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民國時期的有關報刊文章,人物著作、詩文集(包括今人所編)、訪談錄(包括今人所訪談的民國人物)和各類詞典

1.陳衡哲:《西風》,《東方雜誌》第21卷第17號。

2.陳美延編:《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

3.陳斯白:《“他”字分化的意見》,《學燈》1921年10月8日。

4.陳望道(署名“用字新例·同人”):《答龔登朝先生對於〈用字新例〉“懷疑的所在”》,《覺悟》1921年10月16日。

5.陳望道:《女子性第三身“身次代名詞”》,《覺悟》1920年5月3日。

6.陳望道:《作文法講義》,民智書局1922年3月版。

7.陳望道、葉楚傖、沈玄廬、邵力子、劉大白等:《用字新例》,民國日報館1920年底印行。轉見《作文法講義》所收“附錄”。

8.陳耀明:《她:21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字》,《黃金時代》2000年第4期。

9.陳寅恪:《與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書》,《學衡》1933年第79冊。

10.楚北英雌:《支那女權憤言》,《湖北學生界》1903年2月第2期。

11.存統:《看不慣女士二字》,《覺悟》1920年4月5日“隨感錄”欄。

12.大同:《“第三身代名詞”底研究》,《新人》第2號。

13.大同:《戲劇裏第三身女性代名詞》,《覺悟》1921年6月7日“通信”欄。

14.鄧牛頓輯:《郭沫若〈女神〉集外佚文》(1919-1921),《南開大學學報》1978年第3期。

15.董陰狐:《英雌奪婚記》(6冊章回小說),益世報出版部1927年版。

16.方儒:《費穆慧眼識英雌》,《上海灘》1946年第4期。

17.《婦女共鳴》雜誌社:《本刊拒用“她”字啟事》,《婦女共鳴》1935年8月第4卷第8期。

18.《婦女共鳴》雜誌社:《啟事》,《婦女共鳴》1934年5月第3卷第5期。

19.複旦大學語言研究室編:《陳望道文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傅淑華:《如何喚醒一般之中國媍女》,《婦女雜誌》1920年第6卷第10號“讀者論壇”。

