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體育學科是一門以技能學習為主的科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體驗性。其特點為身體直接參與活動;是思維活動和機體活動緊密的結合;是在反複的身體練習過程中,掌握體育的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體育教學行為方式研究則是以學校體育教學這一特定的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在一定體育教學思想指導下,探討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並依據體育教學規律來指導體育教學行為實踐,完善體育教學理論體係。在體育教學中“主動、互動、能動”的教學行為方式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核心部分,是全麵落實學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這四大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謂“主動”是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互動”是強調發揮學生的團隊精神、“能動”是強調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可以把《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體育教學法用圖3.15.1表示:

圖3.15.1

一、中小學體育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體育教學的實踐證明,在體育教學中采用主動、互動、能動的教學形式,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課內與課外開展活動。能真正體現和保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學習**,培養他們的能力,發展個性,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麵分別來談談“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一)中小學體育學科主動的含義

體育主動教學一般認為是:體育教學動機是內在的自我激發的;教學內容是自己可選擇的;教學方法是自己選擇並能有效地加以利用的;課堂教學時間由自己管理與支配;對教學過程可以做到自我監控;能夠主動組織和利用教學的物質與環境;對自己的教學結果進行自我的評價與總結,並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進一步改善,進一步強化。

(二)中小學體育學科互動的含義

傳統的體育教學理論忽視了學生心理、生理、認知水平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也不再適應現代教學要求。現代教學理論則重視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師生間的心理互動與溝通,重視師生之間、班級同學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而現代教學模式則要求在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改革。所謂“互動”社會學認為是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借助文字、語言、形體等符號進行的交互活動、交互影響。而體育學科中的“互動”則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體育課堂來相互結合的動態交往過程。體育課中教師和學生的動作、姿勢、表情或語言等都具有符號意義和互動作用,影響著課堂中師生角色扮演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當前對一堂體育課進行評價是以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狀況作為載體進行的。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看課堂中師生互動程度怎樣,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程度怎樣。課堂教學中“互動”的觀點是“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

(三)中小學體育學科能動的含義

體育能動教學是指用體育科學理論來指導體育教學的創新。實施能動的體育教學方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智力思維積極參與動作的形成;用學生可以接受的體育科學理論指導運動實踐從而可以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動作技能和理論知識互為促進,和諧發展,從更高一層次上提高學生運動實踐的自覺性和科學性。因此,能動的教學過程不再是把現成的動作要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根據人的認識規律采用科學的教學程序來完成的教學過程。例如:在體操的後滾翻教學中,首先通過質疑,使學生初步建立和想象出轉身這一動作概念與滾動原理之間的關係,然後再講解團身的動作要領,後滾翻的主要動作難點及快速團身的常見錯誤就迎刃而解了,順著這個思路進行動作練習,學生學習就主動了。所以,能動教學的實施程序可簡單歸納為:教師提問—學生嚐試—理論誘導—能動練習。

二、中小學體育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行為的設計

在體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總是在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在發生著交互作用,正是這種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體育課堂才具有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不同類型的體育課堂文化才有了產生的根據,而體育教師和學生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特別是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學過程要激發教師的“主動、互動、能動”,這種認識更顯必要。但是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做到教師教學的主動、互動、能動呢?這裏將從對影響教學“主動”性的因素、教學“互動、能動”性的原則、類型等方麵的認識入手,來設計一些基本的教學模式。

(一)中小學體育學科的主動行為設計

體育教學主動行為作為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隨著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隻有不斷地學習與積累經驗,才能針對學生學習的不同方麵進行主動性的教育和培養。教師教學態度的改變不僅是學生行為優化的關鍵,也是教師行為優化和課堂教學行為整體優化的核心。

1.影響體育課堂教學主動行為的因素

(1)認知因素

教師教學主動行為的形成和改變的認知因素,一是指教學態度形成過程中參與行為知覺和行為理解的多種認知能力;二是指引起教學態度改變根本需要的認知失調與平衡。前者是教師教學行為態度形成的智力基礎和基本保證;後者是教師教學行為態度形成之後,發生再變化的根本動力。

