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明確各類知識所要達到的要求
設置知識目標,不僅要知道將哪些知識作為知識目標,更要明確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達到什麽程度。不論是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還是元認知知識,都要明確對其掌握的程度究竟是記憶,還是理解,或者是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例如:
初中思想品德“承擔社會責任”的知識分類目標的要求如表1.2.1:
表1.2.1
續表
(二)能力目標的設置
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準確設置知識目標是至關重要的,但僅有知識目標是不夠的,還要合理設置能力目標,設置能力目標要注意以下問題:
1.能力目標的設置要結合知識目標
每堂課的教學是圍繞具體的知識展開的,能力目標的設置不能離開這些知識而憑空進行,必須結合具體的知識設置合理的能力目標。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所學的具體知識是整數加法的知識,就不能將能力目標設置為“快速進行整數減法運算”。
2.能力目標不可與知識目標相混淆
陳述性知識比較容易與能力相區別,但程序性知識往往會與能力相混淆,盡管程序性知識是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術和方法的準則,但它終究是知識,而不是能力。因為,能力是保證個體能順利地完成一定活動、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主觀條件,是由知識和智力等構成的有機整體。人們運用程序性知識去完成一定活動,才是能力的體現。如“整數除法的算法”是程序性知識,“能熟練進行整數除法的運算”就是能力了,因為它是運用“整數除法的算法”的知識進行“整數除法的運算”。
3.能力目標不可與情意目標相混淆
情意是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主觀性的表現,能力也具有主觀性的成分,有時也容易混淆,如,有人將“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作為初三化學“水的組成”的能力目標,這是不恰當的,它不是能力目標,而是情意目標。
4.能力目標要切合實際不可太泛
有些能力不是一節課能培養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那麽這種能力就不能作為某節課的能力目標,如,有人將“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研究能力”作為初三化學“水的組成”的能力目標,這也是不恰當的,因為“科學實驗研究能力”不是一節課能培養的,在整個化學學科教學中都要培養這種能力。所以,能力目標的設置要切合實際,不可太泛。
5.能力目標要符合學科特點
中小學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同一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初中思想品德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探究能力、應用能力,初中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識記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評析能力,等等。例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目標結構如表1.2.2:
表1.2.2
(三)情意目標的設置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發展的重要標誌是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所以,知識、能力、情意是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目標,就像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一樣,缺少一維就構成不了長方體。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在準確設置知識目標、合理設置能力目標的同時,還要恰當設置情意目標。設置情意目標要注意以下問題:
1.要提高情意目標對學生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中設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設置恰當情意目標,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使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2.要挖掘學科教學中所特有的情意因素
各學科都包含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含著的,需要充分挖掘,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把教學生學會做人作為頭等使命。
3.要把握情意培養的規律和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教學內容中的情意因素,設置恰當的情意目標,開展恰如其分的教學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體驗性,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情感體驗中實現情意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內隱性,不同於知識和能力,一般是難以明確、顯性地表述出來,更不可能一節課一節課具體地羅列出來,所以,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情意目標。
4.要借助情意目標的分類理論
對情意目標的分類,影響最廣泛的是布盧姆根據情感內化的不同程度,將情感領域的目標由低到高、態度從輕微持有和不穩定到受到高度評價且穩定劃分為注意、反應、價值傾向、組織、性格化五級,我們可以借助此理論設置情意目標。
朱小蔓教授倡導的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對象劃分為人與自然、人與操作對象、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過程與方法六大類的做法,也是我們設置情意目標的理論依據。例如:
初中思想品德“權利與義務”的情意目標如表1.2.3:
表1.2.3
三、教學思維方式的達成
設置了知識、能力、情意目標,僅僅是明確了在教學中將要做什麽,知道做什麽不等於做成了什麽,所以,我們不僅要設置教學目標,更要努力達成教學目標,使教學思維變成教學現實。
(一)知識目標的達成
知識目標要在課堂教學中達成,而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環節,每一教學環節都會影響知識目標的達成,所以,要促進知識目標的達成,必須了解教學過程的每一教學環節。
1.古今中外關於教學過程的論述
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有許多關於教學過程的論述,如:“君子博學於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等等。後人將其總結為:學、思、習、行四個方麵。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認為教學過程是聞、見、知、行的過程。
《中庸》中有一段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國古代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
近代以前關於教學過程的典型形式為:講、聽、讀、記、練。
近代開始,以誇美紐斯為代表,把觀察引進教學過程,教學的一般結構或進程為:觀察、記憶、理解、練習。
蘇聯烏申斯基總結教學實踐的經驗,提出了為師生係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誘導學習動機、領會新教材(感知、理解)、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
赫爾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學過程形式階段:明了、聯想、係統、方法。
19世紀70年代,歐洲興起的“實驗教學論”提出“行動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教學過程的程序為:感知、加工、表現。在感知階段,規定和提供給學生觀察用的材料。在加工階段,要求通過記憶、思考、想象和情感對所感知的內容進行加工。在表現階段,把所感知的內容用各種形式的外部活動,通過詞語、圖畫、模型、表演等表現出來。