21.龔登朝:《“佢”和“先生”的討論》,《學燈》1921年10月22日。

22.龔登朝:《“他的分化”的討論》,《學燈》1921年10月13日。

23.龔登朝:《讀“他的討論”》,《學燈》1921年11月2日。

24.郭羅貴(郭讚生):《通商須知》,香港文裕堂書局1899年活字排印版。

25.郭沫若:《別離》、《演奏會上》等詩,《學燈》1920年1月7日、8日 。

26.郭沫若:《女神》,上海泰東書局1921年版。

27.郭沫若:《鼠災》,《學燈》1920年1月26日。

28.郭沫若:《死的**》,《學燈》1919年9月29日。

29.郭讚生譯:《文法初階》,光緒四年(1878)香港印本,中英對照本。

30.寒冰:《駁“她”字的研究——劉半農不錯是誰錯?》,《學燈》1920年4月20日,轉載於《新人》第2號。

31.寒冰:《關於“她”字問題的申論》,《學燈》1920年4月27日,轉載於《新人》第2號。

32.寒冰:《續論“她字問題”》,《學燈》1920年8月12日,轉載於《新人》第 6 號。

33.寒冰:《再駁“她”字的研究》,《學燈》1920年4月27日。

34.寒冰:《這是劉半農的錯》,《新人》1920年4月第1號。

35.何震:《女子複權論》,《天義》1907年6月25日第2號(卷)。

36.胡適:《嚐試集》,上海泰東書局1920年版。

37.胡適:《李超傳》,《新潮》第2卷第2號。

38.胡適:《他》,《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第6號。

39.胡適:《中學的國文教學》,《晨報副刊》1922年8月27~28日。

40.胡適編:《短篇小說(第一集)》,亞東圖書館1919年版。

41.吉竹蔓:《關於拒用“她”字並質〈讀書生活〉》,《婦女共鳴》1935年10月第4卷第10期。

42.金德章:《她麽》,《覺悟》1920年3月12日。

43.金福申:《代名詞他(he)同她(she) 》,《晨報副刊》1921年3月18日“討論”欄。

44.康白情:《北京學生界男女交際之先聲》,《晨報》1919年5月20日。

45.康白情:《大學宜首開女禁論》,《晨報》1919年5月6日至10日。

46.康白情:《康白情啟事》,《新潮》1919年10月第2卷第1號。

47.康白情:《社會》,《少年中國》1919年9月第1卷第3期。

48.康白情:《疑問》,《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號。

49.鄺其照編:《字典集成》,香港1875年版。

50.黎錦暉:《他、她、牠》,《小朋友》1923年第69期。

51.李定夷:《你的幸福》,《小說新報》1923年第8卷第4期。

52.厲筱通:《“她”和“牠”的俗書問題》,《時代公論》1934年6月第114號。

53.梁宗岱:《遊伴》,《小說月報》1925年第16卷第3號。

54.遼左布衣:《慧姐》,《晨報》1919年6月5日“小說”欄。

55.淩曉肪:《她的理想中之他》,《國聞周報》1924年第11期。

56.劉複(半農):《“她”字問題》,《學燈》1920年8月9日,轉載於《新人》第6號。

57.劉複:《半農雜文》,星雲堂書店1934年版。

58.劉複:《情歌》,《晨報副刊》,1923年9月16日。

59.劉複:《揚鞭集》,北新書局1926年版。

60.劉複:《一個小農家的暮》,《新青年》1921年8月1日第9卷第4號。

61.劉桂生整理:《冀朝鼎同誌訪問記錄》(內部資料),清華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油印,1959年11月26日。

62.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刊》第6期。

63.魯迅:《咬嚼未始“乏味”》,《京報副刊》1925年2月10日。

64.魯迅:《祝福》,《東方雜誌》第21卷第6號。

65.《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66.陸伯鴻等編譯:《法華新字典》,商務印書館1914年版。

67.陸秋心:《消滅“妾”和“妓”兩個字》,《新婦女》1920年1月創刊號。

68.陸元:《男女不必分得那麽清楚》,《覺悟》1922年7月12日“通訊”欄。

69.馬二先生:《他為什麽娶她》,《理想中之她》,《國聞周報》1924年第1卷第8期。

70.馬俊如、後覺合編:《國語普通詞典》,中華書局1923年版。

71.茅盾譯:《西門的爸爸》,《新青年》1921年5月9卷1 號。

72.茅盾譯:《一隊騎馬的人》,《新青年》1920年8月9卷4號。

73.夢沈:《駁“她”字的研究:難道是劉半農錯麽》,《學燈》1920年4月25日。

74.鳴希:《唯真學會的過去與現在》,《唯真》1920年5月創刊號。

75.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恰(卻酬):《他、她、牠》,《會報》1928年第33期。

77.錢謙吾編:《新文藝描寫辭典》、《新文藝描寫辭典續編》,南強書局1931年版。

78.錢杏邨:《大麗花》,《解放畫報》1921年7月30日第13期。

79.錢玄同:《“他”和“他們”兩個詞兒的分化之討論》,《國語月刊》1922年11月20日第1卷第10期。

80.錢玄同、王璞、趙元任等起草,錢玄同最後審定:《國音常用字匯》,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

81.錢玄同、周作人:《英文“she”字譯法之商榷》,《新青年》1919年2月15日第6卷2號。

82.潛源:《咬嚼之乏味》,《京報副刊》1925年2月4日。

83.黔南英雌戲草:《學界趣語》,《新小說》光緒三十一年(1905)第2期。

84.全國國語教育促進會審詞委員會編:《標準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85.石評梅:《叫她回來吧》,《晨報副刊》1924年4月22日。