(2)情感因素

教師教學行為態度的形成和改變不僅有認知因素的參與,而且有情感因素的作用,二者無法截然分開的,認知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的方向和強度強烈地影響著行為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教師情感因素包括教師情感的內化機製、價值傾向和動力傾向、教師情感的感染性與波動性等。

(3)觀念因素

教師的教學行為態度與教師的觀念也密切相關,教師的觀念是教師教學行為態度形成和改變最主要、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觀念因素是教師的主觀體驗和理性思維的共同產物。它分別以經驗、理念、信仰等形式作用於教師的行為態度,製約或影響教學主動性的形成和改變。

(4)文化因素

教師教學主動行為的文化因素主要指,影響教師觀念乃至其行為態度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現代文化思想,它們以價值規範的形式對教師教學主動行為的態度取向予以引導和製約。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對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現代文化教育思想對教師教學觀念的衝擊也是緊鑼密鼓。兩種文化同時作用於教師,使得教師對它們的消化難以徹底,導致教師具體教學主動行為的態度傾向與教學理念不一致。

(5)角色因素

角色因素包括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教師角色的自我認同、教師的角色背景。從現實調查的情況來看,教育行政部門、校長和家長都盼望教師能教出高分數的學生,這種期望成為一種隱性的規範和壓力。另外,由於課堂教學的任務具體而複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際扮演的角色具體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行為要求從而大大影響了教學的主動性。

(6)效率因素

效率因素是促使課堂教學行為持續更新和保持有效的催化劑。高效是課堂教學行為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教師能否保持主動教學態度的根本。

(7)規範因素

影響教師教學主動行為還包含其規範因素。規範因素主要是包含了教師法規、教學的評價製度等,這些規範不僅影響師生之間的意義建構和理解,而且可能導致師生共同體的破裂,為此,將受到全體成員的排斥,給行為者造成一定的社會壓力,從而影響教師教學的主動性。

2.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主動行為的基本模式設計

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變得主動,關鍵在自己。新課程改革強調實施主體性教育,首要的就是讓教師的教學行為變得更為主動。因為隻有教師的教學行為變得主動,學生的學習主動行為才會變得更加自覺。因此,確立教師的教學主動行為是促進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首要策略。具體做到:

(1)富有熱情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所透出的熱情,是與學生對有效教學的知覺相聯係的。熱情是一個人行為的原初動力,教師主動表現出的熱情不但可以感染學生,也使學生對教學產生同樣的熱情,從而激發相應的學習行為。

(2)充滿教學實踐智慧

作為體育教師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教學中實踐自己的智慧不僅有利於緩解緊張的師生氛圍,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快樂的時光。當學生用崇拜的眼光來認可教學行為時,教師的主動性也就會變得越來越高漲了。

(3)為自己提供成功的機會

成功一般會增強自我效能感。但如何讓教師體驗更多的教學成功,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鑽研教材教法並精心考慮選用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或者把長期的、困難的教學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近期的、簡單的教學目標,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當認識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教學潛力時,課堂教學主動的行為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4)提高課堂效率

就教師層麵而言,影響課堂教學主動行為的效率性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堂管理兩大方麵。其中,教學技能又包括:調控技能、溝通技能、實踐技能和演示技能。教師能否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技能,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主動行為是有效還是無效,是低效還是高效。而課堂管理主要涉及教師對於課堂節奏的把握、課堂紀律的控製以及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教師在教學中能把這些方麵運用自如,教學的主動性也會隨之日漸高漲。

(5)建立教學反思發展組織

教學反思原本是個人行為,但個人行為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措施加以推動和支持,況且,在當前的教師觀念中,反思實踐並不普遍,要倡導教師個人與教師集體的反思實踐風尚,基礎的推動尤為重要。當教師反思意識被激活以後,教師個人也具備了基本的反思能力時,教師的反思實踐會困難重重,需要相應的幫助。教師反思發展組織的建立,就是為教師反思實踐提供幫助的。它為教師反思提供的幫助具體體現為係列活動的組織安排:協助教師擬訂反思計劃;組織並協調專家與教師溝通;組織專題研討;組織協同評課等。