杜威提出了“設計教學法”,要求學校在學生的有計劃的活動中進行教學,其一般進程為:設置問題的情境、確定問題或課題、擬定解決課題方案、執行計劃、總結與評價。
美國布魯納主張:教材結構化和通過發現學習。其一般進程為:明確結構、掌握課題、提供資料,建立假說、推測答案,驗證(一次或幾次),做出結論。
我國中小學教師受蘇聯凱洛夫教育學影響,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五步教學過程模型,具體如下:
(1)組織上課。讓學生對上課做好心理上和學習用具方麵的準備,集中注意力,積極自覺地進入學習情境。
(2)檢查複習。複習已學過的內容,檢查學習質量,彌補知識上的缺陷,為接受新知識做好準備。
(3)講授新教材。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
(4)鞏固新教材。檢查學生對新教材的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基本鞏固和消化所學新教材,為繼續學習和進行獨立作業做準備。
(5)布置課外作業。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該模型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以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設計的主要依據,但它隻反映了陳述性知識教學的規律,沒有反映程序性知識教學的規律,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多樣性。為此,皮連生教授提出了廣義知識(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教學的一般過程模型:
(1)陳述性知識的教學過程:
表1.2.4
(2)程序性知識的教學過程:
表1.2.5
2.知識目標達成的教學過程各環節
不論是陳述性知識的教學,還是程序性知識的教學,盡管教學過程的某些步驟有所不同,但具有共同的規律,在實際教學中,一堂課不完全是陳述性知識的教學,也不完全是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可能兩者都有。所以,我們要抓住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促進知識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如下:
(1)教學引入
有經驗的教師都能設計一個很好的教學引入,很少是開門見山直接進行新知識的教學,譬如說,一位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因學校進行電子書包教學實驗,需要學生人手一台平板電腦,如果該生不向家長講明事情的來龍去脈,而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講:“我要一台平板電腦,你們必須給我買”,肯定會遭到家長的拒絕。假如先講明原因,把父母的思維引入到學習的需要上來,就會得到家長的支持。再譬如說,我們要學校領導支持我們做某一件事情,也要適當把領導的思維引入到我們要辦的那件事情上來,才能順利地得到領導的批準。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一點興趣也沒有,再重要的知識,學生也難以學好。所以,教學的引入是必需的,主要方法如下:
情境引入 教師經常抱怨,昨天學習的知識學生當時都會了,但今天問學生都忘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學生沒有把知識放在一定情境中,如果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中獲得,就會掌握得非常牢靠。所以,我們在進行新知識教學之前,必須為學生營造與新知識學習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知識目標就容易達成。
複習引入 在新知識教學前,對舊知識進行複習,這是許多教師的普遍做法,但有的教師複習的內容與新知識沒有任何聯係,複習結束後,生硬地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所以,在複習舊知識時要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由舊知識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
故事引入 有趣的故事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了,將故事與新知識相聯係,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引入方式。
音樂引入 音樂的曲調會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音樂的歌詞所反映的內容,往往與新知識建立起聯係,所以,音樂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引入方式。
視頻引入 恰當的視頻,會起到很好的教學引入作用,聲音和圖像的效果,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學引入可適當用視頻。
猜謎引入 有趣的謎語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得恰當,可起到很好的教學引入效果。
還有朗誦引入、演練引入、懸念引入、對話引入等教學引入方法,都可以根據所教知識內容的特點靈活選用。
(2)告知目標
教學引入後要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但告知是要講究方法的,不可生硬地、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1,2,3,4,5等多個學習目標,而應在教學引入後自然說出,或者是在一定教學情境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說出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告知了學習目標,還有好多種告知學習目標的方法,每個教師都應在教學中探索和嚐試。
(3)提供新材料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引入新課、明確目標後,就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在這一環節,一般不宜由教師直接傳授,而應提供新材料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當學生對新材料完全不了解,而由教師一味地灌輸,其效果是很差的。一定要給材料、給時間讓學生通讀材料、獨立思考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這一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定能弄懂一些問題,也可能會存在一些疑惑,教學就自然進入到下一階段。
(4)學生反饋及師生、生生研討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就要問學生:你從新材料的學習中明白了什麽?還有什麽不明白?學生的回答,就會引起師生的對話與交流,也會引起生生的對話與交流,這是教學的**,必須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啟發學生的智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很重要,有的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完全脫離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學生無從回答。所以,向學生提問既要不偏離教學主題,又要切合學生實際。隻有問得好,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但僅有問得好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得好、引導得好,從而引起師生和生生的充分交流,達到初步弄清所學知識的目標。
(5)提出疑難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
在上一環節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弄清楚了,總會存在一些疑難問題,對這些疑難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有必要將學生分成4人或6人等小組展開討論。這是在自主學習和師生、生生互動基礎上的進一步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小組裏應充分發表意見,讓會者教不會者,讓學困生在小組活動中進步。