86.石評梅:《你告她》,《晨報副刊》1924年6月20日。

87.士同(柳湜):《拒用“她”字》,《讀書生活》1935年9月第2卷第9期。

88.樹三:《“她”與婦運》,《十日談》1934年7月第34期。

89.孫俍工編:《中國語法講義》,亞東圖書館1922年版。

90.孫遜群:《“他”的討論》,《學燈》1921年10月27日“青年俱樂部”欄。

91.孫祖基:《“她”字的研究——劉半農果真是錯嗎?》,《學燈》1920年4月18日,轉載於《新人》第2號。

92.孫祖基:《非“駁‘她’字的研究”》,《學燈》1920年4月24日,轉載於《新人》第2號。

93.天:《解放婦女問題該泯滅男女界限》,《覺悟》1922年10月30日。

94.田漢:《歌德詩中所表現的思想》,《少年中國》第1卷第9期。

95.田漢:《詩人與勞動問題》,《少年中國》1920年2~3月第1卷第8~9期。

96.田漢:《新羅曼主義及其他》,《少年中國》1920年6月第1卷第12期。

97.王統照:《懺悔》,《曙光》1920年2月第1卷第4號。

98.王統照:《二十世紀的聲》,《晨報》1920年2月5 日。

99.王統照:《她為什麽死》,《曙光》1919年12月1日第1卷第2號。

100.韋華:《“他”“她”“牠”“它”的用法》,《自修》1939年第53期。

101.舞客:《穿上軍裝的英雌們》,《上海灘》1946年第26期。

102.相抱輪:《千古英雌秦良玉》,《現代青年》1936年第5期。

103.湘如:《打倒英雌》,《北洋畫報》1934年4月第1115期。

104.蕭子琴等編:《模範法華辭典》,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

105.楊寶三:《找月亮》,《晨報》1920年5月8日。

107.楊少坪:《英字指南》卷6,光緒五年(1879年)上海刻本。

108.葉紹鈞(聖陶):《這也是一個人?》,《新潮》1919年3月1日第1卷第3號。

109.葉紹鈞:《春遊》,《新潮》1919年5月1日第1卷第5號。

110.葉紹鈞:《隔膜》,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

111.葉紹鈞:《火災》,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

112.葉紹鈞:《女子人格問題》,《新潮》1919年2月1日第1卷第2號。

113.葉紹鈞:《祖母的心》,《小說月報》1922年7月第13卷第7號。

114.伊凡(何永佶)譯:《雞子那麽大的種子》,《修業》第1卷第2期(該刊封麵上卻誤題為第2卷第2期),清華學校修業團(後改名為“唯真學會”)1919年12月版。

115.伊凡:《發明與奴隸的根性》,《修業》第1卷第2期“雜感”欄。

116.憶萱、邵力子:《第三身女性代名詞底討論》,《覺悟》1920年6月27日“通訊”欄。

117.友鸞:《“女士”和“她”》,《現代婦女》1922年9月16日第2期。

118.友鸞:《為什麽不開男禁?》,《現代婦女》第2期。

119.俞平伯:《別她》,《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號。

120.俞平伯:《狗和褒章》,《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號。

121.俞平伯:《菊》,《新潮》1919年12月第2卷第2號。

122.俞平伯:《爐景》,《新潮》1919年10月第2卷第1號。

123.俞平伯:《題在紹興柯嚴照的相片》,《新青年》1920年11月1日第8卷第3號。

124.俞平伯:《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號。

125.曾樸:《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6.張文治等編,《標準國音學生字典》,中華書局1935年8月印行,1947年第11版。

127.趙元任:《新詩歌集》,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

128.枕薪:《女士》,《解放畫報》1921年9月30日第15期。

129.箴:《說她》,《申報》1922年2月27日第17版。

130.中國辭典編纂處編:《國語辭典》第2冊,商務印書館1943年版。

131.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匯》,商務印書館1949年版。

132.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三屆年會:《分組會議記錄:第十八、國語教學組:(丙)議決案匯錄》,《新教育》1920年第9卷第3期。

133.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秋瑾史跡》,中華書局1958年版。

134.周慧專:《婦當作媍新說》,《婦女雜誌》1920年第6卷第10號“讀者論壇”。

135.周瘦鵑:《寫在紫羅蘭前頭》,《紫羅蘭》,1943年5月第2期。

136.周瘦鵑:《一片胡言》,《申報》1922年7月7日。

137.周無譯:《幸福》,《少年中國》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

138.周作人輯譯:《點滴》,新潮社1920年8月初版。

139.周作人譯:《改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號。

140.周作人譯:《可愛的人》,《新青年》1919年2月15日第6卷第2號。

141.周作人譯:《賣火柴的女兒》,《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6卷第1號。

142.周作人譯:《某夫婦》,《小說月報》1923年11月第14卷第11號。

143.周作人譯:《沙漠間的三個夢》,《新青年》1919年11月1日第6卷第6號。

144.朱自清:《旅行雜記》,《時事新報》副刊《文學周報》1924年7月第130期。

145.朱自清:《台州雜詩》,《小說月報》1922年4月第13卷第4號。

146.誅心:《“他”、“她”、“牠”、“它”》,《北洋畫報》1934年第1080期。

147.壯甫:《“她”字的疑問》,《新人》雜誌第2號。

148.卓如編:《冰心全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149.鄒政堅:《“駁‘她’字的研究”的討論》,《學燈》1920年4月24日。

