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保育和教育進展上,“一帶一路”國家區域間和區域內的差別較大。總體來看,捷克、波蘭、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希臘等北美和西歐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部分東盟國家的幼兒早期保育和教育狀況較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也門等國家以及緬甸、老撾、柬埔寨等部分東盟國家的發展相對滯後。

一、進展情況

(一)幼兒早期保育狀況

1.幼兒安全狀況

生命安全是幼兒的基本權利,保障幼兒的生命安全是對幼兒進行保育和教育的前提條件。1990年以來,全球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一帶一路”國家也是如此(見圖2.1)。從數值上看,中東歐國家的狀況整體上優於其他國家和地區,這部分國家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在1990年的均值約為28‰,2013年的均值約為9.5‰,都遠遠低於同期的世界平均值(1990年為90‰,2013年為46‰)。而亞洲部分國家整體上在這一指標上相對落後,低於世界均值的“一帶一路”國家中大部分是亞洲國家,1990年有14個國家低於世界均值,其中13個是亞洲國家;2000年有12個、2013年有8個國家低於世界均值,全都是亞洲國家。同時,區域內不同國家之間的差別也很明顯。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最低的是新加坡的3‰,最高的是老撾的71‰,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0多倍;阿拉伯國家的最低值是巴林的6‰,最高值是也門的51‰,最高值是最低值的近9倍;南亞和西亞的最低值是馬爾代夫、斯裏蘭卡的10‰,最高值是阿富汗的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近10倍;中亞的最低值是格魯吉亞的13‰,最高值是土庫曼斯坦的55‰,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倍多;中東歐的最低值是斯洛文尼亞的3‰,最高值是土耳其的19‰,最高值是最低值的6倍多。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阿拉伯國家、南亞和西亞及中亞這幾個區域內的短板國家,包括老撾、也門、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印度等,同樣也是所有“一帶一路”國家中幼兒死亡率最高的幾個國家。

圖2.1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圖(1990年、2000年和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盡管各個國家在1990年時幼兒死亡率的數據各有差別,到2013年所有國家的幼兒死亡率都下降了,幼兒的生命安全狀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幅最大的是馬爾代夫,從1990年的94‰降到2013年的10‰;此外,柬埔寨、不丹、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家的進展也非常突出,都從1990年的100‰~150‰降到了2013年的40‰左右。降幅最小的國家是文萊,從1990年的12‰降到2013年的10‰,盡管降幅小,但因為1990年的基數就小,文萊的幼兒生命安全狀況仍然穩中向好。在降幅較低的國家中,狀況堪憂的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老撾、土庫曼斯坦等,這幾個國家降幅小,同時1990年的死亡率基數大,到2013年狀況仍然不佳。其中情況最糟的是阿富汗,阿富汗199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179‰,2013年是97‰,多年來一直是“一帶一路”國家中死亡率最高的。

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近半數“一帶一路”國家幼兒死亡率的性別差異較小,不同性別幼兒死亡率差值低於世界均值3‰(見圖2.2)。差值最大的10個國家全都是亞洲國家,其中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老撾等國5歲以下男童死亡率平均高於女童近10‰,差值最大的是土庫曼斯坦的16‰。隻有印度1個國家女童死亡率高於男童,高出4個單位。

圖2.2 5歲以下不同性別兒童死亡率圖(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從幼兒死亡率的數值、降幅以及性別間差值幾個角度綜合來看,數值大、降幅小、差值大的國家多有重疊,這些國家的幼兒生命安全問題仍然比較嚴峻。