(6)小組反饋及師生、生生再研討
不少教師在組織完小組討論後,就自己講解剛剛由學生討論的那幾個問題,這是十分不妥的做法,因為學生討論的情況教師並不知道,必須由小組反饋。反饋小組討論的意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能了解小組討論的真實情況,知道學生對疑難問題解決得怎麽樣,從而有針對性地發表教師的見解。
(7)鞏固練習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形成了新的知識,但學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還需要一定的訓練,也就是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往往是讓學生做一些題目,達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8)反饋矯正
學生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真的會用了,當堂練習是最好的檢驗方式。學生做完練習後,必須當堂反饋,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對知識沒有真正理解,對知識不能正確運用等問題,需要及時矯正。
(9)知識係統化
經過以上一係列的教學步驟,雖然學生掌握了新知識,但不係統,比較零碎。所以,在一堂課的最後,需要小結,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知識結構圖,使知識係統化。這一步驟可由學生嚐試著完成,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盡量不要由教師單獨完成。
(二)能力目標的達成
就像知識目標要在教學過程中達成一樣,能力目標的達成也必須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必須同時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和學科特殊能力,從而促進能力目標的達成。
1.一般能力目標的達成
完成一切活動所需要的那些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等,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對這些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認識活動,它不僅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智力發展的基石。沒有觀察,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和理論的概括,更談不上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使之全麵、深入、細致地發現事物的各種典型特征,迅速地捕捉事物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在教學引入中,要讓學生觀察教師所提供的教學情境,以便順利進入到學習的內容。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針對教師提供的新材料,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找出新材料與已有知識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從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生生和師生研討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觀察研討對象的特征,從而產生自己的觀點。在練習和總結的過程中,同樣要充分讓學生觀察,缺乏觀察能力,就不能順利地完成課堂練習,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係統化。
(2)記憶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不是說不要記憶了,相反,要重視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記憶的基礎是理解,隻有理解了才能更有效地記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真正地理解。理解的途徑有多種,一是老師的講授讓學生理解,二是學生自主學習後理解,三是在師生和生生共同研討後理解。在這些途徑中,最主要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隻有自己學懂弄會的東西才能長久記憶。所以,教師的教學,不可在學生還沒有自主學習的時候就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同樣是促進學生理解的有效方式,學生在互動基礎上的理解,才會形成深刻的記憶。
(3)想象能力的培養
想象是人類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也是創造性思維的心理基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是開發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和扼殺學生的想象能力,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當我們提供教學情境給學生時,學生會有許多想法,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而且要讓學生把所想說出來、寫出來,隻有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勇敢地說、盡情地寫,才能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常常聽到學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些甚至與教師的教學預設相去甚遠,我們不可責怪學生、批評學生,應表揚學生想象力豐富,同時引導學生的想象向教學內容靠攏。
(4)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能力是指人腦對輸入的信息加工整理,從而製作出思維產品的能力。它是構成人們能力的核心要素,反映了人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方麵的能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隻有感興趣的事情,學生才會去思考,隻有不斷地思考,思維能力才會提高。二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對新材料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展開的過程。三要組織學生討論和辯論,學生在與人討論和辯論時,是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十分有效。四要放手讓學生評論和評價,不論是對教師的講授,還是對學生的回答,都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對他人的說法進行評論和評價。在教學中長期堅持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論和評價的班級,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思維能力也很強。
(5)操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有想法、有說法,還要讓學生有做法,這裏的做法就是操作能力。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科中的實驗是操作,語文學科中的寫作文也是操作,所有學科中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都是操作。所以,在教學中不能滿足於學生懂了就行,還要讓學生會做。例如,語言類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多說;數學學科應讓學生多做題;政治學科應讓學生多觀察、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物理、化學、生物學科應讓學生多做實驗。隻有讓學生親手去做,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2.學科能力目標的達成