150.[德]羅存德(Wilhelm Lobscheid):《英話文法小引》(Chinese-English Grammar )香港1864年版,中英對照本。

151.[俄]柴霍甫著,廬江鳳生譯:《暮年》,《申報》1920年2月15日第15版。

152.[英]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英國文語凡例傳》(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823年澳門版,中英對照本。

153.TT:《滿月的光》,《晨報》1920年2月5日。

154.沈兼士:《“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載《國學季刊》1935年第5卷第3期。

155.編者不詳:《標準國音常用字典》,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該字典不僅編纂者未注明、出版地和具體出版時間也均未注明,但肯定是民國30至40年代的出版物。

二、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解放前師範學校及中小學教科書全文庫》裏使用“她”或“伊”的中學國文國語教科書目錄(1919-1935)

(一)以“她”、“伊”並存使用的教科書有:

1.北平文化學社編:《初中一年級國文讀本》,北平,北平文化學社 1932年版 。

2.北平文化學社編:《初中三年級國文讀本》,北平,北平文化學社 1932年版 。

3.陳椿年編纂:《新亞教本初中國文》,上海,新亞書店 1932-1933 年版。

4.範祥善等編輯,王岫廬等校訂:《新學製國語教科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1925年版。其中第2冊為顧頡剛、範祥善、葉紹鈞編,胡適、王岫廬、朱經農校,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1月版。

5.傅東華、陳望道編:《基本教科書國文》,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1-1933年版。

6.羅根澤、高遠公編,黎錦熙校訂:《初中國文選本》,北平,立達書局 1933年版。

7.馬厚文編,柳亞子、呂思勉校:《標準國文選》,上海,大光書局 1935年版。

8.沈榮齡等編選,汪懋祖等審校:《試驗初中國文讀本》,1934-1935年版。

9.王侃如等編注,江蘇省揚州中學國文分科會議編輯,江蘇省中學國文學科會議聯合會校:《新學製中學國文教科書初中國文》,南京,南京書店 1931-1932年版。

10.趙景深編:《初中混合國語》,上海,青光書局1932-1934年版。

11.朱劍芒編,魏冰心、陸翔校訂:《初中國文》,上海,世界書局 1932年版。

(二)使用“伊”字的初高中教科書有:

1.北平文化學社編:《初中二年級國文讀本》,北平,北平文化學社 1931-1932年版。

2.北師大附中選訂:《初中國文讀本》,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31年版。

3.江蘇省教育廳修訂中學國文科教學進度表委員會編訂,王德林等釋注:《初中標準國文》,上海,上海中學生書局 1934-1935年版。

4.沈星一編,黎錦熙、沈頤校:《新中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上海,中華書局 1925-1929年版。 其中,第一冊和第三冊是1929年版本,第二冊是1925年版本。

5.孫俍工、沈仲九編:《初級中學國語文讀本》,上海,民智書局 1923-1926年版。

6.葉楚傖主編,汪懋祖選校,孟憲承校訂:《初級中學國文》,南京,正中書局 1934-1936年版。

7.張弓編著,蔡元培、江恒源校訂:《初中國文教本》,上海,大東書局 1933年版。

8.正中初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編輯:《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南京,正中書局 1935年版。

9.周頤甫編,蔡元培校:《基本教科書國文教本》,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2年版。

(三)使用“她”的初高中教科書有:

