵑的叫聲,有細雨飄灑,繪聲繪色。後兩句寫人,突出江南初夏時節農事的繁忙。“才了”“又”的連用,表現出節奏的緊張。整首詩把自然之美和勞動之美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恬靜和繁忙共存的特有的鄉村景象。

作者小傳

翁卷,生卒年不詳,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擅長寫詩,與徐照、徐璣、趙師秀並稱“永嘉四靈”。隻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就放棄了,一生都沒有做過官。

石鼓歌

[唐]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a,才薄將奈石鼓何。周綱陵遲四海沸b,宣王憤起揮天戈c。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d。蒐於岐陽騁雄俊e,萬裏禽獸皆遮羅f。鐫功勒成告萬世g,鑿石作鼓隳嵯峨h。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嗬i。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j。鸞翔鳳翥眾仙下k,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陋儒編詩不收入l,二雅褊迫無委蛇m。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n。嗟餘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隻載數駱駝。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o?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曆久遠期無佗。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婀p。牧童敲火牛礪角q,誰複著手為摩挲。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r?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s。安能以此上論列t,願借辯口如懸河。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注釋

羲:羲和,代指太陽。娥:嫦娥,代指月亮。o光價:身價。p詎(jù)肯:怎麽肯。媕(ān)婀(ē):沒有主見,猶豫不決的樣子。q敲火:敲石取火。礪:磨。r則那(nuó):又奈何。s丘:孔子。軻:孟子。t論列:議論。

解析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大多記錄當時的狩獵情景,刻在十塊形狀像鼓一樣的石頭上。關於它產生的年代,眾人說法不一,在這首詩中,韓愈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他惋惜朝廷沒有對這樣的名貴文物好好愛護,就寫了這首詩,來呼籲大家重視文物,對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開頭四句說了寫這首詩的原因,是張籍拿著石鼓文拓片來拜托他。詩人自謙比不上杜甫和李白,寫得不好。接下來的十二句交代了石鼓文所記載的內容和它為什麽出現。詩人運用了想象的手法,描述了周宣王開疆擴土、平定叛亂、馳逐圍獵、勒石記功的事跡,場麵壯闊,氣勢雄偉。石鼓經過千年的流傳,經曆過很多磨難,能夠保存到現在,真是不容易。接下來的十四句中,詩人用瑰麗的文字具體描寫了石鼓文字體奧妙,稱讚它價值不菲。一係列比喻傳遞出豐富的審美感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後麵二十句惋惜自己保護文物的建議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讓人痛心。最後十六句,詩人為文物鳴不平,反複呼籲大家重視、善存石鼓文。

全詩風格大開大合,邏輯嚴密,話語鏗鏘有力,詩人對文化傳承的一腔熱情盡顯其中。

雪梅二首·其一

[宋]盧鉞

梅雪爭春未肯降a,騷人閣筆費評章b。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四年級上冊)

注釋

a降:認輸。b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這裏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解析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有早春特色的景物,爭論起來誰也不肯認輸。文人騷客也很難做出評判,隻得放下筆來思考一番。梅花應該有三分比不上雪花的晶瑩潔白,雪花卻要在清香上輸給梅花一籌。

古代有很多寫梅花或雪花的詩句,一般都會在寫一個時用另一個來打比方,這首詩卻不一樣。詩人把雪、梅並寫,把它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寫出了各自的特色。第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別出心裁地把早春時節的梅花和雪花的美生動活潑地表現了出來。第二句寫人的反應,詩人無法判斷它們哪個更好,隻好先放下筆來好好想想。後兩句寫詩人對雪和梅的評語,雪更潔白,梅更香。“三分”和“一段”把抽象的差距具體化,讓人感知起來更容易。

作者小傳

盧鉞,生卒年不詳,宋朝詩人,自號梅坡。具體生平事跡不詳,與劉過是朋友,以兩首《雪梅》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