2.幼兒營養狀況

幼兒營養狀況在幼兒身高、體重等發育狀況中可以得到反映,全球範圍內,兒童營養狀況得到了改善,但還不夠。從現有的數據來看,“一帶一路”國家的幼兒營養狀況參差不齊。

新生兒的體重對嬰幼兒時期有重要影響,低體重會影響日後的發育,甚至造成新生兒死亡。[3]“一帶一路”國家新生兒發育情況整體較好,2009年至2013年有數據可查的62個國家裏(見圖2.3),絕大多數國家新生兒發育狀況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隻有7個國家的出生體重過低嬰兒比例高於世界均值(15.8%),其中5個是南亞和西亞國家,包括印度、孟加拉國、斯裏蘭卡、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出生體重低於2.5千克的嬰兒比例最低的前10個國家中,中東歐國家占7個,中亞占3個。比例最低是波黑的4.5%,最高是也門和巴基斯坦的32%,最高值是最低值的7倍多。

圖2.3 出生體重過低嬰兒比例圖

注:1.數據是2009年至2013年可獲取的最近一年的數據。

2.出生體重過低的嬰兒是指出生時體重低於2.5千克的嬰兒。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嬰幼兒的母乳喂養狀況是營養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麵。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食物,能夠減小新生兒感染疾病的風險,也能夠降低青少年肥胖的概率。特別是新生兒出生後一小時之內的初乳,對孩子的保健價值更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喂養直到6個月,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或更長時間,同時要補充其他適當的食物。[4]

母乳喂養狀況的數據不全,2009年至2013年有數據可查的“一帶一路”國家隻有43個(見圖2.4),從現有的數據來看,亞洲國家的母乳喂養狀況整體上好於其他區域。在母乳喂養的4個指標上,比例最高的10個國家中,絕大多數是亞洲國家,6個月內純母乳嬰兒比例最高的是斯裏蘭卡的76%。母乳持續到2歲幼兒比例最高的前10個國家中有8個南亞和西亞國家,最高的是尼泊爾的92.6%,還有孟加拉國、斯裏蘭卡、印度、巴基斯坦等。而母乳喂養比例最低的10個國家中,中東歐國家占到一半以上,這與幼兒保育其他指標上的情況有較大反差。

圖2.4 嬰幼兒母乳喂養狀況圖

注:數據是2009年至2013年可獲取的最近一年的數據。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幼兒身高和體重發育情況是衡量幼兒營養狀況的一個基礎指標,體重不足、身高過矮、身材超瘦或超胖是營養狀況欠佳的反映。營養不良除了表現為生長遲滯和虛弱消瘦,還有另一幅麵孔即營養過剩(包括超重和肥胖),這兩種情況在“一帶一路”國家中都存在,整體來看前者在南亞和西亞國家較嚴重,後者多見於中東歐國家(見圖2.5)。[5]在5歲以下體重過輕、身高過矮、身材超瘦兒童比例這3個指標上,比例最高的10個國家中,印度、也門、尼泊爾、孟加拉國出現3次,無一中東歐國家。特別是印度,體重過輕兒童比例最高(44%),身高過矮兒童比例(48%)僅次於阿富汗(59%),超瘦兒童比例(20%)僅次於斯裏蘭卡(21%),可以說是“一帶一路”國家中兒童營養狀況最糟糕的國家。而在5歲以下身材超胖兒童這一指標上,比例最高的10個國家中,中東歐國家占4個,比例最低的10個國家中,南亞和西亞及阿拉伯國家各占4個,包括了在其他3個指標上畸高的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值得稱道的是,捷克、新加坡、約旦等幾個國家在這4個指標上的比例都不超過10%,兒童整體營養狀況良好。

圖2.5 5歲以下兒童身高、體重發育情況圖(2013年)

注:5歲以下同齡兒童中體重過輕是指與年齡對應的體重比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發育成長標準值低2~3個單位以上;5歲以下同齡兒童中身高過矮是指與年齡對應的身高比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值低2個單位以上;5歲以下身材超瘦是指與身高對應的體重比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值低2個單位以上;5歲以下身材超胖是指與身高對應的體重比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值高2個單位以上。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3.幼兒衛生和防疫狀況

