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a,夜靜春山空b。月出驚山鳥c,時鳴春澗中。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下冊)
注釋
a閑:悠閑,寂靜。b空:空寂無聲。c驚:驚動,驚擾。
解析
人的心閑靜下來,春桂的花朵悄悄地飄落。深夜萬籟俱寂,春天的青山也顯得很空曠。月亮出現在天空中,驚動了棲息於山裏的鳥,它們在山澗中不時鳴叫幾聲。
這是一首描寫靜境的名篇。前兩句是一組工整的對仗,人的心境閑適,自然會注意到周圍的變化,所以能覺察春桂的花瓣悄悄落下,夜裏的春山格外空曠。心靜和山靜相輔相成,和諧統一。後兩句中,山中的鳥被驚動,更體現出了春山的寂靜。鳥叫聲打破了春山的靜,這明顯是以動襯靜、以聲寫靜的寫作技巧,增添了整首詩的美感。
整首詩擅於用空和靜來渲染意境,桂花落、月出、鳥鳴等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生機盎然,在極靜之中體現出自然的真意,禪味十足。
語文小課堂
王維雖然很有才華,但是第一次進京參加科考的時候並沒有考中。因為當時的考試被權貴掌控著,權貴想讓誰考中,隻需要跟科考官打個招呼,就可以預定名額。王維用了一年的時間去拜訪各個王爺,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後來,他被引薦給玉真公主,才華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賞識。第二年,他順利考中了進士。
木蘭詩
北朝民歌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a。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b,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c,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d,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e,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f。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g。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h,對鏡帖花黃i。出門看火伴j,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k,雌兔眼迷離l。雙兔傍地走m,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釋
a憶:回想。b市:購買。c戎機:軍機,此處指戰爭。d朔氣:北方的寒冷。金柝(tuò):即刁鬥。e馳:一作“借”。f郭:外城。相扶將:互相攙扶著。g理紅妝:梳妝打扮。h雲鬢:指頭發。i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麵部的裝飾物。j火:通“夥”。k撲朔:形容兔子前後腳撲打跳躍的樣子。l迷離:形容眼神模糊不定。m傍:挨著。走:跑。
解析
全詩共六段,塑造了一個純樸善良、果敢堅強的女性形象。故事情節完整,詳略得當,人物性格豐滿,形象真實感人。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的原因。開篇寫織機聲,展現了一個勤勞的少女勞動的場景。接著寫木蘭停機歎息,一問一答,引出代父從軍這件事。“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十二卷”形容征兵文書很多,戰事緊急,其中“十二”是虛指。“可汗”是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對統治者的稱呼。“阿爺”在古代是對父親的稱呼。
第二段寫木蘭為出征做準備,然後奔赴戰場。連用四個排比句,說明木蘭對出征的重視和心思的細膩周到。後麵八句采用重複的句式,表現了戰事的緊迫和木蘭對家鄉的思念,使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可感。
第三段簡略寫木蘭的征戰生活。“萬裏”“度若飛”采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木蘭作戰的英勇。後麵兩句用對仗的手法描寫邊塞軍營的艱苦。最後兩句概述了戰爭的持久和激烈,從側麵來展現木蘭的英勇善戰。
第四段寫木蘭立功還朝和辭官回家的過程。前麵所寫的木蘭功勞大、天子賞賜多與後麵的木蘭辭官形成對照,突出木蘭不熱衷名利,隻想與家人團圓。
第五段寫木蘭歸家和恢複女兒身,通過描寫父母、姐姐、弟弟對木蘭回歸的不同反應,營造了一派歡樂的氣氛,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最後,木蘭恢複女兒裝,跟夥伴們相見,以故事的**結尾。
第六段用兔子難辨雌雄的比喻來做結論,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令人回味無窮。
語文小課堂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與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兩首詩都屬於敘事長詩,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極高的藝術成就。《木蘭詩》又叫《木蘭辭》,講的是北魏時期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建立功勳又辭官回家的故事。《孔雀東南飛》又叫《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講的是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妻被拆散後以死抗爭的悲劇故事。
秋 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a。天階夜色涼如水b,臥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a輕羅小扇:絲綢做的輕巧的小團扇。b天階:露天的台階。
解析