學科能力是學生掌握某學科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能力要求,達成學科能力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基本能力包括表達能力、探究能力、應用能力。要在教學中達成這些能力,就應該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供一定的教學情境和相關材料,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供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是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訓練。
又如初中語文學科的能力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能力。教學中要達成這些能力,就必須重視識字教學、寫字訓練,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進行作文訓練,開展朗誦、演講等比賽活動,進行文學創作與表演等綜合性學習。
再如小學英語學科能力主要是聽、說、讀、寫,在不同級別的語言技能教學中,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才能達到聽、說、讀、寫等技能的目標。在一級語言技能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聽詞句進行識別或指認圖片或實物,發指令讓學生指圖片、塗顏色、畫圖、做動作,利用圖片和動作提示聽簡單的小故事並作出適當的反應,以訓練學生聽的能力;通過錄音讓學生模仿說話,進行師生、生生間簡單的問候訓練;開展學生間姓名、年齡等簡單的個人信息交流,表演猜測意思、說出詞語,唱英語兒歌和歌謠;采用圖文說出單詞或短句,以訓練學生說的能力;通過看圖認識詞語,通過指認物體認讀所學的詞語,利用圖片讀簡單的故事,進行字母和單詞的正確書寫訓練,訓練學生模仿範例寫詞句,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情意目標的達成
同知識和能力目標一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隻能在教學過程中達成,不論是對自然事物的情意,還是對人造事物(操作對象)的情意,或者是對他人的情意、對社會(國家)的情意、對自我的情意、對過程與方法的情意,都應抓住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恰如其分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既要把握情意目標達成的特點,更要掌握達成情意目標的方法。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達成的特點
(1)習得性與滲透性
學科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的內容標準,常常用“體驗、意識”等詞語來描述、表示這些標準的習得性和滲透性,即教師不能把這些內容標準像知識技能領域的內容標準一樣,通過講解、演示、作業、考試等方式直接“教”給學生,而必須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與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或在參與這些活動中,產生體驗,獲得感悟,養成態度,內化成價值觀。
(2)積累性與漸進性
學科課程標準規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的內容標準的達成過程是一個積累和漸進過程,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有些學生當場感受到,並有所表示。也有些學生當場並沒有馬上感受到,也沒有什麽明顯的表示,而是作為一種潛在的體驗和感悟,暫時積存在他們心中;隨著學習的進程,這種積存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從量變到質變,產生頓悟並表示出來。
(3)整體性與完整性
學科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容標準是整體的、完整的,但不能苛求每一個教學過程、每一教學環節都有完整的體現,應在整個教材實施和教學過程中滲透性、漸進性地體現內容標準。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達成的方法
同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一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也要采取主動、互動、能動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1)創設情境
情境對教學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隻有在一定情境中活動的知識,才是有真正來源的知識,它不同於教師的灌輸,不同於學生的死記硬背,當他想起這一知識時,立即回想起學習這一知識時的情境。情意目標的達成更應如此,情意不會憑空產生,它必須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所以,教師必須創設與知識內容和情意目標相適應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這裏的“情境”不僅僅是語言環境,不僅僅是把言、形、情融為一體、具體生動、形象感人的語言表達情境,還應有圖形、文字案例、視頻等營造的情境。創設這樣的情境是為了促使學生能主動表達思想、積極抒**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屬於隱性知識,不能靠教師單純的傳授說教,需要對學生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行為實踐。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體驗,實現學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可運用多媒體演示情境、借助錄像再現情境、播放背景音樂渲染情境、扮演相關舞台劇體會情境等。
(2)自主體驗
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灌輸進去的,必須是在自主體驗中逐漸地內化,學生具有自主性,他們反感生硬的比喻、強加的結論和純粹的道德說教。因此,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感受、現實的社會生活、熟悉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讓學生掌握有血有肉的知識,不僅引起他們情感的共鳴,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同化。適時的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走向所學知識,又從所學知識走向社會。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國際關係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去體驗、去增強關心國際事務,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識,培養國家觀念,拓展國際視野,通過比較分析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深刻感知中國的發展,增強愛國主義信念。
(3)合作學習
人的情意來源於交往,沒有與他人正常的合作,就不會產生對他人和社會正確的看法,合作交往更有利於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產生。
當我們向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新材料、提出了學習的問題後,首先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不能獨立解決的,應讓學生合作解決。
在具體操作中,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分成若幹小組,向學生講清操作方法,並在具體實踐中適時地指導。按照自主學習、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順序,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自主感悟到共同探討,再到走進生活,努力實現創新。在這種小組自主學習中合作,在合作中探討,由探討走進生活實踐,在這一係列過程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4)探究學習