1.戴叔清編:《初級中學國語教科書》,上海,文藝書局 1933年版。

2.杜天縻編著:《國語與國文》,上海,大華書局1933年版。

3.杜天縻、韓楚原編:《杜韓兩氏高中國文》,上海,世界書局1933-1934年版。

4.胡適:《詞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

5.薑亮夫、趙景深選注:《初級中學北新文選》,上海,北新書局 1931-1933年版。

6.薑亮夫選注:《高中國文選》,上海,北新書局1934年版。

7.南開中學編:《南開中學初三國文教本》,天津,編者1930-1931年自刊。

8.南開中學編:《南開中學初一國文教本》,天津,編者1935年自刊 。

9.南開中學編:《南開中學初二國文教本》,天津,編者 1935年自刊。

10.施蟄存等注釋,柳亞子等校訂:《初中當代國文》,上海,中學生書局 1934年版。

11.宋文翰編:《國文讀本》(新課程標準師範適用),上海,中華書局 1935-1936年版。

12.孫俍工編:《國文教科書》,上海,神州國光社1932年版。

13.孫怒潮編:《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上海,中華書局1934-1935年版。

14.王伯祥編:《開明國文讀本》,上海,開明書店 1932-1933年版。

15.王雲五主編,傅東華編著:《複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3-1935年版。

16.夏丏尊等編:《開明國文講義》,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版。

17.徐公美等編注,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國文科會議主編,江蘇省立中學國文學科會議聯合會校訂:《新學製中學國文教科書高中國文》,南京,南京書店 1931-1933年版。

18.徐蔚南編:《創造國文讀本》,上海,世界書局1932-1934年版。

19.薛無兢等注釋,柳亞子等校訂:《高中當代國文》,上海,中學生書局1934年版。

20.葉楚傖主編,汪懋祖編校,孟憲承校訂,汪定奕選注:《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南京,正中書局 1934年版。

21.張鴻來、盧懷琦選注:《初級中學國文讀本》,北平,北平師大附中國文叢刊社 1932-1935年版。

22.張鴻來、汪震、王述達選注:《初級中學國文讀本》,北平,師大附中國文叢刊社1934-1936年版。

23.趙景深編:《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上海,北新書局 1930-1932年版。

24.朱劍芒編,韓靄麓、韓慰農注釋:《朱氏初中國文》,上海,世界書局 1934年版。

25.朱文叔編,陳棠校:《新中華教科書國語與國文》,上海,新國民圖書社 1928-1929年版。

26.朱文叔編,舒新城、陸費逵校:《初中國文讀本》,上海,中華書局 1933-1934年版。

三、參引今人中文論著和譯著(包括詞典)

1.蔡瑛:《劉半農的“她”》,《載人民政協報》,2006-07-27。

2.常金倉:《窮變通久:文化史學的理論與實踐》,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陳叢耘、李彤:《談“他”與“她”的語言性別差異》,載《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8)。

4.陳福康:《也說“牠”字》,載《魯迅研究月刊》,1996(6)。

5.陳恒、耿相新主編:《新史學》第4輯《新文化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6.陳建華:《“**”的都市與革命烏托邦想象》;《革命與形式——茅盾早期小說的現代性展開》,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7.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1)。

8.貢樹銘:《劉半農和“她”》,載《咬文嚼字》,2002(4)。

9.賀祥:《“她”字並非劉半農所造》,載《咬文嚼字》,1997(5)。

10.黃興濤:《“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詞符號的發明、論爭與早期流播》,見楊念群主編:《新史學》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11.黃興濤:《〈文學書官話〉與〈文法初階〉(晚清英文語法知識的最早傳播)(之二)》,載《文史知識》,2006(4)。

12.黃興濤:《第一部中英文對照的英語文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載《文史知識》,2006(3)。

13.黃興濤:《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4.黃興濤:《也談“她”字的發明與“伊”字》,載《光明日報》,2005-07-26。

15.蔣蔭楠:《畫蛇添足的“他(她)”格式》,載《咬文嚼字》,1996(9)。

16.孔凡嶺:《“五四運動”一詞的最早出現及其涵義》,載《曆史教學》,2000(7)。

17.李棟臣:《沒有必要的“她”》,載《語文建設》,1995(4)。

18.李洪岩:《讀書逢喜事》,載《中華讀書報》,2007-12-19。

19.李玲:《性別意識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載《中國文化研究》,2005(2)。

20.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21.李奇誌:《秋瑾、呂碧城其人其文的“英雌”精神追求》,載《湖北社會科學》,2008(11)。

22.淩遠征:《“她”字的創造曆史》,載《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4)。

23.劉成禺、張伯駒:《洪憲紀事詩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4.劉丹青:《“他、她、它”三分法是弊端、根源與對策》,載《語文建設》,1993(4)。

