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是什麽?這個問題可以從國際社會和中國本身兩方麵來回答。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全球麵臨的風險和挑戰也不斷增多,獨善其身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並且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群體崛起日益凸顯出目前全球治理體係存在不合理性,亟須變革。從中國本身來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日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西方各國對中國的猜忌和誤解也不斷增多,同時國際社會也呼籲中國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也是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新國際環境變化,更是中國有意願也有能力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鮮明表現。
一、經濟全球化下風險與挑戰凸顯
當今世界是一個變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引起全球治理變革加快,世界多極化與大國間戰略博弈推動國際體係深刻變革,人類文明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各國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跨國生產和自由貿易,它將許多傳統的國家經濟體整合為全球經濟體,並為了經濟目的而有效率地將國家界限消滅掉。其基本特征是商品、技術、信息,特別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配置,造成一種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織的複雜局麵。
經濟全球化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西方國家靠巧取豪奪、強權占領、殖民擴張,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係之中。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
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經濟上則形成了兩個平行的市場。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麵不複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複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進入21世紀後,經濟全球化在各個層麵席卷全球,以信息革命為先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奏響了世界互聯互通的新樂曲,各種新技術、新製度把世界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社會、經濟與政治麵向的跨域活動交互影響,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各國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賴,全球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進一步深化。
與此同時,除了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以外,人類也處於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這使得國際社會在安全領域的相互依賴程度不斷上升。全球麵臨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等挑戰。這些挑戰已經涉及經濟、政治、安全、環境等方麵:美國經濟危機、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等區域性、全球性經濟危機頻發;以基地組織、宗教極端勢力、歐洲恐襲事件為代表的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有抬頭趨勢;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受損、能源危機等生態問題更加凸顯,這些問題都給全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重創全球經濟,也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敲響警鍾。麵對日益增多的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人類社會已經是具有共同命運的整體。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①。
二、世界格局變化下新興國家群體崛起
冷戰後,兩極格局結束,國際力量的重新排列組合使得力量對比的天平明顯倒向西方。在冷戰終結後的第一個十年甚至呈現出美國一方獨霸的世界格局。但是進入21世紀後,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由於四麵出擊、戰略透支,美國稱雄全球的單極霸權體係難以為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進而對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產生深刻影響,世界格局因美國霸權力量的衰落而萌生變化之端倪。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隨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實力差距的收窄,這種趨勢更趨明朗,美國的霸權地位因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受到強勁的挑戰,進而開啟了世界格局重組的進程,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這一進程。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大國力量對比、地區力量對比、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三個層麵,全球經濟中心和權力中心發生轉變。①一是大國力量對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大國的發展勢頭迅猛,其群體性崛起業已打破傳統大國對國際權力的壟斷。按經濟總量排序,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歐洲國家的排位不斷後移,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的排位則不斷前移。二是地區力量對比。隨著世界發展重心從歐美轉移到亞洲特別是東亞,國際權力重心也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呈現“東升西降”的演化態勢。三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冷戰終結後的30年,特別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增長率明顯高於發達國家,這從雙方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占比變化中亦得到了相應的反映,呈現出“南升北降”的演化態勢。發達國家經濟體和以G7為代表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GDP世界占比不斷下降,而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的GDP世界占比持續上升。
在這新一輪的大變革、大調整過程中,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打破了自國際體係形成以來西方大國對國際權力的壟斷,推動著國際權力分配朝著更加多元、均衡的方向演化。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其參與全球治理的意願高漲,但是,現行全球治理體係的權力分配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崛起的事實不相匹配,未能充分體現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當前全球治理體係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由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安全體係和以三大國際經濟組織(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中心的國際經濟體係組成。這一體係的運行模式是以大國協調為中心,中小國家共同參與。發達國家處於治理“中心”,充當治理者角色,發展中國家則處於治理“外圍”,充當被治理者角色,發達國家牢牢控製著國際規則的製定權,為謀取本國利益服務。例如,美國占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52%的投票權,在重大事項決議中擁有一票否決權,而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的中國的投票權僅為6.09%。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當前全球治理體係缺乏合法性和代表性的事實不但置之不理,而且肆意阻撓對其進行必要改革。
三、中國日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總量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完成了從世界第七位攀升至第二位的跨越,2004年至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先後超越意大利(2004年)、法國(2005年)、英國(2006年)、德國(2008年),並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2021年,中國的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人民幣,突破110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中國經濟增長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睦鄰友好政策,向諸多發展中國家分享發展經驗,共享發展紅利,不強行推廣政治模式。在文化交流領域,中國積極推動多種形式的文明交流活動,增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總之,中國對世界的依賴、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影響也在不斷加深。換句話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所需,也是中國所能”。
對於中國來說,世界的百年變局與中國的百年目標處於曆史交匯期,中國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曆史一再證明,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沒有穩定就沒有繁榮。目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地緣政治錯綜複雜,政治安全衝突和動**,新冠肺炎疫情、難民危機、恐怖主義等都威脅著中國實現自身的穩定和繁榮。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是中國之所需。
對於國際社會來說,在變局中也需要中國這支強勁力量,熱切希望中國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這些期盼的回應,也是中國之所能。事實上,中國一直致力於做負責任的大國,積極為全球發展提供公共產品。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係列峰會期間,習近平宣布5年內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00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幫助實施100個“婦幼健康工程”和100個“快樂校園工程”,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設立中國一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提供來華培訓和獎學金名額,免除有關國家無息貸款債務,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和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等重要舉措。2020年5月18日,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宣布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與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製、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等中國支持全球抗疫的一係列重大舉措。青山一道,共擔風雨。針對全人類所麵臨的共同問題,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成為國際發展合作的巨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