但仍有不少國家城鄉間的差距較大,特別是也門、柬埔寨等整體比例較低的國家裏,城鄉差異更是顯著。安全飲用水覆蓋率城鄉差距整體低於衛生設施覆蓋率城鄉差距,前者的城鄉覆蓋率世界差值的均值是15個百分點,而衛生設施覆蓋率差值的均值是它的2倍,高達33%。安全飲用水覆蓋率最低的也門(55%),城鄉間差值為25個百分點,城鄉差值最大的是柬埔寨,高達28個百分點;衛生設施城鄉差距比飲用水更大,覆蓋率差值最大的是也門(59%),城市衛生設施覆蓋率高達93%,而農村的覆蓋率隻有34%,相差59個百分點,柬埔寨的城鄉間差值也高達57%(見圖2.6)。綜合來看,盡管大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的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覆蓋率高於世界均值,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及南亞和西亞部分國家的情況仍亟待改善,特別是農村兒童所處的飲用水和衛生條件堪憂。

圖2.6 衛生設施覆蓋率城鄉差值最大的10個國家(2012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圖2.7 常規疫苗接種兒童比例低於世界均值的國家(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2016年.

(二)幼兒學前教育狀況

除了兒童生命安全、營養發育及衛生健康狀況,兒童在認知、行為和情感等方麵接受的教育和獲得的發展同樣重要。兒童早期教育主要包括嬰幼兒階段和學齡前階段,關於0至3歲嬰幼兒階段教育的數據較少,目前可查的數據主要關於兒童學齡前早期教育規模等,但對其質量仍缺乏成熟的測評方法。

1.學前教育入學情況

入學率是衡量學前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標誌著教育相對規模和教育機會,根據計算在校生人數時是否囊括規定年齡之外人口,分為毛入學率和淨入學率兩種。從2000年到2013年,世界各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的均值從35%增長到54%,增長了19個百分點,“一帶一路”國家的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見圖2.8)。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白俄羅斯和馬來西亞等國在較高水平上小幅增長;不丹、土耳其、老撾、柬埔寨、吉爾吉斯斯坦等增幅最大的幾個國家,因為基礎較弱,到2013年毛入學率仍然遠遠低於世界均值54%。隻有敘利亞1個國家在2013年急速下降,2013年的毛入學率甚至低於2000年的水平,僅有5.9%。

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一帶一路”國家學前教育入學率的差別很大(見圖2.9),最高值是最低值的近百倍。近半數國家的毛入學率高於世界均值53.8%。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拉脫維亞、斯洛文尼亞、捷克、馬來西亞、泰國、以色列、斯裏蘭卡和白俄羅斯10個國家的毛入學率超過90%,其中,泰國、以色列、白俄羅斯、捷克的毛入學率超過100%,學前教育基本上發展到了可覆蓋所有學齡前兒童的規模;這些國家的學前教育淨入學率也大都在80%以上,白俄羅斯的淨入學率達到近99%。但仍有塔吉克斯坦、敘利亞和也門3個國家的學前教育毛入學率不足10%,最低是也門,毛入學率為1.3%,淨入學率為0.7%,學齡前兒童接受教育的比例極低。

對比毛入學率和私立機構在校生比例的分布,可以發現,兩者呈現一定的相關性。盡管從單個國家來看,私立機構在校生比例高的國家,毛入學率並不一定就低,但從整體上看,毛入學率高的國家,私立機構在校生比例低。要提高學前教育入學率,擴大普惠性公辦幼兒園的覆蓋率是一個重要途徑。學前教育私立機構由宗教團體、社區、私營企業或個人投資者等開辦,大多數私立機構的營利性特征大過普惠性,高質量、有特色的私立幼兒園可以作為公辦園的補充,豐富學前教育資源,但如果營利性私立幼兒園比例較高,甚至高過公辦園的比例,那麽因為私立機構入園成本高、教育質量缺乏保障等,不少幼兒便會失去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圖2.8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對比圖(2000年和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庫,2016年.

圖2.9 入學率最低和最高的5個國家對比圖(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庫,2016年.