(二)中小學體育學科的互動行為設計

體育教學互動行為是在麵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教師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極主體在知識、情感、人格、行為等方麵多向、多層次的教學交往與互動。通過互動使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領域全麵發展。

1.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的基本原則

(1)“教”動原則

“教”動原則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的教育為主導地位的原則。教師為了教好學生,應熟知自己的學生,熟知大綱教材,豐實教學目標,運用多樣新穎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把主導原則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同時,使其個性得到發展,智能得到開發。

(2)“學”動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多種多樣的需要,按其重要性歸納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起著啟動、增強、維持和調節作用的主體動力係統,即學習需要、學習情感、學習自信或成就感。“需要”“情感”“自信”這三個主動學習的非智力要素,直接推動著學生主動開展學習活動,而這個主動活動要以教學目標為起點,以習慣形成中介,以個性發展為方向,不斷地調節、強化。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再進行自覺學習、自覺練習、自我評價、自我管理,這樣就真正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積極性,發揮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

(3)“互動”原則

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的變化都會對對方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說,教師自身的認識水平高低,課堂中表現出的情緒好壞,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情緒性。反之,學生學習和練習認真與否,課堂紀律是嚴謹還是渙散,同樣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這種現象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中被稱為“互動”現象。體育教學主要是在室外進行,與室內其他學科課相比,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幹擾,而且教師的講解示範要求也比較高,還要組織、安排學生進行大量的身體練習。而學生在承受較大的心理負荷的同時,還需要克服生理的疲勞,因而師生之間的“信息互動”將更加明顯。隻有了解了上述特點,教師組織教學時才能有效地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師生間的信息溝通渠道暢通,發揮正常的“互動”效應。

(4)“合作”原則

體育教學中要倡導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去完成對動作技術的學習、練習等任務。在互動式教學中,特別強調師生、生生合作學習,課堂中往往是組成一些小群體、小團體,通過合作、交流、互動、遊戲來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合作原則也是體育課堂實施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5)“信息平衡”原則

教師信息輸出量與學生信息接收量相等與否是衡量一節課教師輸出的信息是否合理的一個標準,也是評價教師業務水平的標誌之一。課堂教學時間是一個定量,而體育教學又通過學生身體練習,身心共同參與來實現教學目標的,其練習密度和運動量都有科學合理的要求,同時受到教師的嚴格控製。課堂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接收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的輸出與接收是相互製約的,在一定限度上,教師信息的輸出量與學生的接收量成正比例關係,有效輸出量多,接收量就多;反之,則接收量少。如果學生接收能力強,教師可以根據來自學生對信息的反饋,隨時增加信息輸出,反之,則要適當降低“信息頻率”,過量的信息反而會降低信息接收的質量,導致課堂效率降低。體育教師在備課和授課中,必須科學合理地安排和及時調整自己的信息輸出量。

2.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的基本類型

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從互動主體的構成來看,一般分為兩大類,即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間的互動。據此可以將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組成詳細地分成五個基本類型。

(1)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

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互動主要存在於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與應答、要求與練習、評價與反饋,以及個體的動作輔導、眼神的交流、肢體的直接接觸等過程中。在這類互動過程中,教師會表露出對學生學習的期望、印象或成見,而學生則體驗著歸屬、自尊、被評價等。這種互動對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2)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在體育課堂中占大部分的時間和內容。它主要發生在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講解、示範、學生的練習、師生之間的遊戲、師生或生生的討論等方麵,它是學生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實現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基本保證。

(3)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之間也會相互作用的。學生個體間的互動大多常見在動作的學習、練習、討論、聯係等方麵。在練習過程中同伴通過相互交往,可以強化對學習內容的認識,並開拓自己的思路,還可以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從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其作用不能等閑視之。

(4)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此部分的互動主要產生於學生個體與全班、班內大部分學生、小組其他同學之間的互動。既包括學生個體在全班進行發表意見、示範、點評他人發生的互動,又包括個體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評價產生的互動。這種互動不但能增強學生自身的參與意識、提高自信心,還能規範集體學習與練習的規範要求,從而形成善於人際交往和組織群體的能力。

