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作為人類社會進步與開化狀況的標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積極成果,它表現在社會物質生產和生活與社會精神生產和生活兩個基本方麵,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謂物質文明,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層麵的積極成果,它表現為物質資料的生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財富的積累等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物質文明標誌著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提高。所謂精神文明,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精神層麵的積極成果,它表現為人們在國家治理、社會模式、經濟體製、政治製度、文化生活和價值觀念等方麵的進步和發展。精神文明標誌著人類社會精神生產的進步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首先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但據此就提出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不需要精神力量予以保證,進而主張廢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可以保證物質文明的正確發展方向”的觀點,則是完全錯誤的,其理論根源是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中推行一種機械決定論: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可以脫離精神文明獨立發展。實際上,物質文明不可能脫離精神文明獨立發展和進步。一方麵,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進步起到推動作用。人的理想境界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的民族意識強弱的第一標誌,而一個民族有了共同理想就有可能使一個國家強盛起來。理想有一種內在的凝聚力和火炬般的牽引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英國正是基於這一點而開創了工業文明的新紀元,那時的英國人普遍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意識特別強烈。另一方麵,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起到規範作用。物質文明的無限度發展有可能侵蝕到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倫理底線,將人類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到金錢的冰水當中去,從而將人類社會帶入歧途。

因此,物質文明的發展雖然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自覺創造過程”。物質文明的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和“自覺創造過程”的雙重統一,這種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其主體或核心是人。人是全部社會文明的主體,任何文明都是以人為核心的,都屬於人所創造的果實,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①文明是實踐的事情,基於實踐活動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樣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實際和遵循客觀規律,又要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引發主體的主動性與人的潛能。基於這樣的理解,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所具有的推動作用和規範性作用就會凸顯出來。隻有當生活在文明社會的人養成足以讓他們去完善自我、完善社會的精神習慣時,物質文明才會變成真正的文明。否則,物質文明根本配不上“文明”二字。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忽視一個社會在精神文明層麵上的進步,而過分看重物質文明的成就,這導致人類不能正確地認識人類文明本身。“我們過於欣賞物質成就,完全忘掉了生活中的精神成分同樣也是非常生動、非常重要的。現在這些事實的確值得我們反思一下過去的行為了。這些情況聽起來很刺耳,但卻向我們真正地揭示出了這樣的事實:若我們的文明隻在物質層麵得以發展,而在相應的精神層麵卻步履蹣跚,那就會像一艘舵機出了問題的輪船,航速雖不斷加快,但方向卻完全失控,最終將撞向冰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①物質財富的增長和進步遮蔽了我們的雙眼,我們天真地滿足於巨大的物質成就,完全屈服於此;我們無限度地追逐物欲的狂歡,完全沉湎於此。當我們減少了精神因素的價值之時,便將自己暴露在危險麵前,而我們卻不去反思這些危險。這導致人類在麵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成就時,變得異常淺薄,從而徹底迷失了方向。

“物質成就帶給人類文明最普遍的危險在於,雖然人類生活發生了巨大變革,但絕大多數人卻變得更加不自由,而不是更加自由。”①馬克思在其一係列重要著作中非常明確而又深刻地向我們指明了這一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在馬克思看來,這就是“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因此,“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②。工人的勞動不是自由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製勞動。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將這一危險以一種強烈對比的方式呈現了出來。馬克思高度讚揚了資本主義在物質文明方麵取得的偉大成就。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③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力,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實現了高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的輝煌。但同時,馬克思又激烈地批判了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人類存在的奴役狀態。“現代工業已經把家長式的師傅的小作坊變成了工業資本家的大工廠。擠在工廠裏的工人群眾就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他們不僅僅是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奴隸,他們每日每時都受機器、受監工、首先是受各個經營工廠的資產者本人的奴役。這種專製製度越是公開地把營利宣布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惡。”①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表明:物質文明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卻越來越不自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勞動者的奴役狀態是產生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發展過程的起點。這一發展過程就是這種奴役狀態的形式變換,就是封建剝削轉化為資本主義剝削。”②

“人類文明的災難性特征之一是物質文明比精神文明發達得多。物質與精神間的平衡已被完全打破。”③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資本主義所開辟的現時代稱為“物化的時代”。我們所看到的周遭世界滿眼都是物質景觀,巨量的機械複製的物品使周圍世界的事物失去了自身的“殊異性”,而沒有一絲精神的存在,就連精神世界最後的堡壘——宗教,也被資本化、市場化了。人類在時間中漂泊,如同身處波濤洶湧的大海,沒有精神文明的指引,人類的世俗之路終會迷失方向。文明的關鍵不在於物質成就的高低,而在於精神是否能夠掌控物質。輪船航行不取決於速度的快慢,而在於航向是否正確,舵機是否運轉良好。雖然人類文明的進步直接表現為物質文明的成就,但文明的本質更多體現為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能起推動和保證作用。我們需要能夠掌控巨大物質力量的精神文明,否則人類就會迷失於物欲狂歡的拜物教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方麵實現了快速增長,伴隨著這一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而來的是物質財富的巨大擴張。雖然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強調要特別注意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但是,後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並不平衡。因此,我們所麵臨的最緊迫、最重大的思想任務之一,是當代中國的精神建設。當拜金主義和虛無主義仍然存在,當“躺平”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姿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精神缺失。“這種缺失意味著:以往的或既與的精神樣式已不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了;雖說某些部分或片段依然在起作用,但缺少一種已然成熟的定型的完備的精神形態,一種足以掌握並協調日益巨大的物質力量並使之獲得自由表現的精神形態。”①精神文明能夠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物質方麵的成就與精神上的自由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實現文明理想僅僅有物質成就是遠遠不夠的,唯有能夠掌控巨大物質力量的精神文明才能提出文明理想並將其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