一年級新生中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學生比例也是衡量學前教育發展狀況的一個指標。不同質量的學前教育會對學生有不同的影響,接受過優質學前教育的兒童,其認知、學習和社交等能力在進入小學前得到培養,入學後更有可能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接受過學前教育的一年級新生比例越高,可以推測出學生入學準備做得越好。這一比例與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呈現一定的相關性,兩個指標在“一帶一路”國家中的分布大體一致(見圖2.10),也門在這兩個指標上的比例都極低,斯洛伐克、馬來西亞和斯裏蘭卡的這兩個比例都超過90%,巴基斯坦、塞爾維亞和摩爾多瓦等國一年級新生中接受過學前教育學生的比例超過95%,但這些國家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遠沒有這麽高,可以推測出,幾乎所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幼兒都升入小學了。

圖2.10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和接受過學前教育的一年級新生比例對比圖(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庫,2016年.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的男女性別均等狀況整體良好,在有數據可查的43個國家中,隻有8個國家的指數偏離標準值超過0.05(圖2.11),絕大多數國家在這一指標上性別差異較小。性別均等狀況不佳的8個國家中,既有毛入學率較高的黎巴嫩,也有較低的也門、塔吉克斯坦、柬埔寨等;既有男童入學率低於女童的情況,如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也有男童入學率高於女童的,包括黎巴嫩、越南、巴基斯坦、也門和塔吉克斯坦等。(關於性別均等指數的詳細分析請參見第七章。)

圖2.11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性別均等指數極值圖(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庫,2016年.

2.學前教育師資情況

合格、穩定的師資是學前教育發展的保障條件。高的生師比要求教師負責更多學生,必然導致學生平均獲得的關注減少;低的生師比意味著小班化教學,教師更有可能對每個孩子都給予更多關注,幫助每個孩子都有更好的發展。世界生師比均值從2000年到2013年一直保持在20至21之間,中國2013年學前教育生師比是19.4,接近世界均值,但比大多數“一帶一路”國家要高。[7]2013年有數據可查的34個“一帶一路”國家中,31個國家生師比低於世界均值20.8,多集中於10至15(見圖2.12)。區域間整體差異不大,中東歐國家整體稍低於亞洲國家;但各國之間的差異仍然很明顯,最高的是柬埔寨的28.6,最低的是白俄羅斯的7.6,最高值是最低值的近4倍。

圖2.12 學前教育師資狀況圖(2013年)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庫,2016年.

關於學前教育女教師比例,各國的數據高度一致,2013年的34個國家中,27個國家的女教師比例高於95%,其中白俄羅斯、斯洛伐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阿爾巴尼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比例高於99%(見圖2.12)。女教師比例最低的是馬爾代夫,也高達86.7%。女教師在學前教育中的比例過高已成為“一帶一路”國家較普遍的現象。

專業培訓是學前教師發展的必要途徑。“一帶一路”國家接受過培訓的教師比例數據不全,從2013年僅有的18個國家數據來看,最高的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柬埔寨等國受培訓教師比例達到100%,而敘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這一比例隻有30%多,國家之間的差異巨大。

(三)小結

“一帶一路”國家幼兒早期保育和教育狀況區域間和國別間的差異較大,綜合來看,部分國家在不同指標上的數據分布呈現出相似的特征。通過分析這些國家在幼兒早期保育和教育兩方麵十多項共21個指標的數據,根據各國在不同指標上的排序,以及在前20位、中間25位、後20位不同序位的分布情況,可以粗略地將這65個國家分為三個層次(見表2.1)。

表2.1 幼兒早期保育和教育狀況國家分層表

注:表中統計的均為上文出現過的指標,同一項指標中選取數據相對較全、最近一年的數據,分性別或地區比較的以差值排序,共選取21個指標。按照數值高低和數值代表的優劣情況將有數據的國家排序,沒有數據的不排序,將1至65個序位分為前20位、中間25位、後20位三段。第1層國家排在前20位的次數大於其餘兩段上的次數,且排在後20位的次數不大於2次;第3層國家排在後20位的次數大於其餘兩段的次數;其餘國家納入中間層。因為缺少部分國家在部分指標上的數據,表中的分層不是精確劃分,僅供參考。