25.劉禾著,宋偉傑等譯:《跨語際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

26.劉小蕙:《父親劉半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劉又辛、鮑延毅:《關於“她”字的商榷》,載《語言研究與教學》,1984(3)。

28.劉兆吉:《“她”字略考》,載《語文園地》,1985(11)。

29.蒙樹宏:《說“她”》,載《辭書研究》,1981(4)。

30.孫江主編:《新史學》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31.田仲民:《魯迅小說中的“伊”與“她”》,載《咬文嚼字》,1999(5)。

32.汪化雲:《“他”、“她”、“它”》,載《漢字文化》,2000(2)。

33.王媛媛:《從“ta”看“他”與“她”》,載《大眾文藝》,2010(6)。

34.夏曉虹:《“英雌女傑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載《文藝研究》,1995(6)。

35.肖楊:《她:21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字》,載《南方日報》,2001-01-10。

36.楊琥:《“五四運動”名稱溯源》,載《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37.楊慧:《中華民族共有的最高詩情——“祖國母親”考辯》(2007年(未刊稿))。

38.楊建民:《劉半農與“她”字的故事》,載《中華讀書報》,2002-02-06。

39.楊念群主編:《新史學》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40.翟華:《西式男女有別》,載《青年參考》,1999-05-28。

41.張寶明:《“她”從哪裏來——現代女性指稱的源流考釋》,載《尋根》,2008(1)。

42.張巨齡:《“她”字不是發明,而是借用成的另一形聲字》,載《光明日報》,2005-08-09。

43.張質相:《不該用“她”和“妳”》,載《漢字文化》,1994(2)。

44.張仲民:《新文化史與中國研究》,載《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45.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6.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興起與走向》,載《河北學刊》,2004(6)。

47.周聯華:《聖經中的“祂”和“他”》,載《聖經季刊》,2007(21)。

48.朱金順:《說“牠”字》,載《魯迅研究月刊》,1996(2)。

49.朱金順:《有關“她”字創造的兩件史料》,載《綠土》,1999(38)。

50.[法]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

51.[美]阿普爾比(J.Appleby )等著,劉北成、薛絢譯:《曆史的真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

52.[美]懷特(L.A.White)著,沈原等譯:《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3.[日]石田一良著,王勇譯:《文化史學:理論和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4.[英]彼得·伯克著,李霄翔、李魯、楊豫譯:《語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和共同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5.[英]彼得·伯克著,姚朋等譯,劉北成校:《曆史學與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英]瑪麗亞·露西婭·帕拉蕾絲-伯克編,彭剛譯:《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7.[英]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S.Mill)著,汪溪譯:《婦女的屈從地位》,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6年版。

58.[克羅地亞]克內則威克:《情感的民族主義》;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四、參考和征引外文論著(包括詞典)

(一)英文

1.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John Simpson and Edmund 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Lynn Hunt,The New Cultural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4.Noah Webster,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Unabridged,Second Edition,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3.

5.Peter Burke,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6.R.W.Connell,Gender and Pow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二)法文

1.A.A.Billequin,Dictionnaire Francais-Chinois,Peking: Typogrhie du Pei-T’ang,1891.(畢利幹:《漢法合璧字典》,北京北堂,1891年)

2.Séraphin Couvreur,Dictionnaire Chinois-Francais,Ho Kien Fou,1890.(顧賽芬:《漢法字典》,河間府,1890年)

(三)俄文

1.Шахматов А.А.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морфолог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1957.

2.Иванов В.В.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1964.

3.Якубинский Л.П.История древне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1953.

(有關俄語資料的查考和解讀,得到葉柏川博士幫助)

(四)葡萄牙文

1.Michele Ruggieri & Matteo Ricci(羅明堅、利瑪竇),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s (葡漢辭典).Direcáêo de Ediáêo/John W.Witek,S.J.(魏若望); Ediáêo/ Biblioteca Nacional Portugal,Instituto Português do Oriente,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History,2001.

(五)韓文

(有關韓語的解讀,得到安允兒博士的幫助)

(六)日文

1.挾間新太郎:「華語漫談(其の二)·他と她と牠」,『華北合作』第9卷第5期,1943年。

2.柳父章:『翻訳語成立事情』,岩波書店,1982年。

3.飛田良文:『明治生まれの日本語』,淡交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