(5)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主要是指組際或班際互動。例如小組或班級之間的相互展示、交流、競爭等。在體育課堂中適度地進行這樣的互動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集體參與意識、集體榮譽感以及學習興趣的提高。另外,對一些難以理解的信息與問題也會通過此類平台得以理解與掌握。

3.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的基本模式設計

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互動的過程,並通過這種互動實現教學目標,這是“六要素”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體育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的基本模式可以依據不同的指標來劃分。從互動主體的心理與行為的相容性上,將其分為“合作性”互動、“對抗性”互動、“競爭—合作”互動、“自主啟發式”互動、“多邊式”互動五種基本模式,在這裏介紹一下這五種基本模式的設計。

(1)“合作性”互動

“合作性”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彼此配合、相互協助時所產生的互動。互動雙方要有共同的目標,以彼此認識接受,行為配合為基礎形成的。

例1 水平一(一年級)《各種方式的雙腳跳》

老師:“我想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都能想出哪些小動物是雙腳跳躍的?你又能模仿出這種小動物們的跳法嗎?”

學生1:“老師,我想出來青蛙跳的樣子了,它是這麽跳的!”

接下來學生1模仿了青蛙的雙腳跳……

學生2:“老師,我知道袋鼠也是這樣跳的!”

接下來學生2也進行了雙腳跳……

老師:“同學們做得都很好,小朋友們如果可以,你可以一步一步地模仿小動物們跳,或者你也可以連續地模仿小動物們跳,我們試試吧!”

接下來老師以情境故事為背景帶領所有的學生開始了雙腳跳的練習,先是雙腳連續跳了兩三下,接下來加到四五下……

例1中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目標是完成雙腳跳的練習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體能去建議學生雙腳跳的個數,學生模仿、配合教師完成動作技能的學習與練習,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的認知功能和情意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2)“對抗性”互動

“對抗性”互動是與“合作性”互動性質相反的互動。與“合作性”互動相比,它在互動力的凝聚點和互動的存在狀態上都是不同的。競爭和衝突是對抗性互動的兩種主要形式。一般來說,兩個個體或兩個群體之間產生競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雙方都想達到同一目標或目的;二是一方達到目標,就會排除另一方;三是雙方都知道其中的一個必然被淘汰,所以雙方都為達到目標而竭盡全力。

另一方麵,衝突也是對抗性互動最顯著的表現形式,它是因不相容的角色期望而導致的行為衝突。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衝突,多半是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上的衝突。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積極防止和妥善處理各種衝突。

例2 水平二(三年級)《單人單搖跳、遊戲》

基本部分1:學習單人單搖跳……

基本部分2:遊戲《單人單搖跳計時遊戲》

組織方法:學生每人手持一根短繩,兩人一組進行比賽,在規定時間內個數多的同學獲勝。可采取雙腳跳或雙腳輪換跳,繩子必須經過腳下一次才算一個。

教學目標:增強學生臂力、腹肌和下肢彈跳力;發展學生全身協調性;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心理健康。

例2中的基本部分2是以遊戲的內容為教學內容,通過遊戲競爭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獲得更大的成績,但也有可能挫傷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認為在公平基礎上的競爭利大於弊。

(3)“競爭—合作”互動

在實際的體育課堂教學中,純粹的“合作性”互動和純粹的“對抗性”互動都較少,中間型或交叉型較多。因此,我們主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互動。競爭—合作性互動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這兩種互動的交叉滲透和互相轉化。

例3 水平四(初一年級)《籃球運球、遊戲:迎麵接力》

基本部分1:籃球運球學習……

基本部分2:遊戲《迎麵接力》

組織方法:十人一組,共四組,每組分發一個籃球。統一聽口令,口令發出後,每組第一位學生拿籃球運球到對麵繞過障礙物再返回起點把籃球交給下一位同學,依次類推。哪組的全部學生先完成任務,為勝。