第一層共19個國家,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有2個,南亞和西亞國家有1個,阿拉伯國家有5個,中東歐國家有9個,北美和西歐國家有2個。這些國家在大多數指標上表現突出,幼兒死亡率低於10‰,營養不良幼兒比例低,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覆蓋率接近100%,基礎疫苗接種比例接近100%,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高於80%,生師比低於15,幼兒發展狀況逐年穩中有升,處於領先水平。

第二層共33個國家,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有3個,南亞和西亞國家有3個,阿拉伯國家有5個,中亞國家有9個,中東歐國家有12個,北美和西歐國家有1個。這些國家在大多數指標上都表現中等,同時在少數指標上偏差。例如,俄羅斯的幼兒死亡率、死亡率性別差值、衛生設施城鄉差值、基礎疫苗接種比例等指標上的排序都集中於20至45;再如,伊朗在保育方麵大多數指標上的排序都在20至45,但在毛入學率和私立機構在校生比例等指標上的數據排序在後20位。這些國家幼兒保育和教育狀況各自有短板,同時整體有待提升。

第三層共13個國家,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有5個,南亞和西亞國家有5個,阿拉伯國家有3個。這些國家在大多數指標上表現不佳,而且在一些指標上出現極值。例如,阿富汗幼兒死亡率達97‰,也門、巴基斯坦、印度的體重過低新生兒比例達到30%,印度、孟加拉國和也門的體重過輕兒童比例高達40%左右,也門安全飲用水覆蓋率隻有55%,阿富汗衛生設施覆蓋率不足30%,敘利亞部分基礎疫苗接種比例隻有50%上下,也門和敘利亞的毛入學率不足10%,這些國家幼兒保育和教育狀況都麵臨非常嚴峻的挑戰,距離全民教育目標尚有不小距離。

二、主要問題

“一帶一路”國家中既有幼兒保育和教育處於領先水平的國家,也有連兒童基本生命安全、營養、健康、教育權利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國家,不同層級國家麵臨的挑戰不同,或者在相似方麵麵臨不同程度的挑戰。

(一)戰亂和貧窮威脅幼兒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受教育權

“一帶一路”國家中有少數國家仍然未能擺脫戰亂和貧困,戰亂直接危害幼兒的生命健康,而戰亂等因素導致的貧困使得國家在幼兒保育和教育上的投入難以保障。在“一帶一路”國家內部,敘利亞內戰、烏克蘭局勢、伊朗核問題、也門內亂、泰國、緬甸、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的暴力衝突和恐怖襲擊等,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對該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有負麵影響。外部勢力介入更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其背後的大國博弈往往使得局部地區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生活在戰爭或動亂國家的幼兒成為直接受害者,他們的生命安全、營養健康都難以得到保障,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也非常低,例如,阿富汗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最高,也門和印度兒童營養不良比例最高,敘利亞和也門學前教育毛入學率最低等。敘利亞戰爭對兒童發展狀況影響十分明顯(見框2.1),內戰爆發5年來,500萬以上兒童流離失所成為難民;2005年至2010年的5年來,敘利亞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在10%上下,敘利亞戰爭爆發兩年後,2013年敘利亞的學前教育急速降低將近一半,隻有5.88%。

框2.1 敘利亞戰爭對兒童的影響

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6-03/15/content_23871487.htm.

