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根據我國國情,中考幾乎100%考的是記憶;高考80%考的是記憶,還有20%考的是思維。如果孩子以前做過類似的題目,實際上這時候考的就是記憶,考孩子有沒有把這種記憶記牢了;如果以前沒做過類似的題目,這時候考的就是思維,因為孩子沒有這種記憶,所以需要當場動腦筋才能做出來,然後拿到分數。

這裏的記憶,除了針對通常所說的概念、單詞、公式、定理外,更主要的是指各種典型例題的解題思路。

不用說,考記憶比考思維要容易得多。考記憶,說穿了就是這種類型的題目你以前做過了,現在隻要能把它“默寫”出來就行;可是考思維就需要你經過一番認真思考才能做出來,甚至無論你如何冥思苦想,最終也還是解不出來。這就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

正因為如此,平時老師和父母都會給孩子布置大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考試時,孩子能夠順利地把比較艱難的“考思維”轉化成相對容易的“考記憶”,這樣考試分數也就上去了。簡單想想就知道,如果高考時的這篇作文你以前做過,在考作文時你當然就會比那些以前沒做過這篇作文的考生有把握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記憶和記憶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記憶,是指記住某種知識或某些事情。而記憶力,則是一種關於記憶的能力。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兩點:一是每個孩子的記憶力有強有弱,記憶力強的孩子當然會更容易記住學過的知識,所以考試成績一般也好,但這不是必然的;二是正因為記憶和記憶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如果記憶力強的孩子不去“記憶”,或者不善於在科學的記憶方法基礎上去實現“記憶”,這種記憶力僅僅隻能為孩子提供一種容易記住的可能性,考試時孩子仍然不會得高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記憶就好比農作物豐收,而記憶力是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當然對農作物豐收會有重大影響,但農作物豐收僅僅依靠土壤的肥沃還是遠遠不夠的。

記憶可以分為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是指隔了一段時間後仍然能夠把資料提取出來,比較完整、連貫地描述其重點,而不是隻記得個大概和結局。所以,對於讀書的孩子來說,長時記憶是最重要的。

記憶還可以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孩子的年齡越小,無意記憶就越占優勢;隨著年齡漸漸增長,有意記憶會慢慢得到發展。所以,當孩子很小時,他很容易忘記你對他的交代。例如6歲的孩子聽了你的交代後,仍然會自言自語地重複幾遍,如果他不是很明白,還會反複地問你幾遍。這不是他記憶力不好,而是他對這件事情不是很感興趣。

有意記憶又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年齡越小的孩子,越缺乏對事物內在聯係的認識,所以越需要依靠機械記憶;從讀小學開始,孩子就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了。所以,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機械記憶雖然必不可少,但意義記憶的效果更好。

記憶是認識規律、學習規律的一種反映。記憶力強的孩子有先天優勢,但記憶的優勢主要靠後天培養。

知識麵越廣越容易記憶

經常有人說,孩子選擇學文科,是因為他擅長記憶。其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一個孩子選擇學文科,絕不是記憶力好那麽簡單。

無論學文科還是學理科,都要掌握一個基本規律:孩子的知識麵越廣越容易記憶,所以,父母有必要努力拓寬孩子的知識麵。

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記憶東西是以概念為單位的,各種各樣的概念在大腦裏都具有相關性。如果要記住一個新的概念,必須讓這個新概念與大腦中原有的概念建立起盡量多的聯係。這種聯係越多,記憶效果就越好。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偏科的孩子,不但學得不好的學科考分低,而且還會拖累學得好的學科考分,就是這個道理。

記憶和記憶力並沒有多大關係

從上麵的介紹可以看出,孩子對新的知識點是否記得牢,和他大腦裏原有的基礎記憶量有關。基礎記憶量越大,新的記憶任務在其中找到聯係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多。記憶與記憶力的關係並不大。

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記憶自己熟悉的事物時,會比記憶陌生事物更容易,就是這個道理。

除此以外,記憶的特質和遺傳因素當然也是不容忽視的。

懂得了這一點,父母就應當告訴孩子,絕大多數知識的記憶和運用,都應當根據其相關性大小,在理解的基礎上,把一係列知識串聯起來學,而不是孤立地去學習、記憶它。有時候(如學習政治),模糊記憶法比對所有知識點都有一個明晰概念的記憶法效果更好。