教學目標:熟練運球能力,發展學生全身協調性;提高團隊合作與競爭能力;提高學生心肺功能。

例3中的基本部分2是以團隊遊戲來設計的。在遊戲互動中每組團隊成員有合作,每個團隊之間有競爭。通過競爭—合作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果。

(4)“自主啟發式”互動

“自主啟發式”互動模式的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設置問題試圖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利用相關知識和認識,啟發誘導學生把外來的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進行比較,把新知識歸並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達到掌握所學技術的動作有關的知識、方法及原理。一般它分為九個環節:確定目標—激發興趣—嚐試—設疑—體驗—釋疑—驗證—評價—反思。

例4 水平四(初三年級)《耐久跑》

表3.15.1

例4的操作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發展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學習,不把責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讓學生自己運用已有的知識,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索解決問題。

(5)“多邊式”互動

現代教育理論重視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的培養,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和心理溝通,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為此,教師必須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願望、需求與學習水平,作為實施課堂教學方案的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後積極獲得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應和提出的要求、建議的反饋信息。對學生來說,在課前、課中及課後要積極地與教師溝通,另外,學生之間也應加強溝通,開展互幫、互學、互教活動。

(三)中小學體育學科的能動行為設計

體育屬於自然科學範疇,有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為此,運用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去研究它的發生和發展規律,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體育教學與實踐,有利於提高運動技術和健康水平。體育這一體係發展至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理論,體育課上向學生傳授的任何技術、技巧都是經過科學論證和篩選提供的,是經過前人不斷總結產生的,因此有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也有其科學道理。例如:立正和稍息的交替,就反映出人體生理衛生的基本要求;投擲的練習離不開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遊泳中涉及的流體學原理等都是明顯的例子。因此實施能動教學有著很多的教學優勢。

1.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能動行為的基本原則

實施體育能動教學方式,突出的特點是用智力思維參與動作的完成。也就是說用學生可以接受的科學理論來指導運動的實踐。這就要求教師不是把現成的動作要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認識體育動作的發展規律出發,按照新的科學教學程序來進行教學。

(1)“啟發式”原則

在實施教學能動行為時,教師要多采用“啟發式”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教師要根據動作的科學原理,首先提出相關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2)“觀察體驗式”原則

教師在教授動作時,特別是複雜的動作技能學習時,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動作規律的理解,來進行體驗性的練習。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在頭腦中形成對動作的初步印象,再通過模仿教師的動作來進行體驗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理論指導”原則

學生在觀察體驗後,就要求教師要因勢利導,針對學生在練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或動作的關鍵進行理論指導。要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對動作要領有理性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能動的練習。

例5 高中田徑模塊教學《急行跳遠》

學生在學習急行跳遠連貫動作前,教師請學生觀看了一段有關急行跳遠的視頻。學生觀看後對之前學習的分解動作要如何地串聯起來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在接下來的練習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麽要這樣做?”

之後學生展開練習,進行小組討論,在階段總結時踴躍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

例5中,教師希望通過視頻讓學生理解力學原理和人體運動的規律,指導學生總結出練習的理論依據,使學生知其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掌握助跑與踏跳的轉換關係,確保快速助跑,準確地起跳,根據斜拋原理,會使學生明白隻有盡可能地向高跳,才能達到更遠的目的,對接下來的動作練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能動行為的基本形式

作為體育能動性教學的基本形式則集中反映在積極教學、自主教學、活動教學和盡力教學上。

(1)“積極”教學

積極教學是以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特別是學生學的積極性的凝聚、激發、維持、切換和強化為基本過程來組織教學的。具體說來,在實驗探索中,我們把那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的一些“好奇點、探究點、興奮點、成功點”作為主要支持點來安排教學結構的,要求通過這些教學點的係統設計和靈活轉換使教學始終處在狀態之中,這個教學被稱為“點點教學”。

(2)“自主”教學

自主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或者對自覺性的適度擴展,這是因為自覺性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意誌品質,隻有擴展到自主性才能使學生的自覺性得到有效的發展。

(3)“活動”教學

活動教學就是將知識教學活動化,即通過活動引入課堂教學,通過活動獲取知識,通過活動進行教學評價,其基本流程是“設計教學活動—獨立活動—探討活動—評價活動。”其活動的類型和要求是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來決定的。

