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主要是指通過“一帶一路”在政策、戰略、規則方麵實現對接,同時增進人文交流措施。民心相通是最基礎最結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並且隨著當地教育、科技的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和民生的改善。
其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民眾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和友好相處,可為共建“一帶一路”營造安全和諧的條件和基礎。廣泛參與的各國民眾是“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數以千計建設項目的直接參與者和主力軍。其心願取向直接決定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眾基礎與成效。沿線各國人民的認同、支持和參與,對於“一帶一路”建設成功及其示範帶動效應至關重要。
其二,“一帶一路”合作中的教育、科技等的“軟聯通”項目對經濟增長和減貧具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將加快一國的技術追趕速度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隨著要素投入的增加,高等教育存量每增加一年,非洲人均GDP的長期穩定水平就會提高12.2%。①“一帶一路”建設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學者通過把“一帶一路”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與緩解生源國貧困相聯係,實證分析中國留學教育影響生源國貧困的內在邏輯機製,研究發現,來華留學生規模每增加1%,貧困人口比例將降低0.02,貧困差距將降低0.005,而且這種減貧效應在中低收入國家和貧富差距較小國家更為顯著。②此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交流合作,與沿線國家搭建科技扶貧合作、農業技術資源共享平台,也有利於形成以科技創新促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①
九年多來,“一帶一路”大力促進了東道國的道路暢通、經濟產出、商品出口、就業增收及豐富了消費選擇等,但卻受到一些誤解、質疑甚至“攻擊”。例如,有人認為,在發展合作項目上,中國支持的項目與當地的直接聯係非常少,因此對當地發展的促進作用值得懷疑;某些西方環境主義者則認為,采礦、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建設和經濟開發項目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在中資企業管理上,勞工待遇、工會權利、管理方式等時常引發問題;以及近年來西方熱炒的“債務陷阱問題”。上述問題並不是普遍現象,有些則是出於抹黑中國的目的。然而,這些風險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中的重要風險。與共建“一帶一路”各國的關係是否穩定、合作是否可持續,越來越依賴於雙方民意基礎的擴大和鞏固。共建“一帶一路”需重視合作的“軟聯通”建設,加強民間交流,加大“民心相通”項目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