可以選擇一些有思考性的問題,或者提供有爭議的曆史或現實社會事件,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分析和辯論,讓學生自主判斷、決策反思,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如:高中思想政治課“國際關係”的教學中,關於利比亞問題在聯合國的表決,中國為什麽投棄權票?關於南蘇丹獨立,中國為什麽支持其加入聯合國?我國對南海問題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對亞太經合組織乃至整個世界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通過這些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具有思考性問題的提出,努力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辯證地去認識世界的政治風雲,激發愛國情感,形成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思維方式的評價
在教學設計中設置知識、能力、情意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達成知識、能力、情意教學目標,這是我們的教學思維方式,我們的教學思維是否真的變為教學現實呢?必須對教學思維達成情況進行評價。
(一)對知識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
評價知識目標達成情況,主要有兩種方法:
1.課堂提問法
課堂提問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基本方式,它不僅運用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而且在學完某一知識後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也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根據學生對所提問題的回答,可以了解知識目標的達成情況。
2.測驗法
幾乎所有學科的教學,都可以用測驗的方法,了解知識目標的達成情況,測驗法是最直截了當的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方法,在評價時可以在課堂上直接提問,也可以通過做選擇題、問答題、案例分析題等形式進行。
(二)對能力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
評價能力目標達成情況,主要有以下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收集教學評價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師根據評價指標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直接對學生進行察看,以“聽”“看”為手段直接獲取評價信息。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在學完調控情緒、應對挫折、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後,觀察學生是否根據所學知識,調整了自己的做事方式或學習方式,做到理智控製和發泄自己的情緒、堅強地麵對挫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等,以觀察學生應對挫折和複雜事情的能力。
2.案例或實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或事件的描述,讓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評價方法,也是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一定能力目標的方法。實例分析與案例分析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對具體事情的分析,評價學生的有關能力的達成。
3.實踐體驗法
實踐體驗法是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的能力的方法,旨在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和方法的重要性,通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的表現,評價學生的能力。
4.探究發現法
探究發現法是指向學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觀察學生是否能發現從材料必然得出的結論,從而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
5.測驗法
測驗法不僅可以用於對知識目標達成的評價,也適用於評價能力目標的達成,可通過能考核學生能力的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具體操作類題目等測驗題,檢測學生能力的達成情況。
(三)對情意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
評價情意目標達成情況,主要有以下方法:
1.談話法
談話法是一種通過教師與學生交談的方式獲取評價資料的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況的了解。如在完成初中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後,可與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聊天,了解他們對學習的態度是否有轉變。同時也可以了解他們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更深入地引導他們製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改變對學習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一種用書麵形式間接收集研究材料的調查手段,通過向調查者發出簡明扼要的征詢單或征詢表,填寫對有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來間接獲取材料和信息的方法。同時也是我們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變化情況的好方法。我們可以設計一些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相關題目來總結和評價學生的情意情況。
3.調查訪談法
調查訪談法是指評價人員或訪談者與訪談對象麵對麵地交談,從中了解情況、收集有關資料與信息的方法,此方法具有較好的靈活性與適應性。調查者在現場能夠隨時與訪談對象交流,達到預期的訪談目的。如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民怎樣當家做主”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收集人民代表從事工作的相關信息資料,體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各項權利。了解人民代表如何走訪社區、單位、市民,如何了解民情民意,如何提出議案,如何促成議案的通過等,並對本地區的人大代表進行訪談。通過調查訪談,讓學生感受我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方式,體會人民代表的工作任務,感受人大代表所肩負的責任。
4.綜合社會實踐
在各學科教學中都可以采用綜合社會實踐評價方法,它是檢驗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否達成的有效方式。如在完成初中思想政治“相親一家人”教學之後,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幫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學生在做完家務後談談親身體驗後的感想,同時告訴家長對學生周末做家務的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做家務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家長每天做家務的艱辛,同時,家長對學生活動中的表現的評價,不僅激勵了學生,而且也增進了子女與父母的感情。
5.觀察法
觀察法主要是教師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並記錄下來,作為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的依據。觀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從觀察時間上,可分為長期觀察與定期觀察;從觀察範圍上,可分為全麵觀察與重點觀察;從觀察規模上,可分為個體觀察與群體觀察。如在完成初中思想品德“隱私受保護”教學後,可觀察班級中平時不太尊重身體有缺陷的同學的學生,在班級活動、課間時間和課外活動等場合,在學習前後是否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