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從某個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體現適當的靈活性,緊貼學生的認知規律、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使教學過程的形成能跟隨學生學習的動態過程,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一、小學科學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提高科學課堂的實效性,開展課堂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把握“知識—能力—情意,主動—互動—能動”課堂的“六要素”是至關重要的。其中主動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傳統課和現代課的區別標誌。它體現了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要求,促使教學目標的完成,是知識目標教學成為有效的教學、加強學生能力目標培養的主要標誌,也是課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體現和實現的基礎。同時與“互動”“能動”相輔相成,發揮最大的作用,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一)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主動的含義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科學學科的主動是指學生是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引導、支持和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學生為學習主動者的探究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在他們已經實際接觸到的自然環境和科學世界中,能夠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來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感悟情意,使自己的學習達到最優化的過程。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科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主動學習,獲得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科學知識,不斷提高探究科學的能力,有效提升感悟科學的情意。

(二)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互動的含義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法之一,是“六要素”教學方式中的重要因素。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就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的過程。互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指的是教學中,教師、學生和環境之間發生的多向或多維的信息交流。

小學科學學科的互動是指:在探究科學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營造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依靠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師生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交流,進行合作學習,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形式開展探究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互動,使學生認識到小組成員在探究中各有所長、可以互補,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意有所收獲、有所發展,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能動的含義

能動指的是新課程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實現知識、能力、情意教學目標的一種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學行為方式。在新課程改革中,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研究為主的能動性學習應該得到的重視。

小學科學學科的能動指的是: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學生能使用嚴密完善的科學方法,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來揭露自然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找出事物或現象之間的新關係、新聯係、新答案,並自動更新知識,進行自我評測與自我調控,創造性地運用學習方法。通過學生的能動學習,從而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並能達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最終目的。

二、小學科學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行為的設計

一個知道科學課的學習需要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幸運的孩子,他能主動尋找探究興趣相投並與其共事的夥伴;他能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研究能力,並從他人的反應中獲得認可或啟示;他能學會能動地認識科學乃至科學探究,從中享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一)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主動行為的設計

教育的有效性取決於學生對教育過程是否參與、怎樣參與以及參與了多少。一切教育影響隻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成長和發展。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須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才是教育真正的主體。

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以探究為中心,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獲得知識、能力和情意的過程。其中,主動行為的設計強調主動的科學學習,意味著不再把重點放在教師的知識傳授及內容覆蓋上,而是放在學生通過理解來學習科學知識的中心目標上。

小學科學課堂主動行為設計包括:在引入探究主題時,教師設計情境故事,產生懸念問題,吸引學生主動圍繞預設問題參與探究任務的設定;在探究任務開始時,教師通過典型事例,使學生產生認知矛盾,主動根據探究任務選擇合理的方法和工具;在探究活動完成時,教師提供圖表等資料,幫助學生主動對探究的現象與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整理;在探究任務完成時,教師設計新的科學情境,不斷對學生的結論加以交流評估,學生主動對獲得的規律進行提煉和概括。

在整個主動的教學行為設計中,學生需要不斷地描述物體和事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不同研究角度和方法對所作解釋進行測試和檢驗;與他人交流和分析想法,不斷對結論進行主動的反思和修正;獲取核心的科學知識,對自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使整個小學科學課堂的“主動過程”既有動手的活動,也有動腦的活動。

(二)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互動行為的設計

科學教學是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學習科學是學生與教師和同學一起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過程。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互動可以包括人與人的互動、人與問題的互動和人與任務的互動。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由於經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探究者的共同體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和互動的內在動力。

小學科學課堂互動行為的設計可以體現在探究活動的不同階段和環節之中:產生探究主題時,互動行為設計是吸引學生,引出學生的已有認知與經驗;進行探究預測時,互動行為設計是引導學生認識獲取數據,進行實證的重要性;進行探究實踐時,互動行為設計是引導學生製定可行的科學探究計劃;進行探究解釋時,互動行為設計是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數據;進行探究交流時,互動行為設計是提供相互分享和獲取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學習科學不僅要從書本中獲取科學知識,還要從大自然中學習,還要從他人那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合作、交流與互動,從他人的反應中得到成功的認可,或者失敗後如何改進的啟示,並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三)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能動行為的設計

能動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科學的課堂上,學生能自覺積極地學習,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掌握、控製、支配和評價,有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本領。

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能動行為的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的方麵:能動地對自然科學規律進行概括描述,包括對多個數據的概括總結、對事物的特點有結構性的描述、多次驗證實驗結論的概括等;能動地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包括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通過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建構新概念等;能動地對自然科學現象進行推理,包括學生形成新的判斷水平、構建部分的思維品質等。

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斷借助教師有意識地創造“外界條件”,選擇更加合理的方法或進行某種研究的策略,把學生能動學習的潛力激發,真正發揮能動學習對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