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身體 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是本人獨立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法國哲學研究》的最終成果。這其實完全是一個自選課題,如果得不到基金的資助,我當然也會盡力完成,但肯定要艱難得多。在書稿付梓出版之際,我想我應該感謝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浙江省社科規劃辦公室、浙江大學人文社科處及有關評審專家的大力支持,因為基金的獲得使我有了比較好的資料條件,使我能夠多次參加學術交流,同時也能夠讓我滿足學校最近幾年的填表要求。雖然本書以當代法國哲學為對象進行集中探討,但它的時空跨度要遠遠大得多。它集中體現了我多年來對西方哲學從早期現代到後期現代再到後現代的演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的思考。盡管其中包含著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無論如何是我竭盡心力的探索,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嚐試。該成果於2005年年底完成並提交評審,此後,我一直在斷斷續續地進行修改,但沒有對它做大的調整。修改完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本書永遠無法做到絕對讓人滿意的程度。利用獲得浙江大學“新星計劃”資助到牛津大學做訪問研究的機會,結合英美分析哲學的背景,根據Nicholas Bunnin博士、Simon Critchley教授、Marie-Anne Lescourret教授的建議,我繼續進行一些必要的拓展和深化。但是,我認為我並沒有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任何實質性的突破。雖然,通過重讀維特根斯坦的主要作品,以及閱讀賴爾、塞爾、丘其蘭等人的重要著作,我對20世紀哲學的一般背景有了更好的認識,但是我還是深深地體會到,要將兩大傳統放在同一平麵上是非常困難的。說實在的,由於某些類似“認識論斷裂”的因素,我無法充分地、具體地利用許多分析哲學的重要成果。盡管如此,通過閱讀一些相關資料,我對自己的選題及選題的論證都更加充滿信心,自認為本書的總體框架是經得起推敲的。我的看法是,分析哲學也麵臨著相同的哲學難題,隻是處置的方式不大相同而已。
我不禁回想起多年來思考西方哲學從現代到後現代轉折過程中的各種令人困惑的問題的“那些時候”,我會不停地尋找我在相關思考中留下的那些有形或無形的印跡,並有意識地、充分地加以利用。一些師長或讀者朋友可能會覺得我的研究領域寬了一些,其實,我一直有自己的範式或框架,並因此盡量約束自己不去涉足那些雖然有利可圖,但非興趣所在的東西。在1997年留學法國的時候,我就定下目標,要重點關注身體、語言、他者三個概念,並最終形成一個解釋現代哲學演進的有效框架。回顧自己的學術曆程,我基本上是依循這一形成過程的框架來進行的。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士論文《沉淪與拯救:克爾凱戈爾的精神哲學研究》(1995),1997年被收入東方出版社的《哥倫布叢書》,論文關注的是克爾凱郭爾的“精神”概念。以克爾凱郭爾哲學為例,我試圖對現代哲學的總體演進做一般性描述,即後期現代哲學是如何通過關注意誌、情感、生命、實存而與早期現代意識哲學產生斷裂的。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文本的世界——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1998)及在台灣出版的小冊子《解構理論》(1994)、《後結構主義》(1996)、《德希達》(1996)、《傅柯》(1995)具體地描述了後期現代哲學,尤其是後現代哲學突破早期現代意識哲學的語言之維。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2005)則以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為重點探討對象,同時考慮語言和他者問題,試圖揭示後期現代哲學突破早期現代意識哲學的身體之維。我計劃再寫一本關於他者、他人和他性的書,我曾經將它作為選題來申報各類項目,但未如願。盡管如此,我或許還會在今後幾年中予以實施。由於上述已經完成的或計劃中的著作及先行發表的一些論文打下了良好基礎,又由於獲得了相關基金的資助,這本以語言、身體、他者三大主題為選題的綜合性、總結性研究自然順利地得以完成。
我當然會不斷地修正我的看法和觀點,並因此使已經發表過的東西在本書中發生了某些變化,使它們獲得新的意義。它們既然成了一個更係統或更宏大目標的材料,也就無法像原先那樣囿於其自足的語言牢籠,而必須進入新的遊戲鏈條中。盡管如此,在本書出版之際,我還應該感謝許多出版機構和雜誌社(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台灣揚智文化公司、《哲學研究》《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文史哲》《浙江學刊》《浙江社會科學》《江海學刊》《複旦學報》《浙江大學學報》《湖南社會科學》《南京社會科學》)及相關編輯,因為本書的許多論點和一些章節已經先期發表在它們的出版物中。作為一個年過不惑卻始終麵臨諸多學術困惑的學人,我一直對來自師長和朋友的支持心存感激,某些重要的修正,或許是他們不經意地提醒的結果。課題完成後,由浙江省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進行了匿名評審,我最後也獲得了經整理後的電子版評審意見。專家們對這一成果基本上持肯定態度,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或批評性的意見和建議。盡管我不完全知道各位專家的名字,尤其無法把具體評審意見與評審人一一對應,但我看得出,他們都非常善意、非常真誠地對待這一成果,也都非常希望我能夠交出一份真正有價值、不負學界期待的成果。我盡可能地在修改過程中參考了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在此非常感謝各位專家,也希望今後繼續獲得他們的支持、幫助和教誨。
根據出版社提供兩份推薦信的要求,我請求杜小真老師和尚傑老師提供幫助,兩位師長在百忙之中寄來了熱情的推薦信。在這些年來的法國哲學學習和探索之旅中,我獲得了他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我希望今後繼續獲得包括他們在內的各位師長和同人的幫助和支持。我還要感謝我的同事和朋友應奇教授為本書的出版提供的善意建議和極力推薦。我更應該感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邀請的評審專家,是他們的積極評價決定了拙著的命運,而接受他們的建設性和批評性意見則使拙著更加完善。感謝博士後王禮平先生、博士生徐晟先生、碩士生劉誦小姐和段府先生,他們閱讀了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感謝浙江大學“新星”出國計劃的資助,使我能夠拓展學術視野;感謝Nicholas Bunnin先生、Gabrielle Gralling太太、Giovanni Levi先生、李紅、韓東暉、江怡、姚新中、張麗、伍曉明諸位對我及家人在英國訪學時的關照。
楊大春
2005年12月初稿完成於杭州
2007年元月最終定稿於英國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