(4)“盡力”教學

盡力教學就是通過設置富有挑戰性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大的活動空間和足夠多的探究機會,讓學生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的教學。其基本教學流程是“診斷學習—確定目標—盡力探究—引導深入—發展評價。”

3.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能動行為的基本模式設計

能動反映性教學是以主體性教學、發展性教學和反映性教學為指導,以培養學生能動性學習品質為目的,以自覺性、積極性、實踐性、盡力性為基本特征的教學。因此,能動反映性教學模式應該是由主體性教學、發展性教學、反映性教學、自主性教學、活動性教學、積極性教學和盡力性教學諸多形式構成的模式群。下麵來談談體育教學能動行為的基本模式構建:

(1)“主體性”教學

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是由主體意識的激發、主體活動的展開、主體認識能力的培養、主體評價的實施諸環節構成的,因此主體性教學在形式上可以具體化為“**‘示標’—技能指導—主動探究—分層訓練—自主評價”五段模式。(結合例6)

(2)“發展性”教學

發展性教學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能動與受動、個體與群體諸因素加以協調、平衡,從而使教學認識成為一個完整的認識,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麵發展。發展性教學是由“情境設置—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差異指導—成功體驗”等環節構成。(結合例6)

(3)“反映性”教學

反映性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因此它可以用問題解決的教學結構來描述,關於這一方麵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通過總結優秀課例成果,將其逐步引導到建構性教學的高度,提出了建構性教學的基本結構,即“學習情境建構—學習目標建構—學習策略建構—知識結構建構—學習評價建構”(結合例6)

例6 高一足球選項教學《腳內側運球繞杆技術》

教學內容:腳內側運球繞杆技術

教學目標:第一,鞏固足球腳內側運球,初步掌握腳內側運球繞杆的基本技術。第二,通過運球繞杆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與靈敏性。第三,培養團結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主動獲取體育知識的能力,提高自信心。

教學流程:課堂常規→熱身運動→熟悉球性自主練習→運球自主複習→遊戲(遊龍)→運球繞杆自主學習、研討、練習→運球繞杆分層自主研討、練習→放鬆→評價→小結。

教學重、難點:重點:提高觸球部位的準確性;難點:運球過程中如何提高速度、貼杆運球。

在例6中,教學過程的安排上首先安排一個繞杆輔助動作遊戲,通過遊戲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與繞杆動作的體會。同時激發學生對足球項目的運動興趣,隻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學生才能自覺、積極地參與到練習當中。下一環節進入到腳內側運球繞杆學習與練習中,逐步做到由培養興趣到基本掌握再到熟練掌握,並且能將所學技術運用到實戰中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采用了示範、講解、學生分組分層練習等教學手段,而且在師生互動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特點,充分培養了學生骨幹的帶頭作用。本節課的三大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尤其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也是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選修課教學中提出的層次教學的良好體現。另外,本課在教育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麵也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創造性地將許多師生互動內容融匯於教學中,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特別強調學生的運動體驗,更能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熱愛,為日後學生自覺的學習與比賽奠定了基礎。

實施能動教學是體育教學新的嚐試,體育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針對性地確定講解的內容和深度。從動作的運動形式、技術難點和錯誤出發,找出教材的內在規律和科學原理。突出重、難點,切不可長篇大論,麵麵俱到,那樣反而衝淡了技能、技術的練習。實施能動教學僅是手段,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因此要適量適時。

體育課堂教學行為是課堂中最為司空見慣的現象,以至於我們有時會自然而然地將其“忽視”。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聚焦於此時,卻發現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它看似簡單,實則又極其複雜。可觀察、可記錄的課堂教學行為隻是冰山一角,而影響課堂教學行為表現的諸多因素則隱藏於“冰山”之下,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希望廣大的體育教育實踐者做到:常研課堂教學行為之理;常思課堂教學行為之踐;常圖課堂教學行為之景;常用課堂教學行為之策。讓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為師生行為的優化帶來實質性的幫助,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有意義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