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①,無為而無不為②。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王安石說,為學是窮理(探究事物的道理),為道是盡性(洞明人類善之本性)。窮理一定多多益善,而盡性必須少欲少貪,所以,為學要日增,為道要日減。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為學是充實腦子,為道是淨化心靈。王安石還說:“窮理盡性,必至於複命。故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者,複命也。”
②無為而無不為:王弼說:“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什麽都不做,等於什麽都做了。這種境界並非唾手可得,需要在人性上的持續修煉(損之又損),最終發現人性與天道的相同處:不做等於做。
③取天下常以無事:治理天下不要生事。李隆基說,君王生事則煩勞,煩勞則百姓凋敝,所以不能安定天下。
譯文
從事於學問研究,要每天都增加知識,從事於得道(通過冥想或體驗的方式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要每天都減損知識,不停地減少知識,最後達到無為境界。什麽都不做就等於什麽都做了。治理天下的秘訣是不要庸人自擾,倘若總是庸人自擾,一定不能治理天下。
度陰山曰
如果你不知該做什麽時,至少還有一件事可以做,那就是,什麽都別做。
李世民時期,接班人問題是這位大皇帝最大的心病。本來他早早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可李承乾不知什麽原因神經錯亂,多次做出有違太子禮製的事情。李世民漸漸對他失望,這給了李世民嫡次子李泰一個信號,他認為自己能爭取下太子之位。李承乾和李泰對儲位你爭我奪,鬥得不可開交。
就在二人勝負難分時,李承乾決定釜底抽薪,要對老爹造反。但他沒有老爹的運氣,陰謀提前敗露,他被廢掉。李泰認為太子之位非己莫屬,就在李世民麵前上躥下跳,用各種兒子應該具備的美德感動李世民。李世民正要許他太子位,可他另一個兒子李恪跳了出來,和李泰爭搶,如同當年李泰和李承乾爭搶一樣。
李世民喜歡李泰,但更喜歡李恪,因為李恪的性格極像他。在無法做出選擇時,他的那些老戰友都跳出來說,您若真立了他倆其中一人,那就是在告訴皇室成員:太子之位是通過爭奪可以得到的。
李世民大驚,谘詢道:“到底立誰?”
眾人異口同聲說:“立那個從來沒有爭過的。”
那個“從來沒有爭過太子位的”正是李世民第九子、長孫皇後第三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
李治能登上龍椅,根本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為),而恰好因為他的無能(無為)。他什麽都沒做,但卻好像做了成功者應該做的一切。
和李治有類似人生經曆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他老爹康熙在位太久,九個兒子為了爭奪儲君鬥得你死我活。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爭鬥後,鬥得最狠的幾人陸續出局。康熙發現,如果再這樣鬥下去,那他將斷子絕孫。在經過精密偵察後,康熙發現老四胤禛是個怪胎。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胤禛在兄弟們大亂鬥的過程中突然消失不見。所有人幾乎忘記了胤禛這個人,偶爾想到他時,眼前總會浮現一個與世無爭的出家人模樣,雍正用念佛、抄佛經等一係列淡泊塵世尤其是淡泊政治的手法,在康熙心中脫穎而出。
康熙臨死前,將大清王朝交到了這位不顯山露水的兒子手中。你可以說,雍正的自我雪藏是陰謀,但它似乎更趨向於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什麽都不做,等於什麽都做了。
無為無不為的成功奧秘在於:有為,就必與他人爭鬥,與他人爭鬥,就必用力。用力與他人爭鬥隻有兩種結果,一是贏,二是輸,你絕不能保證一定贏;無為,是不與他人爭,是不用力。你也不能保證絕對贏,但從“不用力”角度言,“無為”已比“有為”技高一籌。
如果讓人選擇一件事,有為和無為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那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無為,因為它不用力就能和用力的有為成功的概率一樣。
暴力一定是恐怖的,但比暴力還要恐怖的是冷暴力,尤其是夫妻之間。倘若一方用冷暴力對付另一方,冷淡、疏遠、漠不關心,那被對付的一方將生不如死。冷暴力的種種行為正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淩厲表現,看似什麽都不做,其實,所作所為已罄竹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