這首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深宮寂寞圖。秋天的夜晚,白色的蠟燭光芒微弱,影子映照在清冷的繪圖屏風上,女子用輕巧的絲綢團扇去撲打飛舞的螢火蟲。夜色清涼如水,她一個人坐在露天的台階上,仰頭看著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和人物。“銀燭”一詞表明時間是夜裏,秋光”表明是秋季;“冷”字渲染了周圍清冷孤寂的環境,也為全詩奠定了淒涼的基調。團扇是夏天常用的東西,出現在秋天裏,暗示了它被遺棄的命運。撲流螢”這個動作暗示了女子的寂寞無聊。螢火蟲在古代傳說中是荒涼之地的草木腐朽後所化的,出現在這裏也暗示了環境的荒涼。後兩句進一步寫女子的孤獨寂寞。一個“涼”字既是在說台階涼,又是在說夜色涼,更是在說心境涼。牽牛織女星”化用的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故事,他們還有團圓的日子,而女子隻能一個人度過孤獨淒涼的夜晚,幽怨淒婉之情油然而生。
全詩通篇寫景敘事,雖然沒有直接抒發感情,其中卻滿含感情,有女子的怨,有詩人對她的同情,同時也有詩人懷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語文小課堂
據說,漢代班婕妤在失去皇帝的恩寵後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中以團扇自喻,借團扇被遺棄的遭遇來比喻自己的悲慘命運,抒發痛苦的心情。從那以後,扇子經常被人們用來指代棄婦。
近試上張籍水部
[唐]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a。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注釋
①舅姑:公公婆婆。
解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臨近考試的時候寫給當時任水部郎中的張籍的,希望能得到他的舉薦和提攜。
按照古代風俗,新婚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娘子要早早起床去拜見公公婆婆,期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所以詩人就以新娘自喻,借新娘的心態和口吻寫下這首詩,來試探主考官的態度,比喻又精妙又恰當貼切。
前兩句寫新婚和婚後的拜見:洞房的紅燭一晚上都沒有熄滅,新娘子早早地就起床梳妝打扮,隻等著天一亮就去堂前給公公婆婆行禮。但是,她的心情是忐忑的,不知道自己的打扮討不討公公婆婆的喜歡。後兩句寫她的言行,是忐忑心情的具體體現:她小聲地詢問旁邊丈夫的意見,問他自己畫的眉深淺程度合不合適。“低聲問”表現出新娘的嬌羞,刻畫入微。“入時無”是全詩的詩眼,表麵上是在問打扮入不入時,實際上是在問考官自己的前途怎麽樣。
作者小傳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字慶餘,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因為仕途不順,經常去邊塞遊曆。和詩人張籍是好朋友,兩人作詩的風格十分接近。詩以五律居多,雖然題材不太豐富,多為贈別酬答、行旅題詠之作,但是立意很新,描寫細致。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a,村莊兒女各當家b。童孫未解供耕織c,也傍桑陰學種瓜d。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下冊)
注釋
a耘田:給田地除草。績麻:把麻搓撚成線或繩。b各當家:各有各的任務。c未解:不懂。供:從事,參加。d傍:靠近。
解析
範成大在晚年退休後到石湖過起了田園生活,其間寫了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四時田園雜興》,共計六十首。本詩是其中的一首,描繪了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一個場景,筆調清新,描寫細膩,讀來很有趣味性。
首句描寫了農村緊張的勞動場麵:白天去地裏給秧苗除草,晚上要忙著搓麻線,好用來織布。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解說,在農村,無論男女都要各司其職,完成自己手頭的工作。兒女,即男女。後兩句寫孩子,“童孫”指孩子們,他們不懂得耕田,也不懂得織布,卻也不會偷懶,在靠近樹蔭的地方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種瓜。孩子學種瓜是很有特色的場景,在大人的影響下,他們熱愛勞動,天真質樸。
作者小傳
範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江蘇昆山)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在任期間頗有政績。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奉命出使金國,慷慨陳詞,不辱使命。官拜參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作品清逸淡遠,與尤袤、楊萬裏、陸遊並稱“中興四大詩人”。
語文小課堂
宋朝因為隆興北伐失敗而被迫與金國簽訂隆興和議,忘了議定接受國書時應使用什麽樣的禮儀。很多大臣因為懼怕而不願意作為使臣出使金國,範成大卻痛快地接受了使命。臨行前,皇帝宋孝宗再三囑托他,一定要向金國索求北宋曆代皇帝的陵地,還要更定接受國書的禮儀。到了金國後,範成大慷慨陳詞,再三要求,即使麵對金國太子的死亡威脅也沒有退讓,最終完成了使命,保全了氣節回朝。
約 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a,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b。
注釋
a黃梅時節:夏初江南梅子成熟的時節。家家雨:家家戶戶都在下雨,形容處處都在下雨。b落燈花:使燈花掉落。燈花,燈芯燃燒後形成的花狀物。
解析
這首詩描寫了江南黃梅時節典型的景致,抒發了詩人久等客人不至時百無聊賴的心情。首句點明了時間是梅子成熟的江南雨季,到處都是煙雨蒙蒙的場景。第二句寫被煙雨籠罩的青草池塘裏蛙鳴陣陣,以動襯靜,反襯出江南夏天夜晚的寧靜和安詳。前兩句描寫構成了一幅具有江南特色的風景畫,也為後麵的敘述做了鋪墊。第三句點題,詩人正是因為有約,沒有睡下,才會聽到雨聲和蛙聲。“過夜半”說明詩人等待之久。第四句是全詩的詩眼,詩人在等待中感到無聊,下意識地用棋子敲擊棋盤,震落了燈花。全詩生活氣息濃鬱,通過一步步的鋪墊和對比,把窗外熱鬧的雨聲、蛙聲與屋內久等的閑人做對照,突出了詩人無奈、悵惘的心情。
作者小傳
趙師秀(1170年—1219年),字紫芝、靈芝,號靈秀、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他官場失意,向往恬靜淡泊的生活。與徐照、徐璣、翁卷並稱永嘉四靈”,擅長寫五言詩,詩的風格承襲了姚合和賈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