(二)對於脆弱的和處境不利幼兒的保育和教育服務可及性有待提高

對於“一帶一路”國家來說,幼兒保育和教育狀況的不均衡除了存在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外,一國之內的城市和農村之間、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之間、不同性別之間等,在整體上也存在顯著差異。[8]生活在農村地區、貧困家庭、家長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等處境不利的幼兒需要引起更多關注。

相比較城市基礎設施條件而言,農村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以前文所述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設施覆蓋率為例,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柬埔寨等整體覆蓋率較低的國家中,城市的安全飲用水覆蓋率能達到90%上下,而農村卻隻有50%~65%;再如,也門、柬埔寨、巴基斯坦等,盡管這些國家整體的基本衛生設施覆蓋率都不足55%,但城市的覆蓋率卻可以達到70%以上,甚至也門城市的基本衛生設施覆蓋率達到93%,而農村的覆蓋率隻有30%上下。基礎條件不足,再加上醫療服務資源匱乏,使得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兒童在健康方麵麵臨更大的風險。此外,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不足且水平不如城市,也使得農村地區兒童特別是貧困兒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機會降低。

此外,家長的教育水平以及貧困問題也威脅幼兒早期保育與教育的發展。受教育水平低的家長缺乏幼兒保育的基本知識,不能很好地照料幼兒的健康,也不能根據幼兒的特征提供呼應式的喂養和刺激,因而難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健康發育及認知和情感等方麵的發展。[9]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兒童在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方麵存在嚴重的不平等,貧困兒童參加早期教育項目的機會較小,尤其是在公共學前教育服務普及率低的國家,非普惠性私立學前教育機構的高成本問題會讓貧困家庭兒童喪失入學機會,或者隻能接受低水平的學前教育。

幼兒保育和教育方麵的性別平等問題有多種表現。在印度(見框2.2)等國家中,女童處於被歧視的弱勢地位,死亡率高,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低;而在伊朗、蒙古、也門等許多國家中,男童的狀況反而更糟。在5歲以下幼兒死亡率這一指標上,絕大多數國家男童死亡率高於女童,土庫曼斯坦男童死亡率甚至高於女童16‰。另一個顯著的性別問題是學前教育女教師比例畸高,各國普遍缺少男教師,職業性別構成不平衡也會對幼兒造成潛在的影響。

框2.2 被蒸發的印度女孩

由於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過去30年,印度因流產而“失蹤”的女孩約1200萬之多。2011年印度內務府公布的第15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2011年印度0至6歲的兒童中,女性與男性的數量比為914∶1000,女孩總數較男孩少710萬。英國著名醫學雜誌Lancet2011年發表的題為《印度針對女嬰的選擇性流產趨勢》研究報告認為:“對於2011年人口普查中女童數量缺口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產前性別檢查以及繼之而來的流產女胎。由於超聲波儀器的廣泛使用,性別選擇流產在印度已隨處可見。”該研究還發現,具有較高學曆或來自富裕家庭的婦女對胎兒性別檢查和流產女胎的態度比其他女性更為積極。

資料來源:張旭.30年1200萬女孩被流產,被蒸發的印度女孩[J].小康,2011(7).

(三)對於保育和教育質量的追求仍需加強

對幼兒保育和教育質量的追求,對於不同的國家都是必要的。低質量的、不合標準的保育和教育(比如,提供不安全的飲食、消極的指導、采取暴力管教方式,甚至對幼兒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等)對幼兒來說反而是有害的。即便是對於量化指標表現不佳的國家來說,在提高保育和教育服務普及率的同時,也要同時保證服務的質量至少滿足幼兒基本的發展需求。對於幼兒發展量化指標表現良好的國家來說,如何縮小不同地區間的質量差距,促進整體內涵發展,以更好地幫助幼兒個性化的成長,也是需要不斷探索的。

但是,對質量進行界定和測量非常困難,導致我們對於“一帶一路”國家乃至全球幼兒保育和教育整體質量狀況知之甚少。理想的測評工具應該能反映當地的價值觀和兒童發展觀,能夠科學預測兒童認知、語言和社會情感發展的指標。對於不同類型的幼兒保育和教育服務質量,全世界並沒有可比性數據,低收入國家的相關研究更是有限。[10]在一些國家,還存在不同部門間的數據難以整合的問題。在缺少有效數據支撐的情況下,製定科學而有適切性的政策,探索提高質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是一個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